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17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韩王为何与某说这些?难道是要大契丹支援些许兵马?”耶律德光开始试探张昭。

  张昭长叹一声,“我家世居河西,祖上五代人都为反抗吐蕃,率众归国为奋斗。

  惜乎大朝不在,今虽然归国,但中原衰微,只能统合各族,恢复生产。

  本意是以待天时,但晋主非人主也!岂有无耻屈膝可为天下至尊者乎?

  不知何时?才能出现太宗文皇帝那样的天下之主啊!”

  耶律德光脸上表情非常精彩,一方面他认为张昭的话有可信度,一方面他又是晋主屈膝叩拜的对象。

  另一方面,他很同意张昭的话,石敬瑭那样的人,怎可为天下至尊?

  理智上,耶律德光知道张昭很有可能是在忽悠他,但脑海里,却不断回想起他自己做了无数遍的推演。

  当今中原,想抱他大腿的数不胜数,当然反对的也不少,但耶律德光不在乎,成大事者,怎么可能没有人反对。

  他耶律德光乃是大契丹皇帝,已有燕云形胜之地,五年生聚统合胡汉,然后重用汉官,用汉地之地制度,习汉地语言,学汉地文华,以契丹贵族为陇西武勋或代北武勋集团。

  此后如同前唐高祖李渊或者后唐庄庙李亚子一样,自北向南,一统天下。

  晋主失德,远胜昔日杨隋和朱梁,未必他耶律德光就不能成功。

  看着耶律德光脸上阴晴不定,张昭趁热打铁,直接粘了过去。

  “一见陛下,就知陛下乃是天纵英主,某与陛下各居西东,能有一面之缘,或是佛祖成全。

  若能约为兄弟,各守一方,诚为盛事,又可为后世子孙遗下福祉。”

  耶律德光也有些心动,暂时安抚好张昭,等到入了中原,再来想法解决。

  而且他现在与张昭面临一样的困难,契丹大军围困云州快九个月了,兵疲马乏,无力再打大战,更要花费精力解决云州,再拖下去,就要成为天下笑柄了。

  “韩王终归是晋主之臣,吾乃晋主之父,这样不妥吧?”耶律德光假惺惺的为石敬瑭考虑上了。

  “并无不妥!”张昭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有子信长儿,娶明庙十五女永乐公主,与李皇后乃是亲姐妹。

  昔年昇天皇帝与武皇帝约为兄弟,陛下与我,正好也是兄弟啊!”

  嗯!逻辑上说得通,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是兄弟,那么耶律德光和李克用的养子明宗李嗣源就是兄弟。

  张昭的儿子娶了李嗣源的女儿,他与李嗣源是亲家,石敬瑭则是李嗣源的女婿。

  这么一算,张昭还真是跟耶律德光一辈的,石敬瑭就该叫我张大王为叔父。

  耶律德光心里一动,石敬瑭认他为父,正是因为这个逻辑,所以并不算很离谱,离谱的是割让燕云十六州。

  不过嘛,要是张昭这二十来岁的小年轻与他约为兄弟,立刻就会成为石敬瑭的叔叔。

  这本来就卖国认父为天下笑,现在底下臣子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叔父,会不会把石敬瑭给气出个好歹?

  他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父亲,其实在很多方面有些束手束脚的,在事实上限制了耶律德光大举进攻中原。

  若是能把石敬瑭气死,石重贵、景延广等人还愿意爷侍他么?

  不肯的话,南下的借口,是不是就有了?

第四百零四章 张大王的又一个母亲

  张昭要和耶律德光约为兄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单是两个人的事,还关系到两国的关系,而且张昭明面上还是晋国的臣属。

  于是杀虎口相会过后,两人开始频繁派出使者沟通,契丹和归义军内部,也开始了讨论。

  讨论了过程中,张昭驻兵浑河西北,耶律德光驻兵浑河东南,各自仍然保持了相当的警惕。

  而在这断时间内,归义军不断向契丹人展示归义军的强大,提高张昭在契丹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武达儿带上兄弟武原儿,再次出使契丹,开始了一路大撒币游说权贵。

  同时曹延敬这边,也开始契丹人透露一些信息。

  最大的方面,就是关于张昭和高昌回鹘仆固家的恩怨,以及和喀喇黑汗萨克图的恩怨。

  耶律德光于是知道张昭的宠妃曹氏,就是原喀喇黑汗的王后,萨克图的女儿也被俘虏等。

  归义军这边也有些小言语,但都不是主流。

  因为此时人,恨的并不是契丹吞并燕云十六州,因为人家不想吞那才怪了。

  绝大部分人,恨的是石敬瑭卖国求荣。

  特别是耶律德光亲率六万大军围云州八个月不能下后,那是彻底让人看清了契丹攻坚能力之拉胯。

  如果不是石敬瑭无耻,耶律德光哪能得到燕云十六州?

