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38章

作者:疯神狂想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

这个汝窑瓷陈文哲已经仿制了很多,所以在这里不多说。

不过,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定窑需要特别第一下,因为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且还是民窑。

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

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巧,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

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先前已经说过,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第1634章 宝中之宝

御窑之中的钧窑,也就是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专业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特别提示,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花石纲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很多都应该知道,因为水浒传的宣传。

能够跟奇石什么的相提并论,这种人工烧制出来的瓷器,其精美程度就可想而知。

这就是钧窑,五大名窑任何一个,都名不虚传。

而再就是哥窑,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到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这就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四,最后一个就是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到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因此十分珍稀名贵。

据史籍记载,宋代官窑有三处。

宋代的官窑窑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终结。

而宋室南迁后,又在杭市另立了新窑。

此为汴京官窑的继续,史称“南宋官窑”。

有关南宋官窑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的记载。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馀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文中明确指出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带有内廷及大内的用意。

同时也指出了修内司官窑,是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制。

这座窑口以澄泥做范,制作极其精致,其因釉质晶莹透彻而受世人珍视。

文献中所记载的三处宋代官窑,一处在北宋时期的汴京,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由于传世官窑器的釉色、器型等与汝窑相仿,因此有学者认为汝窑即是北宋时期的官窑。

另外二处在南宋时期的杭市,其一是修内司官窑。

有关其烧造地点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一书。

“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

然而,此修内司官窑遗址究竟位在何处?至今却也是无迹可寻。

有学者认为修内司官窑,和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是同一座窑。

因为两者在釉色、开片、紫口铁足等特征上极为相近。

又因为两者的窑址,至今都下落不明,因此有观点认为两者实为一窑。

但是这仅为猜测,未有定论。

其二,则是在郊坛下。

叶寘在《坦斋笔衡》一书中提到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这指的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也即修内司官窑之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

其窑址于20世纪初期,即已被发现,位于今天的杭市南郊乌龟山一带。

且郊坛官窑中的遗物特征,与文献所记有很多吻合之处。

当然,这里说的特征,主要就是紫口铁足。

要仿宋代官窑,就必然要知道紫口铁足是怎么回事,是怎么烧制成的。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也有记载。

“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

意思是说官窑在杭市凤凰山下,因为此地土质富含铁元素,而使土色呈暗红(紫)色(即紫金土)。

由于烧瓷所用的胎土颜色较深,致使无釉的底足露出了胎色(铁黑色),故曰“铁足”。

另外,由于口沿挂釉稀薄,而未能完美遮盖口沿处的胎色,从而露出了胎土的深色,故被称为“紫口”。

据测试,南宋官窑青瓷胎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3.5%-6.7%。

这便是“紫口铁足”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紫口铁足是官窑的一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件官窑器物都必定有此特征,也有一些官窑瓷有铁足而无紫口。

所以,还需要看开片纹饰。

官窑瓷表面开片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之前在汝窑和哥窑中陈文哲已经仿的很好。

简单说,开片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的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

它本是烧造工艺的一种缺陷,但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错落有致、生动自然的画面效果,形成了一种妙趣天成的纹饰装饰。

《遵生八笺》中,就有关于开片的论述。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意指开片纹分上、中、下三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居中,细碎纹为下等。

而实际上,不管哪种开片纹饰,在今天来看都属于宝中之宝了。

最后就是官窑的釉色,这也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因为不管是紫口铁足还是开片纹饰,都是附着在瓷器表面的釉面上的。

第1635章 紫金土,仿官窑

宋代官窑瓷釉色以粉青为主,多为素面,既无华美雕饰,也无艳彩涂绘。

最多是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的高贵风韵,展现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意境。

这些特征,仔细想想,只要是好的窑口,都可以烧制出来。

也可以说,只要是好的窑口,都会有各种特色的精美瓷器出现。

而一件瓷器是不是好看,总是从釉色、器型、纹饰等,来区分的。

其实仔细研究这五大名窑,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紧密。

比如之前的钧汝不分的论断,这虽然不对,但是也从此可以看出,两个窑口瓷器的特征,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在官窑器之上,也有这种情况,只不过官窑器不止是跟汝窑器相似,跟钧窑器也十分相似。

就算是哥窑器,也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

比如,自古即有官哥不分的说法。

至于最初此说法的来历,因史料与窑址以及实物的原因,目前尚无确论。

现在有人猜测,此说法或与元、明时期所兴起的仿宋代名窑的风气有关。

尤其是入明以后,几乎代代都有仿制。

而文人在著书立说归纳此两者的特征时,往往是把后期的仿品也包括了进去。

此时既有宋官窑、哥窑,也有元、明仿制的官窑、哥窑。

从而造成宋代官窑、哥窑的特征,反而被模糊了的现象。

再加上明后期以来的文献,又误把仿品当真品予以概括和描述。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