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99章

作者:疯神狂想

成化指的就是成化帝御用的斗彩瓷器,当年景镇的工匠们,在1300度高温的窑火前,等待了无数个日夜,砸碎了无数只成杯后,才终于为成化帝烧出了数十只精致小巧的宫杯。

这些御用宫杯中,有独步天下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自然也有大隐隐于市的“三秋杯”,而它才是瓷中魁首,国之重器。

拿着这只小杯子,陈文哲反复的看。

它的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

这样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

甚至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一些特征。

它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

细看胎釉,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

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

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

这是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成化官窑斗彩器黄釉器的胎质还有不同,黄釉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釉质肥腴。

这一点陈文哲看到十分清楚,因为看瓷器,首先看底足。

俗话说得好,玉看皮瓷看底!

鉴定瓷器,就要看瓷器的底足!

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等来鉴定。

但是底足的鉴定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看底足首先看火石红,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

这种特征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其次是看修胎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底足的鉴定,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没有釉料,会暴露出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

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再就是粘砂现象,这些都是底足之上独有的特征。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

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

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

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

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纵观各个时期的瓷器底足的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

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观察底足,如果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那差不多就是真品。

最起码,这只底足是真品。

当然,鉴定底足,还有不少关键点,比如内折角。

关于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

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

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

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

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

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还能避免。

毕竟也不是多么难的技术,只要你知道,就可以把这些都仿出来。

如果说一件瓷器的仿制,无可避免的地方,那肯定是胎骨质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

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

这一时期,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

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还有胎骨的外观,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

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

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

这些如果都没有问题,那么最重要的就来了,款,或者是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

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这些留款、刻字,现在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种鉴定方法。

对于仿品来说,就成为避不开的难题。

明代的款,陈文哲研究过,但是那是研究的留什么款,而不是这些款该怎么留,也就是怎么写、怎么刻!

这个的鉴定和仿制,都比较麻烦。

其实鉴定一件瓷器,其实可以先不看这些。

如果其他地方有问题,那么整件瓷器都有问题,也就不用从最难的地方来鉴定了。

所以,陈文哲先看的是手中这件三秋杯的底足,此时看的是削足方式。

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是如果不知道,把握不住,那就是很大的破绽。

第1581章 重要视角

鉴定瓷器的底足,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细看。

就比如削足方式,景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

相反,霓虹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

所以细看西江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霓虹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

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

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

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

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除此之外,还有护胎釉。

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

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

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再就是胎土痕迹,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

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

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这些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连这种都不避开的仿品,肯定是低仿。

这种东西没有多少价值,属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作品,廉价批发,自然容易鉴定。

真正的高仿,还是要在细微之处寻找瑕疵。

像是露胎处,胎釉的连续性。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