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586章

作者:肥鸟先行

“官府衙门要这么多钱?到了我们修河就没钱?殿下!漕运和黄河水患是千秋之事!”

听到这个声音,李倓都有些头疼。

这个名叫薛涛的玩家,是现实中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的灵活就业大学生。

自从进入游戏以来,在陇右主持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因为他专业性强,能力突出,被提拔成翰林学士带到了长安。

不过这家伙是超级工程的狂热爱好者,在没有平定天下的时候就嚷嚷着要治河,现在又喊着要疏通汴河漕运,一口气提出了几十个修河的方案,可是将户部给吓坏了。

清淤漕运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河道是如今大唐的经济主动脉,修的不好主动脉破裂,那么整个长安都要饿肚子。

治河就更不要说了,长江黄河是母亲河,可是母亲不仅仅是慈爱的,一旦治河失败造成水患,那影响的可不是一点点人,几十万几百万人无家可归都是损失小的。

后世大宋为了所谓的黄河防线,多次试图改变黄河的走向,最后造成了黄河改道入海,给黄河中下游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灾难甚至从大宋一直延续到了元代,辽、金、元,都因为黄河水患实在是太频繁了,征调了全国民力去修黄河,最后导致修黄河的百姓聚集造反。

可是如今黄河的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了。

如今天气温暖,黄河上游的水量充沛,这些年来黄河已经决口很多次了。

中原战乱也让黄河的河堤缺乏维护,水患更是经常发生,朝廷为了赈灾就要花费不少钱。

薛涛这样的修河派的呼声,在论坛也是越来越高。

不过河道肯定是要修的,他向薛涛问道:“按照卿的方案,疏通黄河就能万事无忧?”

薛涛摇头说道:“殿下,这世界上哪里有万事无忧的事情,就算是都江堰也是需要维护的,臣的修河十条最多能保黄河五十年安宁。”

五十年,李倓没想到薛涛给出的时间这么短。

薛涛说道:“洪水这东西,从文明出现就伴随而来,这几乎是无解的。”

“先民们耕种,发现最好的土地就是河水冲击的平原地区,而平原中最肥沃的土地,就是泛滥平原。”

“泛滥平原,也就是洪泛区,大河会将河床底部富有营养的土冲刷到河边,这是最适合载庄稼的地方。人们在这些地区聚集,然后逐渐修建城池。”

“臣在灵州的河套呆过,朝廷三令五申,不允许在河坝附近开荒,可是这条禁令是怎么也没办法禁止的,很多百姓不开荒都要饿死了,地方官府也都将开荒视作是自己的政绩,往往都是以默许的态度,只要河床不决堤就不会惩处任何人。”

“河套还是黄河上游,这么做也就是小问题,但是黄河中下游战乱破坏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百姓围河开田屡禁不止,再不治河,五年内必定会有大洪水发生!”

第七百四十四章 新罗改

至德三年的五月,回鹘上可敦李光亲带领年幼的回鹘可汗贺莫达抵达了长安城。

对于这位皇妹,李倓给予了相当热烈的欢迎,他亲自在长安城外迎接李光亲,然后将太极宫边上,永王曾经的宅邸赐给了李光亲。

李光亲是皇帝命令承担永王一脉的,李光亲带领了小可汗拜见了永王的灵位。

李光亲的亲生父亲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功,如今已经封了国公,虽然礼法上李光亲和仆固怀恩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监国太子李倓还是让仆固怀恩和李光亲见面,李光亲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又是垂泪不已,在仆固怀恩的府上住了两天,将自己在草原上的事情说给了家人听。

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倓的气运点收入逐渐趋于稳定,而随着玩家人数的增加,气运支出和气运收入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

在玩家人数达到四万人的时候,李倓就很少再大规模招募玩家了,除非有老玩家删号退出,才会针对性的补充一下玩家。

这也让关注大唐风云的玩家们炸开了锅,纷纷指责狗策划饥饿营销,故意不开放更多的测试名额。

而在游戏中的玩家们则都有了一丝默契,对于游戏中的一些内容不再向外人宣传,除了一些在大唐风云中拍视频的玩家之外,大部分玩家都只在游戏论坛中讨论大唐风云的内容,游戏的热度虽然还是非常高,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很快被其他热点压住。

不过大唐风云的账户价格节节攀升,李倓不得不提高了兑换测试资格的门槛,如今暂时没有仗打了,普通玩家积累贡献点更难了,虽然玩家也在论坛抱怨,但是玩家们如今也都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这不是一款游戏,而是一次第二人生。

