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31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他派契丹使者前往晋阳,向刘知远索要白承福等人。

  刘知远则借口视察防务,不呆在晋阳,留守晋阳的郭威等人,以刘知远不在无法做主为由,对契丹使者进行敷衍和拖延。

  没有办法的耶律德光,又只能派使者再次南下东京,责问石敬瑭,要求他命令刘知远,将白承福等部放归契丹。

  石敬瑭没办法,只能派人给刘知远下令。

  结果,契丹使者带着石敬瑭的圣旨前往晋阳,刘知远照例避而不见。

  石敬瑭没办法,只能派亲信,刘知远的旧识张澄前去调解。

  刘知远躲不掉,干脆当着契丹使者的面痛斥石敬瑭卑躬屈膝,直言白承福等人,早在大朝时期就已经是唐儿。

  现今他们不愿意在契丹生活,矢志归唐,他刘知远势必不可能再将他们驱逐。

  怒火万丈的契丹使者,第三次回到东京开封府,这次更带来了耶律德光的厉声斥责。

  此时,石敬瑭已然病重,十余天不能起床。他只能流着眼泪,在病床上对契丹使者说道。

  “河东刘知远,譬如家中逆子。孔武有力,不听父言,如之奈何?”

  说实话,这真是凄惨的不行,堂堂的天子被各方逼到了这个份上。

  上边有契丹这个暴父毫不客气地催促,下边有刘知远这个逆子,根本不管石敬瑭的死活。

  儿皇帝被夹在中间,受尽屈辱却无可奈何。

  而在契丹使者无奈走了之后,受到刘知远和张昭双重打击的石敬瑭,就撑不住了。

  大宁宫中,一根儿臂粗的蜡烛,却只跳跃着昏黄的灯光,仿佛就预示着石敬瑭这个后晋王朝的命运一样。

  冯道被人从家里叫了起来,连夜入宫,心里就知道事情很可能不妙了。

  等他到的时候,石敬瑭的脸色更印证了他的判断。

  儿皇帝背靠在胡床之上,后面是两个宫女用力扶住,才让他没有倒下去。

  脸上并不是惨白色,而是一层看上去就不太健康的金纸色。

  见到冯道进来,已经说不出话来的石敬瑭,赶紧让内侍将年仅一岁多的第七子石重睿,抱到冯道的怀中。

  昔年张从宾之乱时,已将石敬瑭的子嗣斩杀一空,这个一岁多的石重睿,就是石敬瑭的独子了。

  左右的内侍宫人,看着石敬瑭的样子,尽皆流泪不止。

  这儿皇帝虽然无耻,大节有亏,但对身边的人还是不错的。

  左右看着石敬瑭让人把石重睿抱到冯道的怀中,他虽然没有说话,但众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冯道看着石敬瑭,想着以前石敬瑭对他的恩遇,虽然心里恨不得马上将石重睿摔到地上,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这么做。

  只是不免心里长叹一声,郑王石重贵,已经二十七岁了。

  虽然算不得什么英明之主,但也有守成之相。

  况且,就算石重贵没有能力,但那也比一岁多的石重睿要好啊!

  冯道只能在心里暗想,若是他能留得石重睿一命,那也就不枉石敬瑭与他君臣一场了。

  至于扶持石重睿上位称帝,那是想都别想,他冯道就是想,也办不到。

  石敬瑭虽然不能说话,但看见冯道的神色,也看见冯道并没有将石重睿放到地上,还是紧紧抱在怀中,心里立刻就安稳了大半。

  他知道冯道即便不能扶持石重睿为帝,至少能帮着保住石重睿的命。

  因为他知道养子石重贵,并不是那么心狠手辣的人,只要有人劝谏,定然不会硬要害石重睿。

  唯一可虑者,就是石重贵喜欢听慷慨激昂之言,又对自身的认识有所不足。

  恐怕他死后,石重贵会去招惹契丹人。

  想到这里,石敬瑭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手略微的抬起来。

  只是嘴巴里面一个契丹的契字,始终卡在喉咙里,无论他怎么用尽全身力气,但就是说不出来,只急得满面通红。

  身边的内侍,赶紧过来为石敬瑭捶背,冯道这才放下石重睿,向前走了几步,想来听听石敬瑭想说什么。

  可就在此时,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力气,让石敬瑭觉得浑身一松。

  可他随即就是一抖,石敬瑭知道,他这样沉疴已久的病人,突然之间恢复了所有的精力,那定然是回光返照了。

  想到这儿,儿皇帝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喊出了‘契丹’这两个字。

  身前的冯道也泪如雨下,他赶紧跪伏在地上,大声说道。

  “臣一定竭尽所能劝阻郑王,不去挑衅契丹!”

