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97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七月,辽国范阳节度使,燕王赵延寿和瀛州刺史刘延祚先后来信。

  他们上书石重贵,言辞几近哀求,称在辽国,被契丹人凌迫,麾下官将军士都有南归之意。

  只要晋廷本出动大兵北上,他们必然倒戈相迎。

  特别是赵延寿,他在信中,狂吹晋军的战斗力,称北虏闻晋兵至,则大恐,边境一日三惊。

  他甚至把石重贵比喻为武功极盛,替父祖乃至曾祖报被匈奴羞辱之仇的汉世宗武皇帝。

  石重贵一贯喜欢听豪言壮语,丝毫没觉得赵延寿是在别有用心的故意吹捧他,不但喜滋滋的照单全收,还点燃他心中的豪情。

  可是石重贵与汉武帝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恐怕就是大家都是男人吧。

  七月底,被赵延寿和刘延祚倒戈来降,弄得豪气顿生的石重贵,专门召见了杜重威。

  提出要继续任命杜瘟侯为北面行营招讨使,还命冯玉、和凝、冯道、李崧等人操办大军北征事宜。

  这一道命令,直接就把众人给整麻了,连续大灾和大战,国家还能运转就算不错了,哪还有钱粮供给大军北征?

  不过冯玉知道石重贵决心已下,为了迎合石重贵,也是为了不让石重贵知道实情继续揽权,冯玉大包大揽,表示一定快速凑齐粮草。

  和凝、冯道、李崧三个泥菩萨,照样明哲保身,不出来劝谏。

  这让石重贵还以为国库用度还充足,于是转身就对杜重威一番豪言壮语。

  “今朝廷之兵,威震南北,北虏闻之破胆,当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姑父自先帝晋阳举兵之日起,就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今次若能再灭契丹,当为燕王,镇守河北。”

  谁也没想到,石重贵竟然如此狂妄,这下,把杜重威这样没脸没皮的都给弄懵了。

  看起来石重贵不单是要接赵延寿和刘延祚南下,还要收复幽燕之地,进而荡平塞北。

  特别是荡平塞北这个指标,别说石重贵,就是他们这些代北武勋富贵的奠基者,庄宗李存勖也没做到啊。

  就连历朝历代大一统的帝王中,能做到荡平塞北的,也屈指可数。

  继而,杜重威只觉得心里一阵阵发憷,他有几斤几两,自己还是知道的,这哪是要他去北上立功,这是要他的命啊!

  石重贵以为是信任,杜重威却认为是在催命。

  而且他还没有办法拒绝,因为最开始和赵延寿联络,是他发起的,后续也是他跟进的。

  契丹瀛州刺史刘延祚有意南归,也是杜重威先报告给后晋朝廷,认为机不可失的。

  不过杜重威做这一切,只是简单的贪功。

  因为耶律德光北撤以后,契丹人并没有彻底的偃旗息鼓,反而在易州、深州等边境地区倚仗马快,不停骚扰。

  就在他入朝前的两个月,刘知远在河东阳武关再次大败骚扰的契丹人,斩首七千余级。

  虽然这很可能是刘知远吹嘘,但胜利应该是不假的。

  紧接着,杜重威自己率军,也在深州等地,多次挫败南下骚扰的契丹人,斩首也有数百,赵延寿说契丹边境一日三惊倒不是全在夸大。

  因为连续被击败,确实让很多人契丹人患上了晋军恐惧症,边境驻守的契丹人,也的确很害怕晋军北伐。

  杜重威实际上是想将赵延寿和刘延祚等人接应回来,收获燕云十六州中的几个州。

  这样既可以狠抢契丹人一把,再立下功劳,好升官发财。

  但他没打算收复幽州啊!特别是还要荡平塞北。

  所以,等到石重贵退入后宫之后,这个事情竟然又被拖延了下去。

  冯玉筹集不到足够的粮草,杜重威也不愿意领兵冒这么大的风险,上次白团卫村被围,可是把他吓惨了的。

  不过,等到这些消息被李太后传出来,由凉国锦衣使者派快马日夜兼程送到凉州以后。

  感觉事情终于和历史上对应起来了的张昭知道,后晋军北上,是肯定会发生了的。

  后晋开运一年,公元944年,八月中旬,由关中等地进入河西的灾民,基本告一段落了。

  这一年的时间,张昭花了超过四十万石的粮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共接引灾民六十五万进入了河西。

