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7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他认为怕的不是造反的金江镇,而是能隐忍至今的金江镇。

以金江镇的实力,平辽侯能忍得住野心,全力以赴的开拓地盘,发展自身的力量。

这等胸襟,赵洪范认定,此人必定造反,并且造反之日,就是动摇山河之时。

“你觉得平辽侯真的会造反?”

王亢没有理会赵洪范的欲言又止,转而询问此事。

平辽侯十余年来,一直秉承周制,从来没有向朝廷跋扈,又拉拢了大批的勋贵。

甚至不少的文官,都为其张目。

有尾大不掉之势,但无桀骜之实,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靠着功劳走到今日。

这等形势从古至今也有。

例如大宋折家将。

大明黔国公府。

大周锦乡侯府。

折家将世代镇守西北,黔国公府世代镇守云南,锦乡侯府世代镇守辽西。

很多人希望,平辽侯世代镇守金州。

一代不如一代,总有朝廷接管的那天,折家将,黔国公府,锦乡侯府不都如此么。

而平辽侯不负众望,从来没有违逆朝廷,导致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安抚他,而不是逼反他。

当然。

同样不少人,认为平辽侯是大患,例如忠顺王。

还有眼前的赵洪范。

王亢想听听赵洪范的解释。

“平辽侯必反!”

赵洪范坚定的说道。

“现在反,金江镇为我大周之大患,日后反,金江镇为我大周之掘墓者。”

赵洪范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他很绝望。

前任登来巡抚,竟然为金江镇说话,为金江镇大开方便之门。

他敢反对吗?

自己一个小小的把总,连和其说话的资格也没有。

像这种人还有很多。

据他所知,致仕归乡的前任山东右布政使,也是偏向金江镇的封疆大吏。

还有贾府,史府,王府……

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他仰望的对象。

直到忠顺王出现,才使得他松了口气,但是结局让他惋惜。

他赵洪范生在大周,长在大周,承蒙皇恩,世代食君之禄,与国共存亡。

朝廷积弊,当治。

但是家国不能亡。

王亢不说话。

看上去没有变化,实则内心激烈的碰触。

“自己得想办法调走,走之前,还得捞一笔养老的银子。”

赵洪范让王亢改变了心意,觉得此人说得对,平辽侯的确会造反,但是他想的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避开这个问题。

至于平辽侯能否夺得天下。

王亢一则认为不至于,了不得也不过糜烂北方罢了,二则关他屁事,保住自家前程方为上策。

~~~~~~

登来巡抚谢正仁,正与龙山大营总兵吴兆元说话。

登来巡抚一职,是太上皇当政时,为了应对蛮族的威胁,新设的官职。

从山东巡抚一职中,分离出来的,登州和蓬来二府从属之,提督军务。

“开春啊,朝廷会下拨两笔专项银,一笔编练新军,一笔修葺城墙,你治下出了个人才啊。”

吴兆元堆着笑容,连忙说道。

“不过是撞到运气罢了,一个普通武夫,如何当得抚台的夸赞。”

“你明白吗?”

谢正仁打断了吴兆元的话,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

吴兆元愣了愣。

“明白。”

随后使劲的点点头。

能和官员对抗的,只有勋贵,当勋贵势弱时,文官必然压过武官。

勋贵最大的旗帜,贾府早已势弱,军中根基一扫而空。

坚持最久的锦乡侯府,也日渐势微。

文官当道。

军中的物资,钱粮,军备,升迁……都落入文官之手,连提督军务也是文官。

吴兆元这等高级将领,早已看清楚形势,投靠了朝廷大老,否则哪里轮得到他来担任龙山大营总兵。

听说忠顺王会调来此地,吴兆元心中闪过这个想法,不知道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修葺城墙的款子,自有规章,而编练新军的款子,我倒是有个主意。”

“请抚台明示。”

“天津、蓬来、登州三大营的作用,你我皆知。编练新军谁也不知道结果好坏,万一有差池,你我都担当不起啊。”

吴兆元闻言,内心挣扎。

他前番说赵洪范无用,实际上还是很看重他的才能的。

有能力又会办事,还是自家手里的将领,吴兆元作为总兵,需要手里有一两个能打的人才。

他已经明白了巡抚的意思。

“哈……哈。”

吴兆元发出夸张的声音,掩饰内心的犹豫,很快打定了主意。一百个赵洪范,也比不上府台一句话。

“抚台高见,的确不能编练新军。”

“不,你还是派人呈交文书,我会批复,下拨这笔款子。”登来巡抚谢正仁一脸的老道。

“但是银子是没有的。”

“......”

吴兆元喉咙被堵住了。

他们大老粗胆子虽大,哪里又能比得上文官们的操作,既要吃,还要自己背锅。

“银子......”

吴兆元败在府台的眼光下,硬着头皮点头。

“新军不办了。”

“谁说新军不办?”

谢正仁抬手抚须,一脸的官威。

“新军你自己想办法,万一查起,也有个交代。”

“喏。”

吴兆元实在是笑不出来,露出了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第五百零五章 皇帝只有一个

蓬来难民区。

一座简易的木屋子中,火盆里的柴火烧的正旺,墙壁多缝隙,冷气不断的涌入,远离火盆的人们,并没有感受到暖意。

不大的木屋中,十余名戴着棉帽,穿着棉袄,犹如普通百姓穿戴的后生们,虽然身上简朴,但是从头到脚一丝不苟。

长条的木桌子上,摆放了整齐的杯子,杯子里的热水已经冷却,分两排而坐的后生们,腰杆挺直纹丝不动。

“龙山大营向朝廷上疏奏请编练新军,获得忠顺王支持,朝廷已经同意,年初开始编练新军。”

杨春看着眼前军校子弟们,向他们发出郑重的提醒。

他是军学校的教官,多年在学校呆腻了,经过多次的申请,去年终于获批,成为了金州在登来收拢流民的主官。

因地制宜。

他还提出让军校毕业生,来维持登来流民区的秩序。

登来各地流民区形势复杂,官府态度不一,非常适合军校毕业生来此磨练。

军校前后派出两批军校毕业生,将近五十人的规模,当下只剩眼前的十余人。

虽然获得军籍,但是没有穿上军服,也没有配备武器,混入流民中,形成两地默认的规则。

“此事已然无法阻止,我们当下的任务,仍以组织流民为主,方便后方治理,各位不可轻举妄动。”

军学校是金州特有的产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