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823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但凡跟人有个言语冲突,辩论不过就喜欢用物力的方法讲道理,一般人顾及他的身份,大多到了这个时候就会选择退让。

  可久走夜路必见鬼,上个月李璟就跟张怀庆的儿子南阳郡公张成符,在争论小李杜能否可以比肩大李杜上‘擦出了火花’。

  别人或许会让着点李璟,但张成符一来自诩也是皇帝之子,血脉地位不必李璟低,加之修养不够,可不知道什么是让。

  这两位张周朝的高阶勋贵,就在新郑门外大打出手,来了一场众目睽睽之下的拉克希尔仪式。

  李璟养尊处优多少年了,哪是张成符这个西北粗鄙汉的对手,被打的鼻青脸肿,口鼻来血,大大的现了眼。

  张鉊暴怒之下,让张怀庆亲手打了张成符打了二十板子,然后赶去了京兆长安府。

  李璟也因为跟长辈动手,被罚在家禁足三个月,不准他出门去浪了。

  这是一个小插曲,是东京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透露出来了一个本质。

  那就是李璟这种亡国之人在东京过的是真不错,张鉊没有刻意限制他的自由,李璟也没有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如果不是有极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对自身安全的绝对信任,李璟哪有心情到处去浪,还敢跟人物理辩论。

  而除了李璟这样勉强还算是献土的国主过得不错以外,其余纯粹就是被俘的孟昶,没有实权干脆就是被扶上位的马希广,从安东丛林中被救回来的石重贵等,也都活得不错。

  这就给了刘晟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也可以选择在最后时刻再决定是否献土,反正就是被俘,也还是能有不错的待遇。

  所以他心里,是知道自己不可能和中原大周对抗的,但仍然想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为他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利益,例如娶一个皇室之女。

  除了这些之外,刘晟也还确实做了一些示好的举动。

  比如大周在把全部水上力量调往高丽和倭国,为慕容信长的东征提供保障的时候,作为全天下唯一还拥有不错水军的南汉,并没有选择骚扰江南。

  刘晟甚至还给张鉊上书,表明了他不会这么做的意思,得到了张鉊的夸奖。

  除此之外,当张鉊在江南、江西两省推广占城稻遇到阻力的时候,刘晟还大包大揽,主动请张鉊分一些占城稻苗给南汉试种。

  南汉除了珠江三角洲外,坡地、旱地也不少,刘晟强行下令一种就是十几万亩,都快比整个江南行省种的都多了。

  这为天工院进一步筛选稻种,扩大实验范围,提供了不小的帮助,现在都还有户部农林司和天工院的官吏和学子在南汉境内。

  至于其他将昭阳殿改成通明殿等避讳的小举动,更是多不胜数。

  这就是刘晟的底气,也是张昭骏说进攻南汉时期未到,还亲自给张鉊写奏疏,详细说明情况的原因。

  这岭南本就远离中原,天然与中原人有所隔阂,南汉刘(上龙下天)、刘晟两代国王虽然对统治阶级和自己亲人狠毒,但并未在民间横征暴敛。

  反而因为大量任用文官做刺史、县令,使得岭南百姓在乱世中过的还算可以。

  现在刘晟算是非常恭敬的,张鉊自己也下诏褒奖过,如果还要没理由的打上门去,很容易激起岭南人的反感。

  他们会把张周统一天下的举动转化成中原人对岭南人的欺负,加上刘晟并不是没有手段,稍微一组织,就可以把这战打成烂仗。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周就拿南汉没有办法,真要不顾一切的去打,以张周朝廷的精兵强将,一年半载灭亡南汉也不难。

  但这之后呢?人心不服,治理的成本将会成倍增加,就如同昔年汉武帝灭南越一样,南越国是灭了,但一直不能有效治理。

  张鉊如果只想做一个老式封建帝王,自然可以不在乎这些,只要赶紧一统,其余的可以慢慢来跟当地人拉扯。

  可是张鉊要做的,是做一个武王姬发之后的下一个夏君夷民之主,这就要求他尽快恢复中原的活力,尽量少在国内做内耗。

  且在未来的一千年中,中国大地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已经是历史的大势,在未来包括交趾在内的南洋,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要在中国人中选一些慢慢去开发南洋的话,除了岭南的两广人和隔壁的福建人,你还能指望谁呢?

