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492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高怀德一听叔父两个字,立刻就蛋疼不已,瞬间知道山丘上被围的是谁了,而且他还不能不管。

  因为这是这个时候的规矩,哪怕是各为其主,人家亮明车马了,那你就必须要救。

  不救的话,名声立刻也就毁了,谁也不认为你还是个豪杰,也没有跟随了。

  嗯,五代的武夫,其实也自有一套规矩的,虽然他们无耻、残暴、不要脸,但那是对外人,对内则是非常讲究忠义和团结的。

  譬如银枪效节都,他们干翻节帅、干翻皇帝,但是最下面的兵卒和基层军官,那是异常团结的,团结到统治者选择将他们集体杀光,才能消除隐患。

  可是高行周也为难啊!这在以前是没问题的,但是谁知道治兵严格的绍明皇帝,认不认这一套呢?

  而且他们高家也不是绍明皇帝的元从,自己都才站稳脚跟,妹妹娥娘虽然注定要送进宫了,圣人看起来也挺喜欢,但毕竟还没落实不是。

  不过看到周围的同袍和手下都转过头来看着他,高怀德知道绝不能在此时显现出犹豫。

  他正要答话,药元福擒杀了南唐建康军统军,耀武扬威的用长枪戳着头颅,正从山丘左侧经过,还正在李金全眼前。

  嗯哼!

  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

  李金全一蹦三尺高,就在山丘上对着药元福哇哇大喊,“药杵子,药耶耶,救一救,救一救啊!”

  药元福脸都绿了,高氏父子好歹还有个女儿(妹妹)奉上,而且也没背叛过张昭。

  可他药元福,妹妹、侄女都长得雄壮无比,以前还有拿了张圣人钱不办事的黑历史,一听李金全叫喊,直接就是一哆嗦。

  不过好在他马上也看见了高怀德,“高大郎,这还得救哩,而且李金全为人最是奸猾,搞不好南吴伪王就在他一起。”

  好吧!左右是躲不过了,高怀德只能上前,一边派人去寻找慕容信长,一边安排人准备进攻。

  不过说是进攻,却把周军铁骑和陷入了惊恐中的南唐军给分开了。

  李金全一看有戏,一溜烟从山包上跑了下来,他高举双手,把自己脱得只剩下贴身衣袍,在阵前对高怀德和药元福说道。

  “你们要找的人,就在山包上,立了大功,可别忘了某家。”

  高怀德和药元福精神猛的一振,看来李景达是真的在这,那就太好了!

  眼见两人露出喜色,李金全才颤声问道,“四哥儿可还好?”

  四哥儿就是李金全留在中原的四儿子,虽然行四,但其实是他的长子,当时正在东京为官,因此就留在了中原。

  高怀德点了点头,“还好,一直在某父亲身边做亲卫。”

  李金全这才眼睛有些湿润了,他缓缓点了点头,想要说点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

  慕容信长刚好就在附近,因此立刻就赶了过来。

  他一赶到,李金全却把他给认了出来。

  这天下间,敢在战场上搞白盔白甲的,也就只有慕容信长了。

  这是好大儿故意的,左羽林卫基本都是红色布面铁甲,他却故意要白盔白甲。

  慕容信长还未说话,李金全猛地就跪下了,嘴里还在呜哩哇啦的嚷着,高行周和药元福听不懂,慕容信长却听得懂。

  这李金全是在用吐谷浑话向他报告,说山包上南唐燕王李景达和左部署使边镐都在。

  而且李金全还称他为可汗,并在用吐谷浑人见到可汗的礼节参拜他。

  慕容信长顿时哭笑不得,人说李金全有小聪明但为人昏庸,看来是真不假。

  虽然他家这支瓜州慕容家,确实是最后一任吐谷浑乌地野拔勤豆可汗、长乐州都督、青海郡王慕容复的后人。

  但他这都什么时候了?他自己都不敢再提这一茬,就是怕有心人说他是李嗣源、李从珂。

  这李金全倒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竟然用吐谷浑话,还来参拜他。

  没办法的慕容信长,只能黑着一张脸,让李金全命令还剩余的两千南唐军放下武器,然后让他把李景达和边镐给押下来。

  未几,得到慕容信长承诺不杀的南唐军,全部跪在了地上,边镐高举白旗,李景达脱掉外袍,袒露着左半边身子,下来向慕容信长投降了。

  这一战,慕容信长利用锦衣亲卫破坏烽火敌台的机会,率七千骑兵一人双马,只用四个时辰就跑完了一百多里。

  当然,这个速度,比起万岁军用脚板十四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的恐怖行动力,完全不够看。

