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73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有!也没有。

  有,是说可汗一直都存在,比如什么怀仁可汗、忠贞可汗、保义可汗什么的,只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没有尊号的可汗,是唐朝赐下的。

  那位被唐太宗戏耍的夷男可汗,汗号叫做真珠毗加可汗,这也不是尊号可汗,是带有宗教意味的自称。

  所以也可以说是没有,因为他们的可汗称号,要么干脆用自己的名字,要么是唐朝赐的字,以古突厥语上的尊号可汗,一个都没。

  唯一带有一点点尊号的可汗,就是庞特勤建立喀喇汗国之后,自号毗加·阙·卡迪尔汗。

  他这名字中,这个阙,就是可以被翻译成菊儿和处罗的那个Kul。

  但实际上,庞特勤自己也知道,这个菊儿是他在自娱自乐,不会有人承认。

  所以都没敢直接称菊儿汗或者处罗可汗,而是加了毗加和卡迪尔来遮掩。

  所以不管是他的子孙,还是周边部族,都一直以卡迪尔汗来称呼庞特勤,绝口不提那个阙字。

  而且,碎叶诸部上给张昭的菊儿汗称号,实际上就是庞特勤用过的这个阙字。

  联想到碎叶曾经也是庞特勤喀喇汗国的国土,不得不说,自称菊儿汗,喀喇汗国是有传承的。

  张昭当时不知道,还笑呵呵的接受了。

  等回到凉州才知道,玛德,原来是这么回事,实在太羞耻了!所以他再也没让人提起过菊儿汗这个称号。

  而喀喇汗国,在庞特勤之后,就开始走偏了。

  他们不敢用尊号,改成了正可汗为阿尔斯楞汗,也就是狮子汗,副汗为布格拉汗,也就是公骆驼汗,而且还可以一代代往下传。

  从天可汗,变成了代表动物的狮子和公骆驼,这什么牛马?

  逼格已经低到海平面以下了,所以这当然也不是尊号可汗。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耶律大石在得到回鹘、蔑儿乞、乌里古、室韦等十数个民族部落共同推举为菊儿汗之后,天下间,特别是草原部族那么震惊了吧。

  因为自从唐玄宗去世的762年起,到耶律大石被推举为菊儿汗1132年止,整整三百七十年了,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诸族共推的尊号可汗-菊儿汗。

  快四百年间唯一的尊号可汗,当然要被下面的一票用名字、宗教、奇奇怪怪动物为汗号的小可汗,称为众汗之汗了。

  而这次,经过了菊儿汗尊号的忽悠之后,张天王也狠狠恶补了关于草原可汗上尊号的规矩。

  他发誓,要把这被忽悠的羞耻经历,变成事实。

  他要当这一百八十年来,唯一的尊号可汗!

  其实在这之前,有一个人也能得到尊号可汗,那就是张昭的便宜伯父耶律阿保机。

  但耶律阿保机不敢当,因为他们契丹人是搞可汗世选的,他要是敢去要尊号可汗,那不就坐实了契丹这种制度的合法性了。

  所以耶律阿保机为了把契丹可汗的位置传于子孙,干脆不去要尊号可汗,而直接当皇帝。

  可以说,这都被逼的,要不是耶律阿保机为了把世选制变成世袭制,早就自己跑去让人推戴上尊号了。

  至于,草原尊号远不如中原帝号尊贵的问题。

  比如唐太宗得到天可汗称号后,几乎没有用过,还是以大唐皇帝的资格下令。

  还有满清诸帝,也从来没用蒙古人上的尊号,而是称大清皇帝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中原天无二日的文化所决定了的,草原可汗和帝国皇帝,必须要有一个高低,所以他们更喜欢用更尊贵的皇帝称号。

  但张昭不这么觉得,尊号可汗多好的东西啊!

  可以用大搅动大漠风云,可以将草原祸水向西边引,可以增强草原民族的向心力。

  当然要用,还要用好。

  这或许就是张昭和历代帝王最不同的地方,因为他知道西面有什么,而不是只看着中原天下。

  武装草原各族,同化他们,再以他们为爪牙,一路向西给他们寻找一条生路,更以此激发汉人不断出塞的豪情。

  这不比纠结尊号可汗和皇帝用哪个更好,要美滋滋的多?

