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4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有官员疑问道。

按照他的理解,辽左几百万民,既然陷入了蛮族的手中,是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的。

人是最坚韧的,哪怕再苦再难,只要不是死亡临头,都能咬牙忍受。

像金州镇江的七十万民,他的认知中,竟然能有这么多具有反抗精神,心向祖国的百姓,已经让他欣慰了。

将军竟然说两百万。

那岂不是辽左之民皆心向朝廷,就算如此,也不可能主动冒死投奔啊。

如果是王师收服故地,当地的百姓热烈相迎倒是他能理解的。

“根据我的情报,蛮族因为连年大规模的战争,耗费了不可计数的物资。

又没有顾得上自身的生产,加上田亩产出变少,所以蛮族如今极其的缺粮。

连八旗兵的口粮都无法供应,所以去年秋收后,田亩所产没有跟百姓留下口粮。

而是卖高价粮,一升一两银子,让百姓买粮度日。”

唐清安说完,所有人都不可置信。

一升米一两银子,翻了一百倍,这谁吃的起?一户五口之家,一日就要吃掉几两银子,再富裕也经不住啊。

把众人的震惊之色看在眼里,唐清安继续说道。

“而蛮族境内,各地义民开始起义,皆被蛮族所灭,而且不留活口。

以我对老奴的了解,他会先下手为强,不会给义民壮大的机会,如此这般。

等也是死,反抗也是死,剩下的就只有逃了。”

众人有的恍然,有的还在沉思,有的则想着应对之策。

“如果按照将军的说法,年底金州镇江之民达到两百万,就算有下半年的秋收,加上大小长山岛渔场的渔获,也是远远供养不起的。”

冯胜之很快把账目算了明白,惊疑的说道。

他不是不相信将军的眼光。

正是因为他一路看着将军走到今日,才深信将军的眼光,知道将军的话,大概率不会错。

所以他才惊惧。

两百万民啊。

一年里对粮食的消耗就高达近三百万石,且不提麻布,盐,铁,豆,油等等物资的所需。

而目前的金州,镇江,一帆风顺的情况下,加上渔获等,也才能勉强达到一百五十余万石。

从长行岛负责屯田,到如今负责金州一地,三年里充足的经验,冯胜之的眼光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他即欣慰将军还是当初那个明智的将军,同样也看到了危险。

两百万人,将有一百万人无粮可吃。

除非将军不收留,收留则是隐患,不用蛮族来攻,金州镇江就自行崩溃的隐患。

两百万人,和当初金州二十万人,情景绝对是不一样的。

冯胜之看向了唐清安,将军如何解决?

收留还是不是收留。

“第一,渔场的船只要加大造船的数量,前番有不少船因为阴干时日过短,已经有船底开始腐朽。

渔场建议弃用,这是不行的,这些船还要继续坚持一两年,所以需要用心的维护。

经过了三年,渔场储备的龙骨是足够的,已经堆满了仓库,所以接下来。

渔场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欠缺的物料,要提前报上来,让金陵的商贾供应。”

唐清安提出了第一个方法。

“可是金州的银两不足以支付。”

冯胜之说道。

“去年我和朝鲜约定,每年供应一万斤人参,以人参支付。”

众人第一次听到还有这事,连冯胜之都满脸的震惊。

他们听过将军有插手朝鲜之事,具体的细则却不是十分的清楚,只不过听说将军此行,极为的顺利。

“请问将军,朝鲜供应的人参,价格几何?”

“一钱五分一斤。”

唐清安的话,犹如落入平静的湖面中的石子,惊起了阵阵的涟漪,在场的人都忍不住问了起来。

一万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全部投入市场,就算让价格波动,也是价值高达二十万两白银。

一钱五分一斤,一万斤也才一千五百两银子,这简直就是送钱啊,朝鲜的国主,连这种事都能答应?

将军承诺了朝鲜国主什么要求,才至于这般?

