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78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同时,张鉊对于那些正确的建言,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反馈。

  去年一个开封府城西万胜门的城门尉投书到中书省章台,说慈佑皇太后出行的车架太多、太庞大,而且喜欢在拥挤时出城,经常给百姓带来不便。

  张鉊的嫡母慈佑皇太后听后火冒三丈,命她的头号狗腿子韩国长公主李贞儿,带人将万胜门的城门尉,直接打折了腿。

  张鉊知道后,严厉处罚了韩国长公主李贞儿,罚没了他的食邑二十户。

  并且命内侍将万胜门城门尉抬到朱雀门下,亲自慰问了城门尉,向他表示了歉意,更将韩国长公主的这二十户食邑,作为汤药费赔偿给了城门尉。

  随后下令在万胜门右,单独开了一个小门,给慈佑皇太后做出城游玩的专门通道。

  而翘着断腿在万胜门继续值守的城门尉,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同时,东京开封府开封县的县尉建言,东京七门巡检使与开封府赤县陈留县与开封县两县县尉的职责混同,责权不清等事。

  张鉊也立刻做出反应,命枢密院与吏部、户部研判之后,将城内民事和治安还给了开封、陈留两县。

  而七门巡检使也被分为了内城巡检使、东城巡检使和西城巡检使。

  只负责两县无法管理的纠察勋臣、官员和豪商子弟不法,以及巡检三城私藏甲胄、长兵器和弩箭等事情。

  提出问题的开封县县尉,立刻被越级擢拔为了东京东城巡检使。

  同时张鉊规定朝廷中枢五品以上官员,每月没有一次上书言事的,采取罚俸、降职乃至罢官等严格措施。

  在小的方面张鉊就如此注意了,大的方面自然就更加重视。

  在张鉊以自己累得回后宫去调戏一下大符都提不起兴趣为代价,张周官场上的行政能力,终于被刺激了出来。

  于是‘自作自受’的张圣人刚回京,就被奏疏给淹没了。

  没办法,他只能免除留守东京的阴正奇(阴鹞子)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和东京七门兵马使之权。

  然后任命阴正奇为持节江南都部署,率这次留守的亲军左龙骧卫三千人南下到襄阳府。

  阴正奇(阴鹞子)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统筹刘再升、马昭远(马鹞子)两位方面大员,先期准备摆平南平和马楚的事情。

  我张圣人则必须要在东京将事情搞完之后,才能继续南下。

  而眼前诸事中,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废除前朝乃至从唐末一直延续的苛政,以及更深层次赋税的问题。

  事情的起因,还是张鉊在河东的废除苛捐杂税和丁口银的事情引起的,河东百姓得了实惠,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想要。

  其实这个时代,也确实来到了一个中国古代税赋制度大变动的时间节点。

  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两汉魏晋时期,是分为租和赋两种,租是指土地税,赋就是丁口银了,此外百姓还必须要服徭役和兵役。

  南北朝到隋唐,因为府兵制的兴起,战斗不需要在大量征召农民兵,于是赋税制度变成了租庸调制度。

  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结合起来看,还是土地税加丁口银再加徭役等。

  当然,这只是粗浅的理解,里面的道道还多得很。

  而租庸调制度,到了唐高宗后期,府兵制逐渐分崩后,就开始变得征收困难。

  这玩意是以人丁为基数的,很强调人身控制和政府对兼并土地的抑制能力。

  一旦政府不能很好的抑制兼并,失地百姓大量逃往,租庸调就收不起来,然后就会被平摊给还能勉强维持的乡邻身上,最后导致所有人都只能以逃亡来躲避。

  所以到了天宝年间,以田亩征收税收的户税,就开始重要起来。

  但了中晚唐,户税也不行了,国家财源枯竭,于是最终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两税法正式出台。

  所谓两税,就是在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夏税在六月收完,秋税在十一月收完。

  但其中最主要的改动,就是把原本看丁口的租庸调,变成了看富裕程度的分别征税。

  这从国家的税收层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它避免了租庸调时期大户们轻易就能将繁重的徭役,转嫁到穷苦人头上的弊病。

