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明末位面 第217章

作者:桃符

听了这话石小磊道:“你想要堵蓟州城,我就绕着你走,我用兵向西,走河西务。”

“嗯,你这样走,最起码绕出好几百里,这会加重后勤负担的。”

“后勤,呵呵,大明的百姓就是我的后勤,没有粮我们抢就是了,而且鞑子多骑兵,行军速度远超与你,你想堵都堵不住!”

石小磊说着,李朝龙闻言大怒:“你她妈的还是人吗,怎么能用百姓当口粮!”

石小磊闻言道:“我现在是鞑子,我不是人!”

听了这话所有人都沉默了,紧跟着一群人看着沙盘,默默的想着,该如何应对,可是他们悲哀的发现,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自古防守一方想要不失,最起码要数倍与敌人才行,可是大明现在千疮百孔,甚至是同等数量的士兵,防守,都防不住,大明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李朝生的军官们全都垂头丧气,国家羸弱如此,真是怒其不争啊。

果然接下来几天的情报汇总回来,跟沙盘上模拟的基本一样,皇太极拿下遵化之后,两天攻下三屯营,之后皇太极留兵八百守遵化,亲自率军攻打没有防御的迁安,袁崇焕这时也急眼了,直接不管迁安不远处的抚宁了,率领两万关宁铁骑入关,直奔蓟州城。

袁崇焕手下一共有三员大将,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以及何可纲,这回全都带上了,完全是一副拼命的架势。

至于咱们更加熟知的吴三桂等人,现在还是小官,跟随着这些大将,其中吴三桂就跟着祖大寿,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

袁崇焕摆开架势要跟皇太极干,可是皇太极真的绕路走了,不与袁崇焕战斗,至于补给线拉长,那不要紧,抢百姓的就行,而且大明百姓杀起来不手软,因此沿途可谓尸横遍野,横死无数。

鬼子进村也不过如此吧。

袁崇焕蓟州城拦截计划失败,袁崇焕知道不能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直接派兵往河西务走,等袁崇焕到了河西务,皇太极已经绕路到了通州城,一时间京城危在旦夕。

不过这时大明还是有点实力的,还有一些能征善战之辈,比如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候世禄他们二人的勤王部队,首先拦住了清兵。

在北京德胜门外摆开军阵开打。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亲率代善,济尔哈朗,岳托,杜度等人统领四旗人马,还有一堆蒙古兵,向满桂候世禄部队发起猛攻。

李朝生是第二天得道消息的,探子汇报,战况十分惨烈,战斗打响,候世禄的宣府兵率先被击败,这时大同总兵满桂不惧危险,独自领兵上前搏杀,城上明军开炮配合进攻,结果大炮直接轰在了大同军的兵阵之中,大同兵死伤惨重,大将满桂身上多出负伤,守军打开德胜门的瓮城,给满桂养伤,大同兵休整。

看到这个情报,石小磊等一干战将眼睛都瞪圆了,自家大炮轰击了自家的军队,为了求证这种可能性,他们还把管炮的炮兵头头冯田叫了过来,询问这种大炮误伤的概率大吗?

冯田听了这话瞪大了眼睛,想了半天道:“一般战场上,敌人与咱们在前面搏杀,大炮一般都往敌人身后轰,如果是小范围接战,大炮就往没有战斗的地方轰,一般不至于轰到自己人。

听了这话,李朝生得出个结论,能做到这一步的,这炮兵不是傻就是坏。

李朝生继续翻找情报,情报显示,同一天,皇太极当天还突袭了广渠门,当时袁崇焕与祖大寿率领骑兵守在广渠门外,迎战满清的贝勒,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等人率领的白甲护军,以及两千蒙古兵。

情报显示,此战,袁崇焕等人杀了明军很多人,而袁崇焕本人,身上中了十几箭,射的跟刺猬似的,不过因为身穿重甲,只是受了点轻伤。

李朝生看着情报叹了口气:“袁崇焕你到底是忠是奸啊?”