  ……

  二月初二龙抬头,张昭在焉耆筑点将台。

  拜白从信为西路招讨使,率马杀才、李存惠诸将。

  以降将翟国忠为向导,共计骑兵一万五千,出白水军城,一路向西收复张堡守捉(乌鲁木齐),乌宰守捉(玛纳斯)等地。

  再拜慕容信长为北路招讨使,领黄英达、折德愿、慕容延钊、王审琦、赵匡胤等人,率军一万二千。

  以黠戛斯部行商为向导,出庭州北上,再往西,招讨玄池(斋桑泊)附近的黠戛斯人。

  三月中旬,白从信、李存惠等将收复张堡、乌宰二守捉城,并发现了葛逻禄人和萨克图的踪迹。

  三月底,慕容信长等将,到达玛纳斯湖附近,并将此湖命名为大盐池。

  但因风雪太大,原定于继续北上,到达原大唐阴山都督府的计划未能成功,当然也没能继续北上到达玄池。

  但慕容信长知道张昭派他北上是为了什么,大军过不去就派小部队。

  遂遣章西豹率五百精骑,与黠戛斯行商继续前进,他则率军回头,往白从信部靠拢。

  四月底,慕容信长与白从信合兵一处,三万大军继续西进到了黄草泊,也就是后世艾比湖附近。

  大军随即发现并突袭了在此观望,还想进入庭州的萨克图部。

  双方大战两个时辰,萨克图再次惨败,被迫带着数千残兵败将继续向西,脱离葛逻禄诸部,逃到了乌古斯人的地盘上去了。

  五月底,白从信、慕容信长、李存惠等,带着葛逻禄踏实力、炽俟两部首领豪酋返回。

  两部首领向张昭进献了白骆驼、白马、白牛等贡物,表示臣服。

  六月中,碎叶郭家、护闻城总督拉希德·萨莱曼、萨曼波斯埃米尔哈米德,均派人到达了焉耆。

  六月底,前进到原大唐阴山都督府的章西豹回来,还带来了几个黠戛斯部的小王和一些虎皮、狼皮作为贡物。

  至此,推举尊号大汗的各个条件,基本达到了最低标准。

第四百五十七章 牛奶可汗是吧?

  推举大汗,这件事在后世,往往会被认为和朝中原王朝进贡一样。

  好像就是轻飘飘的来参加一个活动,然后朝贡者捞到实在的赏赐,宗主国付出了金银锦帛捞了一个名义。

  事实上万万不是如此的!

  比如中原王朝的朝贡系统,绝不是来旅游一趟,进献点三瓜两枣,然后捞足了油水就可以跑的。

  实际上朝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双方的约束是很大的。

  这可不是后世想象的那种酒桌上拜个干爹,甚至是某些拜‘干’爹那种行为,这个时代朝贡,不是拜干爹,而是过继。

  朝贡过后,朝贡者的国内的一切事务,宗主国都是可以过问的,只看他想不想过问。

  这套体系,虽然在明中期和满清时期被玩坏了,但在以前,其实是一把利剑。

  后世有句话叫做强则自古以来,弱则搁置争议,这实际上跟朝贡体系很接近了。

  朝贡体系是强则说了句脏话,宗主爸爸都要打你屁股。

  弱则站在道德高地,召集驱使你周边国家与你作对,再卡你物资搞封锁,让你王室社死,成为国际孤儿。

  而按照草原规矩推举大汗,那就更加严格了。

  你推举的大汗,那大汗征召你打仗的时候,是必须要来的,大汗让你上贡,你就得上贡,当然你有了麻烦,大汗也会为你解决。

  而且由于草原上有个规矩,那就是召集推举大汗的大会,你可以不来,但是来了不赞成推举的,就形同挑战,是要不死不休的。

  所以,今天凡是到了焉耆城的,都是已经决定要推举张昭为大汗的。

  ……

  近海畔,旭日初升,推举大会快要开始了,各部首领都已经早早起床,吃了一顿丰盛的朝食之后,陆续走到了他们制定的位置。

  张昭在近海畔,设了八色旗帜,每一个颜色的旗帜下,就代表了一方部落。

  阴山的黠戛斯三部为青色。

  七河之地葛逻禄两部为黑色。

  碎叶诸部为红色。

  鹰娑川的拔悉密、回鹘人为绿色。

  高昌回鹘诸部为白色。

  萨曼波斯人为蓝色。

  护闻城与安远诸部白色夹杂着红色。

  其余属于张昭国内的拔悉密人、龙家人、甘州回鹘人、达旦人、党项诸羌这些人和汉人们一起,站在了象征大汗本部的紫色大旗下。

  同时,满近海湖畔都是打着卍字旗的各处寺庙高僧。

  从宁远到青塘高原再到西域各地,全部都来了。

  这不单是一场推举大汗的大会,还是一场盛大的宗教法会。

  不过推举大会快要开始了,张昭却还没有出现,因为他在接见几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碎叶郭家的总督,景教威仪大德郭玄庆派来的代表,竟然是那个曾经极力反对东归的审慎大德郭玄礼。

  七年多没见了,郭玄礼竟然没有老多少,除了须发有些斑白以外,还如以往的精神矍铄。

  郭玄庆派郭玄礼来的原因,是因为郭玄礼想念两个跟张昭走了的儿子郭广胜和郭广成,于是干脆带着全家准备迁回中原。

  当初忽最不愿意东归的人,现在竟然成了第一个主动想回来的,不得不说,世事总是让人难以预料。

  “李国守没派人来,一定是六叔祖做了手脚的吧?”

  张昭笑呵呵的看着正在跟两个儿子说话的郭玄礼问道。

  张昭娶了郭家的小野猫郭婉儿,是以也跟着叫了郭玄庆一声六叔祖。

  听到张昭这么说,郭玄礼脸上露出了几丝哭笑不得的表情,这位张天王的脾气,郭玄礼可是深有体会。

  别看嘴上叫的甜,该下手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手软。

  当初他把郭玄庆推上去,把自己弄下来的时候就是如此。

  “使者到了碎叶以后,玄庆故意耽搁了五天才见使者,然后又晚通知了李国守三天,估计现在李国守的使者,还在拼命往焉耆跑呢。”

  张昭当年将碎叶郭家和李思忠的子孙,怛罗斯副总督李国守分而治之的方案,现在已经开始发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