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817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而除了左右金吾卫进入了朝鲜,为了稳定慕容信长走后安东的局势,阎晋还带走了两卫四镇数万精锐。

  同时为了保障慕容信长在倭国的物资,从绍明六年(951)起,大周朝廷往朝鲜和倭国发出了超过两千架次大小运输船,运送粮食近五十万石,物资数万吨。

  光是为了这个保障任务,因风浪倾覆的运输船多达四十余艘,牺牲水军、水手数百人,几乎整个江南、胶东两省的水上力量都被发动了起来。

  运送如此多的物资到朝鲜和倭国,背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计数,远不是表面看着的数十万石粮食和数万吨物资这么简单。

  这也算是天道好轮回了,当年张鉊在安西到处南征北战,差不多把李圣天家族四代积攒起来的财富全部掏空。

  到了张鉊这里,也为了慕容信长也几乎动用了大半个天下的力量。

  当然,李圣天和于阗金国最后收到的回报,至少是他提供的十倍以上,光是国土就要扩大了一倍不止,还得到了富饶的天选之地费尔干纳盆地。

  张鉊相信,他现在的这笔投资,在未来的岁月中,也能为华夏文化带来远超投资十倍、百倍的回报。

  不过,这一切对于张贤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反而还因为慕容信长占据了大部分国家的力量,导致他进阳苴咩城去当滇王的梦想,一直不能达成。

  现在局面是,要击破大理段氏,这一万多精锐加三万多二线部队肯定是办不到的,军械也不太够。

  但要是能将精锐加到五万左右,再配合七八万二线部队并民夫十余万,大理国就肯定是扛不住了的。

  所以,张贤存比张鉊还高兴,慕容信长的征讨顺利结束,那么接下来,就轮到他的西南征讨战了。

  ……

  神都洛阳,紫微宫中,张周现在的朝廷,绝大部分的衙门都已经搬迁到了洛阳。

  但张周的洛阳城,没有达到唐时那样的规模,内城外城加起来,比唐时足足小了三分之一还多。

  所在张周,神都洛阳承载的更多是政治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有严密防御力量的要塞堡垒群,人口也不算多。

  因此要体会市民经济的话,还是看东边的东京开封府。

  三娘子今年已经四十八岁了,张鉊也在今年满了四十岁。

  昔日有些奶味和婴儿肥的三娘子,已经慢慢转变成了一种富态的华丽,穿上正式翟衣的话,恍若庙中的观世音菩萨一般。

  三娘子手里拿着信长儿发回来的战报,以及私下里写给她和张鉊的家书,脸上露出自豪与开心神色的同时,泪水正一串串的往下落。

  良久,三娘子亲手拉着张鉊,让他在胡床上做好,随后三娘子整理衣冠,向着张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叩首大礼。

  张鉊也没阻止,虽然他不知道三娘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肯定有她原因的。

  半晌,三娘子从地上抬起头来,膝行到张鉊身前,把头放在张鉊的膝盖上,幽幽的说道:

  “哪怕就是五年前,圣人要把信长儿打发到高丽与倭国去的时候,奴心里是很不乐意的。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立下了盖世的功勋,却要被打发到蛮荒。

  但今日才知道,此二地非是蛮荒,相反确实如圣人说的那样,是必须要早日纳入华夏范围的紧要地盘,这让奴都起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自古继父能对嗣子比对亲儿子还好,还是在帝王家,圣人是第一个,这个三跪九叩大礼,是臣妾替慕容言道给圣人磕的,有陛下如此倾尽心血培养信长儿,是他三生有幸。”

  张鉊看着曹三娘子,一时间不知道还是该点头还是该摇头,她这么说,那就是想去倭国看一看,又怕张鉊不允许,所以借着替慕容信长生父慕容言道行叩拜大礼的机会说出来。

  “海上风急浪大,哪怕就是积年水手,也无法保证就一定不出事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了想,张鉊只有这个理由来阻止了,当然他也可以硬邦邦的甩出一句不允,但那不是张鉊的脾性,也对不起他和三娘子起于微末共患难的感情。

  “臣妾自然不会去明州坐船去倭国,而是先走陆路去朝鲜,然后从釜山港去倭国,这样虽然多耗几个月时日,但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三娘子自然早就想好的对策,对此张鉊只能长叹了一口气。

  对于巾帼不让须眉的三娘子延鼐来说,慕容信长不单单是她唯一儿子这么简单,还是她恨不能为男儿身的寄托。

  她从小精心培养的这个文武双全又有德操的儿子,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是三娘子想干又没法去干的大事。

