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800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海大鱼现在能为兄弟做的,也就是这些,说完不知道怎么的,他有点伤感,两个弟弟这么一走,肯定就很少再能见面了。

  运气好去倭国做了大封臣,轻易不能离开封地。运气不好,那就得葬身鱼腹或者埋身他乡。

  不过马上,一群同样腰间挂着金镶玉的子爵、男爵走了过来,约着让海大鱼一起去向大王敬酒。

  海大鱼马上就想起自己大小也算是个贵族了,治下六千百姓,娇妻美若天仙,立刻又开心了起来,准备去给大王好好磕一个头。

  ……

  清晨,慕容信长从剧烈的头痛中醒了过来,昨天差点没被下面的文官武将和勋贵们,给活活喝死。

  听到了大王起床的声音,门外的宫人就鱼贯而入,身边的掌书记也带来了今天慕容信长需要批准的奏章明细。

  在确立了他燕国大王的国大王爵位以后,原本慕容信长的辽阳郡王霸府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的国体。

  政事上以左右国相为首,下面同样设立六部,只不过六部官长只能是侍郎而不是尚书,同样也有大理寺和御史台。

  军事方面则在全国设统管常备军、大府兵、封臣军的中尉各一人校尉各两人,中尉和校尉,则直接归国王管辖。

  今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有一个男爵,七十六个巡检使请求更易爵位。

  所谓的更易爵位只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实际上是嫌弃现在的爵位小了,想要跟着他去倭国。

  慕容信长很满意现在的这股子士气,而且他并不拒绝下面的封臣放弃爵位。

  因为通过这些年的信息收集,慕容信长已经知道,现在的倭国地盘虽然比高丽大,人口比高利多,但也相对更加分散。

  且倭国军队的装备更差,还处在用竹甲,拿破铁刀的都是精兵的地步。

  这种地方,不同于高丽全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靠西的几个平原上这种情况。

  在高丽,只需要几场关键性的决战,消灭敌人占领他们的膏腴之地,就可以把一国打下来。

  在倭国,由于人口更加分散和战斗力更低,需要的是少量精兵,比如一两百人重甲利刃小部队,不断在除了京都和奈良以外的地区反复清剿,彻底打服本地人。

  所以慕容信长准备在倭国,把除了京都和奈良以外的地区都封出去,跟他去的个个都是大封臣,让他们团结起来镇压当地倭人的反抗。

  那么这些不愿意在朝鲜当小封臣的野心家们,正是合适的人选。

  批阅了一会奏报,新任右相韩匡图喜气洋洋的走了进来,“耶大王,律充容命人送来了礼单。

  这些物资都是她在中原置办的,同时她愿意亲自出面,收揽最少两千战力不错的契丹人到燕国来,成为大王的忠臣勇将。”

  耶律充容就是耶律阿不里,充容为九嫔之一,是耶律阿不里的封号。

  而这位这么抢着巴结慕容信长的原因,就是平壤现在还是慕容信长在代管。

  耶律阿不里儿子皇六子张贤炅,基本已经确定要被封到平壤来了。

  所以现在平壤这片区域,才会被奇奇怪怪的称为乐浪郡,就是在为张贤炅长大之后被封为乐浪郡王做准备。

  这也算是张鉊表示愿意让契丹人融入变成汉人的最重要表态。

  慕容信长打开礼单一看,顿时满意的挑了挑眉毛。

  耶律阿不里为他送上了粮食二十万石,铁十万斤,布六万匹,铁甲一百套,硬弓五百张,横刀五百口。

  还承诺从现在起直到张贤炅成年,平壤的税收全部归慕容信长所有,并且以后,每年还会给慕容信长不少于三千贯的礼物。

  唯一的要求,就是乐浪郡的治理官员,要用一些耶律阿不里从汉地招揽的人。

  同时,耶律阿不里还透露了一个消息,慕容信长想要的三百户儒士,朝廷准备出两百户。

  而剩下的这一百户,她会配合慕容信长的母亲曹贵妃,想法给慕容信长补齐。

  慕容信长哈哈大笑,耶律阿不里跟张鉊跟得早,本身也还挺会理财,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富婆,手里还是有不少积蓄的。

