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他沉吟一下道:“朕全力发展蒸汽机,意图你也明白,就像你说的,蒸汽机对安西意味着什么?对海外开疆辟土意味着什么?
但你并不明白火器意味着什么?这次朕要实施教育改革,要让大唐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书识字,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
朕为了增加人口,彻底取消户税,影响最大的也是财政。
军队要装备火器,要装备精良,最大的压力还是给了财政。
所以财政会长期给朝廷巨大压力,为了解决财政,朕就只能对最大的财政支出,对军费动刀,最好的办法是削减军队人数,维持五十万军队。
但军队削减后作战怎么办?那就走精兵的道路,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可以战胜敌军三万人,靠什么,靠的就是火器、骑兵和重甲陌刀,百步外,对方弓箭射不穿我们士兵的铠甲,但我们箭雷却一炸一片,对方骑兵冲击,我们三千人中却有一千陌刀军迎战,敌军溃逃,我们一千骑兵追杀,”
段秀实这才完全明白,“微臣理解了,陛下发展火器是为了精兵,最终是落在财政上。”
李邺点点头,“这次攻打南诏就是朕的一个试验,李晟只带了五万军队,但他有一万军队是火器军,携带火药箭、铁火雷、爆裂箭、箭雷和手雷,还有猛火油,而南诏的军队就有二十余万,吐蕃也在南诏北部驻军五万以上,两方总兵力五倍于唐军,朕就想看一看,携带了最先进火器,以五万精兵能否灭中等之国。”
“陛下,就怕先进技术泄露,很快也被敌人学会,卑职有个建议,能不能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机密的官署,各种机密由它审核,严防泄露!”
李邺笑了笑道:“内卫下面就有一个保密署,在保密这一块很早就做起来了,总得还不错,建议你现在先不提保密之事,等你真的接手了火器监,再深入进去看,那时伱再看有没有漏洞。”
“微臣明白了!”
段秀实随即起身告辞,李邺这才对儿子笑道:“说说看,有什么感受?”
李檀年纪虽小,但他却不是一般的孩子,又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已经颇有点见识。
他躬身道:“回禀父皇,儿臣第一个感受就是段使君是性情中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恋权,让人敬佩!”
李邺点点头,“这是真正的大唐脊梁,是真的股肱之臣,对这样优秀的大臣,不能说一声敬佩就完事了,要从行动上尊敬他,保留他的散官和爵位,但这还不够,一旦他出任火器监令,朕还会给他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保的荣誉和地位,让所有官员都看到,真正去做事,朕绝不会亏待。”
“父皇教诲,儿臣铭记于心!”
“然后,还有什么感受?”
李檀又道:“还有就是父皇精兵最终目的是为了财政,让儿臣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邺呵呵笑了起来,“傻孩子,这一点你不理解的,要多看历史,你就会慢慢懂了。”
李檀脸一红道:“父皇能否给儿臣说一说!”
李邺淡淡问道:“你和别的孩童打过架吗?”
李檀想了想道:“只和楠哥打过一次。”
楠哥就是李邺大哥李淮的儿子李楠,一直由父亲李岱抚养,已经十二岁了,被李邺封为淮王。
李邺道:“谁先动手呢?”
“楠哥先动手打我一下。”
“然后呢?你有没有还回去?”
李檀点点头,“儿臣也打回去了,然后就被祖父看见,罚跪我们两个一个时辰,互相道歉,再也没有打过架。”
李邺微微笑道:“父皇为什么会问你这个问题,实际上国与国之间也是一回事,我们养军队,并不仅仅是保家卫国,被草原骑兵入侵,然后把他们赶走就算了吗?我们损失谁来承担?
我们的军队不仅要保家卫国,还要打回去,加倍地还给对方,杀死他们的青壮男子,夺走他们国库财富,就是汉武帝那句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和儒家治国不符呢?宽宏大量,以德服人,说这话的人,一定不是统治者。
统治者绝不会考虑道德,他只会考虑财政,我们不入侵别人,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别人先来打我们,这样我们就出师有名了,你记住,改善财政最快的方式就是战争,掠夺敌国的财富,既可削弱敌国,又可充实财政,还赢得本国百姓的拥戴,一箭三雕。”
“可如果敌人害怕我们,不肯入侵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也要主动出击吗?”
李邺摇摇头,“你一定要记住,发动任何战争都要出师有名,因为我们立国之本是王道,而不是霸道,王道就要出师有名,父皇给你举个最近的例子,渤海国,比如父皇决定攻打日本,夺取日本的财富,那我们的出师之名在哪里?”