  向外拓殖,可不是把人送到那边去就可以了的。

  这么说吧,你想把河东、河北的人送到交趾来自交趾以南,那是在要他们的命,九死一生绝不夸张,因为他们的体质和生活习惯,根本就适应不了。

  但若是去的福建和两广之人,三死七生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有了存活率,才能谈得上拓殖。

  所以张鉊不愿强攻南汉,不愿把南汉打的民不聊生,他甚至不愿让岭南番汉百姓起被欺负的逆反心理。

  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国家宝贵的财富,战争换个上层,迁移一批中层就行了,底层百姓还是要保护好的。

  可以说,张鉊这一路的统一战争,基本走的都是这条路。

  南唐是因为招揽了虎刺勒和杜重威,还要来主动进攻。

  孟蜀更是在张鉊还跟辽军大战的时候,就出兵攻打过关中。

  马楚是为了帮助名正言顺的大王马希广去平乱。

  荆南是跟高从诲、高保融父子商议好的,吴越干脆就是钱弘俶献国,漳泉二州的留从效也是自愿献土。

  这天下,真正被张鉊无故攻打的,就只有大理、高丽、倭国这三家。

  而这三家中,大理打到最后,肯定还是要以逼降段思聪为结束,毕竟白人跟汉人本就同源,没必要弄的太难看。

  所以,真正被无故攻打,还被狠狠蹂躏的,就只有高丽和倭国这种纯纯的外人。

  这个针对国内的基调,是张鉊自己根据需要定下的,他就必须要遵守不能瞎搞。

  要不上次大理使者来的时候,张鉊故意连带着狠狠羞辱南汉使者呢。

  他就是想让刘晟被刺激后,做出一点不怎么理智的事情来,结果这小子那是油盐不进,稳得很啊!

  于是,针对南汉的军事行动,必须要缓上一缓,如果能顺利拿下大理,来个杀鸡给猴看,说不定能让刘晟和南汉国起点什么变化。

  ……

  乌蒙山脉,这是一条贯穿后世云南、贵州两省的庞大山脉,呈西北高,东南略低的地理走向。

  西部平均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上,稍矮的东南部也有一千五六百米。

  整个乌蒙山脉多深沟峡谷,落差极大,境内牛栏江、普渡河、北盘江、南盘江等大小河流肆意穿过,将这高山山脉又切成了大小不一的峡谷和坝子。

  可以说,乌蒙山脉就是此时大理国最重要也是最后的防线,历来中原朝廷来攻打,光是乌蒙山这些天险,就够他们喝一壶了。

  而要是乌蒙山还守不住,那大理君臣大可以把人放到善阐府(昆明)来,用起伏千里的乌蒙山脉,来消耗中原朝廷的物资,无限提高运送补给的难度,同时山林中的各个部落还可以伺机偷袭。

  做到了这一步,往往都不需要怎么战斗,光是耗也能把朝廷大军给耗走。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这次大理所遇到的对手,是极具战略视野,同时极为狡猾的郭荣。

  而张鉊给郭荣配的副手,章小豹章瘸子章飞,又是个相当会算计,阴险且不在乎脸皮的家伙。

  最重要的是,章飞的存在,极大弥补了郭荣身上易怒和容易上头的毛病。

  这别人的话,郭荣可以当耳边风,但章飞不行。

  他娶了孟昶兄长孟贻邺的女儿,还假扮过天子宠妃赵蓉娘的舅父,且现在已经以假成真,赵蓉娘见了章飞都是规规矩矩口称‘拜见舅父’的。

  其兄章成更是天子最信任的大将,还是这几十年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从被称为四鹰犬的蛮熊、顿珠、琼热多金、王通信四人中,挤进圣人身边的。