一个身患绝症的玩家,在现实世界中得病死亡之后,却发现自己真的来到了游戏世界中。

这名玩家的帖子很快被删除,并且成了大唐风云的一个都市传说后,却有很多玩家在游戏中见过这位玩家。

这件事玩家们集体心照不宣,而一些敏锐的玩家也开始更加重视和“土著”的关系,而不是和以前一样将他们当做游戏NPC看待。

至德三年六月,返回新罗的新罗留学生们,在新罗的城市和乡镇开办书院,这些书院打起了“传播唐学,启蒙思想”的旗号,以儒家孟学的君轻思想为主题,在新罗兴办教育,创办报刊。

对于这些书院,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一点都不在意的。

这些士子都是寒门子弟,当然这些寒门也都至少都是富农这一类的小地主,真的都吃不上饭的家庭肯定是无法送孩子去大唐留学的。

新罗的小朝廷暗中对这些留学大唐的士子禁锢他们出仕了,禁止他们担任任何公职。

当然新罗朝廷是不敢明确针对大唐发布这样的命令的,只能在选官任官的时候暗中这么做。

新罗小朝廷一开始是不在意这些士子的,对于金城的那些真骨贵族来说,这帮子士子不过就是乡下土包子,血统低贱的下等人,他们办书院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要不让他们出仕就掀不起风浪。

不过事情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至德三年的年底,新罗的几十座书院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新罗普通百姓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更不要说这些都是曾经在大唐学习过的读书人,就算是全作焕这种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实际上在大唐混日子的家伙,返回新罗之后也人模狗样的当起了书院的山长,成了十里八乡最被人尊重的“读书人”。

除了招收有读书潜力的种子之外,全作焕的书院还联合周围的几家书院,办了一家名为《新罗新说》的报纸。

新罗朝廷确实非常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报刊这种东西的重要性,并没有对《新罗新说》这份报纸有多大的警惕。

在新罗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更喜欢阅读大唐的报纸,如今海运发达之后有人花费重金从大唐沿海城市购买各种报纸,然后高价卖到新罗来,在新罗金城的达官贵人那边是供不应求。

不过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无缘的,《新罗新说》更像是一份市民阅读的报纸,因为价格低廉,阅读门槛很低,很快在新罗流行起来。

甚至在新罗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罗新说》一印出来,就迅速抢购一空。

除了金城之外,《新罗新说》在另外两个城市也受到了欢迎。

一个是新罗南道最重要的港口仁川,在大唐强行租借了仁川之后,这座北方最优良的港口迅速发展起来,成了东北亚的物流基地,如今每天进出仁川港口的船只数量惊人,也迅速在仁川诞生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

工人一起吃饭,一起干活,需要分工协作也需要结算工钱。

因为这些需要,有些工头有意无意的,举办了一些短期的识字培训班。

大唐规定在码头做工都要签订契约书和劳务合同,为了能够看得懂合同,也为了能够看得懂时间结算工钱和安排上班时间,工人们也会学着识字。

全作焕的老家距离仁川不远,他也敏锐的把握到了码头工人这个群体,他迅速带领同学们抵达仁川,在仁川码头边上开了一家书院。

全作焕的书院免费教学,主打的就是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扫盲培训班。

这个举动大大受到了码头工人的欢迎,全作焕的声望日益提高。

而识字的码头工人也开始在闲暇的时候阅读报纸,一开始只是看三版四版那些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内容,逐渐的他们也开始关注新罗国内的时政。