  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穷苦百姓的负担,简化了交税的繁杂,解放了生产力。

  总结起来就是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缴税直接交钱,不在七七八八的需要交纳粮食、牲畜、布匹等。

  看着很好是吧!确实很好,如果能严格执行下去,当然很好。

  可是这种理想模式,别说唐朝,就是后世的美利坚,税务警察号称联邦战斗力天花板,都照样做不到。

  所以唐朝的两税法只实行了不到三十年,就基本分崩离析,各级官吏上下其手,还利用缴税不能缴实物这点,逼迫百姓贱卖产出换钱,再狠狠剥削一次。

  等到了五代,那就手段就更加丰富,在两税之外,各藩镇巧立名目,使百姓生活更加水深火热之中。

  而且两税法,还有一个张鉊不知道该说是弊端,或者不算是弊端的影响。

  那就是两税法是建立在府兵制瓦解的基础上,是中央政府对于土地从强势干预,到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反映。

  张鉊要继续实行两税法,也就必然会导致张周跟两宋一样,就算是想要抑制土地兼并,也根本无法做到。

  这也反应到了国家的基本保障—武力上面。

  两汉到初唐租庸调这种模式能有效推行,这就让两汉一直到隋唐,国家随时能动员出来相当不错的武力。

  有时候哪怕正规军打完了,地方上的豪强大户,也能立刻提供相当的武力,只要中原朝廷的号召力没有失去,国家就没有危险。

  到了中唐和末唐,府兵制崩溃之后,玄宗就被迫搞募兵制,然后玩脱,造成了藩镇自主。

  黄巢以后,唐廷彻底失去了武力基础,藩镇武力进一步蜕变,他们从募兵制,变成了武人掌管一切,直接代替国家的作用,以政权保证武力,以武力保护政权。

  所以残唐五代,武人才那么能打,因为国家的一切好处都给了他们。

  一时间,内部几无农民起义,外敌只能低眉顺眼当灰孙子。

  但这玩意的问题很大,因为武夫根本不懂治国。

  而要是把治国权力交给文官,那文官就会用各种手段剥夺武人对政权的掌控。

  所以他们干脆极度鄙视文人,把国家当场帮派,当成黑社会来经营。

  结果玩到后晋,就迎来了总崩溃,因为百姓们承受不住了。

  他们不是逃往到山上、沼泽里成为黑户,就是已经死于各种天灾人祸。

  实际上中原自朱梁末期,就一直处于总崩溃的边缘。

  后晋那是被契丹打败的吗?不是!他们是被贫穷打败的。

  不管是这个时空,还是历史上,后晋哪怕没多少骑兵,也可以花式吊打契丹。

  但是他们没钱了,连出兵三五万,打个两三个月的钱都没有,桑维翰给石重贵捞的最后一笔钱,让后晋打的耶律德光化身骆驼战神。

  可是第二次,就彻底没钱了,大军被围住两三个月,后晋朝廷别说抽调援军,连驻守邺都的军队都开始挨饿。

  果然是个魔幻的时代,中原朝廷的大兵不是被塞外国家在军事上打败的,而是被塞外国家在经济上打败的。

  这就是张鉊面临的问题,均田不均田倒是在其次,关键点在国家的运转机制上。

  要是接受两税法,势必无法在强力抑制兼并,就算张鉊可以,但等他两腿一瞪,就是瓦解的时候。

  而且实行两税法,又要不贬低武人地位,就注定了张周很快要走到不抑制兼并+节帅募兵镇守地方的老路上,那么唐玄宗的故事,就会在不远处等待着张鉊。

  运气好他死在了开元末年的最后一天,然后儿子进入天宝年间,一二十年后天下板荡,一场大的变动来到。

  运气不好,他就会成为唐玄宗,亲眼看着他辛苦打造的一切被历史的洪流席卷。

  而要回到租庸调制,也几乎走不通,因为中原不是落后的河西,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了。