“渤海国!”李檀脱口而出。
“对!就是渤海国,渤海国是我们的附属国,被日本所灭,还残忍的杀死了所有的王族官宦和京城百姓,十几万人被杀,作为宗主国,我们有权出兵惩罚日本,要求日本赔偿,这就是出师有名。
但是,渤海国不会再重建了,渤海国的土地将成为大唐州县,百姓将成为臣民,我们可以给他们减税收买人心,但从日本得到的财富,足以补偿一点点税赋损失,这就是国策。
如果你想收拾一个甲国家,那就先成为它小邻国乙国的宗主国,然后鼓动乙国找死一般去激怒甲国,让甲国忍不住入侵乙国,一旦乙国国王求救,你就可以以保护属国的名义出兵了,最好等甲国把乙国灭了再出兵,这样不仅可以狠狠教训一番甲国,获得大量战争赔偿,甚至夺过他国库的财富,而且乙国的财富和土地最后也属于你了,你还光明伟岸,出师有名,这就是王道。”
“可是.可是这不太仁义吧!”李檀喃喃道。
李邺摇摇头,“所以我才说你还太小,还不理解,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仁义道德可言,只有利益,但我们不会像强盗那样去明抢,我们会用策略去谋夺,让对方先犯错,我们才能出师有名,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一个是横蛮无理的明抢,一个是出师有名的争夺,否则你养军队做什么?”
李檀不解道:“我们养军队不是为了保家卫国吗?”
李邺眼睛狠狠一瞪,“那李楠打你一拳,你为什么还要打回去?”
第1334章 营州大捷
辽东,自从全歼了奚人派出的两万军队后,原本出兵半路的契丹军队又突然缩了回去,奚人的惨败让他们忽然意识到了唐军围城打援的策略。
在经过内部激烈的争论后,契丹人终于变得务实,放弃对柳城县的争夺,开始准备向北方草原撤退老弱妇孺。
但这样风险也很大,很容易被其他部落吞并,不过比起被唐军看得见的全歼,被其他部落吞并只是一种可能性,契丹人终于选择了撤退。
这天中午,眺望塔上的观察士兵通过千里眼,发现城内契丹军队有集结迹象,尽管契丹很小心翼翼通过各种手段掩饰,但还是被强大的千里眼发现了。
眺望塔有两座,东西各有一座,都修建在高处,两座都是木塔,矗立在高处,每座眺望塔上有三名观察士兵。
为了防止被契丹的弩箭狙杀,哨塔上竖起一块挡箭板,在挡箭板上挖了几个小洞,将千里眼探出去,人躲在挡箭板后面。
两座哨塔的士兵同时向主帅郭子仪汇报,郭子仪立刻意识到,对方要突围了。
他立刻将左右副将马璘、南霁云以及大将张典和前锋席万里找来,五人一起商量对策。
马璘指着沙盘道:“城内应该有鹰信和契丹老巢松漠府联系,之前没有撤退,是因为契丹确实要援助柳城,现在应该是取消了,所以才会突围。”
郭子仪点点头,“这样猜测有一定的道理,南将军怎么看?”
南霁云沉吟片刻道:“卑职认为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是真要突围,我们要做好截杀的准备,但如果佯做突围,那他们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郭子仪想了想,用木杆指着辽河以西道:“目前倭国军队依旧在渤海国境内,没有西进的迹象,倒是新罗军队有两三万人靠近了辽河,有可能是想救援柳城,契丹军会不会是向东撤退,去和新罗军队汇合,也不得而知。”
张典在一旁道:“卑职认为,我们应该撤下辽河上的战船,让新罗军队西进,吞掉这支军队。”
郭子仪点点头,“辽河上的战船已经不妨碍他们渡河了,给倭国和新罗都留下了百里宽的渡河范围,他们想渡河支援契丹,随时可以,但他们不傻,连契丹自己都不敢轻易来支援,何况他们还各怀心思。”
停一下,郭子仪又道:“南将军说得对,我们要防止契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虽然可能性不大,但还是不能大意,好在我们军队人数足够,完全可以兵分两路,南将军,你率六万军驻防南面和东面,马将军率十万大军部署在西面和北面,一旦确定契丹北逃,南将军也要派骑兵赶来支援,其余攻占柳城!”
马璘和南霁云同时行礼,“遵令!”
郭子仪又对席万里道:“一旦契丹北逃,还是以你的三万骑兵为拦截主力,席将军,不要让老夫失望!”
席万里郑重点点头,“卑职一定全力以赴!”
柳城内,迭刺峯确实接到了可汗的北撤命令,契丹军不会再来救援柳城,命令契丹军队放弃柳城北撤。
迭刺峯决定当天晚上突围,他从下午就开始做准备了,部分军队开始集结,三万军队收拾必带的物品,又把仓库中粮食物资分发给城内的契丹人。
尽管契丹军队小心翼翼掩饰,生怕被唐军的观察哨发现,但各种蛛丝马迹还是暴露了他们即将撤退的意图。
夜幕降临,迭刺峯下令城内全部熄灯,借助夜色的掩护,三万军队开始集结了。
契丹士兵都有战马,这是他们敢于突围的关键。
迭刺峯心中紧张万分,他知道三万不可能全部突围出去,毕竟有十几万唐军,如果能杀唐军一个措手不及,或许能突围出去一半。
迭刺峯叹口气,如果能突围出去一半,都已经是万幸了。
他就害怕被唐军发现,唐军事先已经有了准备,在那种情况下,恐怕最多只能突围出去几千人,但那也只能是天命。
他已经无法选择,只能听天由命。
“传我的命令,一更时分突围,北城和西城同时出发!”