  雄厚的背景加上过人的能力,哪怕是郭荣也必须要尊重章飞的意见,从而达到了两人的完美互补。

  有这样的两个人,在南溪府(宜宾)一呆就是足足四年,段思聪这么个喜奢侈、好游乐的权三代怎么可能算计的过这两人。

  于是在这四年时间中,郭荣成功让乌蒙山脉北面所有的部落放下了戒心,然后把他们一网打尽,最后再组织了起来,连乌蒙城(昭通)都被拿下了。

  所以现在大理还能守的,不是全部乌蒙山脉,而是仅仅靠着善阐府(昆明)的这一小片乌蒙山脉。

  可这片山脉,并不是居高临下的险关,反而高处在对面,地利优势几乎可以说损失殆尽。

  此时,大理国只能沿着石城郡(曲靖)-长城郡(蒿明)-升麻城(寻甸)这一条并不算是很天险的山谷和坝子组成防御系统。

  且这次,他们不敢把善阐府让出来了,原来可以在善阐府搞坚壁清野,那是因为朝廷大军很难通过乌蒙山来补给。

  但是现在,乌蒙山的滇东黑爨三十七部中二十一部都归了朝廷,现在让出了善阐府,人家直接就能进来当坐地虎,那就麻烦了。

  但这还不是最恐怖,最恐怖的是当大理国征发大军沿着这三城收缩防线之后,就等于将大部分乌蒙山山脉的控制权给交了出去。

  他们在城中,周军在山林之中,周军可以轻易在高处眺望这三城的部署,观察大理军队动向,因此只需要少量军队在山林驻扎,就能做到完美的监控。

  但大理军队不知道山林中的情况,不知道城外到底有多少周军,要是把军队撤走,那万一周军突然出现,根本来不及征召。

  这就是刘晟所说段思聪死定了的原因,看似是大理军队把周军挡住,使其不能前进一步,但实际上是周军用少量军力,就把大理军队耗在前线不能动弹分毫。

  现在看起来还能支撑,那是因为有大理国的国库在续命,可是这种代价是很大的,你不但要提供军粮,这五六万大军的家眷,也还得照顾。

  他们在前线驻扎,后方家中农事全部靠老弱妇孺支撑,段思聪不拿出钱粮补贴或者减免田租赋税,军队搞不好都会哗变。

  郭荣和章飞多贼啊!一看这种情况,立刻就命人在乌蒙山脉,就沿着大理军的对面修建山寨先做好防守。

  再于高山之上大建瞭望用的木塔来眺望三城情况,并将手下一万五千大军和一万滇东二十一部番兵分成四部轮番修整。

  这一对峙,足足就是十四个月,虽然确实有兵力太少无法正面进攻的原因,但更大的想法,就是为了消耗大理国力。

  ……

  善阐府,拓东节度使署衙,大理王段思聪就驻跸在这里。

  说起这个大理国,还跟北宋有亿点点相似。

  开国皇帝段思平这个人,可以看做是一个西南赵匡胤,出身将门,交游广阔,武力超群,善于笼络人心,称得上一声雄才大略。

  在段思平之前,南诏字自五代大王葛逻凤以来,大理国的实权,就一直被汉人掌握,当时南诏国内的清平官(宰相),基本都是由汉人出任。

  这些汉人或是被掳掠来的,或是直接来投奔的,因为出色的能力,而被南诏王室委以重任,当然也有用汉人这种外来势力,压制本土领主的意思。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汉人清平官在南诏国内的权力急速壮大,从建立大长和国的郑买嗣,到被拥立大天兴国赵善政,再到被后来大义宁国扬干贞,基本都是汉人清平官家族出身。

  而在这种情况下,出身白人(白族)段思平得罪了国王扬干贞,一直在被不停的迫害,逼不得已只能造反。

  这期间,段思平审时度势,提出了‘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口号,这成功吸引了这片土地上饱受战乱、动乱人的支持。

  因此只用不到八年时间,段思平就成功推翻了大义宁,并把疆域恢复到了南诏鼎盛时期。

  不过,没等段思平把国内的问题彻底解决,就跟赵匡胤一样突然撒手西归,随后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继位。

  但这时候,大理赵光义段思良出现了,这位段思平的二弟迅速把侄子赶下了台,逼得侄子落发为僧。

  可怜的段思英,前后加起来只当了十一个月的王,就只能黯然遁入空门。

  现在的大理王段思聪,就是大理赵光义段思良的儿子,其本人的性格,简直就是宋真宗附身。

  喜奢侈,好文学,爱面子,耳根子软,脸皮厚,想要搞点阴谋诡计呢,偏偏还有点重情义,导致最后做出来的事,真的让人难绷。

  你说他没有能力吧,好像有那么点,你说他有能力吧,做事好像又有点辣眼睛。

  把朱熹评价宋真宗的‘真宗东封西祀,糜费巨万计,不曾做得一事’拿来形容段思聪,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现在,这位大理宋真宗段思聪过了最开始的兴奋以后,也开始觉得不太对劲了。

  因为这十四个月中,他三次从阳苴咩城往返善阐府,见到的场景和听到的汇报,是调集军粮一次比一次艰难,百姓的怨气,肉眼可见的起来了。

  署衙中,段思聪的左面站着清平官高方,这位是跟着段思平一起起事的老人,高氏更是白人第一大族。

  在这辈分和实力的加成下,再加上段思聪不怎么管事,政事大权已经事实上落到了高方的手中。

  高方不是个糊涂人,因此是意识到了周军是想拖垮大理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