和仁川对应的,在新罗的武州(后世光州),这里因为养蚕和缫丝行业的聚集,新罗朝廷为了增加贸易出口,从大唐引进了一些淘汰的缫丝纺织工具,在光州大半纺织业工坊。

这些纺织工进入工厂,也需要读书识字,和《新罗新说》遥相呼应,《武州时论》也迅速成为新罗第二大报纸。

等到新罗朝廷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后,金城百姓已经开始看上这两份报纸了。

就在新罗朝廷颁布报业禁令,禁止私人办报之后,一股汹涌的抗议浪潮汹涌而来。

第七百四十五章 四夷宾服

新罗国主意识到了问题,再开报禁的时候,已经彻底晚了。

印刷机这个东西,其实技术难度并不大,属于捅破窗户纸就可以完成的科技。

大唐的科技贸易司虽然曾经将印刷机列入过禁运出口名单,但是成果并不大,很快就放弃了制裁印刷机出口。

不过特殊的防水油墨依然在禁运出口名单上,因为户部一直在考虑实行纸币制度,特种油墨是印钱和印特殊票证的重要原材料。

新罗国内禁报,只不过将明面上贩卖的报纸挤到了地下,这些地下印刷厂干脆不要钱了,直接免费开始分发报纸。

而新罗这个地方,本来就因为真骨贵族的垄断,导致普通寒门子弟没有上升的空间。

报社编辑,也是国内少数读书人能够从事的职业。

没有执行报禁之前,这些投稿者和编辑还能通过稿费和工资活下去,但是自从报禁之后,几个报纸转入地下自然没有了广告收入,报纸上的文章就更加的尖锐和具有煽动性。

《新罗新说》以新罗北道为例子,不停地写新罗北道并入大唐之后的好日子。

《新罗新说》的言论还不算最激烈的,《武州时论》则更加激烈。

武州(光州)原本就是高句丽的地盘,曾经被大唐设为郡县统治过,在《武州时论》上更是指出原本新罗只是南方的小政权,根本不是武州百姓的法理的统治者,武州更是要求立刻并入大唐,成为大唐的郡县。

随着各种极端言论在地下报纸上出现,老朽的新罗朝廷终于反应过来了,再怎么下去自己真的要成了伪政权了。

不过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又让新罗朝廷想到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这一次新罗朝廷再次发布命令,捣毁全新罗的书院。

这下子新罗朝廷的倒行逆施,彻底得罪了所有的读书人。

这些留学大唐的读书人,书院是他们返回新罗后唯一体面的工作了。

在书院教书的薪水虽然也只能糊口,但是好歹为人师者总算是地位高的工作,也会受到村人的尊重。

要不然不给当官,真的要去给那些大商人当账房吗?

这条捣毁书院的命令下达到了基层,新罗基层就更难做了。

像是全作焕这样的书院,已经不仅仅是书院了,而是一个集合了书院、集体农庄、码头工人协会、报社为一体的超级团体了。

全作焕一边在民间养声望,一边又在乡间和仁川码头上挑选精锐训练,又组织这些农民和码头工人成立各种协会,还收留一些反对新罗朝廷的亡命徒,早就不是一个基层衙门能够对抗的大豪了。

而且因为全作焕经常在报纸上实名批评新罗朝廷,还经常帮百姓说话,基层的吏员很多都是他的崇拜者。

新罗这个县令接到了命令,更是觉得屁股坐在火山上。

县令想到《新罗新说》创刊号还是他题的报名,心中就更加惶恐了,这要是真的抓了全作焕,恐怕自己也要被牵连。

一不做二不休,这个县令干脆就弃了官职跑回了老家。

这下子新罗朝廷更加恐惧了,让你们捣毁书院,你们不敢做还都跑了,那全作焕这些家伙就不是普通的书院老师了,一定是逆贼,肯定要出重拳!

新罗朝廷干脆调动军队,准备荡平全作焕的书院。

新罗朝廷派出军队,可是他们忘记了新罗南道已经很多年没打仗了。

长期不打仗,新罗军中腐败严重,将领们一个个肚大腰圆,平日里将士兵当做奴隶,军队对于新罗朝廷根本谈不上忠诚。

或者说对这样的朝廷能有忠诚才奇怪呢,新罗真骨贵族本身就不少,百年和平繁衍下来更是数量恐怖。

新罗朝堂上就是这样,大量的真骨贵族填满了朝堂的各个角落,军中自然也不会被这些贵族放过。

普通士卒就算是立下再大的功劳,也根本没有可能升迁,反正一辈子都没有升迁的希望,那立功又有什么意义?

甚至因为立功被上司抢夺功劳,最后诬陷到家破人亡的例子在百年内也发生了好多起,新罗士兵对于上司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最低,只要空降下来的统领不要来军营折腾,就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军官了。

这种军队出征的结果可想而知,新罗朝廷的军队还没进仁川,就已经快要溃败了。

而统领大军的真骨贵族军官还在军营里吟诗作对,他们甚至将金城的妻妾都带来打仗。

仁川港外,全作焕带领自己编练的军队,盯着前方的官道。

其实全作焕的手下也没怎么训练,在一两个月之前还都是农夫和码头工人。

负责给全作焕训练的大唐东厂幡子都郁闷,这帮家伙就连左右都分不清,到底能不能打仗。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