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47章

作者:兴霸天

方腊在明尊面前要收敛住心中情绪,此时却是不想忍耐,哈哈一笑:“郑将军快人快语,待我称王后,可愿领御林军马,为本王禁卫统领?”

这是准备当成心腹培养了,郑彪顿时大喜拜下:“臣定护卫楚王殿下,万死不辞!”

“起来吧!”

方腊将他扶起,先是嘘寒问暖地关心了一番家中情况,父母亲属,有无婚配子嗣等等,最后才道:“郑将军有云气相随,被赞为‘神君’,不知可还有其他道法手段,让我开开眼界?”

郑彪立刻施展起了道术。

方腊认真观看,却觉得有些失望。

因为这位的手段,还是明显的以武艺为主,道术为辅,与他所想那种呼风唤雨的道法高人相差甚远。

郑彪很快也发现了,露出惭愧之色:“让圣公见笑了,我拜师学艺不过三年,修为在门中只属于末等,若不是师尊言我尘缘未了,是不该下山的……”

说着,他露出向往之色:“我的师尊在师门当代里,则是最拔尖的人物,尤其炼有一口‘玄天混元剑’,能飞百步取人,神鬼莫测,便是武艺再高强之辈也不可防范,那才是真正的高人啊!”

“飞剑取人?”

方腊想到之前暗示明尊教刺杀燕王,对方不应,听到这百步飞剑,却是目光一亮:“既如此,可否请令师出山,为我助臂,我敕封百官之际,定拜其为天师!”

郑彪露出迟疑,显然没有把握,但在方腊求才若渴的注目下,还是点了点头道:“圣公有令,自当遵从,我当传书门内,请师尊出山!”

方腊欣然点头。

如今他的声名在南方逐渐传开,有明尊教依附,有金华山弟子投靠,自然也会有更多的奇人异士加入进来,共成大业。

果不其然,此番他时来运转,仅仅过了数日,午休刚起,郑彪就来到面前禀告:“圣公,师门回信了,师尊正在闭关参悟天将之法,不得脱身,但我的师叔正好云游天下,特来相助,师尊还特意将‘玄天混元剑’借予!”

方腊喜道:“快请……不,这等高人,我亲自去迎!”

他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燕太子丹礼遇荆轲,立刻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了,一路小跑着往外迎去。

到了府外,就见一位身背双剑的道人衣袖飘飘,气质出尘,待得他到了面前,恰好转身,潇洒地竖掌行礼:“贫道洞云子,见过圣公!”

第875章 大燕重臣会议

燕京王宫,明德殿内。

一群紫袍大员安静地走入。

正常的朝会是在宣政殿开启,三日一朝,历史上有的皇帝会间日朝会,勤奋的每日一朝,最夸张的一日两朝。

李彦认为那样频繁的朝会完全没有必要,哪怕在政权初期,事务繁多,依旧定的是三日一朝会。

而没有朝会的日子,有时会将重臣召集,在明德殿内开个小会,其他时间任由中书省和都督府自行运转。

此时就是重臣会议。

中书省右相蔡京、左丞朱武、右丞吴用,都督府左都督卢俊义、右都督花荣、同知都督时迁,吏部尚书高俅、户部尚书柴进、兵部尚书丁润、礼部尚书李格非、工部尚书凌振,以及暂代公孙昭的刑部侍郎裴宣,共十二人。

他们手中拿着奏章,来到殿内站定。

一群内侍在蓝从熙的带领下,来到众臣面前,将奏章收上去。

无论是因为简王和衣带诏的关系,还是如今在宫内的身份,众臣对于这位太监都是挺客气的,连曾经诛阉党的高俅都微笑道:“劳烦蓝都知了!”

蓝从熙满脸堆笑,姿态很低:“不敢当,不敢当,诸位可别折煞老奴……”

李彦禁绝那种眼见新朝将至,将儿子阉割了当内侍,将女儿千方百计地往宫里送的行径,严惩了几十起后,暂时止住风气。

如今的王宫内,宦官和宫婢的数目很少,大部分都是留守在汴京的王宫,开封府投降后,一并带入燕云。

李彦称王住进王宫后,这些下人安定下来,而蓝从熙作为保护简王的功臣,也顺理成章地在宫内任职,这位大太监的能力很强,宫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再加上谦虚谨慎,引得内外称赞。

至于对简王的安排,要等到称帝时期,才与其他功臣的爵位一起封赏。

言归正传,众臣的奏章收好,由内侍摆放到御案上,蓝从熙再将之分门别类,一切安排妥当了,再转入殿后通报。

不多时,李彦走了进来,惯例第一句话:“赐座!”

