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术能加经验值 第258章

作者:江边鱼翁

只处理急症、危重症病人,而且只进行初步处理,等到病人的情况稳定后,导诊到相应的专科继续接受治疗。

如此一来,专科科室心里安稳了。

相当于多了一个打杂的帮工,可以对病人进行初期分筛、处理。

送到专科治疗时,专科的医护们按步就班慢慢来就行了。

专科发现小日子比起没有急诊科的时候舒服多了。

关键收入并没有减少。

因为急诊科只是对病人做初期治疗,用药、手术、住院这些医疗费的大头,急诊几乎捞不到一成。

但是急诊科干的活,比任何一个专科都要更多。

还得时刻承受病人、家属的各种谩骂,甚至殴打。

急诊科的工作又累又危险,收入还低。

所以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劝人进急诊科,小心天打雷劈。

久而久之,也就没几个医生愿意真的长期呆在急诊科工作了。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医生,一个个历练出来后,跳槽到权重科室,吃香喝辣,地位还高。

留不住精英级的医生,必然导致急诊科的抢救水平很差劲。

怎么办呢?

后来出现了重症医学科。

急诊科接诊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时,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出手为患者保命。

论生命支撑、生命监护,麻醉科的医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这也是国内早期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

再后来,内科的营养支撑融入重症医学科,与麻醉医的各项生命支撑双剑合璧。这就相当完美了。

渐渐的,一些重症病人住进ICU,不再是活着进去,死的抬出来。

活着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渐渐增多。

发展到如今,重症医学科已经吸纳了医技科的检查、内科的营养支撑、麻醉科的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撑、外科的手术支持。比如有创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挂尿袋等等。

可以说,现在的重症医学科代表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

从各科室抽调精英医护,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与生命支持,以及各种治疗。

不过再怎么发展,麻醉科的医生占据了先发优势,目前在重症医学科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

“原来石医生以前是麻醉医生,沉默寡言也就能够理解了。您说与麻醉科相比,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是不是更好?”

周灿很好奇,到底哪个科室更好?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这两个科室都显得相对神秘。

收入、发展前途,知之甚少。

“各有各的好吧!石医生转型到重症医学科,应该属于转型非常成功。他以前在麻醉科虽然也升到了主治级别,跳槽到重症医学科后,职称不变。但是他今年很可能评上副高职称,如果仍然从事麻醉工作,不一定评得上。”

评副高职称是很多主治医生的一个坎。

至少一个省级以上的课题,三篇核心期刊水准的论文就足以卡死很多人了。

至于副高职称的笔试考试,那只是最容易的第一个小关卡。

石医生的年龄应该是39到40岁左右。

一些天赋好,基础好,运气好的医生,可能38岁就能评上副高职称。但是终究只有那么极少的一小撮。

很多人,45岁前能评上副高职称就已经谢天谢地。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运气好呢?

因为选课题研究时,如果能抱住某位大佬的大粗腿,参加一个不错的课题,或者分给你一个较普通的课题给你主持。

这些好事都需要运气和人品才能得到。

石医生能在40岁评上副高,而且是在图雅这种竞争无比激烈的大医院,绝对属于非常成功的转型。

周灿费力的打听这件事情,就是为了以后评职称做准备。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的学历低是个硬伤。越往高处爬,这个硬伤越明显。

尽管以他现在的发展势头,大概率能够在职场中把学历问题解决,但是凡事总得做最坏的打算。

现在多打听打听,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小周,明天早上八点到ICU交接班,记得要提前半小时左右到。”

胡医生与周灿临别前,叮嘱他。

今天还只是上班的第一天,周灿主要是学习各种器械的操作,以及熟悉环境。

明天,应该会慢慢的给他增加一些任务。

下班后,周灿即便在医院食堂吃晚餐,脑子里仍在想着7床的病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甚么?

患者的各种检查报告在他的脑中不断回放。

肠道出血,不及时治疗,非常容易发生穿孔。可是那个病人硬拖了半年都没有治疗,肠子也没有穿孔。

这应该不是什么奇迹。

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患者已经做过一次内镜止血治疗,如果肠道内有明显异常,医生肯定能够及时发现。

患者做过便常规加潜血检查。

检查报告单上也没有查出明显病因。

周灿的脑子里浮现出人体消化道的解剖图。

人体的肠道由小肠和大肠组成。

小肠上起于胃幽门,下端接续大肠的盲肠。

整个大肠的长度,成人也就1.5m左右。不算太长,因为末端可以从肠门探入,所以大肠内的病变情况更容易查出来一些。

周灿暗自琢磨,肠道肿瘤、息肉、肠溃疡、各种肠炎,现在基本都能排除。

血管畸形、静脉曲张也能排除。

这个病是真的难搞。

消化道内科的医生没能查出来,还真不怪他们。

是这个病人的疾病太复杂了。

说复杂吧,也简单。

因为它的出血已经基本确定,就是大肠段弥漫性出血。

大肠主要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几部分。

阑尾首先可以排除。

它有问题,病人会痛得死去活来,根本拖不到半年。

而且它会烂在腹腔内。

肛管基本也能排除。

那就只剩下盲肠、结肠、直肠这三个部分了。

从这三个部分下手,恐怕很难有收获。

他现在的病理诊断水平是住院医中等水平,再狂妄也不可能狂妄到比主任医师更厉害。

他能屡屡立功,靠的就是另类诊断思路。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看到其它医生看不到的一些死角、盲区。

这是他的一个优势。

“会不会是大肠段有恶性肿瘤,然后发生浸润呢?”

他不由脑洞大开,想到一种可能。

患者做过血常规,白血病可以排除。

一般来说,不明原因的出血最开始就是筛查白血病、出血性疾病。

有恶性肿瘤,病人做血管造影检查时,应该能够发现。

周灿再次努力回忆血管造影检查报告,最终,他将恶性肿瘤浸润的可能初步排除。

那就只剩下最后一种推断了。

他大胆推测,病因会不会出现在小肠段?

成年人的小肠有7m左右,最短都有5m。是人体的主要营养吸收器官。

患者那么消瘦,固然有着长期出血的原因。

但是也有可能出血只是一个烟雾弹。

正是这个原因,让医生们诊断时,思路被它牵着鼻子走。或者说,医生的诊断掉进了这个近乎铁律一般的误区。

周灿刚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听到患者便血半年以上,才来医院求医。

也是本能的认为患者的消瘦就是因为拖得时间太久导致的。

换成任何人,便血半年以上,不可能保持体重不减轻。

“对,应该查查小肠。”

周灿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思路也变得更清晰。

另类的诊断思路让他打破固有的铁律,走出了诊断误区。

小肠段有问题,最大可能会是什么?

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

从小肠内排出去的污秽液体进入大肠后,会导致大肠出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