“这些银子,我打算以十五两一斤的价格,换取金陵商人手里的物资。”

唐清安定下了价格。

这个价格对金陵的商人来说很划算,就算不用操作,每斤也能赚取五两的银子。

凭商贾的手段,当然不会这般的贱卖,估计能赚取至少十两的毛利。

冯胜之已经预料到了,要不了多久,旅顺就会多很多的商船。

“第二件事,今年离播种还有四个月的时间,金州至镇江一带,朝鲜沿海一带的海岛,至少要开垦出四十万亩新田。”

这句话说完,不少官员就皱起了眉头。

戴国伟,陈恒,郑国良,王昊,张达基,汪海龙,姚国普,钱英科,张吉甫,郑雒

这些个分巡道道官,都坐蜡了。

难度太大。

时间短,任务重,众人没有人敢保证能完成。

“同样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我知道此事有些令人为难,不过也只能如此,大家咬着牙顶上吧。

接下来,就拜托诸位了,未来两百万辽民的生死,就在诸位的手中。”

唐清安诚恳的说道。

“去年金州,镇江两地获得貂皮约一万余张,狐皮约六万余张,松子,榛子,干木耳等约一万石,杂皮约三万余张

此项物资同样和内地商人以物易物,换取各位所需要的物资,具体事项,诸位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商量一个细章出来。”

众人见将军说的严重,且又肯定了众人的难度,又给出了解决的方法,也就纷纷认下了此事。

“第三件事,就是今年以来,金州镇江两地百姓的供给,仍然要持续往年的水准,每日一稀一干。”

这件事之所以放在最后说,因为这才是最难的。

因为唐清安还要保障人心不失,如何才能人心不失,就需要这些官员尽心尽力的走到百姓中,去宣传宣导。

只有让百姓们理解,才能忍受不满,继续坚持下去。

唐清安要的不是一个怨声载道的金州镇江,而是上下一心,共渡难关的金州镇江。

原来在长行岛时,才几万民,他可以和百姓们打成一片,虽然大家都饿着肚子,却都有奔头。

如今两地有七十万民,接下来会有两百万民,形势已然不一样了。

所以他才郑重的召集了这些武官员。

冯胜之,顾应时等人,都明白了将军的心意。

“丑话说在前面,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会派人巡视各地,谁做的好就会提拔,谁做的不好,就让贤给能做的好的人来做。

等熬过这艰难的时光,我设宴向大家敬酒!”

唐清安坚定的看向众人。

在场的几十人,纷纷起身,领取将军的号令。

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奸

“因去年天时不丰,今开春以来金州缺粮严重,民不聊生,滋请内阁多给豆米,火药,器械,以及饷银百十万,宜赦速发接济。”

金州的官员纷纷向山东布政司请援,山东布政司,山东巡抚则转发朝廷内阁。

“去年收复镇江,救济子民嗷嗷待哺,请登,来发粮四十万石,豆二十万石,布十万匹,解往镇江已缓燃眉之急。”

镇江的官员,同样如此。

原先供给金州有两处,一处是天津,一处是登来。

米豆本色,布匹主要由天津发送,饷银与衣甲,器械,火药等物则由登来运送。

天津运船两百六十艘,水程出海两三百里抵达登州,在登州卸下物资。

因为多礁石,及铁板以触,舟立碎,此处海运风险大。

登州船两百四十艘,出海后一路经由庙岛,长岛,小竹岛,蛇肌岛,南北城皇岛,铁山岛等到旅顺口。

除了庙岛的途中有礁石,有点风险,又需防范飓风外,从庙岛到旅顺口都是“随岛停泊”。

但候顺风,一两日即达旅顺,无他险峻。

天津由于海运艰难岁只一运,登来岁则二三运,总共有运船五百艘,每船运米六七百石。

去年因为多半供应辽西,本该按照原来金州的定额六十万石,最后只运约本色米豆和折色四十五万石到金州。

除遇到海难外的船只,抵达旅顺口的物资,共计三十七万六千九百七十一石四升。

票没了六万余石的物资。

每石脚价四钱二分,共银二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两。

梭布、平机细布共九万疋,每疋价银二千,共该银两万两千五百两。加以运官廪从及向道工食之数,非十万金不可。

内阁的阁老们,解决不了金州镇江今年如此巨大的缺口,把奏疏递给了太上皇和皇上。

皇帝很安静,太上皇仔细的看着金州总兵唐清安的奏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