“谢殿下!”

内侍们将十二个圆形杌子搬上,群臣齐齐谢恩,看到李彦坐在了御案后面,才坐了下去。

与总教头时期相比,这位燕王殿下越来越有威严,如卢俊义、花荣等人已经不再称呼兄长,却又没有觉得彼此间一下子变得生分疏远,反倒有种顺理成章的感觉,此时坐好,等待这位阅览。

群臣们知道,这位在太学时就展现出过目不忘的本事,更是博闻强识,看起奏章来飞快,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而是将内容了然于心。

而李彦也对奏章有所要求。

曾经向太后就告诫过赵佶,文臣有时候会使坏,将奏章写得文字艰深,典故重重,晦涩难懂,为的就是让君王看得头晕脑胀,不自觉地将权力交托下去,不止是宋朝,每朝都有类似的事情。

但奏章过于繁琐不行,太过简略也绝对不行,因为那往往是结论,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数据支撑,细节详略。

如果只看结论,那要奏章做什么呢,各部门办事便是……

所以奏章其实是极为考验官员水平的,如今燕国初建的政府班子,就展现出了参差。

位于第一梯队的,无疑是中书省的三位。

蔡京自不必说,本就辗转各部,对于政务极为老道,作为目前唯一的宰相,六部的情况总能被他以最精要的文字概括出来,如果赶时间,甚至只看他的奏章,都能对于目前的局势有所明了。

而朱武和吴用起初也有心这么做,但很快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远不及蔡京的水平,就开始扬长避短,具体到专项的重大事务中。

所以单单阅览这三位的奏章,既能看到朝廷的大局,又能看到关键事务的具体处理方针,最是舒服,中书省之位,他们是完全合格的。

第二梯队的则是李格非、卢俊义、花荣、时迁、柴进、凌振、裴宣。

在各自专业的领域里,做得都合格,奏章上言之有物,也能让李彦迅速了解情况。

第三梯队则是丁润和高俅。

丁润的问题是他可以做兵部的事,但是朴实无华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不会写奏章,以前皇城司根本不会考虑向皇帝递奏章,顶不死入宫面圣问几句话,开封府判官时也不需要写,有权知开封府的顶头上司在呢……

关键是鲁达和杨志作为丁润的副手,也不会写,偏偏这三个大老爷们脾气都挺倔,觉得让其他吏员帮着写很丢脸,就硬憋,虽然没到三天憋出六个字的地步,但奏章的质量可想而知。

对此李彦表示,书院的进修,还是任重而道远。

高俅的基础,则是所有人里面最差的。

幸运的是,他从辞官后的学习内容,已经不是书画金石、诗词歌赋、相扑蹴鞠,而是转向真正的文治,提升处理公务的水平,为此连蹴鞠都丢下了,唯独这点有些可惜~

不幸的是,吏部尚书的工作确实很难。

所以每本奏章,都能看出这位的进步,但横向比较,在重臣里面又是毫无疑问地排在末尾。

令李彦欣然的是,高俅拿出了当时讨赵佶欢心的劲头,如今埋头扑在了提升自己的过程中。

如果完全不是那块料,还不思进取的,君王硬要升为高官,要么是揠苗助长,要么就是祸害朝纲。

武则天和武氏子弟就是最佳的例子,武承嗣、武三思那样的蠢材也能成为宰相……

李彦自然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给予高俅的,是施展抱负的机会。

曾经靠蹴鞠上位的幸臣,能硬抗十二块金牌,成为光复燕云的大功臣,那为什么这位大功臣,又不能提升自我,成为胜任职权的吏部尚书呢?

当然,李彦愿意等高俅的水平慢慢追上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在政权初期,但凡重大的决策,都是由他亲自作主。

此时以【量子阅读】看完奏章后,李彦抬起头来:“各州县学子的名单既已报上,接下来的省试安排,也要有所调整,不可再按照传统为之。”

蔡京道:“请殿下放心,此番解试和省试间隔仅有两个月,各路驿站方面确保通畅,学子们齐聚燕京后,住宿方面早早安排,太医院那边也调配了几位医师过去,做到有备无患。”

李格非道:“学子们都拥护殿下的决定,只盼着早早开考,一展所学。”

李彦颔首:“虽然此次科举的都是北方人,但考虑到路程,两个月时间还是显得仓促了,以后还会调整,而但凡这类改变,都要尽量考虑到天下人的适应,不可一意孤行。”

对于这位权力越大,却依旧能约束己身的殿下,众臣是真心敬服的:“殿下圣明!”