  本来好大儿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乐浪郡可是他牺牲儿郎性命打下来的,但现在耶律阿不里如此上道,他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充容一定派人过来了吧,请进来!”慕容信长决定当着耶律阿不里的信使面,承诺会把乐浪郡好好的留给六弟张贤炅。

  ……

  万里之外,雪域高原,冈底斯山以南,马垂措(玛旁雍错)畔,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也刚刚结束。

  李存惠亲率步骑一万三千,在各地已经皈依六法宗的两万余封臣贵族军队的协助下。

  大破由阿里王系上衮三王,其他信奉苯教地方领主,镇远国,以及被他们雇佣而来,盘踞于克什米尔的乌特波罗王朝残余,共五万人组成的大军。

  此役,李存惠以极大的优势,在自身伤亡不到六百人的情况下,阵斩敌军六千余人,俘虏数万,并一直追击到了后世尼泊尔西端一带。

  沿途望风而降的各族头人达到数十家,上衮三王之一,原古格王朝赞普吉德尼玛衮的三子德祖衮,也袒露上身请降。

  至此,整个巴塘高原九成的地方,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了,也即将全部皈依六法宗。

  这一仗更大的意义,在于李存惠基本击溃了阿里地区的所有反抗力量,还重创了叛徒镇远国。

  击败了他们以后,相对温暖、湿润,可以农耕和屯兵的藏南谷地,就已经在事实上向李存惠敞开了怀抱,只等明年夏季到来,就可以出兵拿下。

  而有了藏南谷地,天竺就遥遥在望了。

第八百三十七章 沧溟之水浣我神魂

  历史上,巴塘高原的汉子的战斗力衰落的似乎非常快。

  在不了解情况人眼中,他们几乎是从吐蕃帝国时代暴打四方的勇士,瞬间就衰落成了几百蒙古骑兵就可以拿捏的存在。

  似乎昔日那个在大非川凭借高原气候对阵大唐都略占上风,更是在后来暴打回鹘、大食的高原巨兽,在吐蕃帝国灭亡之后,就成了人畜无害的藏羚羊。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吐蕃人的战斗力并没有衰落的这么快,也不是大众想象的那样是被密宗给忽悠瘸了。

  真实的原因,或者说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片高原上,当吐蕃帝国倒下之后,做一个武士已经没有前途了。

  吐蕃帝国四分五裂之后,吐蕃人没了富庶的河西陇右(相对吐蕃而言),没有可以大肆抽血的安西。

  且由于自身的割据混乱,导致他们丢失了恒河边温暖湿润的殖民地,失去了可以不断从天竺攫取财富,这条重要的生财之路。

  在没了外部财富滋润的情况下,就这巴塘高原这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走和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自然环境,根本不需要多少勇士,也更不需要必须用大量金银堆起来的甲士。

  要那么多甲士干什么?就这么点产出,都给甲士了,老爷们吃什么?

  所以,没了那个对外扩张,每年可以从高原下面攫取大量财富的吐蕃帝国之后,吐蕃武士就成了失怙的幼狼。

  这片高原,不但再也不需要他们,反而还把他们当成了累赘。

  这个情况,是李存惠最先发现的。

  因为自从他上了高原,颁布了朝廷将在面临天竺的边境设立两万户府兵的计划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无数前来投军的甲士。

