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00章

作者:疯神狂想

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

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

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

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

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其实看露胎,还是看残片最容易看清楚。

研究瓷片的好处,或者说优势之一,就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

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

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

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

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

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

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像是底足的附着物,现代和古代就不同。

目前的景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

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

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

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

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从此可以看出,只是鉴定一件瓷器的底足,就有着太多的学问。

如果本身这些特征,都完美无缺,那就看更深一层的技术。

底足在制瓷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好几道工序的。

比如,足边修釉!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

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

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

整体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

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

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

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综合起来看,很多仿品的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

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

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真品的底足内,如果是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如果想要把明代的瓷器仿的好,那肯定要看胎土。

胎土原料对比,才是最主要的鉴定方法。

老瓷的胎质,是腐熟高龄土制成。

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观感干、酥、有老化痕迹。

新瓷胎制泥工艺与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机粉碎而成。

故现代瓷胎可表现为手抚有刺手感,有的虽然不刺手,但观感发湿、硬。

以清代糯米胎举例说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较,大米就是湿硬,糯米就是干酥。

但请注意,古来窑口甚多,胎质千差万别,不可以一盖而全。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对比,慢慢体会,找出差别,自可神会。

第1582章 旷绝古今

关于釉的玉质感也是一样,南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润,表述不同。

在瓷器鉴定中,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有很多,涉及到的技巧也多样化。

看到一件瓷器,特别是好的、价值高的珍品,肯定要大胆求证,细心观察。

重新说回明成化瓷,如果底足、胎釉没问题,那么就要辨纹饰。

成化的瓷器,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

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

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

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

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

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这些要是都没问题,那么就来到了最重要的一点,辨别彩料。

特别是成化斗彩瓷,使用的彩料比较多,任何一种仿制的不好,那都是极大的破绽。

明成化瓷器的彩料,肯定属“姹紫”独具特色!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

色彩特征很明显,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

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

杏黄色,闪微红;

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

蜜蜡黄,色稍透明;

赭紫色暗;

姜黄色浓光弱;

姹紫色,色浓而无光。

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特别是在明成化斗彩三秋杯之上,蝴蝶颜色为“姹紫”。

这些陈文哲已经做了很多,是不是真品,跟真品三秋杯有什么差别,他可以一眼辨识。

也是因为这个,他才会对手中的这只杯子,那么重视。

原因就是他看不出什么差别,如果但看外表的油脂、釉色,他肯定认为这是一眼真!

可惜,对于像明成化三秋杯这样的珍品,肯定不能只看一部分,而且要看全部。

要不然,他也不会对着一只小碗的底足,研究半天。

底足、纹饰、釉色、胎质、造型等等,都看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继续鉴定,那就要看工艺,特别是名成化时期器物砂底,因为这里往往是呈褐黄色。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

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

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

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

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

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黄釉碗底足较直且较高,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

这些特征在成化器上普遍存在,不说斗彩、五彩瓷,就说明成化青花瓷,也是有这些特征的。

流传到现在的一件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就是标准的米糊底。

到了这里,跟底足相关的特征,已经差不多都涉及到。

这些特征差不多有二十五种,最后一种就是款。

明成化瓷器的款识,还是很有标识意义的,因为它的特征很容易辨别,那就是标志性的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