  如今信长儿已经打下了大大的江山,三娘子怎么能不想去看看呢。

  脑海里千回百转,张鉊想了又想,虽然心里舍不得,但带入到三娘子的角度想一想,也不是不能理解。

  静静的沉默中,只有烛火轻轻在跳动和偶尔的噼啪声,半晌,张鉊抚摸着三娘子的秀发,轻轻点了点头。

  “把英国和虎头他们也带去吧,瑛娘还小,就让她留在神都陪陪菱娘,等大一点了再去倭国看望父亲。”

  慕容信长的正妻英国公主和长子虎头,以及媵人康氏、仆固氏都还在洛阳,既然三娘子要去,就干脆让他们一起过去。

  瑛娘是慕容信长的小女儿,现在才六岁,在这个幼儿容易夭折,张鉊都刚刚失去了一个三个月大女儿的情况下,实在不宜跟着翻山越岭、跨江过海。

  菱娘则是三娘子和张鉊所生的皇四女陈国公主张祺菱,三娘子可以去倭国,张祺菱肯定是不能去的,所以张鉊才这么说。

  三娘子听到张鉊同意,方才从他膝盖上抬起头,屁股向后退了几步之后,又给张鉊行了一个大礼。

  “臣妾真是有些恃宠而骄了,历朝历代能允许皇妃出宫就在皇城内省亲,都是天大的恩典了,臣妾竟然想离陛下万里,幸得陛下宽宏大度。”

  张鉊本来想摆了摆手示意他还是很大度的,但突然有些说不出来话了。

  三娘子已经四十八岁,虽然他保养的很好,看起来跟后世四十二三岁的女性差不多。

  但这毕竟是古代,是一个就算没有天灾人祸,也基本就活个五十来岁的时代,就三娘子这个年纪,她还要跨江过海去倭国,等她到了地方,都得五六个月以后。

  去了倭国见了儿子,也不可能马上就启程回来,总还得住上几年。

  张鉊算是再一次见识到了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这一个不好,张鉊再见到的就是三娘子的骨灰了,说句一别永远绝不为过。

  “三娘,这么一去,咱们还能再见面吗?”张鉊吸了口气问道。

  三娘子本来也很伤感,但看到张鉊竟然如此不舍,顿时又高兴了起来。

  “圣人放心,奴一定会保护好身体,会活着从倭国回来再见圣人的。”

  两人又温存了一会,随后的谈话就开始转向对倭国的处理方面了。

  慕容信长的家书中询问了张鉊对于如何处理倭国的意见,还请张鉊给倭国重新赐名。

  这个问题,张鉊其实早就考虑好了,就如同他对王氏高丽的处理那样,倭国肯定也是要换名字的。

  且张鉊还想到了以后,比如慕容信长这个燕国,不可能永远存续下去,毕竟这个燕国存在的意义,就是夏君夷民。

  可要是再过几百年,电报、轮船等东西开始出现的时候,燕国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朝鲜和倭国,将理所当然成为行省而不是封国。

  所以张鉊现在的设想是,他要将朝鲜和倭国分为四个行省。

  半岛北部为乐浪行省,南部为朝鲜行省,倭国的本州岛为朝日行省,九州岛与四国岛组成蓬莱行省。

  这四个行省暂不设官员,乐浪行省未来由耶律阿不里的儿子建立藩国治理。

  朝鲜行省就如慕容信长请求的那样,等他百年之后由钱氏为他生的儿子镇守,未来很可能单独成立一个越国。

  这是钱氏和原吴越国上下在这次征讨倭国中出兵、出粮、出船占到朝廷百分之五十后,应得的分红。

  把这些给三娘子交代一番之后,三娘子拿着家书问道:“信长儿想要给你这个父亲一些回报,想将摄津府之地献给你。”

  张鉊笑着摇了摇头,“信长儿倒是有心,摄津临近大坂又富庶,但某不需要。

  你去了倭国之后,告诉信长儿,某不要摄津国,但要他把石见国的岛根县献上来。”

  三娘子眨巴了两下眼睛,她知道张鉊从来不无的放矢,此时故意提及石见国的岛根县,肯定是有原因的。

  张鉊嘿嘿笑了两声,“别瞎猜了,我告诉你,这个地方有银矿,非常大的银矿。

  到时候让信长儿别把这个地方给封出去了,要自己派人去,找到矿脉之后,大部分押解往朝廷,他可以得一小部分。”