  冯道说完话后,石敬瑭轻轻的点了点头,眼神也开始涣散。

  此时,早就等候在外面的石敬瑭妻子,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女永宁公主,后晋李皇后哭嚎着跑了进来。

  自知大限已至的石敬瑭,将头靠在了李皇后的肩膀上。

  在这最后的一瞬间,他将所有的事情都想了个通透。

  对于石敬瑭来说,张昭与他之间各有恩怨。

  但实际上,石敬瑭所辜负了的,被石敬瑭辜负的人都很多。

  对从对石敬瑭造成的伤害来看,张昭远不及李从珂、张从宾等人。

  前者是把他逼到了不得不父事契丹,冒险起兵才能保命的地步,后者将他的子嗣斩杀一空。

  张昭对石敬瑭造成的伤害,按常理来说,连刘知远都不如。

  因为刘知远是石敬瑭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石敬瑭就不会有刘知远的今天,但刘知远仍然毫不留情地背叛了他。

  而张昭对于石敬瑭来说,反而是跟他没有多少恩怨。

  当年河西陇右十八州归国,甚至可以说是石敬瑭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石敬瑭对张昭的恨意,明显要远大于李从珂、张从宾、刘知远等人。

  在这之前,石敬瑭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现在,他突然明白了。

  那不是恨,或者说那不完全是恨,那是恨当中夹杂着浓烈的羡慕情绪。

  少年英雄,纵横西域。夺回祖产,威震河西。手握大义,麾下士卒用命,更兼眼光长远。

  别人不知道,石敬瑭是感觉得到的,张昭未来有无限可能,不说一统天下,至少是有做一个朱全忠之能力的。

  而这一切,正是父事契丹,卖国求荣的石敬瑭,最为缺少,也最为渴望的。

  在这一刻,他终于想通了,他对张昭,那是一种恨不得以身代之的极度渴望与羡慕嫉妒恨。

  “永乐!永乐!”石敬瑭极度虚弱的在李皇后的耳边低语道。

  他口中的永乐,正是李皇后的十五妹,嫁给了张昭的养子慕容信长,目前正在河西。

  李皇后与永乐公主的岁数差了二十余岁,李嗣源去世的时候,永乐公主还还在牙牙学语。

  是李皇后一直照顾着永乐公主,永乐公主就像是她跟石敬瑭的女儿一样。

  想到这儿,李皇后以为石敬瑭是想见永乐公主一面。

  于是点点头,含着眼泪说道:“三郎勿急,我这就派人去河西召永乐回来。”

  石敬瑭费力地摇了摇头,他是想说,永乐公主,就是李皇后今后的依靠了。

  但是,嘴巴无论怎么张,声音已然发不出来。

  带着这个最后的遗憾,这位儿皇帝,走完了他无耻而又复杂的一生。

  从个人经历上来说,他是值得同情的,他其实并未想过造反做皇帝,但却被现实,被李从珂逼得走上了这条道路。

  但在石敬瑭走到走上这条道路之后,他出卖燕云十六州的举动,为后世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原民族第一次失去了燕山和阴山的保护,如果张昭不能改变这个情况的话。

  还是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中原的朝廷只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防御北方游牧骑兵,从一马平川的河北直冲而下的艰难局面。

第四百一十八章 残酷的怪圈

  石敬瑭的离世,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再次让人看清了这个时代的残酷。

  作为这个混乱时代最大的军头—中原皇帝,从后梁到后唐,再到现在的后晋,石敬瑭竟然是唯二算是得到了善终的皇帝。

  而上一个能得到善终的皇帝,还是他的老丈人,后唐明宗李嗣源。

  自朱全忠九百零七年灭唐自立,开启五代混乱局面的三十四年。

  中,后梁三位,后唐四位皇帝,命运可谓大同小异。

  后梁太祖朱温是被他的儿子朱友珪弑杀。

  废帝朱友珪则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并杀死。

  末帝朱友贞,则在笼络了银枪效节都的李存勖入汴梁前,命令亲信皇甫麟将他自己杀死。

  而灭了朱梁的后唐,也并未摆脱这个命运。

  庄宗李存勖因为晚期的政治腐化和想以以伶人、内侍收揽各地武将兵权,而被造反的乱军围攻,最后身死兴教门之上。

  然后就是李嗣源的儿子后唐闵帝李从厚,他被李嗣源养子李从珂从凤翔起兵造反,最后被弑杀。

  李从珂就是被石敬瑭引契丹大军南下,在其攻克东京之前,于玄武楼上,举家自焚。

  而就算是得到了善终的李嗣源和石敬瑭,这个善终也要大大的打个问号。

  因为李嗣源是受秦王李从荣武力夺权失败被杀后悲骇而崩。

  而石敬瑭则更加的憋屈,他被耶律德光、刘知远、张昭三人轮番打击,但偏偏他谁也奈何不得谁,只能在抑郁中死去,可以说是被气死的。

  理清了这些五代皇帝们的凄惨遭遇,才能看清此时局势的残酷,对每一个人都非常残酷。

  等到了后周时期,政局开始趋于稳定,其中固然有郭荣、赵匡胤等人雄才大略。

  但更有就算是这个时代的浪潮儿武人,也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杀戮和朝不保夕的生活的原因。

  一旦有真正的明主出世,所有人都像是抢着为他效忠一样,这正是人心思安的开始。

  ……

  虽然东京开封府与河西凉州相隔数千里之遥,但是石敬瑭的死讯,还是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河西。

  这倒不是石重贵特意吩咐的,而是因为李皇后误解了石敬瑭死前的意思,她以为是石敬瑭想要见一面永乐公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