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独孤明点点头,“废奴令是一个犀利的武器,已渐渐深入人心,用它打击豪强是不错的,另外,我再给贤婿两个建议,当然,听不听是你的事情。”
“岳父请说!”
独孤明缓缓道:“第一个建议是,建议贤婿不要打击得太广,毕竟地方豪门大户是朝廷的根基,他们是一个个秤砣,稳住了大唐江山,如果没有他们,光指望普通百姓,天下就会乱成一团,一个谣言就会让全县大乱。
事实上,真正强势的门阀并不多,而大部分都是努力培养子弟光宗耀祖的普通大户人家,如果能杀一儆百,然后进行宣传,这些地方豪门就害怕了,不会再和朝廷对抗。”
“岳父说得有道理,我会考虑,然后呢?”
“然后加强道一级的权力,全部指望朝廷,朝廷确实力不从心,也鞭长莫及,如果文吏交给道来管理,就会容易得多。”
“我知道了,岳父的两个建议我会好好考虑。”
李邺又笑道:“我知道岳父是担心独孤峻抢权,岳父不用担心,国王任命权在我的手中,希望岳父在泉州呆一两年后再去海岛,而且胡椒是个好东西,它能将积在体内的湿热排出来,在海岛要多吃胡椒,把它磨成粉放在肉汤里面。”
独孤明欣然笑道:“真的吗?我去泉州试试看。”
时间差不多了,李邺便带着两个妻子告辞,独孤太微含泪和父母依依惜别,泪眼婆娑上车返回大明宫。
回到御书房,李邺命人将右相韦见素找来,不多时,韦见素匆匆赶来。
“参见陛下!”
李邺微微笑道:“上午独孤国丈给朕提了两个建议,韦相国给朕参考一下!”
李邺便把独孤明的两条建议说了一遍,韦见素沉思片刻笑问道:“陛下的意见呢?”
“第一条朕觉得比较中肯,第二条值得商榷。”
韦见素欠身道:“独孤国丈的第一条说出了微臣的心声,各县的豪门大户是大唐的基石,严令他们遵守法纪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让内卫冲进他们家里,把他们毁掉。
陛下,任何改革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要一步一步来,绝不能用暴风骤雨的方式,那样只会产生破坏,奴隶都是他们花钱合法买的,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微臣认为陛下与其打击豪门大户,还不如严厉打击奴隶买卖,把所有的奴隶贩子都绞死,首先杜绝奴隶买卖,然后再解决奴隶存量问题。”
“解决奴隶存量有办法吗?”李邺问道。
韦见素点点头,“可以征奴隶税,比如官府确定某个大户有五十个奴隶,这个大户每年征五十贯钱奴隶使用税,他自然就不会再使用奴隶,得不偿失,这样就温和得多,避免内卫抄家,搞得家破人亡。”
李邺已经冷静下来了,点点头,“相国说得对,暴力抄家并非明智之举,征奴隶使用税是个好办法。”
“另外地方吏治改革,微臣也赞同独孤明的想法,杀一儆百是个好办法,利用唐朝旬刊广为宣传,先在各地进行考试,我们可以务实一点,只要来参加考试,我们就录取,然后正式成为朝廷典吏,分配到其他县城,不来考试者一律革职,我们直接派新的典吏去,这个时候,谁敢闹事内卫就可以出手了,这样就可以把内卫的暴力降到最低,要给大家一个机会。”
韦见素的苦口婆心劝说让李邺深为触动,这就是名相,天子有错误思路时,相国不要硬顶,等天下冷静下来再迂回劝说,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李邺这时也真的意识到了,扩招内卫,分成一千五百个组,确实是个很危险的想法,必然会让大量地方大户家破人亡,摧毁自己的执政基础。
李邺点点头,“朕就采用相国的建议,先进行文吏考试,不!先宣传,让大家知道要考什么,然后进行能力考试,朕不会考什么四书五经,朕要考怎么收税,怎么清查人口,怎么维护治安,怎么办学等等,要务实,和他们平时所做的结合起来,用具体案子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陛下睿智!”韦见素也由衷高兴,天子终于被自己劝过来了。
“那独孤国丈的第二个思路呢?关于道一级的设立。”
韦见素想了想道:“陛下,这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各道有三权,监察权、转运权和刑律巡审权,如果再给吏权、财权和行政权,微臣认为会把州衙架空,甚至会把朝廷架空,微臣建议维持现状,把吏一级的管理权交给州衙。”
李邺其实也不赞成给道一级扩权,道相当于后世的省,但毕竟后世有十几亿人口,唐朝才几千万人口,又设州县,又设省,又设官,又设吏,官僚机构实在太庞大了。
他甚至在考虑把道这一级废除,关键是交通要跟上,朝廷管辖各州就容易多了,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且韦见素也说得对,一旦道扩权,比如会架空州一级,还会架空朝廷,这对实行中央集权不利。
所以独孤明建议的这一条,他不打算采纳。
李邺便道:“宣传和吏员考试之事就烦请韦相国主持政事堂来安排,还有奴隶税也要尽快推出。”
第1459章 襄阳黄家
高适快步来到韦见素的朝房,躬身行一礼,“参见相国!”