你说他忠,他在辽东培养自己的亲信,还跟满清有书信往来,并且还杀了大将毛文龙,你说他奸吧,他却能星夜救北京,差点丧命于此,真是个奇怪的人啊。

月夜,京城外,广渠门外,一个身穿白袍,顶盔掼甲的少年将军巡视着军营,脸上虽然显出疲态,不过目光却炯炯有神,他叫吴三桂,字长伯,此次是跟舅父祖大寿来京城救援皇帝,顺便混一个好的出身,未来好接管家族军队。

不过这次来北京可伤了他的心了,他抱着一腔热血,前来北京,昨日与广渠门外与鞑子四旗兵马交战,阵前他斩敌六人,跟舅父,督师大人击败了清兵,获得广渠门,左安门二捷,这妥妥大功一件。

可是等待他们的却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谩骂与砖头,城内人骂自己等人是奸细是汉奸,是卖国贼,可是他们并没有啊,这次鞑子入关是从蓟辽总兵,刘策的辖区打进来的,自己一伙人得到消息,火急火燎跑来救援,怎么就成奸细了?

怎么就成卖国贼了,现在城内不少人说鞑子是督师大人放进来的,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啊,何时忠臣也落得如此下场啊。

这时不到二十的吴三桂很不理解,他的一腔热血,被浇了一头凉水,心凉了。

吴三桂巡查一圈,来到舅父祖大寿的营帐之中,禀告情况,祖大寿看吴三桂状态不佳,知道这个年轻的外甥受到了心里创伤,便安慰道:“长伯,不要灰心,督师大人已经对皇上上了折子,请求让咱们入城休整,顺便给咱们补充粮饷,咱们的困境很快就会过去的。”

听了这话吴三桂看了祖大寿一眼道:“舅父,你就别骗我了,督师已经上了三封折子了,每一次都被批回,粮饷也不给补充,还骂咱们的是奸细,舅父,我就不明白了,这样的陛下有什么值得咱们效忠的。”

“长伯,闭嘴,岂能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幸亏这里没有人,以后不许说了。”

祖大寿呵斥道,吴三桂不服气,却只能悻悻的退下。

清兵攻城,久攻不下,已经有退兵迹象,临走之时,皇太极送了崇祯一份大礼,一个以前被俘虏的杨太监,偶然听到了皇太极跟人说,袁崇焕与其有密约,然后这个杨太监突然东方不败附体,竟然在满清的俘虏营内冲出来,跑回了京城。

把事情给咱们多疑的崇祯陛下一说,崇祯陛下一听好啊,袁崇焕‘通敌’,于是越想袁崇焕的行为越可疑,为啥老要求带兵入内城休整呢?

是不是准备里应外合,幸亏自己机智没有让他们京城,否则自己的脑袋可能就不在了,袁崇焕,逆贼!!

崇祯皇帝气坏了,于是心中生出除掉袁崇焕的想法,十二月初,崇祯回复袁崇焕的要军饷的折子,不过这具体数量还需要仔细商讨一下,于是崇祯就要求袁崇焕进城议饷。

袁崇焕得到消息之后,不疑有他,带着祖大寿二人来到京城,可是这时京城大门紧关,城墙上顺下来一个吊框,把二人吊上了城头,到了城头之上,只见崇祯皇帝一脸严肃的坐在椅子上。

也不由袁崇焕分说,直接让埋伏好的锦衣卫扒下袁崇焕的朝服,捆绑戴上刑具,押送到了锦衣卫大牢。

看着这一套这么六的操作,一旁的祖大寿都吓傻了,不过崇祯却没有难为他,主要是怕一个不回去,辽东铁骑哗变,需要一人回去主持工作。

结果祖大寿被放回去之后,吓得连夜带着一万五千人跑回了锦州,玩蛋去吧,太她妈恐怖了,还是回老家躲着吧。

就这样祖大寿跑了,袁崇焕下大狱,大明这时最能打的部队,也算是失了主心骨,土崩瓦解了。

而李朝生得到消息的时候,正在检查蓝田县内的水库堤坝。

第229章 在李自成身边放一个间谍

蓝田县的水利工程,经过两年全县人,不计成本的修建,已经泼具有成效,现在已经修建好了四座大水库,其中就包括李朝生最为看重的北乡水库,这个永乐年间留下的烂尾工程。

这个水库永乐年间没有修建出来,反倒是在李朝生在位的这短短两年时间彻底修建好了,并且投入应用,原因也很简单,并不是李朝生的执政手段比永乐大帝高明,而是因为造化弄人,世态无常。

