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79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那极其傻缺的满汉不通婚,以及更傻的旗人制度,才是毁灭它们的元凶。

  但即便如此,满清任然是历代中原王朝中最能苟的,如果没有遇到西方列强的话,张鉊估计满清能苟个三百五十年,甚至接近四百年。

  那么自己能从八旗制度中,借鉴到什么呢?

  优渥的待遇,严格的军事选拔机制,身为国家主人的荣誉感,以及皇帝对于他们的绝对掌控。

  如果加上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以及对外放开,吸纳新进的制度。

  或许,自己可以用这种制度,以亲军为上三旗,禁军为下五旗,配合武举制度,将天下豪勇之士,招募进亲军和禁军中。

  绿营的角色,则由各地州县兵和民间的团结健儿与义从骁骑来充当。

  那么未来的张周,或许可以用凉兰甘肃等州的河西陇右健儿,形成亲军和禁军的班底。

  再以完善的武举制度收揽天下豪勇之士,组成一支八到十万的绝对精锐常备军。

  同时完善竞争机制,亲军与禁军的下一代,如果没有合格的接替者,就可以黜落他们。

  而在政权方面,用科举以选拔天下人才,完善文官制度。

  以后张周在武力方面,就是皇帝与勋臣和亲军、禁军共享权力。

  在政治方面,则可以和文人士大夫共享权力。

  只是天下的好处就那么多,这样谁都吃不饱啊!

  嗯,不怕,国内的好处和权力大半给文官系统,武人系统吃一小半,其余的不足则可以出去,去吃外面广阔天下的红利。

  至于普通人,则沿用两税法放开生产力,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有搞头!张鉊越来越兴奋了,虽然这个想法,还有很多疏漏,但可以来慢慢完善啊!

  玛德!想着想着,张鉊愣住了,他以为自己是李二凤,没想到竟然是朱洪武和皇太极的合体。

  这特么的。

第六百三十六章 军制、赋税改革与草原十二万户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实在是一句金玉良言。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来说,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都很大。

  所有张鉊从没想过要完全去学清朝的八旗制度,那是在找死,就算是八旗兵制,也不能照搬。

  况且他也没法照搬,奴儿哈赤能搞八旗,是因为他玩的强盗团伙加奴隶制,非常符合他们这些假女真实通古斯野人的传统和文化水平,张鉊总不可能在中原大地玩奴隶制吧。

  所以张鉊要学的,是八旗制度下,八旗兵与皇室的特殊依附关系,学他们上下一起共享军事上的胜利果实、对外战争的红利,以及互相的小团体认同。

  而关于朱洪武的卫所兵制度和八旗兵制度,张鉊也思考了很多。

  朱洪武的卫所军制度,在古代军队来说,实际上已经非常完善了。

  昨天张鉊认为卫所军战斗力崩坏之快,远不如宋之禁军,其实并不那么恰当。

  严格来说,卫所军只是腐坏,并没有彻底崩溃。

  不然也不会有粮饷充足大明天兵,临阵三铳也算对得起皇上,这两个带着几分黑色幽默的调侃了。

  明朝的卫所军,在引入了募兵系统和完善了向上通道,加上各镇总兵、副将开始养家丁,后,战斗力还是在的。

  但战兵和家丁,打一仗的话,那可真就是花钱如流水了,能打仗的精锐,也更加有限。

  而且卫所制只有明朝能玩,因为在经过两宋的洗脑之后,文贵武轻已经成了定制,连满清都要搞文贵武轻。

  武人在大时代潮流的压力下,无奈只能低头做小,拼命搞钱,搞封妻荫子。

  可要是在张周这么搞,那么某镇总兵,就不会是总兵,好一点的是持节都督某地军事,坏一点那就直接继续是节度使了。

  同时,满清的八旗兵制维持战斗力的秘诀,他也没办法全盘照抄。

  因为满清维持武力的秘诀,是靠抓东北老林子中的索伦人,在蒙古草原养一支马队,然后比如打大小金川时,将当地的藏、彝等勇悍之民抬旗。

  让这些后进分子和八旗中还能维持自身武力的旗丁混编,以此来保证战斗力的。

  满清的这套办法,加上旗人国养,造成了只进不出,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而且由于旗人身份限制,人数始终上不去,最多也就维持了一万多人的规模,只能说比没有强一点。