韦见素微微笑道:“昨天旬刊刚刚发行,下一期可有准备?”
“回禀相国,差不多准备好了,今晚定稿,明天开始排版。”
韦见素将一篇文递给他,“将这两份放在头版,一字不要改!”
高适接过看了看,是两篇小短文,上一篇是《今秋大唐吏员将全部考试》,下一篇是《奴隶税即将推出》。
高适不关心内容,他更关心篇幅,相国要求一个字不能改,他算了一下,差不多正好可以放下。
高适点点头,“卑职今晚就安排好!”
韦见素又道:“这个月多印五千份,朝廷会分发给每个县!”
“遵令!”
高适行一礼,退下去了。
韦见素沉吟片刻,起身向政事堂圆厅走去,政事堂议事要开始了。
目前政事堂只有六人,张镐被免,替代者还有决定,刑部尚书颜真卿去了辽东,礼部尚书王缙去了原州,一个安置室韦人,一个安置党项人。
另外,白孝德也不在,他去洛阳主持武举考试去了,政事堂实际上只有五人。
除了韦见素和张立外,还有刘晏、萧华和郭子仪。
韦见素微微笑道:“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陛下已经决定放弃扩招内卫,也不会有一千五百个组奔赴各县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让所有人都松口气,请神容易送神难,真再招募两万内卫,哪怕是打着临时的名义,再想解散就难了。
萧华感慨道:“多亏韦相国啊!要不然一千五百支内卫赶赴各地办案,不知多少无辜的百姓会家破人亡。”
韦见素摇摇头,“这其实和我没有关系,是天子自己冷静下来了,他也觉得不妥,召我去商议其他办法,我就把之前我们商议的奴隶税法拿出来,大家都知道,天子对税比较感兴趣。”
众人一起笑了起来,郭子仪虽然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但也跟着陪笑两声。
奴隶税是刘晏的策划,用沉重税赋逼地方豪门大户放弃奴隶。
“但这里面有个大问题,大家想到了吗?”
张立缓缓道:“确实各家的奴隶人数是个大问题。”
韦见素点点头,“所以这就要地方吏治改革配合,各县中制定方案是县令和县丞,但真正上门执行者是文吏,各地的文吏换成新人后就会好得多,另外杀一儆百,鼓励告密都是好办法,这些豪门大户不是傻子,他们会权衡利弊,是要隐藏几个奴隶少交点税,还是等内卫上门,他们心里清楚得很。”
“就怕他们心怀侥幸啊!每个人都有侥幸之心。”张立叹口气。
“所以要大力宣传,旬刊要登载一些案例,让他们看到活生生的事实,就会是一种震慑!”
