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451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即便圣人严格约束麾下勇士,也仅仅只是未有加害而已,远远谈不上广施恩泽。

  这些举动,西蜀孟国主,吴唐李国主,钱越钱大王,都做得出来。

  方今上下民心沉沦,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圣人若是只想做个后朝庄庙、明庙那样的天子,只此一项就足够了。

  但若要做太宗文皇帝那样的圣君明主,如君父般为天下人遮风挡雨,激起沉沦百年的民心士气,那就远远不够。”

  张昭听完,缓缓坐到了锦凳上,他心里细细回想了一下。

  自己确实进入东京开封后有点飘了,觉得就是了不得的仁德之主,更是把未有劫掠与杀戮,当成了一项了不得的成就。

  但就如赵普所说,这在五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确实算可以的。

  但要达到汉高祖、唐太宗这样的高度,要让所有人震撼性的认识到他张昭与以往帝王都不同,是真来结束乱世的,还不够。

  半晌,张昭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走到赵普面前。

  “吾,确实有些自矜了,你的建议很中肯,赏锦袍一件,帛十匹。”

  说完,张昭把脸色苍白还在打哆嗦的赵普扶了起来。

  “那请问这位舍人,吾要如何做,方能显出远超寻常帝王的仁德?”

  赵普都做好了被一怒之下砍头的思想准备了,但却被张昭亲手扶了起来,还真诚的不耻下问。

  如此礼贤下士,让赵普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他再次拜倒在地上,对张昭说道。

  “东京兰若的钱庄会金库中,有大约两成金银首饰及其他的财货,很明显带着家藏的印记,圣人可让人把这部分挑出来,然后还给东京百姓。

  若是如此,定能让所有人知道圣人仁德和胸襟。

  他们就不会再心存观望和忐忑了,必然会真心拥护,圣人之名,也就能很快传遍四方。”

  张昭想了想,这确实是个办法,自己不但不劫掠,还物归原主,一下就把人设给立起来了,这两成金银首饰舍得值!

  “着赵普,立任从五品户部度支司员外郎,协助刘尚书处理此事,分辨好之后,造册呈上来,由吾亲自审查。”

  度支是户部下辖的四司之一,员外郎是司的副职,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副司长,对刚刚还是平民的赵普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

  此刻,新任的赵员外郎,被这份刺激,被冲的浑身酥麻,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不断对张昭表着忠心。

第五百二十八章 人心,悌让,蜀兵也来了

  河西,凉州。自从张昭出征以后,河西之地的气氛都一直比较紧张。

  留守的右相宋善通和老归义军大将罗通达,张昭的心腹刘纳、曹延明等人,按照张昭的命令。

  让凉国奉天王太后带着王后曹延禧抱着张昭唯一的嫡子,今年才两岁张贤明临朝,处理国内大小事务。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个幅员几千里,治五六百万民的大凉国,根基还很不牢固。

  如果张昭没了,国家立刻就会四分五裂。

  所以在张昭出发之前,嫡母奉天王太后在征得张昭同意后,让老张忠从宁远调了两百亲卫。

  这些亲卫,都是张昭昔年从萨克图和波斯人手中解救的,全部是不愿改信天方教的昭武九姓以及其他回鹘、乌古斯人。

  他们现在家族、部落都在张昭宁远的几十万亩私田上生存,因而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就在张昭刚从关中东进的时候,奉天王太后就把这两百亲卫骑士派往了中原。

  他们唯一的使命,就是在大军战败的时候,拼死护卫张昭逃回河西。

  不得不说,奉天王太后的思路还是清晰的,这个凉国就算没了这四万大军,也还能勉强支撑。

  因为张昭在河西的屯田府兵制和用佛门法王身份在吐蕃、吐谷浑、达旦和诸羌党项人中搞宗教崇拜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没了这四万大军,凉国固然元气大伤,但只要张昭还在,可以尽数征召各族勇士,凉兰秦渭甘肃瓜沙诸州团结弓手与义从骁骑,起码也还能拉出了三五万人。

  有这三五万人,足以保住凉国,再休养生息十年,又可以强盛起来。

  但是没了张昭,那就完蛋了,整个凉国,立刻就会应声而崩。

  宋善通感觉最近的压力有点大,作为凉国的右相,大凉天王张昭,不对!现在应该叫开天策府雍王陛下的亲舅舅。

  他是非常得到张昭信任的,不然张昭就不会把留守国都这样的重任交给他了。

  不过宋善通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宋家子弟入仕的虽然多,但大多是中低层文官,身居高位的不多,而且军队里没有几个自己人。

  这么怎么行?

  按照宋善通的想法,要保证宋家以后权势,家族里没几个掌兵的,那就太吃亏了。

  毕竟按照此时的观点,文官不过是附庸,真正有权力的,还是武人。

  他这右相做的,就因为军事上没发言权,而自觉有些憋屈。

  不过,宋善通感觉自己非常忠心,又尽心尽力,还是当朝宰辅,但是永寿宫的奉天王太后,却有些不买他的账,还明里暗里敲打他来着。

  连续好几个宋家子弟的晋升,都被奉天王太后给卡着了,还将他长子,在兰州任陇右道团练使的宋远申,给调了回来任兵部侍郎。

  这明显是防着宋家,怕他们掌握了陇右道的团结弓手和义从骁骑。

  心里非常不满的宋善通去求见了一次张昭的生母,奉圣王太后宋氏。

  结果妹妹还是那个老样子,张口就是佛法,闭口就是宋家吃亏才是福,不求权,方能不招祸,把宋善通搞得相当郁闷。

  “大人,阿翁车架已经到了,快快出来迎接!”