一更时分,北城门和西城门同时打开,三万骑兵兵分两路,俨如两股洪流从城内涌出,风驰电掣般向西北方向奔逃。
契丹骑兵一出城便分别遭到了张典率领的两万唐军拦截,黑暗中,上万只燃烧的火油罐向契丹骑兵抛去,火油罐在地上粉碎,火光四起,战马惊恐万分,驻足不肯前行,无数骑兵被火油罐砸中,人和马全身是火,混乱中,唐军万箭齐发,契丹骑兵死伤无数。
契丹骑兵惊恐万分,拼命打马奔逃,但逃出不到十几里,三万精锐骑兵在席万里的率领下,铺天盖地杀来,契丹骑兵斗志全无,又是在夜间,他们根本没有作战的意志,只管拼命打马逃跑,但怎么可能跑得掉?
席万里率领的三万骑兵是关陇军中最强悍最骁勇善战的一支骑兵,也是天子李邺的近卫军,赐军号龙骧,关陇军的龙骧军就是指他们,一共有五万人,另外两万人是李邺的亲卫骑兵,现在改为拱卫皇宫的龙武军了。
这支骑兵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夜战,他们在月光下奋勇杀敌,个個骁勇异常,杀得契丹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极为惨重,这场截杀一直杀出了三十余里,从烈火阵、弩箭阵逃出来的两万余契丹骑兵被杀死大半,只有五千余人冲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
但那边还有马璘亲自率领的三万军队拦截,他们根本逃不回去,注定全军覆灭。
次日上午,整个拦截战斗结束了,有没有人逃出去唐军无法保证,但时候清点尸体,契丹人被歼灭了两万八千四百余人。
据目击唐军士兵说,似乎有一千多人突围成功。
确实只有一千五百契丹骑兵突围成功,迭刺峯和他的亲兵,还有部分骑兵。
迭刺峯欲哭无泪,三万军队突围,竟然只有一千五百余人突围出来,让他怎么向大将军交代?
但事已至此,他哭也没有用,只能率领突围士兵惶惶然,像丧家之犬一般向牙帐方向逃去。
唐军进入柳城县,这座昔日汉人在辽东的最后堡垒此时已经面目全非,城内的三万五千居民,一半以上都是契丹人,还有奚人和高句丽人,汉人只有几百户,而且这几百户汉人也不是完全纯粹的汉人了,血统有杂,所以他们不愿逃走,契丹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唐军不会屠杀普通百姓,但也不会容忍他们继续在辽东生活下去了。
天子李邺早已做出决定,朝廷也通过处置异族百姓的方案,简单说就十六个字:‘铲除贵族,汉化平庶,齐民编户,分而治之。’
这是对付辽东东胡人最有效的办法,唐朝初年灭高句丽也是这样做的,但当时唐朝做得不彻底,没有铲除高句丽贵族,也没有分而治之,导致留下巨大隐患,遗祸到今天。
郭子仪深刻理解了天子的意图,他也有政治眼光,同样看得长远。
唐军在幽州扎下了分解大营,把一批批辽东百姓押解而来,在这里分解到天下各地。
郭子仪当即清理贵族,将柳城内的三百二十二户各族贵族都清理出来,近两千人,把妇女和孩童留下,数百名十六岁以上男子先一步押解南下,当然,他们最后去不了幽州大营了,将彻底从人间消失。
紧接着,数万普通百姓也收拾家当出发了,大部分人家都有牲畜大车,就算没有,也可以搭乘邻居的大车。
唐军士兵纷纷大喊:“去幽州,朝廷会安置你们,有一条活路,如果不愿走,那就是死路一条。”
在唐军的强力驱逐之下,第三天上午,数万名柳城百姓惶惶然,纷纷收拾财物,在一万唐军骑兵的押解之下,拖家带口坐着大车南下了。
这仅仅只是第一批被遣返南下的东胡百姓。
第1335章 北征松漠
休整数日后,郭子仪兵分两路,命令马璘率四万军队镇守柳城,争取将觉华岛的各种粮草补给都转移到柳城。
郭子仪则亲自率领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契丹腹地,契丹人的老巢松漠都督府。
此时的契丹还远远不能和百年后的契丹国相比,后期耶律部族崛起,在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等几代人的努力下,契丹完全吞并辽东各部,包括渤海国,又征服了北方各个游牧民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契丹国。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