  可以说,明清两代的办法,各有利弊,张鉊也都没法效仿,更重要的是,张鉊现在还面临着两大难题。

  首先,最近从河西招募的兵员成分,让张鉊有些不安,原本从河西补充来的义从骁骑和团结弓手中,汉人至少要占六成以上。

  但是近两年,从河西来的勇士中,吐谷浑、诸羌、党项、吐蕃等诸族勇士竟然比汉人还要多。

  细细探查下去,竟然是因为从负责招募的西京留守裴远,到枢密院和中书省鸾台,都更喜欢非汉人的河西兵。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河西的各族人比汉人更加穷困,招募的代价更低,他们离开河西的愿望也跟强烈。

  还有就是吐谷浑等各族人,在信佛上远比汉人更加虔诚,他们更相信张鉊就是现世神。

  在足够抚恤的支持下,这些信仰更为虔诚的各族人,作战极为勇悍,很多时候生死都不避,亲军和禁军的大小军官,也更喜欢用他们。

  这……异族加宗教信仰,不就是耶尼切里吗?

  到时候,一旦亲军、禁军中全部充斥着这种成分相同的成员,是不是禁卫军选举法,也要到东方来走一波?

  第二个问题,则是中央财政没钱了,历史上赵匡胤时期能够南征北战,底子是郭威、郭荣时期给他打下的。

  那时候后周府库充盈,百姓生活开始趋于安定和富足,所以能够支持大军连续大战。

  但张鉊这时候,他自己就是郭威这个角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征战,而是快速恢复民生。

  可张鉊已经三十五岁了,在等下去,统一全国都要四五十岁,哪还搞个屁?