但李彦真正的目的,在场众臣都没看透。

今次科举,依旧是三场,地方上州县的解试、燕京中书省的省试和最后面圣的殿试,只是在时间上面做出调整,解试和省试仅仅间隔两月。

以前的科举长达大半年,主要是解试和省试间隔就半年,为了各地学子的身体着想,给予他们习惯京城环境的时间,不至于因为水土不服,生病导致发挥失常。

再看看后世明清对于赶考读书人的待遇,宋朝当真是极为用心。

可太过用心,显然不行。

宋朝过于抬高士大夫的地位,使得这个阶层所享受的待遇,远远超出他们所能创造出的社会价值,新朝不会矫枉过正,变得重武轻文,再回五代,治理国家总要大量的文人,但肯定要着手压制士大夫的地位。

不过人上去了,就很难下来,由奢入俭不光是难,而是太难了,所以李彦不会贸然将士大夫拉下来,使得社会动荡,而是先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做起。

此次科举就是一个切入点,因为许久没有举办,士子们都盼着呢,别说间隔两个月,只要能足够赶来燕京,再折腾我们都行。

这样你情我愿的改变就很好,只要开了这个口子,对于科举的改革还在后面,好多套组合拳等着……

文教先告一段落,李彦转向都督府:“河东高托山已经伏诛,现在祸乱地方的,是一群害怕被公审的恶霸,依诸位之见,多久才能平乱?”

平乱之言,已然是以正统自居,众臣也觉得理所当然,卢俊义目光微动,立刻道:“臣举荐呼延指挥,这位出马,一月之内,当能尽收河东!”

花荣道:“臣附议!”

李彦笑笑:“好,那就命呼延灼领永宁军,入河东平叛。”

呼延灼的祖辈呼延赞,就是河东名将,由他带兵收复河东,再合适不过,但此番由卢俊义和花荣提出,还涉及到军内的一些明争暗斗。

相比起杨志早早投效,又亲入汴梁说服西军投降,关胜和呼延灼属于降将,能成为陆军十大指挥使之二,是很有些异议的,不少人背后议论他们全靠家世,才能延续高位。

卢俊义和花荣作为左右都督,掌管都督府四部和十三位指挥使,需要以三军统帅的风范,合理调节军中各方关系,而不是以前光顾着打胜仗。

此番举荐呼延灼,正是恰到好处。

不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则需要为战争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务,所以既然决定出军,李彦又取出户部的奏章:“河东的情况探明清楚,这项工作做得不错!”

河东路(306万人口):治所太原府,下辖绛、泽、代、忻、汾、辽、宪、岚、石、慈、麟、丰等州,该道占地196600800亩,户数613532户,每户平均占320亩,人口密度为稀少……

不仅是这些总纲,连具体州县的赋税都有,李彦颔首:“永宁军还没有进入河东,已经比河东人自己都了解情况,柴尚书与户部值得赞许。”

柴进露出喜色,赶忙起身:“臣等全赖殿下教导!”

“这是你自身努力,倒也证明了我眼光不错,没有所托非人……”

李彦笑着按了按手,又从奏章内陆续挑出了三份:“这是刑部对于地方恶霸的后续治理、吏部对于各州县官员审查和兵部汇总的武馆预备役兵员情况。”

裴宣、高俅和丁润起身,就听这位燕王殿下道:“如今河东作乱的地方恶霸,大多是见识到燕境内贼人的下场,未免步其后尘,主动跳出,但也有部分是被这群做贼心虚之辈挑唆,加以作乱……”

“恶霸之流,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决不轻饶。”

“受挑唆之辈,若是及时悔过,可以稍轻刑法,若是执迷不悟,一并处决,除恶务尽!”

裴宣知道难点在于轻重程度,他虽然铁面无私,但在这方面的判断上并无多少信心,十分希望那位公孙判官回归,现在只能硬顶上:“遵王命!”

李彦接着道:“不仅是恶霸,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也要彻查,这些人往往更为地方百姓所痛恨,梁山昔日私刑,是特殊时期,不便宣扬,现在则可以由吏部和刑部公开彻查,一旦证据确凿,当即行刑,以安河东当地民心!”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