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182章

作者:兴霸天

李彦却不准备放弃,开始踱步:“事到如今,得从唯识劲入手。”

明崇俨跟在后面:“可窥基大师是得道高僧,连陛下都很尊敬,他没有理由参与到这种案子里来……”

明崇俨口中的窥基大师,是玄奘弟子释窥基。

此人是尉迟敬德的侄子,年少时放荡不羁,在十七岁时奉命出家,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慈恩寺的主持是普光大师,但他也亲口承认,要论佛法的精深,自己不如窥基大师多矣。

李彦道:“我见了窥基大师,这位得道高僧一心参悟佛法,编写经书,足不出户,不会以唯识劲害人,但窥基大师也告诉我,此劲乃是不传之秘,别说学会的难度,就算是想要接触到都是千难万难,凶手到底是怎么获得的?”

明崇俨道:“此事确实古怪。”

李彦道:“我本来想学一学此劲,窥基大师却说与我所习的劲力有冲突,我练了百胜劲,就不可再修唯识劲,反之同理,这说明凶手是专修佛门劲力的强者,可八位嫌疑者,又没有一个符合这条件,崇俨,你怎么看?”

明崇俨摆烂:“贫道觉得,要不算了?”

李彦无语:“此事你要多多留心,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叛贼从此偃旗息鼓,那人若是默默积蓄,弄出个大事件呢,到时候就彻底被动了!”

明崇俨悚然一惊:“是!是!”

听他沉默,李彦眉头微动,又想起了白天内侍省查询的情况:“那位容娘是掖庭出来的吧,她认不认识江南案齐县令之女,张阳的未婚妻子?”

明崇俨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道:“六郎,她认识齐氏,不单是她,你其实也见过齐氏的。”

李彦不解:“我也见过?”

明崇俨道:“齐氏也是梅花内卫的一员,化名为叶娘子,潜在周国公府为内宅管事,后来带入宫中,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李彦脚步停下,半响后才喃喃道:“居然是她……”

见他情绪明显低落下去,明崇俨安慰道:“六郎不必自责,江南案大白,贫道为师父报了血海深仇,齐氏父亲的冤情也被洗清,这都是因为你,而我们梅花内卫……或许终有一日是此下场!”

李彦想到明崇俨原本的结局是被刺杀而亡,长叹一口气:“贺兰敏之常常打死婢女,叶娘子助纣为虐,她那时被抓我毫不同情,只是没想到是江南血案,将她逼到了那个地步……梅花内卫很喜欢在掖庭罪女内挑选吗?”

明崇俨点头:“不错,那些罪女被选中调教后,极为忠诚。”

李彦脑海中闪过下午在宫中见到的小娘子,暗道不对劲:“既然要培养梅花内卫,宫中就该传授知识,为何还要跑去苏毗贵女那边学习?”

他问道:“掖庭内有个六七岁大的小娘子,不会也是梅花内卫吧?”

明崇俨询问了样貌,苦笑道:“她就是容娘的女儿,还在襁褓时就被抱入掖庭,十分聪慧好学,已经被选为最小的梅花内卫,很得看重,平日里跟着苏毗女子一起,连苏毗的语言她也学会了,正好听听那些罪女有没有别样的心思。”

“连六七岁的孩子都培养去当特务……等等,还在襁褓中就被抱入掖庭?”

李彦心中对梅花内卫愈发厌恶,却又想起一个人来:“容娘是哪家的罪女?”

明崇俨道:“她是上官公的儿媳,上官公曾经对我明氏有恩,贫道在梅花内卫中,也最了解她的情况。”

宰相上官仪,男丁满门抄斩,女眷发配掖庭。

而容娘既然是上官仪的儿媳,她的女儿自然是上官婉儿。

李彦目光动了动:“那小娘子得到谁的看重?”

明崇俨眉宇间露出忌惮:“她得尚宫看重,尚宫是掖庭里专门调教梅花内卫的女官,年纪很大,据说前赵国公时就在位了,经过她调教出来的罪女,都能最快胜任梅花内卫之职。”

李彦想到了容娘。

无论是都知娘子的假母,还是窦氏商会的奴役,容娘都能扮演得得心应手。

要知道七年前,她还是宰相之子的正妻,这份改变,就出自于那位尚宫之手吗?