  宋善通刚刚处理完大量的公务回到家,结果屁股还没落座,幼子宋远纯就跑了进来喊道。

  “不是说了,等你阿翁的车架过了删丹,就来人通知让我们去迎接吗?怎的现在就已经到府邸外了?”

  宋远纯口中的阿翁就是宋善通的父亲,张昭的外祖宋同义。

  老爷子习惯了敦煌的水土,是以一直呆在沙州,最近却说要到凉州来看望女儿和外曾孙们。

  宋远纯一脸的无奈,“孩儿在删丹派去的仆役直接被阿翁的护卫给拿住了,压根就没机会报信。”

  宋善通心里有些砰砰跳,一股不妙的感觉陡然而生。

  宋远纯这种小孙子可能只看到了阿翁和蔼慈祥的一面,但宋善通知道,他这今年已经八十岁的老爹,绝对是个难缠的角色。

  这从宋同义当年同意将女儿嫁给张承奉作为补偿,又能在曹家崛起不可阻挡后,迅速投靠。

  然后还能在波云诡谲中与奉天王太后心照不宣的合作,以保住外孙子张昭。

  最后还能在张昭东归之后,迅速化解掉张昭心里的怨恨与之和解。

  并顺势把宋家推上了表面上不如曹家,但实际上远比曹家受信任的老归义军第一大族,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同义的手腕和眼界。

  这样的恐怖的父亲直接绑了他派去迎接的仆役,然后突然出现在府邸外,明显就是来兴师问罪的。

  一时间,宋善通立刻回忆起了被父亲支配的恐惧,豆大的汗珠,哗啦啦的往下落。

  “逆子!给我跪下!”

  果然,如同宋善通所料,八十岁了还能一顿吃半斤肉,喝两角酒的父亲宋同义,直接手持荆条一声喝骂,让他在府邸外跪下。

  宋善通头上冷汗哗啦啦的往下掉,更是尴尬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他现在是一国右相,还是张昭走时任命的留守,本身也已六十来岁,还要在大庭广众下被罚跪,那就太丢脸了。

  而且以他对父亲宋同义的了解,光是下跪肯定是不行的,说不好还要挨上一顿打。

  可要是不跪,一个不孝的名声,马上就会传扬开来。

  在这个时代,不孝可是任何人的死穴,只要沾上了这个词,立刻就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别说做官了,做人都会存在问题。

  “大人,还请留些颜面!”所以面孔涨红的宋善通,只能开始哀求。

  “未知大人因何不满,可先给孩儿一个解释的机会。”

  宋同义眯着眼睛,眼中已经须发灰白的长子跟十几岁时没什么区别。

  他挥了挥手里的荆条,让宋善通额头上冷汗更多,施加了足够的压力后,才缓缓开口说道。

  “你就是太知道留颜面了,所以才会赶出现在这样的事,天命既出,山河早已变异,汝身为右相,还是留守,却仍在搞那些老一套。

  蝇营狗苟、争权夺利、安插子弟,眼睛就只看得见今日脚下这一亩三分地。

  今日保了你的颜面,我宋家明日就会倾覆!”

  宋善通被自己父亲毫不留情的一顿猛喷,顿时涨红了脸。

  “孩儿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国家,我宋家诗礼传家上百年,子弟人才辈出,多几人受重用有什么奇怪?

  天子身上也流着我宋家的血脉,舅家替外甥看牢家产,何错之有?”

  宋同义长叹了一声,“某一生多智,为何几个儿子,都是这样的蠢夫?

  原以为你能例外,结果却心里想着做梁冀、何进这样的人。

  无复多言,跪下吧!”

  宋善通还未说话,一向被娇惯的幼子宋远纯却上前说道:“阿翁冤枉父亲了,明明是奉天王太后刻意针对宋家!”

  宋同义被这句话气(吓)得面无人色,他猛然上前,一荆条就打在了宋远纯身上,只打宋远纯皮开肉绽、尖声惨叫。

  “竖子何知?怎敢出此大逆之言?”

  怒吼完毕,宋同义还要去打宋善通。

  就在此时,宋善通的长子,前陇右道防御使,现兵部右侍郎宋远申,骑着马从远处奔了过来。

  他人还在远处,就勒马跳下,然后一个飞扑过来跪在宋同义面前,连连磕头开始哀求。

  “还请阿翁手下留情,孙儿愿意以身代之。”

  说着很快就脱下了身上的衣服,挡在了父亲和祖父之间。

  看着长孙到来,宋同义阴沉着的脸上,顿时颜色稍霁。

  “听奉圣王太后说,陇右道团练使的职位,是你自己要辞掉的?”

  宋远申还未说话,宋善通就火了,在父亲面前丢了面子的难堪,立刻就转移到了长子身上。

  “逆子!原来是你主动辞的,我说王太后怎么敢如此明目张胆的侵夺我宋家之权。

  你可知道,老子为了让你能坐上陇右道团练使的职位,花费了多少精力?”

  宋同义一听,长子还是如此愚不可及,勃然大怒的他,直接抽出荆条就冲了上去,宋远申则赶紧抱住了宋同义的大腿。

  “阿翁切勿动怒,不要伤了身体,姑母说只要阿翁到了,就让大人去荣养,这凉州,还是得您来坐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