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 第112章

作者:倚夜听雨

大唐都干掉了东突厥了,难道还不允许繁忙了好些年的自己休息休息了!

当然,李世民到底还是智商在线的,他看着杜如晦,却是神色严肃的说道:

“既然一切进展顺利,那你这次回来遇到了什么问题。”

“臣就是见到越王对两个码头的安排后,却才不得不回来。”杜如晦道,“圣人,我们手上的小吏人手不够!”

“小吏不够?”李世民听到了杜如晦的话语愣了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而杜如晦道:“越王主建的两个港口能够正常的运转,那是因为越王从农业学府中培养出来的专门用于算术与识字的人才,他们的存在才维持这两个港口的正常运转。

让货物从港口进入到输送到源州所在仓库甚至甚至不需要一天的时间。

但这种人才农业学府常见,可朝廷小吏身上却并不常见。

首先识字与数学都有所掌握之人,在小吏之中不是没有,但一个港口想要运转至少需要百人以上,这样缺口就大了。

再加上需要他们改变用旧的度量衡用新的度量衡,这就让小吏的人数更少了!”

比较起工作本身把小吏的素质提高了,但实际上度量衡变化才是淘汰小吏的重要原因。

因为过去的度量衡,虽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这标准非常模糊。

这点在用过去的徭役去施工时,杜如晦便觉察到了,也因为度量衡的模糊,让徭役们在施工的时候时长出现差错,效率上更是比高陵的徭役差得太多。

现在随着漕运计划的推行,杜如晦发现如果出现了度量衡上的问题,往往会出现大麻烦。

像那个纯粹用老旧徭役搭建起来的码头,现在让马周派遣人员去返工。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码头的度量衡不同统一。

如果是以前的话无所谓,但现在在统一标准的箱子下,从船只,到马车,到搬运器械,这些都是有着统一标准的,最重要得是朝廷更是根据这箱子收税的。

如果这个标准不统一,那任何一环卡住,下一环想要进行下去就要费大力!

而效率的减缓,让绝大多数商家宁愿坐着船跑到下一站卸货,也不想在这里卸货。

这让杜如晦见到后,也只能让马周派遣徭役重新把这里打造。

当然该付钱的付钱,只要给钱,那高陵徭役效果自然是杠杠的。

而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后,杜如晦便发现农业学府出来的学生效率是真的高!

如果只单纯把这些学生丢到社会的大染缸中,就算是李泰也不能保证这些学生能好到什么地方。

毕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个社会便是如此。

但通过源州、胜州和高陵几处的码头制定了标准,然后全部都是自己农业学府的学子组成了以数字优先,想办法把流程模块化的高效工作模式,其他老旧模式自然就比不上了。

如果想要改变官僚体系这自然是几乎不可能撼动的,李泰也没这想法。

但在这由李泰制定规则的漕运模式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那效率这种事情终究是最重要的,所以农业学府的高素质人才自然脱颖而出了。

“你的意思是想要大量的招募农业学府学员,来填充到这些漕运中吗?”

李世民听到杜如晦的话不由沉默起来,这意义李世民自然清楚代表什么。

杜如晦看着李世民,却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只是基层的流外官以俸禄为主,顶多加上力课,朝廷应该出得起钱!

经年累月这些学员们经过十数年成为津令也不过是不得面圣的正九品小官。

就算这官职成员全部都是农业学府所出,朝廷一声令下,区区九品津令又算得了什么。”

杜如晦自然是明白李世民对于这方面的顾虑,但杜如晦还是选择了支持李泰。

毕竟这件事情自己已经接过来了,自己总不可能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港口,结果没有人来工作吧。

当然,如果全部都是旧的小吏,那用起来也没有谁反对,大家都磨洋工,又有什么关系。

但谁让高陵、源州和胜州,李泰亲自投资的港口,不但干起来了,而且还干得很好。

但旧式管理却跟不上已经卷起来的高陵模式,那杜如晦能怎么办,有这标杆在,自己能做得差一点点,但不能来个指间宇宙啊,这差距让自己根本就没半分选择啊。

就算杜如晦一心一意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担心这件事情会助长李泰瞄准皇位的野心。

但自己不可能因噎废食,农业学府的人自己一个人都不用。

那到了后面,自己怕是要为渭水某些港口比高陵这几处标杆差而背锅了。

不论是用哪根神经思考,自己都不可能会选择这条路吧。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要跟李泰商量,而跟着李泰商量,那就必须要跟李世民报告。

这就是为什么杜如晦在发现缺人后,第一时间来找李世民的原因。

因为杜如晦知道哪里有人,也知道自己出面能够从李泰哪里要过来人。

但自己真去找李泰要人了,那自己就算上了李泰的船了。

若以后李泰安耐不住要争夺皇位,那到时候自己再说自己跟跟李泰是清白的……那这话朝堂上怕是没人会相信。

说实话,杜如晦为没有想到,自己好好的修着漕运,怎么突然间便砸下一口黑锅下来呢?

要不是自己靠着自己的决断,第一时间判断出最正确的道路,杜如晦感觉等到自己渭河这一条漕运修好,自己莫名其妙就上了李泰的船了!