明崇俨又叹息道:“容娘很不希望她的女儿被尚宫看重,但在掖庭,不得看重的又会死得悄无声息,是福是祸,难以言说!”

李彦有意无意地道:“尚宫既然一大把年纪,那小娘子又是聪慧伶俐,指不定是要传承所学,将她培养成传人?”

明崇俨眉头一动:“六郎的猜测,还真的不无这种可能,容娘说过,尚宫培养其他罪女时,从来没有那么费心过……”

“上官婉儿,梅花内卫未来的执掌者?”

李彦隐隐明白,武则天到底是怎么从李治手里,把梅花内卫的控制权夺过来了。

李治恐怕万万也想不到,武后报复,将上官仪满门杀得就剩下女眷,结果上官婉儿最后还会投靠武后。

世事难料。

最难料的是,还被他知道了。

这虽然仅仅是猜测,但李彦已经振作精神:“崇俨,你想改变梅花内卫,不再发生叶娘子那样的悲剧吗?”

明崇俨闻言苦笑道:“怎么可能改变呢,从我们当上梅花内卫的那一刻起,来日就已注定。”

李彦道:“有时候不试一试,是怎么也想不到结局的。”

明崇俨敷衍地点了点头:“好吧!”

李彦走入屋内,就在明崇俨以为谈话结束,准备离去时,却见一股光亮照耀过来,驱散了脚下的黑暗。

他看着窗边拿着烛火,对着自己微笑的李彦,心头一颤。

片刻后,明崇俨稽首行礼,再度遁入黑暗中时,突然有了盼头。

或许……

未来真的会不一样!

第170章 定远将军,李元芳!

十日后。

大唐即将派出使节团,出使吐蕃的消息,已经是朝野尽知。

有人避之不及,也有人跃跃欲试。

毕竟如今大唐与吐蕃的战事,是圣人最关注的事情。

无论是沙场厮杀,还是出使扬威,都是上位的好机会。

因此一时间,也有不少臣子请命,希望加入到使节团内。

而李彦并未着急。

足足过了十天,他将一切都准备好,才递上拜帖。

李府。

李彦来到正堂,对着坐在主位上的李义琰拱手道:“叔公。”

李义琰抬了抬手:“李机宜此来若是谈正事,那就请称老夫一声李阁领,如果是家事,再叫叔公不迟。”

李彦心想我也不想攀亲戚,谁叫大家都是陇西李氏呢~

李义琰出自姑臧房,李靖这一脉出自丹杨房,不是同一房,其实血脉关系就很淡薄了。

但毕竟是族谱上的同族,对外称李阁领或李公没问题,私下见面只能叫叔公。

当然,他也喜欢公事公办,行上礼道:“对于出使,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请李阁领过目。”

李义琰接过厚厚的资料,花白的眉毛一扬:“李机宜看来是早有准备啊!”

他说着,把纸离得稍远,开始细看,显然是有些老花眼了。

李彦平静等待。

足足半个时辰后,李义琰才开口道:“苏毗女子真有那么多人识字?”

李彦道:“苏毗一向是女子禀事,如今虽然为吐蕃所并,但旧的风俗仍然存在,女子识字的多,并不奇怪。”

李义琰道:“既然女子在国内掌权,想要拉拢她们,又如何办到?你不能偏信这些罪女,她们在西域流离失所,才会沐我大唐天恩,不能与吐蕃境内类比。”

李彦道:“我的看法与李阁领恰恰相反,正因为苏毗女子曾经习惯了掌权,现在沦为孙波茹的她们,虽然在族内还有些地位,但在整个吐蕃官员阶级里,却处于边缘,这是她们所无法忍受的!”

李义琰想了想:“大权旁落,心生怨怼,不无这种可能,但还不够。”

李彦微笑:“丘阁领收集的情报,目前吐蕃境内有一个传言,噶尔家族原本就隶属于苏毗下户,乃是专司战争的奴臣,后来趁着苏毗内乱,大小女王互相争斗时,才逃到了山南的吐蕃……”

李义琰略显浑浊的眼睛瞪大:“此言当真?”

