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453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暴怒的孟昶立刻命令蜀军分三路进兵。

  一路由左匡圣军马步都指挥使安思谦为帅,督兵马一万五千出祁山直奔秦州(天水)。

  一路由源州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率一万军出大散关扑向凤翔府。

  最后一路蜀军主力由蜀国大将,中书令、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任北面行营招讨安抚使,率三万主力,出子午谷攻打长安。

  而周军由阴鹞子督军六千守秦州,刘再升督六千守凤翔府,曹元忠率四千人守长安,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而蜀国虽然被张昭视为没多少战斗力,但他们甲多粮足,且军将同样是代北武勋出身,战斗力并不算太低。

  九月底的时候,长安告急,刘再升接到曹元忠命令后,就不得不放弃凤翔府,全军回援守长安。

  蜀军打下凤翔府后,孟昶大喜,乘势增兵。

  出子午谷的张虔钊更是率精锐直奔长安,结果刚一到关中平原,就被刘再升率四千铁骑打的大败。损兵数千,只能退回子午谷。

  张虔钊自此一边继续向孟昶请兵,一边多修砦堡抵消周军铁骑的优势,牵制周军,等待时机。

第五百二十九章 孟昶:你不要过来啊!

  与一般人印象中蜀军战斗力很弱不同,其实蜀军的战斗力,是挺不错的。

  只不过,蜀军的战力特质,点的有点偏。

  首先来说,蜀中的精华在于盆地中的成都平原。

  自从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之后,此地水利设施完备,沃野千里。

  只要官府不是太过于盘剥,哪怕是庶民日子都能过得不错,所以有天府之国之称。

  但是对于蜀军来说,成都平原就不那么让人把舒服了。

  因为这地方,非常适合骑兵作战,但同时蜀中虽然不缺驮马,却少有战马。

  因此蜀中也没有多少骑射之风,打骑战根本没戏。

  这就导致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场景,但凡中原大兵一到成都平原,全蜀上下,立刻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看着对方的铁骑,肆无忌惮的来去。

  所以历来蜀国防御外敌,一般是两个倚仗。

  一是让汉中充当肉盾,尽量让决战发生在汉中一带。

  汉中平原虽然也是平原,但相对蜀中面积更加狭小,多丘陵,关城极多。

  蜀军可以充分利用丘陵砦堡和城关,抵消中原军队的骑兵优势。

  第二个倚仗就是当汉中守不住的时候,就把敌人放进来,利用剑阁和阆中等地天险,把敌人堵在后世广元、巴中这一带。

  这地方山高林密,河谷纵横,地形落差极大,骑兵到了这完全发挥不开,极易被伏击。

  同理,长江上则依靠夔州,也就是夔门天下雄的重庆奉节白帝城,卡住长江口,并依靠周围高山,阻挡敌军。

  而面对这种作战需求,蜀军中极少有骑兵这个兵种的发挥空间,一般配备,也只是少量的精骑,大部分的蜀军,都只能是山地兵。

  是以蜀军强于山地作战,平原上,基本就属于被动挨打。

  而从装备上来说,蜀军有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蜀中多竹子。

  这玩意在后世,已经失去了八成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但在这个时代,竹子差不多算得上是速生木材,有极大的战略价值。

  一是可以做成各种运输工具和箱包,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优点,历来蜀军粮草辎重的转运强悍的秘密,全在这个地方。

  其次蜀军擅长用竹木做弓弩,特别是竹弩,虽然杀伤力和射程距离正统的弩箭有一定的差距,但你架不住它多啊!

  威力虽然小,但也是能射杀鸟兽的,对付全身铁甲的目标不行,但对付轻甲和无甲的目标,还是很有威胁的。

  而且正因为威力小一些,所以射击速度反而快,竹木做成的弩箭杆便宜又量大,容易形成密集火力。

  两个月前蜀军主帅张虔钊亲率精锐奔袭长安,结果被刘再升率四千骠骑兵击败。

  在前锋就要山崩的时刻,就是蜀军后军赶到,顿时万弩齐发稳住了形势。

  刘再升的四千骠骑兵只披了轻甲,结果人马多被射伤,冲了好几次都冲不垮蜀军的竹弩大阵,才不得已撤退。

  要不然绝不至于让张虔钊损伤一千多人,就完全退了回去。

  而张虔钊此人,其实并非蜀中人士,而是辽州人。

  不过这个辽州跟辽东、辽西无关,而是在后世的山西左权县一带。

  张虔钊幼年时,就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手下作为突骑使,悍勇有武力,弓马尤其娴熟,与后唐明宗李嗣源关系极好。

  明宗时期,擢拔他为护驾亲卫指挥使,恩宠可见一斑。

  后来末帝李从珂在凤翔城头哭得皇位的时候,感激李嗣源厚恩,无力阻止的张虔钊,于是愤而投靠了后蜀孟知祥。

  作为这样一个跟随过李克用,本身也弓马娴熟骑将出身的主帅,他当然知道河东、代北精骑的厉害。

  而对于上次在香积寺外击败他的雍凉铁骑,张虔钊更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支骑兵,远胜现在中原的骑兵,凶悍程度比之当年晋王的铁骑也不遑多让。