  当然,这些‘甲士’并不是真正的甲士,他们虽然有甲,但身体并没中原甲士那么强壮,也没有多少军旅经验。

  他们手中的甲,是货真价实的吐蕃式扎甲,但都是他们祖父那一辈往上用的。

  到他们这一代武技或许还有传承,但是打熬筋骨的本事没了,大多数人穿上祖先的甲胄,鏖战一刻钟必然脱力。

  不过李存惠知道,他们还有救,因为吐蕃帝国的崩溃也不过就是百来年,这体力和战斗经验都是可以锻炼,只要吃食有保障再加系统性训练就是。

  于是在请示了张昭之后,李存惠从中挑选了大部分家中都有甲,同时家境已经窘困的甲士。

  准备将他们安置在大约相当于后世阿里地区加尼泊尔和锡金、不丹三国的地盘上。

  李存惠相信,当大周给了这些甲士家庭重新做人的尊严,又给了他们可以下山攫取财富的机会之后,这两万户吐蕃甲士,就会变成大周在巴塘高原最忠实的拥趸。

  这也是郭天策和李存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稳定高原最重要的原因。

  吐蕃帝国的武力,已经随着吐蕃帝国的崩溃,而同样雪崩。

  等到大周军队进入逻些,唯一剩下的一点火苗本来准备反抗一下。

  但他们突然发现,周人是不是无恶不作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却看清楚了,这些周人是来为他们恢复荣耀和尊严的,于是不反抗不说还很迅速的投靠了过来。

  而张昭安定巴塘高原的三步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先将其中大非川和松潘划出去,再把高原除了逻些以外的核心地区,都封出去安定大小贵族,最后将基层武力弄到边疆控制起来。

  这在这种情况下,大非川和松潘慢慢就会和逻些脱节。边境的武力很快会成为朝廷控制天竺的打手。

  至于其他老牌贵族,随便你们怎么玩,只要不闹事,逢年过节还有赏赐,有了矛盾朝廷帮助调解。

  这样三管齐下再加上六法宗的辅助,就齐活了。

  只不过在边境安置两万户府兵的事还要再等等,因为这已经九月,开始大雪纷飞了,要打也是明年的事。

  于是李存惠一边做巴塘高原的军制改革,一边命投靠了朝廷的当地贵族,去给盘踞大小勃律地区的上衮三王最后一位,古格王朝赞普吉德尼玛衮的长子贝吉日巴衮传信,劝说他归顺朝廷。

  历史上,吉德尼玛衮建立的这个古格王朝实际上非常短命,只在吉德尼玛衮死后,三个儿子就分割了他留下的这个王朝。

  长子贝吉日巴衮控制了大小勃律地区,也就是后世拉达克和葱岭一部分。

  贝吉日巴衮就是拉达克王朝的开创者,此地在后世被印度阿三给强占,现在还没收回来。

  次子德祖衮控制了核心的阿里地区,一直标榜正统,历史上的古格王国,就是指德祖衮这一系。

  三子扎西德衮分到了阿里地区以东,包括后世尼泊尔西部的大片领土,这是贡塘王朝的前身。

  而在此之前,在逻些之战中,贝吉日巴衮的三弟扎西德衮被人撺掇,想要来做个挽救危局的赞普。

  结果四万大军顿做山崩,本人被生擒,现在已经全家被押往神都洛阳听候发落去了。

  扎西德衮被俘之后,贝吉日巴衮的二弟德祖衮又跳了出来。

  不过德祖衮要狡猾的多,他让儿子和女婿出面,自己则保持暧昧。

  结果联军照样被击败,德祖衮一样要被迁往中原,但由于他是投靠的,且阿里地区还是需要他们这些老牌贵族的支持,可能会留下一两个比较听话的后人,在逻些当吉祥物。

  这种情况下,当最后的选择来到贝吉日巴衮面前的时候,面对两个弟弟的现身说法,他思考了片刻就做出了决定。

  他派人向李存惠表示,只要朝廷能优待他,他就接受朝廷册封,本人到逻些来做个富家翁,拉达克的领土就分给三个儿子各自统领。

  并允许六法宗的仁波切到拉达克王国传教,允许朝廷从于阗和逻些两个方向派遣官员到列城做镇守大臣。

  而李存惠也立刻就同意了贝吉日巴衮的要求。

  后世走过阿里中线、阿里北线的都知道,特别是阿里中线,在共和国时期都是个老大难,跟别说这个时期了。

  李存惠虽然有大量当地人支持,但走了一次阿里中线,到冈底斯山南侧击败联军之后,很难再驱动麾下的士兵往西北去攻击拉达克和葱岭。

  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快点搞定古格地区的府兵安排,然后回去攻打拉门地区(尼泊尔东部+锡金)和约门地区(不丹)。

  他必须要在明年之前,完成古格军府、拉门军府、约门军府的府兵建设。

  ……

  海之极东,烈日高悬。

  放眼四周,除了蓝色的海水以外是什么都没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