  两汉到唐初,两三百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现在再继续发展一下,七八亩、三四亩地养活一个人的时候就要到来,手工业大发展的时候也要到来,人口将爆炸式的增长。

  到时候人多无地,还要承担庸调,嗯,民变的基础有了。

  手工业等大发展了,但租庸调的生产模式和几乎是以物换物的市场,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城市平民和富裕地区的农户也得罪了。

  所有人随着租庸调模式越来越穷,最后兼并越来越剧烈,再来个豪强振臂一呼。

  咔吧!他建立的这个张周,还没开始起飞呢,直接回到了唐末。

  简单来说,租庸调就是大家一起过穷日子,上边的权贵豪富无比,下面的百姓挣扎求存,并无多少中间阶级,商品经济也不发达。

  而两税法呢,历史上实行之后,明显更适合手工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它打破了两汉之时,那种豪门与贫民不可逾越的鸿沟,出现了大量的中间阶层,北宋的繁华,就很大程度反映了中间阶层的增多。

  秦汉时期,素封之家少之又少,尚不能形成阶层。到了唐时,富而不贵,贫而不贱,贱而不贫的中间阶层开始出现。

  到了宋朝,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者多不胜数,京城中十万以上之家比比皆是,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财富终于开始大量走入中人百姓之家,不再全部被权贵占据,此乃历史的大潮,谁也不可能阻挡。

  行不通啊!逆着历史的车轮来,肯定是要出问题的,硬要搞租庸调,他张鉊的名声,在丹青之上一定会比隋炀帝还要臭。

  张鉊痛苦的呻吟一声,倒在床上看着屋顶久久不语,懂那么多干什么?不懂就不会来操心,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不好吗?

  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门吱呀的一声被打开了,皇后曹延禧缓缓走了进来。

  她一看就知道张鉊是遇到了难题,也不说话,只是默默走过来挨着张鉊坐下,把张鉊的头放到她丰腴的大腿上。

  张鉊深深吸了一口曹延禧身上香香的味道,咕哝一声翻了翻脑袋,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继续往下想。

  历史上,承接五代的北宋当然也承接了两税制,所以他们不抑制,或者说想抑制兼并也无能为力。

  于是为了稳定,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把武人彻底搞臭,搞的武人成了臭狗屎以后,再用钱把他们养猪一样养起来,搞出了一个军费占财政绝大部分的沙雕军事帝国。

  想想宋军那个金兵的狼牙棒都要打到天灵盖了,没有赏钱也绝不开打的做派,张鉊胯下就是一凉。

  然后是明朝,朱洪武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民间还是搞两税法,但他把武人集合起来弄成军户,然后在军户中,实行一定程度上类似租庸调的制度。

  很显然,最后还是失败了,明末卫所兵连大宋的垃圾禁军都不如,民间武力更是完全废了。

  到了我大清。

  咦!

  张鉊突然坐了起来,我大清的八旗制度,怎么说呢,这玩意其实并不腐朽,相反是一种结合了汉唐兵制的,相当完美的武勋制度。

  虽然不能和近代国家比,但绝不是什么腐朽的玩意。

  有人会说,那八旗兵照样会腐朽,还腐朽的飞快。

  不!不!实际上,八旗的武力,那最核心一两万人,一直保持相当的战斗力,只是他们人少,不敢拉出来做一锤子买卖。

  满清的八旗武力,要一直到了八里桥被英法联军杀崩溃之后,才终于烟消云散。

  纵观整个满清,八旗从入关到打准格尔,打大小金川,打缅甸,一直到八里桥,腐朽是肯定的,但彻底腐化,如宋朝禁军,明代卫所那样的腐化,是没有的。

  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自东汉以强亡之后,中原王朝就再也无这样个贯穿整个王朝,起起伏伏却始终有些战斗力的部队了。

  八旗制度的脑残之处,不在于他的军事架构,而是在于他的政治架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