  而张虔钊在孟蜀十年间,虽然想尽办法给孟知祥父子练出了两千铁骑,但完全不能与长安周围的雍凉铁骑相比。

  张虔钊也知道一直不停在蜀军周围游奕的雍凉骑兵在等什么,他们在等真正的铁骑到位。

  因为蜀军竹弩大阵,对付不了全具装的铁骑和着两层铁甲以上的重步兵。

  一旦这些铁甲到齐,他们立刻就会进攻。

  张虔钊也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他在等中原雍辽大战的结果。

  这也是明明子午谷这破地方能不能退,他还敢出兵的原因。

  作为昔年跟随庄宗李存勖在定州城下,大败过契丹人的勇将,他对于这些年契丹人的武力增长,有足够的认识。

  在他眼中,代北精骑没落之后,天下间骑兵,就要以契丹人为尊了,雍军面对契丹铁骑,基本也讨不了好。

  嗯!这个判断,其实很准确,只是很不巧,他遇到了张昭。

  如果没有这个时空的雍凉铁骑横空出世,契丹骑兵,确实要算如日中天的第一梯队骑兵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张虔钊信心满满的直扑长安。

  然后前锋九千人直接在香积寺外,被刘再升四千骑兵突袭,差点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若不是后军一万三千人赶到,射退了刘再升,他差点就滑铲了。

  现在面临这个无法退回去的子午谷,张虔钊只能让蜀军沿着子午谷到凤翔府修筑砦堡,一边沟通凤翔府自守,一边等待中原大战的结果。

  如果辽国大胜,那么张虔钊就准备直接收买刘再升。

  在张虔钊看来,作为雍王岳父的长安留守曹元忠可能难以收买,但是刘再升这种武将,按照此时牙兵牙将的德行,不难收买。

  为此,他已经请来了孟昶的诏令,将要以检校太保,晋昌军节度使,长安留守,封秦国公,赐蜀中良田三千亩,锦缎五千匹,美貌宫人五名的代价,招降刘再升。

  如果契丹战败,呃!哪还等什么?

  张虔钊已经准备好了,如果雍辽大战,雍国是战胜方,他就立刻率军往凤翔府突围,然后和占据凤翔府的孙汉韶一起走斜谷水(褒斜道)退回蜀中。

  毕竟张昭当时为了骗取孟昶三十万石粮食,默许蜀国拓宽、疏通了褒斜道,这会张虔钊正好用来跑路。

  只是张虔钊没想到,雍辽决战的胜负和张昭进位周天子并预备称帝的消息,早就传到了长安,只是长安留守曹元忠封锁了消息。

  这位张天子的好岳父,能力不算很突出,但那也是相对来说。

  作为历史上能在归义军这种情况下,裱糊三十年而没出什么大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庸才?

  曹元忠准确的算中了张虔钊在等什么消息,于是他干脆严密封锁消息,一直把蜀军拖在子午谷附近。

  他等的,就是充銮驾护卫使冯晖率领的这一万五千人援军。

  此时蜀国,正在顶在周国的屁股后面,实力也不算弱,动员能力还很强。

  如果不把他们打疼,以后张昭与契丹、刘知远和吴唐大战的时候,哪能安心?

  于是曹元忠所求的,就是要狠狠打击蜀军,这也是张昭的要求,不求占蜀国一寸土,但一定要把孟昶给打怕。

  因为张昭知道,孟昶就是个承受力很弱的权二代,只要打没他的信心,他就会很快沉迷酒色之间,在锦官城中把后宫当青楼逛的。

  那时候,张昭就可以安心对付其他真正的强敌了。

  ……

  十二月底,从凉州出发的张昭家眷,在冯晖率领的一万五千大军护送下,到达了长安以北的乾县一带。

  此次冯晖带来的一万五千人中,其中超过一万人都是征召起来的各族义从骁骑和少量团结弓手。

  剩下的几千人中,有冯晖掌握的银枪效节都一千二百人,原本护卫凉州永训宫和永寿宫的番上宿卫一千人。

  这二千二百人,都是有六成披铁甲的精锐。

  他们一到,曹元忠手下的兵力,立刻就富裕了起来,从九千多人,增加到两万四千人,精锐甲兵都有四千多人,足够对付蜀军了。

  而此时蜀军,还在沿着子午谷一两里地就建一个砦堡,用这种笨办法,保证大军的行动不受阻碍。

  并且张虔钊还把自己精心训练的两千骑兵给放了出去,进行一定程度的遮蔽。

  而凤翔府的孙汉韶,也领兵往郿县一带移动,以接应张虔钊。

  若说秦军耐苦战,那蜀军最大的优点,就是耐苦熬,而且是非常突出的能熬。

  他们的行军和扎营条件放到张昭这边,麾下军马估计早就支撑不住,宁愿出去死战了。

  但蜀军不但能支撑下去,他们还能继续不断的修砦堡,干起活来简直就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

  ……

  冯晖一到,曹元忠就将军权交给了冯晖和刘再升。

  他就是这样,除非张昭明确要他领军,不然军权是能不沾手就绝不沾手。

  因为他不需要沾手,现在曹家什么也不干,也是大周最顶级的勋贵。

  要知道张昭后宫最受宠的四个女人中,三个都是曹家延字辈的。

  曹元忠现在考虑的,不是怎么增加权力,而是如何削减权力?

  要不然以后培养出一个头脑不清楚的后辈,曹家就危险了,高处不胜寒啊!

  十二月底,冯晖督军在长安西南的鄠县牛首山到盩厔黑河之间,发现了仍在不停土木作业的蜀军。

  冯晖先命人放出假消息,说契丹大胜雍国,并把雍王张昭困在了陕州,关中雍军都要出关去解围,以此吸引张虔钊放弃砦堡主动出击。

  不过,张虔钊这种跟着李克用打过仗的曾经鸦儿军精锐,哪有这么好忽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