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63章

作者:高月

  比如韦皋和韦见素都姓,原本是一个家族,但不是一个房出来的,两人彼此就没有关系了。

  但到了李邺这里,李邺便开始进行进一步对各县的地方小门阀动手,破除他们对地方实权的垄断。

  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因为废奴令在地方推行出现了巨大问题,朝廷层面、地方官府层面,推行废奴令很好办,没有哪个官员敢不从,阴奉阳违也立刻被揭发,跑不掉。

  但到了各县的豪门地主这一级,废奴令噶然而止,搞了一个多月,整个天下各县豪门废除的奴隶仅五千余人。

  根子就出现在登记上,负责登记的胥吏随意作假,县官也无法查证,所以官府的登基簿上,每个豪门世家基本上都没有奴隶。

  这就让李邺极为恼火,他正打算利用内卫一家家的收拾。

  但李邺忽然发现,这其实未必是坏事,通过强制废奴令打击地方豪强,同时把县的控制权拉回朝廷。

  废奴令是表,收回地方吏治是里,表里结合,这才是打击地方豪强的王道。

  由朝廷任命胥吏是最后的结果。

  一堆折子让李邺看烦了,都是千篇一律,会引发地方骚乱,对地方稳定不利,李邺重重哼了一声,把手中奏折扔到一边。

  这时,韦皋在门口道:“陛下,韦相国、张相国和刘尚书来了!”

  “请他们进来!”

  不多时,韦见素、张立和刘晏走了进来,三人一起行礼,“参见陛下!”

  “三位爱卿请坐!”

  三人坐下,李邺指指桌上的一百多道奏折对三人道:“朕拜读了二十几份折子,几乎都是一个论调,要稳定,要休养生息,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细想一下,难道是朕在破坏稳定?朕再破坏休养生息?根本就是表面上的表面堂皇,肚子里的男盗女娼,不知拿了多少好处,才替地方豪门说话。”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说得有道理,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表态没有问题,但一百多人同样的表态,那就有问题了,相信他们现在很后悔写这道折子。”

  李邺点点头,对刘晏道:“这些折子吏部拿回去,进行分类整理,做出一张表格给朕,上面横排是各种观点,下面竖行是官员的名字,朕要看看有多少官员是为朝廷着想,又有多少人是居心叵测?”

  刘晏点点头,“微臣回去就整理!”

  李邺又缓缓对韦见素和张立道:“朕这两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朝廷统治着天下,但实际上呢?实际上是地方豪门和朝廷共治天下,大家说说,怎么打破这个局面?”

第1457章 利益碰撞

  韦见素微微欠身笑道:“微臣很理解陛下的心情,实际上,王朝强盛的时候,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就比较深、比较严,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上都控制得很深,爆发安史之乱后,朝廷很快失去了地方的控制,到了先帝执政后期,微臣发现,朝廷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岭南西道的消息了,岭南东道也只有道一级的消息,州县两级音讯皆无,所以陛下现在看到的,其实就是大唐朝廷最羸弱的状态,陛下有意见,完全可以理解。”

  李邺眉头一皱,“韦相国的意思是说,只要朕不管,地方治理就会自然回到天宝、开元时的局面吗?”

  “恰恰相反!陛下。”

  韦见素不慌不忙道:“朝廷不管,只会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死病,微臣是全力支持陛下对地方动手,关键是策略问题!”

  “有什么好的策略,张相国,你也说一说?”

  张立也微微笑道:“首先微臣表态,全力支持陛下的地方治理,微臣也在考虑,微臣认为有规矩才会有方圆,我们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一级吏是几品,二极吏是几品,有什么条件,还有现在这些吏怎么办?把这套制度建立起来后,再考虑怎么动真格的。”

  “张相国有方案吗?”

  张立欠身道:“陛下,政事堂讨论过,基本有一个粗略的方案,现在吏部正在起草。”

  韦见素将一本折子递给李邺,“这就是吏部草拟的粗略草案,请陛下过目。”

  李邺大喜,连忙接过草案细看,很详细,一共写了五章四十八款,居然连过渡办法也写了。

  “准备进行一次考试?”

