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42章

作者:兴霸天

金仁存区区一个高丽臣子,自然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讲究,休息一夜后,以高丽副使的身份,加入使臣队伍里,一起向着皇宫而去。

燕京的皇宫位于西南一隅,是辽人修建的,由于辽国皇帝分四季逐水草而居,四季捺钵才是他们真正的行宫,所以燕京宫城不合礼制的地方极多,显得有些简陋。

当称王仪式开始准备后,就有官员提出,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在燕京城北建造新的皇宫。

李彦对此没有否决,却推迟了建造时间。

皇宫确实不可能将就,这不是节俭不节俭的问题,杨坚算是比较节俭的帝王,在建造大兴和太极宫时都毫不含糊,因为这是凝聚国运人心的行为。

什么地位的人就要做符合地位的事情,九五之尊住的地方破破烂烂,不合礼制,那不是爱民如子,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事,该建造的要建,别像杨广、武则天那样瞎折腾就行。

所以一旦定都燕京,就必定要新建皇宫,但时间上要往后推迟推迟。

毕竟建造一座符合天子规模和规格的宫城,花费太大,举个与燕京联系最深的例子,三百年后修建的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才建成,单单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整整十一年,朝廷派出无数匠人,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

具体的采集工作,还是各地老百姓做,珍贵的木材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形容这种代价。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而那还是在朱棣统一了全国的前提下,在称王阶段,李彦是不准备兴如此浩大的工程,称帝后再正式施工也不迟。

接下来的战争,必然有大量的奴役,一部分北上修长城,另一边部分可以充作营建皇宫的苦力,再将工期延长,减轻负担。

李彦已经对工部下令,修缮现有的旧王宫,让它到达能够承担中枢行政和后宫居住的基本条件,同时让工部官员给出新皇城的具体营建规划。

对此各国使臣也有耳闻,为之啧啧称奇。

相比起他们国家里面,那些喜欢修奇观的统治者,此举才是真正的仁德爱民。

从种种处事细节,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这位燕王殿下,能够真正统治这片最为富饶的天朝上国。

所以四更刚至,天色仍是黑沉,王宫前的街道已经变得热闹起来。

各国使臣起得极早,都提前要求驿馆的吏员领着他们,来到王宫集合。

然而等他们到达时,发现乡军团上下、各州县官员,乃至梁山好汉们,都早早侯在了这里,有些人甚至摩挲着大脑袋,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在场熙熙攘攘,足有三百人之多,这就是新朝的第一批臣子了。

里面有乡军的骨干,有梁山泊的头领,也有山东郓城县令时文彬,这类治理当地突出的归降臣子。

而无论是谁,无论情绪上多么激动,此时都半点没有吵闹,静静地期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不过庄严肃穆的礼仪还未开启,接地气的一幕就出现了。

街道两侧的长廊内,一个个早点摊位开门营业。

朝会起得如此之早,抵达御街上的官员,基本都是肚里空空,此处却卖着各色早点,甚至考虑到南方北方,不同地区的官员口味,还是种类繁多,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不能让官员们空着肚子,久而久之身体也会变差,所以让他们在长廊中吃饱喝足,正式进入王城,入朝办公也不迟。

这并非独创,宋朝就有,但凡是优点的,新朝都会沿袭下来。

使臣们也享受到了这般待遇,崔崇用和金仁存一边吃着可口的早餐,感觉身体在晚秋的寒风里暖和了起来,一边想到被女真人蹂躏的国家,眼眶又不禁大红:“我高丽何时能复国啊?”

其他使臣则默默观察,窃窃私语:“这次封王大典,或许更像是一次例行的早朝流程!”

确实如此,毕竟是称王,不需要如称帝一般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步骤要简略许多,更多的还是将朝会及办公的流程定下。

当众臣子用餐完毕,从正门进入王城,经过一条数百步长的御道后,就直通明德殿。

没有过多深入,这里就是上朝的殿宇,当然现在不能入内,而是要在外面等候。

以前宋朝的臣子,是按照文武分东西两班,在东西阁门列队等待上朝,此番使臣却发现,新朝的臣子并没有文武泾渭分明的站位方式,而是按照品级前后排列。

品级越高的紫袍高官,站得越前面,之前在黑夜里不太看得清楚,如今天微微亮了,也能看清群臣身上的袍服,颜色趋于前唐的紫袍、绯袍、绿袍、青色四种,而在此基础上,还绣上了不同的花纹。

比如最前面的那位五官俊朗,气质温雅的老者,就穿着绣仙鹤的紫袍,而与其并列的大名鼎鼎的高青天,也是一袭紫袍,绘的却是豹子。

但还未等使臣们细看,前方的明德殿已经传来了威严的声音:“众臣觐见!”

群臣鱼贯入殿,根据前几日的演练,来到了各自的位置站好。

而随着脚步声响起,一道头戴紫金冠,身穿织金蟒袍,腰束玉带的英武身影走了出来,众人眼中都涌出热切,齐齐躬身一拜,发出山呼海啸的声音:

“臣等拜见燕王殿下!!”

第870章 百官定制,气数化蛟龙!

“免礼!”