  这些灾民,除了被填充到肃州、甘州以北以及灵州等地以外,超过四十万都被张昭组织起来,参与了疏通河道等任务。

  等疏通任务做完之后,灾民们则被安排在了沿河地段,形成了从鄯州城到兰州城,呈长条状分布的大量保甲。

  他们或在此地耕种,或担任水道上的船夫,替张昭牢牢看守着这几条重要的水道。

  安定了灾民,又收到了来自后晋的消息。

  张昭遂命令夏绥道大使,新亭侯曹元忠抽调夏绥、灵武之兵一万五千,屯于延州以北。

  并且命令早已依附凉国的延州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囤积粮草,准备接应。

  第二路则命令河西道副大使,雄武镇总兵阎晋,汇集雄武以及瀚海镇两个营,共计一万六千大军,征发民夫三万,准备从秦州(天水)进入关中。

  第三路军则是主力,由张昭亲自率领,从凉州出发。

  凉国禁卫和镇军几乎全员出动,憾山都,左右羽林卫,鹰扬镇,玉成镇,武威镇都在出征之序列。

  河西、陇右,陇北、夏绥、灵武的团结弓手和义从骁骑也大量征召。

  此外,张昭还谕令安西、北庭各回鹘、黠戛斯、拔悉密、葛逻禄等部提供三千轻骑兵到河西。

  他们加上各禁卫和镇军,共计马步军四万。

  自此,张昭在整个凉国大动员,合计动员马步军七万,随军民夫五万,参与转运者高达三十余万。

  并在秦州、渭州、延州囤积大量粮草,准备在耶律德光攻入东京开封府后,就南下进入关中。

  张昭做好了准备,耶律德光也做好了准备,不过由于契丹军前两次南下都遭遇了打败,耶律德光的准备工作,可不像张昭这么轻松。

  现在光靠他皇帝的威名,甚至都已经激励不起来契丹人南下的雄心了。

  只能一路依靠鬼神,用谶言和占卜来提高他的威望和吸引各族出兵南下。

  可等他搞完这一套,后晋方面竟然没了动静,耶律德光瞬间感觉就不好了。

  他于是赶紧指示刘延祚再次给后晋方面去信,无论如何也要把晋军引来。

第四百七十七章 血火三国杀(起始)

  后晋开运元年七月底,辽国瀛州节度使刘延祚,再次派人送密信到达杜重威手上。

  言及瀛州近日连连大雨,瓦桥关以北一片泽国,连幽州都遭遇大水漫灌。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受不了这样的大水,加之惨败过后要稳定草原局势,已经回上京临潢府去了。

  若是一个正常的帝王和将帅,只凭刘延祚的这封信,就能感觉到有问题。

  因为刘延祚不过是一介武夫,暗中跟杜重威联系,已经有六七个月了,这耶律德光就算是个昏庸之主,至少也能有所察觉吧?

  哪有谋反的事,来来回回商量六七个月还能保密的如此严格的?

  而且,这刘延祚每次来信,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一次形势比一次有利晋国,就像是在层层加码一样。

  但是很可惜,石重贵不是一个正常的帝王,杜重威更非一个正常的将帅。

  他两丝毫没有觉得刘延祚有问题,反而觉得刘延祚确实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是真心想要投靠。

  可实际上别说刘延祚就不靠谱,单是赵延寿的回复,就是天大的不靠谱。

  因为赵延寿在辽国的身份是耶律德光的宠臣,两人都快以父子相称了,赵延寿已经官至范阳节度使,封爵燕王。

  范阳就是幽州的另一个称呼,此时辽国还没有在幽州设立南院大王,但按权势来说,赵延寿几乎就是小一号的契丹南院大王。

  这样的人物为什么要南归?你石重贵能给他什么更大的好处吗?

  大义?父母之邦?

  那就别更开玩笑了,大汉奸赵德均的儿子,能跟你讲大义?他还有父母之邦这个概念?

  就连此次,耶律德光不让赵延寿去信,而是让刘延祚去信,就是害怕做的太露骨,让晋国君臣怀疑。

  只不过事实证明,他有点想多了。

  所以,当糊涂蛋将军杜重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糊涂天子石重贵的时候,两人顿时狂喜不已。

  因为一旦耶律德光离开幽州和檀州退到上京临潢府,那就表示,至少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幽州处于最空虚的时候。

  上京临潢府就是后世的巴林左旗,跟通辽只隔了几百里,距离幽州所在的北京则有足足一千三百里。

  要是耶律德光在临潢府,等幽州被攻击的消息传到,耶律德光知道消息再从临潢府率大军南下,没有三个月左右,是根本无法对晋军形成有力威胁的。

  石重贵兴奋地在殿内走来走去,他是如此真实的感觉到了收复燕云,荡平塞北的的丰功伟绩在向他招手。

  只要趁耶律德光不在,拿回燕云十六州,再出兵辽西,就大事可成了。

  “粮草收集的如何?民夫与骡马的调配可曾到位?”

  石重贵满脸潮红,第一次用威严的语气,问向了身边的冯玉。

  冯玉后背冷汗簌簌的下,他只能暗中把牙一咬。

  “只需一月,大军北征所用一切,定然齐备。”

  听到冯玉这么说,泥塑三宰相互相对望了一眼,都流露出了骇然之色。

  要想在一个月内筹集足够七八万大军所用的粮草,以及随军的大量民夫,除了直接开抢,绝对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成了。

  虽然自唐末以来,军队抢掠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朝廷亲自下场劫掠民众,还是有点骇人听闻了。

  石重贵可没想到这么多,听到了冯玉的保证后,他转头看向了杜重威。

  杜重威一反前些日子犹豫畏惧的心态,这只要契丹皇帝没在幽州,契丹大军定然也不在,又有赵延寿,刘延祚二将接应,何愁大事不成?

  至于粮草的问题,那是冯玉的事情,又不是他的事情,收集得到粮草他就出征,收集不到他就不出征就是。

  “请陛下下令吧,只要粮草齐备,将士们定将直捣幽州,收复故土。”

  ……

  开运元年九月中,冯玉强命李崧等人配合,将河南河北没有节帅镇守的州县搜刮一空。

  终于筹集了够八万大军北上的粮草,以及十几万负责转运的民夫。

  月底,石重贵在开封府北郊祭天,并下诏书通达群臣,誓言荡平漠北,要求诸将同心戮力,成就卫霍之功,言下之意,他是很想当杀的匈奴哭爹喊娘之汉武帝的。

  祭天完毕的第二天,石重贵筑台拜将,以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为北征主帅。

  杜重威的好友李守贞为北面兵马督监,是为副帅。

  兖州泰宁军节度使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