  李邺笑道:“这个想法不错,是刘尚书的思路吧!”

  刘晏连忙起身道:“正是微臣的想法,微臣考虑对那些年纪稍大,考不上的文吏给一笔补偿,让他们自谋出路,考上的文吏要挪地方,不能再呆在本县。”

  李邺沉思片刻,又问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所有文吏都不来参加考试呢?”

  刘晏一时答不上来。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既然问出这个问题了,必然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李邺点点头,“朕决定临时把内卫扩增到三万人,分成一千五百个组,赶赴各县去查废奴令的执行,就是用废奴令来收拾这帮豪门权贵,朕的军队已经结束了辽东和朔方之战,朕不怕他们造反,最好有人能造反,让朕杀一儆百!”

  韦见素几人对视一眼,一起恍然,张立点点头笑道:“陛下废奴令执行完后,相信没有文吏敢不去考试了。”

  李邺哼了一声,“如果那时还不去考试,文吏立刻革职,县令也一并革职,那个的县的狗屁豪门也不用再存在了,朕能灭那么多国,就不信收拾不了这些魑魅魍魉!”

  韦见素和张立都退下去了,房间里只有刘晏一人。

  刘晏躬身道:“陛下,微臣中午和独孤明一起用了餐!”

  李邺连忙问道:“他的情况怎么样,朕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陛下不知道独孤国丈病倒之事吗?”

  李邺点点头,“朕听皇后说起过了,据说是水土不服。”

  “陛下,吕公岛那边的气候和这边完全不一样,据说太湿热了。”

  李邺叹息一声道:“朕当然知道那边湿热,其实朕让他们在泉州住上一两年,身体慢慢适应湿热后再去吕公岛,就会好得多,国丈太性急了,在泉州才呆了三个月就启程去了海岛,当然,朕不是埋怨独孤国丈,朕希望他平安无事,赶紧回来。”

  “陛下,独孤明也要去泉州!”

  李邺一怔,“他怎么也要去?”

  “他要坐镇泉州。”

  “他什么时候出发?”

  “后天一早。”

  李邺点点头,“朕要去看看他才行。”

  韦见素和张立出了御书房,韦见素笑道:“张相国,要不要去喝杯茶!”

  张立呵呵一笑,“我正有此意!”

  两人来到丹凤酒楼,下午正是喝茶之时,两人来到品雪院坐下,伙计给他们上了茶点和茶。

  张立喝了口茶淡淡道:“天子还是想用强力手段,我真担心内卫会不会又扩增到三万人?”

  韦见素沉吟一下道:“一个强势的开国君主,如果想有所作为,必然会走上这条路。”

  “何以见得?”

  “利益!”

  韦见素淡淡道:“天子推行教育改革很顺利,除了几个腐儒跳起来反对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阻力,因为都是朝廷出钱,没有碰到地方官府的利益,也没有碰到其他人的利益。

  之前对付关陇贵族,也是用利益交换利益,所以也很顺利,只有之前对付皇族,杀了两批人,剥夺了那么多皇族爵位和待遇,几乎把他们把他贬为庶人,还把李岘贬黜去了岭南,这就涉及到利益碰撞了,所以天子才会心狠手辣。

  废奴令也是,涉及到无数人利益,所以用张镐来杀一儆百。

  而这一次,朝廷又要和无数地方豪门的利益碰撞,天子不用强势手腕,怎么可能成功?”