“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坑,阳谋阴谋并行,真是坏透了!”杜如晦不由狠狠念叨着。

第九十九章 杜如晦来访

“阿嚏!”李泰正在高陵的避暑房间享受着侍女的羽扇,一边吃着不是很好吃的西瓜。

“什么时候能出个神人,把这西瓜改进改进,这么难吃不甜的西瓜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李泰心中吐槽了一句,突突的吐出口中瓜子,把这红白相间瓜瓤的西瓜放到一边。

不得不说,连吃瓜都吃不上甜瓜,这世道真是太艰难了。

至于怎么样改进西瓜的甜度,好吧,李泰不知道。

只能希望农业学府中能出现一个类似吴明珠的西瓜奶奶,把这瓜改进到能让自己满意。

就在李泰百无聊赖,思索着是不是应该要拨款增加对西瓜研究投入,让这西瓜改进到至少能吃到甜味时,白鹤过来了。

她对李泰躬身说道:“越王,杜尚书求见!”

“杜尚书?”李泰听到白鹤的话愣了愣,李泰倒是没有想到杜如晦居然会来找自己。

自己思索了一下,自己好像没惹到什么事情吧,这会儿杜如晦怎么会找上自己来!

说实话,最近的时间李泰是真没惹事,李泰就耐心等待自己在高陵的任期过完而已。

毕竟手下的人手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事,自己就算想要做什么也缺人手啊!

所以,李泰还在耐心的把重心放在农业学府上,自己有很多计划想施展,但这些计划需要人手,而这些人手需要李泰一点点积累。

现在自己脑海中虽空有计划,但没适合的人手来协助,那李泰想要执行也执行不下来啊!

“快去请杜尚书去客厅好生招待!我去换身衣服,便去见杜尚书!”李泰连忙说道。

毕竟在自己的家里,再加上天气的原因,李泰穿着得还是挺随便的,自然不能随便出来跟客人面见,这点礼仪李泰还是有的,最重要得是跟杜如晦不熟啊!

等到李泰换好衣服去见杜如晦时,倒见到杜如晦正吃完了一份西瓜,连瓜子都给吞下了。

杜如晦见到李泰倒是从容的擦擦嘴巴,仿佛吃西瓜的不是他似的,他对李泰道:

“越王耕种技术独树一帜,能在这入秋之季吃到如此胡瓜,是吾失礼了!”

“若杜公喜欢,那回去时带几个回去就是了,许些瓜果,算不得什么!”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语,从容道,“不知杜公来我越王府所谓何事?”

“不了,若我从越王府拿了瓜果回去,明天御史便是会把弹劾我的文章递上去了!”

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摇头,不过杜如晦看着李泰,还是先把来到越王府的原因说了清楚,

“越王,吾此次前来,是得到了圣人首肯,希望能与农业学府做个约定。

农业学府毕业的学子,可以进入码头津口等处进行任职。”

李泰对杜如晦道:“能为国效力,与我与学子们都是与有荣焉。

不过我且先说明了,这些学子是否愿去那自然是以自愿为主。

而且他们过去可不是为小吏,而是流外官,拥有正常考核,甚至参加科考机会。

另外杜公想招募只能招募文科、数科、乐科和墨科四科学员。

至于医科和农科人员,我有另外用处,您可不能越界!”

听到李泰划出了这一道的红线,杜如晦也点头道:“一切便依从越王所言。”

说实话,别看唐朝的科考出来,考生们顶多也就是一个九品的校书郎,做得也只是考察文献后的简单校字工作,但实际上这也是流内官中的正九品。

流外官想要爬到这个位置,少说也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功夫。

最重要得是,未必会有这个渠道开放给你。

不过,对于李泰来说无所谓,只要让自己的学子们是正式有编制的官职就好。

小吏想要转职成官员那阻力真的大得无以复加,但流内官与流外官间的转职,随着时间流逝,能慢慢磨平掉这条沟壑。

还好大唐正六品以下的低阶官职,基本上都是流外官一点点提升起来的。

毕竟不论是世家,还是科考上来的学子,对事多钱少升官难的职务,那是真的不想要做,不过这些职务对流外官们来说却是趋之若鹜。

没有办法,这一步之差很可能是就是正式官员与编制人员的差别,那待遇还是差很大的。

杜如晦满意的点点头,自己过来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不过,杜如晦又对李泰询问道,“越王您培养渭水漕运需要这么多人手,若将来打算建立京杭大运河的航运,越王您觉得需要多少人手才能满足京杭大运河运转所需。”

李泰听到杜如晦这话,神色不由一正,显然对杜如晦来说,这件事情不过只是刚开始。

这问题不仅是在问李泰,杜如晦也是在问自己,自己这次找李泰把这件事情给解决了。

但下一次呢,难道自己缺人,难道只能去找李泰的农业学府吗?

若事情真如此,杜如晦明白以后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这次从李泰的手中借助了力量,那不可避免的越王府的势力肯定是渗透了整条渭河沿岸。

其他人不论想不想要承认,也不论是愿意不愿意,肯定是要用农业学府出来的人。

而这股势力,他们只要到了官场上,那本能的便会因为自己农业学府的出身而选择抱团。

上一篇:天天中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