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25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因为民生完全破坏。

听到范文程的意见,组织蛮民回奴儿干司,皇台吉立刻同意了。

不同的是。

皇台吉考虑的存亡之事。

如果沉阳有个万一,那么不至于全族撤出辽东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准备。

未虑胜先思败。

皇台吉不是短视之人,考虑的方面要更多。

因此他让豪格带领二十余万的蛮民,陆续撤回奴儿干司。

奴儿干司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

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对照起来,就是后世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以及俄国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面积之宽广,不比大周境内的腹地面积要小。

这也是老奴为蛮国打下的根基所在。

征服了建州蛮族各部,西海蛮族各部,东海蛮族各部,从而成为了蛮国的全境。

唐清安是不愿意蛮军退回奴儿干司的。

反而愿意对方留在辽东,和金江军陷入纠缠之中,否则对方退回奴儿干司,将会成为很难彻底解决的麻烦。

皇台吉也不愿意彻底放弃辽东。

辽东的土地都是熟地,可以聚拢民众,增加统治力度。

不像奴儿干司,无边无际的深山老林,沼泽蛮荒。如果回到了奴儿干司,蛮国将重回部落的形势。

皇台吉数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才从各贝勒手中剥夺权利,集权到他一身,将全部白费。

因此皇台吉只让自己的长子,带领部分民众回奴儿干司,大部仍然留在辽东境内。

对于范文程所提其他事项,对方如此勇于任事,皇台吉又如何会拒绝。

夸奖了范文程一番,令其满意而归。

辽宁作为大城池,周边有无数的兵堡,还有无数的良田,因为处于前线。

良田无法耕种,但是兵堡可以发挥作用。

有了这众多的大小兵堡,沉阳虽然离辽宁并不远,大军却无法突袭到辽宁。

而且蛮族新败,士气低落,物资缺少,因此唐清安并不担心辽宁的安危。

军司谢友成,徐辉,总兵朱秀,彭大海,参将李道信等,一行人巡视辽阳城。

多年来故地重游,唐清安感慨了一番。

此时。

“将军,找到陈策一家人的骸骨了。”

几名小将亲自来报。

“速速收敛,好生装入棺材,我要亲自厚重他们。”

唐清安连忙说道。

他刚夺下辽宁城,就命人寻找陈策一家人的遗骨,准备好生的安葬,其为金江镇通风报信,被汉奸白养粹告密,一家人惨死。

唐清安虽然预知未来,但是有陈策的告密,才能让唐清安确信无疑没有变数,才敢大胆施为。

多次冒险的军事行动,顺利的从老虎口中夺食,让金江镇得以壮大,陈策的功绩不可忽视。

几名小将领命而去。

往事历历在目,而故人已逝,唐清安内心伤感。

还记得自己当年初来辽东,多亏了此人的关照和提点,否则总是有不少的麻烦。

“将军节哀。”

陈策的身份原来是机密,只有谢友成等人才清楚他的存在。

现在众人都知陈策的功绩,也知道此人是将军的故旧,同样的惋惜不已。

如果不是汉奸的告密,此人当能在金江镇获得极高的资历,继续发挥其才能。

“我向朝廷的奏功之中,奏报世叔是首功,一家忠义,希望朝廷能昭告天下,以慰世叔一家的在天之灵。”

“理当如此。”

众人纷纷说道。

“务必活捉白养粹,不能让他死的轻易。”

唐清安冷冷的说道。

论起来,白养粹也关照过他,自己才来辽东担任百户,无功绩无资历。

因为白养粹大开方便之门,让他顺利的通过武举,以此便利,才升任为备御。

有了备御的职位,虽然不高,却才有资格带领数百人出海。

可惜汉奸就是汉奸。

只看到当初蛮族势大,就铁心投靠,丝毫不顾及廉耻。

众人纷纷点头,多年来,第一次从将军身上见到如此姿态,犹如私仇一般。

第三百五十一章 海州之危

“可惜了。”

唐清安感叹一声。

费劲了力气,用了无数的精力,退让和妥协,如此努力之下,才有了高达三十万的联军。

如此浑厚的军力,本可以一举功成,彻底消灭蛮族的主力,最后却功亏于篑。

“事情岂能尽如人意,我们已经大获全胜,获得了大量的地盘,又解救了数十万的辽民。

如今我金江镇有民四百万,精兵十万,来年必定全取辽东。”

贾鉴笑道。

他不知道为何将军总有股焦急之感,在他看来,将军只用七年的时间,立下如此功业,已非常人矣。

虽然战略上藐视蛮族,但是他可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蛮族实乃天下强敌。

而金江镇从无到有,七年间就能打败征战数十年的蛮军。

并占据了牢不可破的战略优势,以金江镇的底气和民生,谁能胜之?

两人眼界的不同,贾鉴有才能,但是只受限于国内,而唐清安要看得更远。

因此七年都没有彻底解决蛮族之患,令他有些不满。

忠顺王夺下海州,唐清安无法无视,终于决定回军了,虽然不知道忠顺王现在有没有不好的心思。

这件事不能赌,唐清安不能做出,让忠顺王产生打第一枪心思的环境。

金江军主力在前线和蛮族打仗,蛮族已经势危,而金江军的粮道,就在忠顺王眼皮子底下。

这种局面,太过让人做出冲动的决定。

“当将军攻破辽阳的消息传回去,蒙古大部落已经全部撤军,只剩下拱兔等部。”

贾鉴说道。

听完贾鉴带来的消息,唐清安不以为意,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和草原部落打交道的时日甚短,双方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需要时间的积累。”

将军的大局观,向来令贾鉴佩服。

换做庸人,只看到草原部落没有尽力,从而心生埋怨,唯独将军目光高远。

看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并且有耐心和恒心来应对此事。

正如将军所言,建立信任是需要时间的。

将军的态度,也令贾鉴松了口气。

只要将军对此事不急躁,不要求速成,对于自己日后出使蒙古各部,贾鉴更有了信心。

一行人在城墙上,看着押送的俘虏,源源不断的送往后方,这是冯胜之,顾应时等人该头疼的问题。

既要分辨出无辜之人,又不能放过一个手中有辽民鲜血的屠夫。

而且蛮国的丁口并不是一体的,除了老奴的本部,还有他征服的建州各部的蛮族,东海,西海各部的蛮族。

以及其余的吉里迷族,苦兀族,达斡尔族等等,各族都要细分出来,不能和老奴本族混为一谈。

这也是一个慢活。

“朝鲜以后怎么办?”

谢友成原来负责朝鲜。

看见城外的场景,想到了金江镇至今以来,每年以共同对抗蛮族为理由,让朝鲜提供的物资。

现在蛮族大败,已经丝毫影响不到朝鲜,这个理由现在不够有说服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

哪怕以将军的威信,可以强硬的逼迫朝鲜继续按照惯例提供,但是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听到谢友成的提醒,唐清安回过神来。

“五千驻守镇江的朝鲜军,他们的士气,战斗力都不弱,我军主力将撤离辽阳,而此地补给太远。

就改朝鲜派这五千朝鲜军,协助我们驻守辽阳吧,这五千朝鲜军士的军资,由朝鲜提供。

还有每年的人参供应,不能较少。”

唐清安想到了这个主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