  “韦相国说得对,朝廷和地方豪门为利益碰撞,不可能不强势,我就担心数十年后又渐渐恢复原状,还是由地方豪门控制低层。”

  韦见素摇摇头,“应该不会了,关键是制度,一旦吏一级也由朝廷任命控制,那么朝廷就能通过官吏结合,完全控制县了,而不像现在,朝廷的律令下达很通畅,可一旦执行起来,就变样了,就是因为缺了吏这一环,最关键的执行环。

  一旦制度建立起来,慢慢成为定律,将来就算个别地方有点反复,但改变不了大局。”

  下朝后,李邺回到后宫,和往常一样来到书房坐下,很快,门开了,皇后独孤新月端着茶盏进来。

  有段时间都是石千泉给李邺送茶,但引起了很多不满,尤其是独孤太微,她没有机会来夫君送茶,居然一个西域偏妃可以来送茶。

  她当即向独孤新月提出了抗议,独孤新月也意识到了不妥,索性收了权力,除了她和杨玉环外,其他人都不可以来送茶。

  不过石千泉也确实没法来送茶了,这两个月李邺对她开发过猛,她终于也开始休养生息了,她怀上身孕,和沈璃一起怀上了身孕。

  独孤新月把茶放在丈夫桌上,小声问道:“夫君有我父亲的消息吗?”

  李邺摇摇头,“还是之前的消息,不过你倒提醒我了,你去把太微找来,我有事找她。”

  独孤新月连忙让自己的心腹宫女去找太微,她又回来问道:“夫君,出什么事了吗?”

  “也不算什么大事吧!”

  李邺笑了笑道:“你三叔要去泉州坐镇,后天出发,我想明天带太微一起看看他,给他送别。”

  “夫君,我也想去!”

  李邺知道妻子是关心父亲的情况,便点点头,“也行,你也一起去!”

  不多时,独孤太微匆匆走来,施个万福礼道:“臣妾太微参见陛下。”

  这个李家的规矩,私下和丈夫怎么嬉闹称呼都可以,但在皇后面前,一定要行正礼。

  李邺点点头,“我今天得到消息,你父亲后天要去泉州,不知要去多久,明天我们一起去给他送行!”

第1458章 迂回劝说

  独孤明原本想低调前往泉州,不料却惊动了天子,不光天子来了,皇后也来了,当然还有自己女儿。

  好在天子来得很低调,没有惊动街坊和官府,独孤明连忙把天子和皇后请到内宅。

  一家人在内堂坐下,独孤新月劝道:“叔父为何不让家族晚辈去泉州,叔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应该在长安静养!“

  独孤明摆摆手笑道:“我的身体从来就没有问题,身体不好只是不想出仕的借口,我已经养了二十几年了,就让我最后几年动一动吧!要不然我这辈子真的是一事无成。”

  旁边信成公主也笑道:“明月,就让你叔父去吧!要不然他总是抱怨我耽误他,心中一直难解这个结。”

  独孤明又望向丈夫,李邺点点头,“泉州不错,三叔应该去过。”

  独孤太微惊讶道:“爹爹去过泉州,我怎么不知道?”

  独孤明微微笑道:“那还是很多年前,你还没有出生,你祖父让我去打理泉州的生意,当时独孤家刚刚在泉州建立了商行,我就去了,在那里呆了一年,除了皮肤被海风吹黑一点,其他也没有什么变化。”

  独孤明这样一说,独孤姐妹就放心下来,独孤太微又问母亲道:“娘也要去吗?”

  “当然要一起去,你娘这辈子还没见过大海呢!”

  李邺也笑了笑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可以全程走水路,到襄阳后转万石大船,一路前往泉州,很平稳也很舒适,不会有什么旅途劳累。”

  “所以你们姐妹就不用担心了,陪你母亲说话去吧!”

  独孤姐妹跟着信成公主去了别院,内堂上只剩下独孤明和李邺两人。

  独孤明笑道:“昨天和刘尚书一起用餐闲聊,说朝廷准备改革地方吏治,贤婿,地方豪门利益盘根错节,内部也斗得厉害,朝廷强势介入,我建议要有策略,要循序渐进,其实地方官也支持朝廷的改革,县官也同样遭遇地方豪门的掣肘,想做点事也难,如果吏一级能由朝廷任命,地方县官也会支持朝廷。”

  “多谢岳父提醒,我准备用废奴令来打击削弱地方豪门,把他们削弱后,再组织一级胥吏考试,最后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