永乐大帝想要修这水库的时候,蓝田人能吃饱饭,所以修水库不是必须的,而是锦上添花,所以能动员来的人很少,更多人喜欢在家里的田间地垄里待着,侍弄一下自己的小庄稼。

可是李朝生当政这两年,陕西大灾,所有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时候全县唯有一个地方可以吃饱饭,那就是水库。

所以一群灾民,包括本地居民全都一头扎入水库修建的大军,想要修不成都不行。

而且在永乐年间,修建这样的水库,工人一天最少三十文的工钱,这一下子调动几万人修水库,那真是天大的花费,永乐大帝再有钱也有耗干的时候。

而李朝生这里,没有工钱,每天只有两个地瓜,折合成银钱,大约就在五六文左右,如此低廉的人工费,也是北乡水库这种庞然大物能够被修建起来的基础。

如此永乐大帝完不成的事情,李朝生完成了,而且超额完成,整个蓝田县现在这种规模的水库一共有三座,还有一座正在修建,而正在修建的这座也有希望利用今年的灾民完成。

而这已经完成的三个大型水库已经能完成蓝田县包括新的并入土地的灌溉。

这主要是因为,李朝生的水利系统,用的是大水库串联小水库的方法,说起小水库,几乎每个村,都会有一两个。

这些小水库基本满足了当地今年土地基本灌溉的需要。

李朝生巡视着水库,乘坐小船来到水库的中央,用长长的竹竿,测量今年水库的储水量,发现储水深度比去年还深了两尺,对此李朝生很满意,

这说明今年贼老天还给大家一点活路。

李朝生转身又上了岸边,接过谷子递过来的锤子,狠狠的砸在砸水库的堤坝,然后还用盗墓的洛阳铲在水库的堤坝上打两个洞,看看堤坝里面的三合土有没有猫腻,偷工减料。

结果很令李朝生满意,这里的堤坝很坚固,大家伙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并没有人偷工减料,李朝生找到了管理堤坝的清风,对他的工作表示肯定,并且强调:“这水库绝对不是小事,一定要重视,这里水库充实了,最起码能保证蓝田六七成灌溉的需要,就算再遇到两年前的极端天气,也能扛过来,不影响咱们收获粮食。”

清风表示明白,并且强烈邀请李朝生尝一尝自家水库里今年收获的大鲤鱼再走。

没错这眼前的水库,不单单是水库,还是一个巨大的淡水鱼养殖场,这是李朝生的建议,不要浪费了资源,于是在大水库修建好了之后,李朝生的县政府就买了一大批鱼苗投进水里,并且组织了一个渔业养殖部。

这个部门的人专门负责养鱼,以及监管防止百姓偷鱼,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人管理,百姓们很可能会竭泽而渔,把李朝生放进去的鱼苗都给吃绝了。

李朝生规定,湖中的鲤鱼,不足尺不许吃,违者押到衙门打十棍,并且罚款一两银子。

这条规则就是防止李朝生好不容易投入的鱼苗被吃绝户了。

李朝生接受了清风的邀请,在离水库很近的一个渔业养殖部的下属伙房吃的这顿饭,这顿饭还挺丰盛,主菜鲤鱼锅贴饼子。

大铁锅,里面是一尾二十斤重的大鲤鱼,里面还下了地瓜粉条,热乎乎的一大锅,并且在锅边还贴了一圈玉米饼子。

这一揭锅,热腾腾的热气带着扑鼻的香味,盘旋而上,热乎乎的铁锅炖鲤鱼,黄灿灿的大饼子,吃一口那是真香。

除了铁锅炖鲤鱼,还有配菜,一盘干炸小河虾,一盘腌好了切成两半的咸鸭蛋,还有几碟小青菜,就是这顿饭的阵容。

河虾这都是水库里长出来的,咸鸭蛋是渔业养殖部们养殖的鸭子,可以说一个水库盘活了附近的经济,让附近的养殖业迅猛的发展。

而这些鲤鱼,河虾很大部分都被市场上人给消化了,围绕着水库不远的镇子上,那里已经开始发展出集市了,渔业养殖部每隔三天都会带上一百条鱼到附近的市场售卖,而且每次都能卖的精光,这说明老百姓的日子逐渐好过起来。