李彦道:“此说存疑,可能是境内被噶尔家族压迫的文人编造。”

不仅大唐内有士林文人喜欢编排段子,别的国家也有,天下乌鸦一般黑。

李义琰懂了,轻抚胡须:“噶尔家族是不是出身苏毗下户不重要,但只要有此说法,他们对于苏毗旧族肯定极为厌恶,你从苏毗旧族入手,确实可行。”

他的神色略有放松,但接下来又有疑惑:“以官府之名开通飞钱,惠及四处商贾,与此次出使有何关联?”

李彦道:“噶尔家族更重视西域商人,他们占据安西之地后,阻截了西域到陇右的商路,从中大肆捞取财富,相比起来,吐蕃本境内更喜欢与蜀商交易,如果我们能拿捏住蜀商,让他们全心全意从中斡旋,与吐蕃贵族的结盟就会方便许多!”

李义琰眉宇间对商贾有着厌恶,斥责道:“商人见利忘义,不可信任,你此举固然稳当,却过于妥协,且此事监管极难,恐有后患……”

就在李彦以为他要否定时,李义琰想了又想,还是道:“大局为重,老夫会向陛下禀明,不过此等事情你不要再做了,免得步了窦氏的后尘!”

此言虽有偏见,却也不失忠告爱护,李彦诚心道:“飞钱利益巨大,也正是李阁领一心为公,我才会有建言!”

李义琰嗯了一声,继续往下看去,看到茶饼的时候,更为诧异,目光炯炯的看了过来:“李机宜,老夫如果没记错的话,如今长安内盛行茶品,最初就是由你带过来的吧?”

李彦解释道:“吐蕃位于高寒地区,饮食燥热高油,比如奶类、酥油和牛羊肉,而缺少蔬菜,过多的肉食在体内不易分解,久而久之,就会腹胀、后不利(便秘),体衰短寿,其实草原人也是如此……”

他干脆取出带来的谢氏茶品礼盒:“长时间饮用茶,就可防止这些病痛,吐蕃人显然也所有察觉,已经向蜀商购买茶饼了,并且购买的数额在逐年增加,李阁领请看账簿汇总。”

李义琰赶紧细看,终于为之动容:“你推广茶品,就是为了此时?”

李彦点头:“只是一种尝试,如果吐蕃人真的意识到了茶的好处,我们又能掌握茶道交易,就能捏住他们的命脉,这才是谈判的基础!”

李义琰连连抚须,拽下来几根白毛都没发现,脸上全是喜意:“不错,若茶饼真的对吐蕃人那么重要,此次出使收效就大了,元芳,叔公很欣慰啊!”

李彦:“……”

李义琰见他脸色古怪,哈哈一笑,挤了挤眉毛:“等你以后当了长辈,也能在小辈面前这般卖老~”

以前没接触,倒没想到这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老爷子挺有意思,李彦也笑了:“叔公说的是!”

李义琰放下资料,换了一副族人的口气:“元芳,你自从来了长安,就主动与我等世族保持一定距离,是受丘阁领点拨,一心在内卫做事,还是对于你父亲当年之事心有芥蒂,不愿接触?”

李彦听他问得直接,也干脆道:“其实都不是,能得李氏之名,我心满意足,剩下的想靠自己努力。”

历史上李义琰不久后就是宰相,陇西李氏后面的宰相还有两位,一是李昭德,一是李迥秀。

哪怕这些宰相都出自不同房,政见不同,政治资源并不一定共享,真要巴结上去,也能获得帮助。

但李彦心中自有一股傲气,他要带着卫国公府起飞,让李靖的后人不再落魄,岂会主动去和李氏其他子弟贴贴?

李义琰却误会了,以为他真如坊间传言,不屑于跟那些毫无功勋的子弟厮混。

老爷子不怒反喜:“好,就该如此!我大唐立国不过半百光景,那些不成器的勋贵子弟,早就忘了他们的父辈祖辈,是在怎样艰苦的坏境中,追随先帝平定天下,治国安民,才有了如今的盛世!”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