  三娘子听到银矿,还是张鉊亲口说的非常大银矿,那眼睛都亮了,因为现在的张周,太缺银子了,她帮张鉊管着以下部分内府的帐,因此很清楚。

  目前的张周,不缺货物,因为这些年天气不想以往那么无常,天下也太平了,经济和人口正在快速恢复,往往一省就能缴纳税收数十上百万贯。

  但这个几十上百万贯,不是指银钱,而是各种各样的实物。

  米粮、布匹等等多不胜数,但流通所需的铜和银,却非常稀缺,市面上一直是处于钱荒的状态。

  甚至朝廷的钱庄也不敢再发行银票和限定使用的军票了,因为市面上等值货物太多,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的储备却非常不足。

  张鉊早年从天竺和萨曼波斯弄回来的金银,早就支撑不住银票的面额,如果不是裴远改佛从佛门罚没了一大批金银,根本支撑不到现在。

  若是圣人口中这个石见国岛根县,真的有非常丰富的白银矿藏的话,已经隐隐明白一点金融规则的三娘子知道,全天下的经济,那就真的要开始更快速的发展了。

  而倭国,也将因为这个银矿和中原联系的更加紧密。

第八百五十章 有如牛马 就是牛马

  倭国,平城京,现在应该叫燕国和东宁城了。

  东宁这个名字是慕容信长取的,一看就跟在西边的长安,有那么些许的关系,也表明了慕容信长有意将国都从朝鲜的汉城,迁往朝日的东宁来的意思。

  慕容信长现在还不知道母亲三娘子延鼐将要到燕国来,他现在还忙着把赵匡胤和赵延进给留下来。

  没办法,现在的燕国太需要人才了,虽然慕容信长颁布田亩勘定法和田亩租税法,在畿内地区和临近畿内的尾张、伊势、三河等府得到了广泛的拥戴。

  但是在更远的府县,下面的百姓大字不识一个,语言都跟他这大王不通,对于朝廷颁布的德政,理解很有限,好多人甚至还在当地土豪的影响下,害怕被杀而扔掉田地到处逃亡。

  而在进入东宁城时,慕容信长是从上到下将倭国朝廷官员全部杀死了的,因此他现在只能依赖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不能借用原本的倭国体系。

  所以,依靠强力人士进行军管,就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择了。

  特别是关东,现在的关东平原还是一片荒芜。

  洪灾频发,海水倒灌,土壤酸化等等,需要慕容信长花大力气去开发。

  那么在关东北边,要直面虾夷人和民风彪悍的关东武装开拓团百姓的陆奥、出羽两府,慕容信长势必就不能兼顾。

  更何况慕容信长也不能长期呆在朝日和蓬莱,朝鲜那边可也不是很稳固,需要他时不时过去坐镇才行,甚至乐浪的局势,他也还要照看着。

  这么多的复杂的情况,你把慕容信长分成两半都可能还不够,所以必须要几个能放心的强力人士帮他分忧解难。

  而在他这个燕国中,有这个能力的,只有一个半,王景算一个,向训只能算半个。

  这其中王景已经六十四岁了,如此高龄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你把他扔到情况如此复杂的陆奥、出羽,不提王景愿不愿意,就算他愿意,这也是相当于在推人进火坑,不是实在没办法了,不能如此干。

  至于向训,别说他要负责镇守朝鲜的元山,就以他的能力,慕容信长将之放到陆奥、出羽两府,也还是有点不放心的。

  唯有赵匡胤,文武双全又能聚人,前月他在仙台时,不要脸的斩杀了虾夷人二十一个豪酋,兼并了数千虾夷壮士,足见是个脸厚心黑的。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治理好陆奥和出羽,并不断往北开拓。

  赵匡胤叹了口气,他只看见慕容信长的神色和摆出的阵势,就知道自己想从燕国脱身,是不大可能了。

  多少年了,赵匡胤还是第一次在这位恩兄的脸上看出讨好的神色。

  要知道他这位恩兄,母亲是皇帝患难与共的贵妃,嫡亲姨妈是皇后,他虽然不是皇帝亲生,但圣人对他绝对比亲生儿子还要好。

  同时他又娶了后朝明庙皇帝的女儿,在河东、代北武人中被视为下一代的领军人,加上自身文武双全的无敌统帅能力。

  可以说,他恩兄慕容信长这一辈子,从来就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别说小老百姓了,很多勋臣子弟的终点,都不过是慕容信长的起点而已。

  而现在,这位对赵匡胤有再造之恩的恩兄,故意摆出讨好的样子,赵匡胤还是还不识趣的话,别说回去出将入相了,口水都能把他淹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