  况且现在南边一口气死了马希范和钱佐,高从诲也命不久矣。

  南汉的刘晟,不但杀掉了功臣刘思潮和陈道庠,更在一天之内就杀了他八个弟弟。

  刘晟总共十八个兄弟中,十五个被他杀的,剩余三个不是死的早,也早被杀了。

  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更比刘晟能残害兄弟的,是以南汉国内人心惶惶。

  这是天赐良机啊!张鉊不想错过这个窗口期。

  缺钱又要打仗,两税法也是大势所趋,亲军、禁军中宗教成分又开始增多,张鉊就只能从历史中想办法了。

  他准备将河西陇右关中三地,现在已经授给亲军和禁军家庭的六百万亩,加上属于皇室的一百五十万亩左右土地,全部从官府的田册上分离,算作皇室的私产。

  同时张鉊已经在人口凋敝的关中圈定了差不多五百万亩土地,他准备自己出钱招募流民耕种起来,同样成为皇室私产。

  而这些私产,并不是用来维持皇室奢靡生活的,它们将全部用来作为亲军的职田。

  按一男丁三百亩起的超规格授田,租税按照上古的三十税一来缴纳,也不需要服徭役等,并且允许他们招募佃户耕种。

  代价就是除了重甲、弩箭、顶级战马以外,需要自备。

  同时每三年需要宿卫番上一次,一次一年,分春秋两季在两年内服役完成,若是皇帝有特别征召,必须要随时到位。

  亲军家庭中,父亲年过三十五以后,就必须要开始提供接班人辅兵。

  这个辅兵由亲军自己指定,仅限定儿子和血亲侄子,平时作为农户接受训练,战时则跟随作战。年过十六后,还可以按春夏秋冬四季,获得皇室的赏赐。

  若是没有合格继承人的亲军家庭,亲军及其正妻过世之后,家产将被收回。

  而且亲军家庭的田产等一切财物,不可以析产,家中的儿子年满十八之后,都要另寻出路。

  当然,这个出路,张鉊已经帮他们想好了,那就是练好文武艺后,就去外面开拓闯荡,文不成武不就的儿子,将失去亲军家属的资格。

  张鉊预计亲军在河西授田一万户、陇右和关中各两万户,组成亲军五万户。

  禁军的组成差不多,只不过不会把他们的赐田赐到河西陇右去,同时赐田的规模也要小得多,一般只能获赐大概五十亩左右。

  不过这都是在中原河南以及河北,产出和经济价值肯定比河西陇右的五十亩要好的多。

  而且在以后,孟蜀、马楚、南唐、钱越、南汉来自静海军和平海军的地盘被打下来后,当地王族豪门的土地,也会被拿出来相当一部分授予禁军,类似满清的各地驻防八旗,以控扼地方。

  张鉊准备在河南授田禁军三万户,河北授两万户,其余太原、北平、成都、潭州(长沙)、江陵、兴王府(广州)等地大概会授田三万户。

  这实际上是明朝卫所制度和八旗制度的结合,大体的原则上沿用明朝卫所制,在与皇室的关系上,则与八旗制度相同。

  亲军和禁军的财政、人事等权,都不归外朝管理,而是直接归属内朝的鸾台侍郎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割管理,关键的人、财大权则操之于帝王之手。

  这一套制度下来,亲军和禁军在身份上,实际上是皇室的私军,由皇帝大权独揽,勋臣阶层协助,形成一条垂直的领导体系。

  哪怕是一个管理一百人的将虞侯,也能直达天听,同时皇帝的指挥棒,也能下到将虞侯这一层。

  而与明代卫所制度不同的是,张周的亲军和禁军,比起明朝的卫所军更加富有,经济上的负担更轻,地位更高,相应的战斗力也更加强悍。

  在人身关系的隶属上,则跟类似八旗兵与皇室的关系,离开了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

  张鉊的理想,是至少保住这亲军五万户和禁军八万户的赐田,五十年中不能发生兼并,能保证五十年内有较强的战斗力。

  此后张鉊就可以用亲军护卫都城,他们的赐田远在河西陇右和关中,无法在本地盘根错节的扎下根来。

  哪怕他们有相同的宗教成分,但是在本地没有根基,无法形成能左右皇室的亲卫军势力。

  禁军则分散在重要的大城市,以及都城周围,他们不能直接护卫皇帝,但是家人田产却都在中原之地,有本地抱团的优势,但被亲军阻隔在外,只能形成外围的防线。

  这样亲军和禁军就可以互相牵制,不会使哪一方面的人坐大。

  张周朝廷只要能保证这十三万户在,那么平日里可以获得四到五万人的常备军,一般战时可以动员到八万人左右,极限动员起码能拉出来十五万以上,更重要的是省钱。

  此外,张鉊还准备私人出钱,在河套地区再开垦一百五十万亩土地。

  同时将居延海以北、以西的草场,大概就是后世阿拉善盟加上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再加上唐努乌梁海等,这一大片草原划归伊利可汗直辖牧场。

  牧场上的各族人,都将成为直属皇帝的本部,他们赋税较轻,赏赐也肯定比其他部族多。

  这些善战的草原牧民,就会成为张鉊最稳定的轻骑兵来源。

  而在国家其他武装力量方面,张鉊准备彻底执行明朝的卫所制,而在执行卫所制以前,行政上还要经过一场大的改动。

  张鉊准备废除唐代以来的州县制度,除了有特殊原因要保留的州以外,命各州有古称的恢复古称,没有古称的也要在后面加后缀。

  比如徐州,就要改称徐州府,地方上实行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度。

  但是州在府之下,而且只有战略位置比较重要,人口比较多的州能保留,其余都不保留。

  而原本一个州只分管三四个甚至一两个县的划分也将终结,许多小州都要进行合并。

  之后府长官为府尹,州为长史,县为县令。

  当然,张鉊更喜欢知府、知州和知县这三个称呼,但是现在科举他还没来得及完善,也还没有足够的官员来做到可以随时轮换和升迁。

  所以还是要用这种长时间在某府、某州任职的官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