  甚至在封建军队上也排不到前十,甚至很难算得上著名,但也还不错了。

  要知道这七千骑兵一路行来,可不是轻装前进,而是带上了甲胄的。

  而且到了地方不需要休息,只一人吃了个一个饼,战马补充了一把盐水煮黑豆,就立刻投入了战斗。

  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直插南唐中军大营,结束了战争。

  此役,慕容信长生擒南唐燕王李景达以下节度使、统军、都指挥使二十余人,都虞侯一级的中级将官上百人。

  南唐军被杀者上万,投江被淹死者不计其数,俘虏三万余人。

  南唐号称十五万,实际上接近十万的禁军、州县兵、乡兵、丁壮损失一空,再也无能为力发动任何一场战争,甚至连守江都做不到了。

  而就在慕容信长将被缴获的南唐李景达大纛、牙门旗等送往楚州的时候,位于天长的白从信,也率五千后军赶到了扬州。

  这一下,不但南唐刚刚收复的东都扬州再度陷落,还搭上了一大批跟随李景达返回江北的南唐官员。

  白从信到了之后,慕容信长迅速上交了军队的指挥权。

  好大儿还是分的清楚的,他不会在白从信这样的元从派老前辈面前摆谱。

  他也知道,他比李存惠等人更能得到元从派的亲近,那是因为他虽然不是元从派的一员,但他的母亲曹三娘子延鼐,却是元从派的一员。

  不但如此,慕容信长还亲自写信给张昭,说明了李金全用吐谷浑人的可汗礼参拜过他的事情。

  而白从信接过指挥权之后,立刻再次安排李存惠东进打下泰州,将杨吴宗室全部拿捏到了手中。

  再派高怀德率三千骑,打通沿着邗沟从扬州到楚州的交通线。

  因为张昭已经来信,他准备亲自到扬州一趟。

  做完了这些,白从信立刻开始从南唐俘虏中挑选水军,修补擒获的战船,还从已经投靠的韩、陈等家渔民中挑选精锐,组成自己的心腹水军。

  这可不是在吓唬江对面的南唐朝廷,这是真的在准备下一步行动了,李璟如果没有应对能力的话,白从信不介意现在就打过江去。

第五百六十九章 古典军事帝国还是沙雕军事帝国

  白从信都要准备过江了,那张昭在干什么呢?

  张圣人还在楚州,而且压根不关注扬州的战斗。

  因为他知道,就算打不过,以白从信、慕容信长、李存惠、高怀德、赵匡胤、药元福这些猛人的能力,也不可能被南唐打得大败。

  最多是啃不下南唐,但把军队带回来也是轻而易举的。

  所以张昭趁这个难得的空闲,他在已经被周国控制的楚州(淮安)、海州(连云港)和涟水一带,搞打土豪分田地。

  很多人以为,打土豪分田地这事,肯定是新中国的专利。

  但其实不是的,中国自古就有这个规矩,均田赋也一直是由汉开始,各个朝廷初创期,必须要做的事。

  而且历史书上的抑制兼并,其实很多时候,抑制的并不是那些全家五六口人只有一两亩地,要靠租种地主田地才能过活的几乎赤贫农户被兼并。

  而是抑制豪强大户,兼并那种全家有十几二十亩地,掌握耕种技术,能过上相对富足生活的自耕农。

  张昭以前不知道种地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因为他虽然是长在农村,但父亲是棉花匠。

  因而家里根本不需要种地,都是承包出去,所以他对种地,没什么概念。

  到了这个时代,农业是一切之根本,张昭深入了解后才发现,种地,是一门技术型极强的劳动。

  此时没有化肥,没有良种公司,没有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很多农夫甚至连日子都算不太清楚。

  所以如何选种、育种?何时播种?如何防治病虫害?

  什么地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灌溉?又要什么时候少浇水乃至不浇水?

  甚至人畜粪便的堆肥,烧火灰的选择等,都是一门技术。

  在此时,能熟练掌握这些中三四项的,那就是乡村的能人,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的。

  能全部精熟并运用的,甚至可以到官府谋个职位。

  既然有能靠农技在官府谋个职位,那么就肯定有大量完全不能掌握这些农业生产技能的人。

  这些人,你就算给他几块田土,如果一两代人中出不了一个擅长耕种的聪明人,基本最后都会破产沦为佃户,甚至当佃户人家都看不起。

  所以,古时农村生产的主力,就是懂得一定农技,全家人均十来亩地的自耕农。

  他们在汉就是良家子,在唐就是那种可以自备武器甲胄的府兵。

  这些人才是整个封建国家的基础,纳税、服役、保家卫国都要靠他们。

  而由于这些自耕农技术好,田地也会因为精心的照顾而比较肥沃,所以土地兼并,一般都是兼并他们。

  地方豪强如果吸纳了他们,就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高产的上好田土。

  还能把这些生产技术封锁,一代代的传续下去,形成那种垄断当地绝大部分资源,还可以修建坞堡的东汉豪强。

  反之,如果这种大量的自耕农没有被豪强地主兼并,那么官府就可以依靠他们,通过政府力量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形成对地方豪强的牵制。

  达到即使没有豪强,也能充分对地方进行掌控和动员的地步。

  张昭一面统计着各种报上来的数据,一边把现在的情况,与历史上各个王朝早期进行对比。

  他突然发现宋朝之所以武力不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那就是在历朝历代,除了宋朝以外,大一统的王朝,都进行了均田地的改革。

  哪怕就是清朝也进行了均田地,当然由于他们本身是一个强盗军事集团,所以均田地只会在本集团中均,跑马圈地和满城的建设,就是一种均田地。

  而唯独宋朝,没有进行过均田地,自赵大建立宋朝开始,宋朝的土地,一直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呃!不对!北南二宋,算个毛的大一统王朝啊!

  张圣人摸了摸脑袋,他就总觉得宋朝有些不对劲,但总也说不出来哪不对劲,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宋朝在立国这个根基,就完全是瘸的。

  这赵大承接五代乱局,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而且他兵变的对象郭荣,那是他恩人中的恩人啊!

  郭荣对赵大恩比天高,义比海深,以至于连范质这样的怂包,都敢悲愤的质问赵匡胤。

  ‘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在范质看来,郭荣一去,哪怕李重进和张永德都有理由反,唯独他赵匡胤,深受厚恩,绝对不该如此。

  这赵大就已经歪到这个地步了,赵二就更离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