  特别是河北、河东两个地方的人,那是恨死石敬瑭了。

  双方对峙十日以后,张昭主动施放了浑河边被俘的数百左皮室奉圣军俘虏。

  第二日又放还了他们丢失在浑河边的衣甲武器。

  随后依照契丹人习俗,准许他们派数百人,到埋葬契丹兵马的乱葬坑中,将尸首起出来烧成骨灰带走。

  这让契丹人态度有所软化的同时,又回忆起了被击败的经历,让上下兵将心里,更升起了不愿意和归义军作战的想法。

  也让他们明白,张昭最开始提兵东来,可是带着目的来的。

  张昭此时也很烦闷,耶律德光一直不作出决定,自他率大军自夏州北上,又已经一个多月了。

  军心思归,粮食将尽,若是还过半月没有回应,他就待不下去了。

  终于,在送还契丹人战死者骨灰的两天以后,契丹来了使者,是关于云州城的。

  耶律德光坚持云州军民都已经是大契丹国民,不同意张昭要将他们接走的方案。

  张昭猜测,这一定是石敬瑭派来的使者,饶了个大圈从幽州方面赶到了。

  但就算有了石敬瑭的诏令,耶律德光也拿不下云州城。

  因为吴峦等人虽然也有了退意,但没有得到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可能开城。

  谁还不知道契丹人的德行?

  据此张昭大胆猜测,耶律德光看是来表明态度,但实际上是来寻求张昭帮助的。

  因为他要结束目前这个尴尬的局面,就要有个云州人信得过的人做担保,保证他们的人生安全后,云州城才会交出来。

  张昭沉思良久,对于云州,他现在确实无能为力保不住了。

  而云州城的吴峦等人,也实际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死伤数百人,坚守云州八个月,恐怕现在云州城中,能吃的都已经吃光,实在无法让人再苛求他们什么。

  历史上他们坚守七个月之久,得到耶律德光的保证后,让出了云州城。

  这个时空还多守了一个月,更因为有了张昭这个外援,他们不愿意冒险去相信耶律德光。

  张昭猜测,云州城很可能派出过使者,向耶律德光表明只愿意相信张昭。

  想到这,张昭对作为专使到这里的韩匡业朗声说道。

  “请回去禀告陛下,云州居民,去留随意,只要陛下愿意下诏厚待,愿意离乡的总是少数。

  但那四千大同军兵将和一万余大同军家属,我必须要接走。”

  韩匡业略微抬起头看了张昭一眼,“不知大王,要把这些大同军兵将安排到何处?”

  看样子耶律德光是不想张昭把大同军安排到夏州了,但张昭决定不甩他。

  这件事情上,耶律德光想要拿下云州还不被天下耻笑,那就要大大的有求于张昭,他有什么资格还来提条件?

  “河西、陇右、灵武、夏绥哪里都缺人,哪里也都可以安排!

  贵使还是回去告诉陛下,这些人随便到任何地方,那也比他们去河东好一些,河东刘太傅,可是人杰!”

  韩匡业脸色一下就边凝重了,因为他明白张昭的意思。

  河东刘知远可是一直就很反对石敬瑭父事契丹的,而且河东晋阳就在云州以南,可比从夏州到云州方便。

  更重要的是,河东刘知远正在跟契丹争夺前唐阴山副都督白承福所部十几万人。

  这些以吐谷浑为主,夹杂突厥、党项、奚人甚至契丹等族的部落,一直是阴山中的重要组成力量。

  现在白承福不堪契丹压迫内迁,居于代北等地。

  但这十几万人并不是他们的全部,契丹境内还有数万到十万人。

  也就是说,白承福归于刘知远后,刘知远可以利用白承福等人,继续诱降契丹境内各族。

  所以对比起张昭,刘知远控制白承福后,威胁比张昭的河西归义军不知道大到哪里去了。

  要是这些对抗契丹人八个月的大同军,南撤到了河东刘知远的地盘上,云州一线,就别想再有宁日。

  当然,韩匡业不像张昭这样知道历史上进程,他要是知道的话,就不会紧张了。

  因为历史上刘知远控制白承福部之后,为了不进一步刺激契丹,导致契丹人南下,竟然不敢收揽大同军这几千兵马和万余家属,任由他们在河东挣扎求存。

  最后其中一部分随吴峦战死于贝州以外,大部分又不得不返回云州。

  而契丹人特别是萧绰时期,对他们大加安抚,于是这部分本来是抵抗契丹的豪杰,愈加怨恨朝廷,归心契丹,视中国如仇寇。

  等到北宋北伐的时候,特别是第二次北伐,潘美、杨业出雁门北上。

  云州汉人与原本属于中原的汉化诸胡,具体的说就是这部分大同军的后人拼死抵抗,导致攻取云州比原定计划困难了许多。

  不过由于不能猜测到刘知远会怎么做,韩匡业只能沉默了,然后迅速回契丹大营汇报。

  因为他认同张昭所说,大同军这些人就算是去夏州,也比被刘知远获得要好得多。

  ……

  一阵骡马的叫唤声传来,这是裴远冒险派人,从灵州顺黄河而下押解的一批粮草到了。

  去年银夏宥绥四州的秋收,今年的春耕,几乎被耽搁了一半,郭天策五日前就来信了,银夏四州实在难以抽出多少粮食了。

  那么这批从灵武来的粮食,几乎就是张昭获得的最后补给。

  没时间跟耶律德光耗了,如果今年银夏宥绥不想发生大规模饥荒的话,张昭还要好好调度才行。

  哪来的时间,继续在这浑河跟契丹人对峙。

  五月初,张昭派白从信和黄英达,各率九百精骑沿浑河而上,从浑河上游的苍头河浅水处突入。

  他们绕过武周城,也就是共和国大同市左云县,最后消失在了这片高原之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