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术能加经验值 第257章

作者:江边鱼翁

那两个医生和两位护士就没歇息过。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病人,情况严重成那样。

“小周,病人上了呼吸机后,一定要记得及时给病人吸痰。切不可偷懒。特别是8床的病人痰多,不及时给他吸痰,很容易堵塞呼吸道,有时甚至引起呛咳。处理时,一定要戴好口罩。经常有新手医生、护士,被病人喷了一脸的痰。”

胡医生教了周灿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后,开始教他怎么照顾病人。

病人的痰大多是脓痰,要是被喷上一脸,想想都恶心。

更何况,住这里面的病人,有不少是脓毒症、各种感染。

周灿听得汗毛都竖起来了。

给8号床的病人吸痰时,总会特别小心。害怕被病人喷一脸的痰。

好在暂时还没有发生这种事情。

等到脑出血的车祸病人情况稍微稳定了一些后,周灿再次跑到7号床位,拿起病人的资料研究。

这个肠道弥漫性出血的病人,难道出血原因查不出来吗?

他最喜欢琢磨这种难以诊断的疑难病例。

如果能找到出血的原因,也许就能找到治疗方法。到时候,病人也就有可能病情好转,得以返回普通病房。

当然,肯定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住进这里的病人,专科的主治医师、主任医师都已经把过关。

连他们都找不出病因,足以说明难度极高。

“小周,老拿着7床病人的资料研究,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胡医生主动走了过来。

“您说这位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这哪知道啊!肠胃科多位主任专家都已经会诊过,目前只能锁定是大肠内出血,可以排除肿瘤、息肉。主治医生冒险给患者做过肠镜,用过止血酶,甚至对出血点喷洒过肾上腺素。可是效果不明显。就像打地鼠,这处出血止住了,新的出血源又会冒出来。”

“最后做出的结论是大肠段弥漫性出血。之所以愿意把他收进ICU,是因为他属于消化道慢性出血,肠道并没有发生穿孔。”

胡医生详细给他解说着病人的情况。

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胡医生绝对是一位合格的ICU医生。

他对病人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

能做的各种治疗措施也全都做到位了。

“这么说来,患者应该是大肠内壁广泛性出血,病灶多发。按理说,大肠多处位置出血,患者不会出现伤口溃烂感染吗?”

周灿好奇的问道。

大肠内的细菌群落非常多。

人的粪便就是在这里形成。

“说也奇怪,患者入院前就已经黑便超过半年时间。按理说,应该早就发生感染并且肠道穿孔了。可是他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胡医生对这点也是十分纳闷。

这位病人确实有着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世间的疾病千奇百怪,有很多病因、病候,超出医生的理解范畴。

就像当今世界上有着无数的世界未解之谜,以人类当今的科学根本无法解释。

这时,8床又响起了机器报警声。

周灿赶紧放下手上的资料,走过去处理。

只见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到了75%,这已经很吓人了。

而且还在快速、持续下跌。

机器不停发出警报。

病人的脸部、嘴唇发绀,这就是缺氧最直接的表现。

肯定是呼吸出了问题。

周灿赶紧检查病人的呼吸机,安装正确。

冷凝水刚倒过没多久。

然后俯身听了听,并没有明显痰鸣音。

脉氧夹也没有松脱之类的迹象。

他找不出原因在哪,回头准备叫胡医生过来帮忙。

结果,胡医生就站在身后。

“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慌。可以先调整一下呼吸参数试试。”

胡医生显得极为镇定。

对呼吸参数做了调整后,患者的血氧指数终于停止下跌,并且开始持续回升,速度还挺快。

周灿长松了一口气,亲眼看到患者的口唇发绀现象一点点消失。

问题得到了解决。

“学会了吗?”

胡医生问他。

“原来呼吸参数不能固定不变啊!看来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以后还请您多多指导。”

周灿从没有在ICU工作的经验,这一天学到的东西,他觉得比一年学到的还多。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明明说好的四点下班,结果交接班的医生五点才入场。

过来交接的医生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医生,身形削瘦,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缺少正常人的活力。似乎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麻木。

这位石医生,少言寡语,说话时一丝笑容都没有。

完成交接,从ICU出来后,周灿禁不住问道“交接的那位石医生好冰冷,好严肃呀!”

“习惯就好。石医生为人其实挺不错,遇到事情,也是热心肠。他以前是麻醉医,后来转型到重症医学科当了一名主治医师。不出意外的话,他今年就会升上副高职称。”

胡医生给周灿解释。

麻醉医大多数都是孤芳自赏,不喜欢与人过多交谈。

并不是他们高冷。

而是与他们的职业有关。工作时,必须时刻紧盯着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就要做出处理,或者给主刀一些正确的建议。

这就注定他们工作时全程无笑容,一直保持严肃表情。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这样的性格。

麻醉医不但辛苦,而且晋升空间有限,发展前途也不太理想。

至少目前国内是这样。

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的麻醉医都很吃香,地位高。美国的麻醉医生收入19万美元,算是医生中最高的收入了。

华夏则是与法国差不多,医生的地位很高。

其实美国的专科医生地位也很高。

不过美国大多数医生都是家庭医生,相当于咱们国家的社区医生。当然,人家的收入高得多。在美国真正有地位的医生只有两种,一种是搞研究的医学博士、教授,一种是在医学中心工作的某学科带头人。有成就的称之为超级医生。

地位与我们国内的一级主任相当,甚至还要更高。

“知道重症病房最厉害的医生是哪种类型吗?就是麻醉医转型过来的医生。”胡主任又给他曝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第164章 未雨绸缪,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

国外的ICU建设起源不太清楚,国内最早的ICU建设就是麻醉医生牵头。

说到这事,还得先介绍一下急诊科。

以前的国内医院并没有急诊科,属于后来为了抢救急症病人应运而生的一个科室。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学科定义,最终与它的名字相符,一切急症病人皆可挂急诊科的号。

而且急诊科不能拒诊。

还有,专科门诊晚上是不看病的。

急诊二十四小时有医生值班,任何时候到医院挂急诊,都要求有医生接诊。

有了这两条金标准后,急诊科后来又增加了一些特权。

比如一位车祸病人送过来后,没有家属。一时间没办法联系到家属或者是病人的直系亲属。病人生命垂危,按医院的规矩,得有家属签字、交费,才给治疗。

急诊科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多了一条特权,上班时间,没家属签字,直接找医务科,然后由急诊科的科主任代签字。

没人交费,但是不马上安排手术或者抢救,病人立刻就会死。

好办!

办欠费,先治着。

哪怕是到了今天,医院烂账最多的科室,急诊科仍然是第一名。

除了这些特权,急诊做检查,一般都会写上加急。

很多可以不排队,优先做。

专科想要住院,你必须得等到床位出来,才有可能把你收治进去。

急诊没那么多讲究,实在不行,观察室躺着也是可以的。

反正你们医生总不可能看着病人死在医院吧?

有了诸多便利和特权后,病人对急诊科的服务那是超级喜欢。

于是,急诊科成了全医院最繁忙的一个科室。

各大专科室的科主任、专家,大小医生,护士,看到病人全跑急诊科去了,自然不答应。

于是先天不足的急诊科变成了一个导诊中转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