对此李朝生是鼓励的,毕竟能盘活一地的经济,经济这个词很玄妙,李朝生以前不懂,以为经济就是钱,可是当政之后,李朝生发现经济其实是当权者利用金钱对百姓驱动的一种手段。

比如李朝生鼓励百姓发展经济,就会鼓励各种商品流通在蓝田县,让钱活起来,这样就能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

再比如李朝生希望发展养殖业,就可以鼓励养殖业发展,当大家发现养殖业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会疯狂的涌入养殖业,就会让养殖业飞快的发展起来,金钱不是官府打造出来的,而是老百姓一点点奋斗出来的。

只要干活,就会不断地产生经济价值,而这就是经济。

李朝生对经济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不过李朝生却慢慢的学会利用经济的手段驱使百姓们行动,这种方法比强硬的命令更被百姓接受,执行的也更到位,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经济就是利益驱动平民的手段。

不过这必须加以控制,而控制的方法就是李朝生不断的加强政府管控,比如养殖业的龙头,渔业养殖部门,这就是县里的或者说是李朝生控制的国企。

一顿饭李朝生吃的很满意,吃饱喝足,李朝生又在谷子以及警卫班的陪同下,走访了蓝田各个乡镇,接见了民兵代表,在李朝生派下来里长的带动下走访了解着各村各镇的情况,并且慰问了许多在蓝田建设过程中,死亡的烈士家属,给与了慰问品。

一些白面,以及一尾蓝田水库的大鲤鱼。

东西不多,可是足够珍贵,在这个普遍还是吃地瓜的年代,面粉与鲤鱼真的算是贵重物品了,烈士家属们很感激李朝生,而百姓们也更加拥戴李朝生了。

李朝生看着下属们对他们说:“未来咱们的地盘可能越来越大,不过有一点,各位一定记住了,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当政者都要经常到底层看看,不要老飘在上面对自己不好。”

一圈视察下来,李朝生一行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到县衙之后,白守民带来了最新的情报,第一个就是满清从北京城附近撤了下来,开始转而抢劫周遭府衙县城了。

这个是在李朝生的预料之内,大明虽然糜烂,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的大明还不是皇太极能拿下的,皇太极还要积累原始资本,而劫掠大明京城附近的百姓,就是很重要一点。

第二个就是袁崇焕被崇祯定罪了。

情报显示,崇祯皇帝一共给袁崇焕定了九大罪状。

第一托付不效,说白了就是崇祯很伤心,你袁崇焕不吹牛逼五年平辽吗?结果五年时间没到,建奴就打到了京城下,知不知道这些日子,朕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整天提心吊胆,半夜睡睡觉就惊醒。

你袁崇焕对得起我吗?这些年我任凭陕西糜烂,也要给你辽东供应粮饷,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崇祯感觉自己被愚弄了,被袁崇焕耍了,因此愤怒的崇祯要发泄。

而这一条李朝生感觉没有冤枉袁崇焕,你自己吹的牛逼,完成不了,怨不得别人。

第二条是专特欺隐。

这一条听得很生涩,其实细细分析,就是说袁崇焕在辽东专横无比,对朝廷也是隐瞒不报,这里指的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这就是专权,你袁崇焕没有命令就杀死一个封疆大吏,你这权利比皇帝都牛逼啊。

第二件事是指袁崇焕把军粮偷偷卖给了蒙古,这事是指今年大灾,蒙古出现饥民,袁崇焕就要救灾蒙古,崇祯认为不妥,蒙古跟满清关系暧昧,卖粮食给蒙古,就是卖粮食给满清,这是资敌的行为。

而且大明百姓都吃不饱了,你卖粮食救蒙古人,咋想的?

这条罪状其实很笼统指的是袁崇焕态度的问题。

紧跟着第三条第四条就很具体,第三条就是说卖粮食给蒙古人这事,第四条就是杀毛文龙这件事情。

一个是以市米则资盗,一个是以谋款则斩帅。

第五条,纵敌长驱,这条是说袁崇焕纵容满清打到京城祸害百姓的,其实有点冤枉袁崇焕了。

第六条顿兵不战

第七条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第八条兵薄城下

第九条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上一篇:宇宙科技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