李彦双手抬了抬,坐到了王位之上,看着下方直起腰来的群臣。

对于官袍的改制,他将唐朝的颜色和明朝的纹路结合起来,有了下面的设计——

文官一品紫袍,绣仙鹤;二品紫袍,绣锦鸡;三品紫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绯袍,绣白鹇;六品绿袍,绣鹭鸶;七品绿袍,绣溪敕;八品青袍,绣黄鹂;九品青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紫袍,绘麒麟;二品紫袍,绘狮子;三品紫袍,绘豹子;四品绯袍,绘老虎;五品绯袍,绘熊;六品、七品绿袍,绘彪;八品青袍,绘犀牛;九品青袍,绘海马。

看着这个改变,不免让人想到那句经典的台词“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实际上,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词,代表着官职和地位,但后来由于当官的不干人事,则直接变成了贬义词。

所以是不是禽兽,跟穿什么样的官袍没有关系,就算啥都不绣,官场风气一塌糊涂,还是畜生扎堆。

如今新朝初立,官场风气自是焕然一新,而众臣也开始听封。

“燕王有令,王制新立,两大府总事。”

“中书省为政之本,总辖六部,都督府掌军事,总辖三军,文武并行,天下太平。”

“任命蔡京为中书省右相国,正一品;”

“任命朱武为中书省左丞,正二品;”

“任命吴用为中书省右丞,正二品;”

……

三位紫袍官员出来听封。

中书省左右相国均为正一品,目前空置一位左相国,平章政事为从一品,目前空置,左右丞正二品,其后还有参知政事从二品,目前空置。

这六位为中书省的高层领导,如今却空置了三位,可见大燕文官欠缺确实不假,想必此次科举,更会令士人为之疯狂。

当然,即便现在科举,短时间内想要晋升高位,也是办不到的,但中书省还有大量中层官员,比如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等等……

而且这些位置都是中枢之重,并且也缺额不少,只要能入中书省,必然是前途一片光明。

事实上确实如此,李彦先定中书省,倒是参照了朱元璋,这位称吴王时,最先设立的就是中书省,以中书省统六部,总理天下政务,权职极重,长官称左右丞相。

朱元璋是承袭元制,李彦则认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能用三省制度,互相平衡,而是要一切以最高效率执行。

至于后面中书省独大怎么办,他倒是不一定跟朱元璋做出类似的选择。

朱元璋是在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趁机废除中书省与丞相,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至此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终于从表面上结束了。

古代皇帝和太子、皇帝与宰相,往往都是合作与对立混杂的关系,前者是争位,后者是夺权。

太子自不必说,斗得那叫个激烈绝伦,皇帝和宰相也有三大阶段。

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期,一改之前“非有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的权力递增法则,让宰相变成了天子直接任命。

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宰相的职能被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瓜分,成了分权制。

最后一次就是明初,朱元璋直接废除宰相制度,将六部纳入皇帝直接管辖范围,同时又将御史台凌驾于六部之上,既达到了分流相权的目的,也健全了监督机制。

从当时来看,确实不错。

但很可惜,这样高度集权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工作的负担变得无比沉重,就不说后面的皇帝了,朱元璋自己都因为奏折的字多而叹息,“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其实还是奏折太多闹的。

这一点唐朝的时候,李彦就有过感叹,李治那般揽权,自己处置不了,不得不交给武后处理政务,最后养出一个权力怪物,又是何苦?

皇帝都希望集权,恨不得把所有权力都归于自己手中,但一个国家那么多事情,权力给你了,你要能顾得上来。

所以宰相没了,但明朝皇帝不得不组建秘书团体,来替他分忧,最终演化成了内阁。

没有宰相擅权,内阁照样可以出权臣,关键是这种政治机构的不稳定,还对于明朝的政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所以凡事都要有个度,中央集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得开始放权。

李彦对于接下来中书省管理的六部具体职权,就有相当大的提升。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考课黜陟,封授策赏,定籍终制,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各设司长。”

“任命高俅为吏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杨兴为吏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祝龙为文选司长,正四品;”

“任命陈达为验封司长,正四品;”

“任命李云为稽勋司长,正四品;”

“任命曹正为考功司长,正四品;”

……

第二批官员上前领命。

其中高俅神情激动之余,难免忐忑。

自家人知自家事,以他的水平,能胜任吏部的工作么?

但李彦之前只对他说了两个字,公正。

他准备加强六部职权,吏部尚书关键至极,这个位置上的人,是仅次于宰相的重中之重。

而从目前来看,大燕阵营里面,掌握着官员帽子,能做到相对公正,又能让大家服气的人物,唯有高青天了。

由于他的名声好,李彦还任命了一项武官职位,为了谦虚起见,高俅只穿着武官的三品豹服,却愈发显得醒目。

而吏部之后,是户部。

“户部掌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今分燕云一路、河南两路、河北两路、山东两路,共七路转运,下设钱法、库藏、仓储、漕务四司。”

“任命柴进为户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蒋敬为户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朱贵为钱法司长,正四品;”

“任命杜迁为库藏司长,正四品;”

“任命宋万为仓储司长,正四品;”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