说到最后,韦见素叹了口气,“如果各种手段都用尽了,依旧没有消息,那就只能内卫上门,我也相信这是极少数人家。”
众人聊了片刻,终于回到了正题上。
“今天请大家过来,就是要商议一下奴隶税的制定,按照天子的意思,奴隶税的原则就是重税重罚,然后是告密重赏,第三就是和县官仕途挂钩,第四就是老奴赡养,这样四管齐下,我相信最迟五年之后,天下豪门大户都没有多少人家想养奴隶了。”
襄阳县卧龙酒楼内宾客高坐,人声鼎沸,今天是黄家重孙满月,黄家包下卧龙酒楼请客。
一间雅室内,襄阳黄氏家主黄敏正陪几名当地豪门家主喝酒,这时,门忽然开了,黄敏的小儿子黄瑀快步走进来,将一份旬刊递给父亲。
“父亲看看这个!”
黄敏接过报纸问道:“你不是说今天请不了假吗?怎么又能来了?”
“是杨县丞让孩儿过来,让父亲看看报纸,今天长安进奏院刚送来的。”
黄瑀目前出任襄阳县户曹,是黄敏几个儿子中最没出息的一个,只当了一个县吏。
黄瑀展开报纸细看,头版的两条消息让他吓一跳,第一条是关于吏员将在秋天由朝廷统一考试,他不是很放在心上,他儿子做不做文吏也无所谓。
但第二条消息让他有点坐不住了,‘朝廷将征收奴隶税,所有拥有奴隶的家庭将承担重税,如果偷漏税,将处于十倍重罚,并杖三十棍。’
“黄兄,什么重要消息让你脸色都变了?”几名重要宾客笑问道。
“不是好消息啊!朝廷要对奴隶征税了。”
黄敏把报纸递给众人,几人接过报纸围在一起细看,都呆住了。
“什么意思?不是要强行推行废奴令吗?怎么又要征税了?”
黄敏冷笑一声道:“废奴令的快刀子割不动,就用奴隶税这个钝刀子来割,让你痛不欲生,却没有办法。”
这些地方豪门之所以敢对抗废奴令,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奴隶是合法得来的,朝廷要废奴可以,但必须要补偿他们的损失。
但朝廷在官员废奴上都没有补偿,怎么可能给他们补偿?
既然没有补偿,自然谁都不肯去县衙申报,县官们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县官们没有办法,但朝廷却有办法,不是要合法吗?那就征税吧!朝廷征税合理合法,要保留奴隶也可以,把就必须承担重税,想偷税逃税还要重罚。
“黄兄,有什么办法躲躲税吗?”
黄敏苦笑道:“想躲税办法肯定有的是,但就怕这个.”
黄敏凑身上前,指着最后一行,“你们看这句话!”
‘重赏勇于揭发者,每次不低于十贯,朝廷保密其身份。’
“苦也!”
众人齐声叫苦,这招太狠了,他们可以对外保密,但对府中人没有秘密,管家、账房、管事、车夫、小厮都知道。
黄敏幽幽道:“听说张相国之前就是被管家告密,管家得到了五百贯钱奖励,张相国被革职为民,就五十个奴隶啊!”
“黄兄,你说说怎么办吧!”几双眼睛都投向黄敏。
黄敏叹息一声,“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各扫门前雪吧!”
一份报纸把黄敏的兴致扫没了,他回到府宅,立刻找到了父亲黄开。
听完儿子的述说,又看了看报纸,黄开半天没有说话,好一会儿问道:“我们有多少奴隶?”
“一千三百余人!”
黄开眉头一皱,“有这么多?”
“主要是安史之乱,逃难来荆襄的北方难民太多了,我们还算好的,杜家有三千多人。”
“买这些奴隶总共花多少钱?”黄开又问道。
“钱倒是没有花多少,当时真很便宜,满街都是要卖身的人。”
黄开是领教过李邺的厉害,当时他在雪地里负荆请罪,李邺才饶过了黄家。
沉思良久,黄开缓缓道:“把他们都释放为平民。”
黄敏一惊,“父亲,基本上没有人肯主动释放。”
“那是他们没有尝到厉害,一千三百多人,一旦有人检举,不光是重罚的问题,而且还会有内卫上门,你愿意吗?而是十倍的处罚,那就是几万贯钱,你以为天子做不出来?我太了解他了,他要杀一儆百,襄阳是他最初起家的地方,肯定是先查襄阳,黄家和杜家首当其冲,当年我们没有支持他,这个宿怨他未必会忘。”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