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91章

作者:高月

  李邺对国子监一直有意见,当初太学改革,设立工学、农学时,以国子监祭酒裴冕为首的国子监官员就坚决反对,最后还是李邺强行推行。

  国子监太保守,不仅裴旻一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对工学充满了偏见,他们唯恐儒学的统治地位不保,对工学院和农学院千方百计打压刁难,所以李邺才一怒之下把工学院和农学院独立出去,交给了工部和司农寺办学,不受国子监管辖。

  李邺又决定建立一个类似后世教育委员会的部门,又父亲坐镇,再把国子监那些有朝气的年轻人调过来,彻底架空那帮腐儒。

  李岱点点头笑道,“我早想好了,名字就叫督学院,再调一些老朋友参与,高适、李白、杜甫。“

  李邺笑道:“我再从国子监调几名年轻能干的官员给父亲,父亲带着他们一起出去考察。”

  三天的科举考试终于结束了,长安的各大酒楼和青楼都挤满了放松的士子,不管考得好不好,都过去了,再说就算考不上科举,接下来还有太学招生考试呢!

  现在太学考试已经成了香饽饽,读五年后去各地当助教,这就是一等吏,做了五年助教,升职为教授,这就是从九品官了。

  读太学最终也能当官,这个前途吸引了千万士子,十万士子,基本有一半都报考了后天开始的太学招生考试,文学、工学、农学、数学、天文地理学、船舶航海学、医学、律学、外国语言学等等十几门,一共招收三千人。

  这个没有好临时抱佛脚的,今天只管放松,后天继续去考试就行了。

  酒楼里到处都在谈论今天的考试,今天是科举最后一天,考试难度也是最大,进士考对策,明经考议论,算科考数学。

  对策题是‘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要求是:‘可结合辽东或者南诏局势破题。’

  这道题很难,如果只考南诏,不知多少考生会一眼抹黑了,幸亏还有一个辽东,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写一点。

  武德酒楼内,一名考生得意洋洋对周围人道:“最后一题,我们押题押中了!”

  酒楼内一片哗然,士子们纷纷问道:“兄台是哪里人?”

  “我是鄂州的士子,我们州学教谕刘大儒很厉害,他一直在研究这些年的对策题,发现对策题都紧贴实事,比如去年的题目,天下一统于国何利?就是和消灭藩镇,大唐一统有关。

  今年发动了辽东之战和南诏之战,但去年辽东之战的趋势就出来了,所以我们教谕押题对策和辽东有关,给我们准备了很多辽东的资料,这样就好写了。”

  众人都羡慕万分,看看人家的州学,哎!人比人,气死人啊!

  有士子不服气嘟囔道:“就算给你资料,你也未必写得出来。”

  一名在此吃饭的年轻官员摇摇头笑道:“这道题如果只写南诏和辽东,那绝对考不上!”

  众人不解,纷纷问为何?

  年轻官员淡淡道:“题目是从南诏之战或者辽东之战破题,什么叫破题,就是从这里两场大战写起,这道题其实不是要求大家写这两场大战。

  而是要求大家用法家的思想来看待大唐的对外政策,新罗侵吞我们安东都护府怎么办?日本对我们阴奉阳违怎么办?还吐蕃、南诏,还有草原的游牧民族,甚至还有遥远的安西。

  大唐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领土,用威、用德、还是用柔?”

  官员说完,仰天长笑一声,起身走了。

  士子们听得目瞪口呆,纷纷向掌柜打听那名官员是何人?

  掌柜笑道:“那是天子的前任通事舍人,现任苏州长史韦应物,就是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苏州,他这次回京,估计要升苏州刺史了。”

第1332章 重大日子

  近六万士子在科举结束三天后又参加了第二次考试,地点还是之前的科举大营,这次是太学、工学和农学的三校联考,当然报考太学的人数最多,超过四万人,而工学和农学各有七八千人,但三校录取的人数是一样,各五百人,这就使得工学和农学的考中率大大高于太学。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上午时分,天子李邺带着太子李檀以及所有五品以上高管来到了北城外的机关署。

  今天是蒸汽机停机的日子,同时也是蒸汽机研制成功的大日子。

  从去年九月到现在,蒸汽机成功运转了整整两百天,成功达到了目标。

  李邺牵着儿子李檀的手走进机关署大门,后面跟着一百多名官员,军器监令李苍在前面带路。

  李檀今年十岁了,在弘文馆读书,师从弘文馆博士王纮,有时间祖父李岱也会教一教他。

  弘文馆隶属于东宫,它既是图书馆,同时也是传统的贵族学堂,只有三十余名学生,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高官子弟,要求极为严格,学术也是最高,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李檀被册封为太子后,按理应该单独教授,但李邺还是让他在弘文馆读书,培养他的集体意识。

  机关署署令姚春山和徒弟魏金城领着李邺和众高官来到巨大的蒸汽机前,活塞还在气缸内前后运动,带动着曲柄和连杆的转动,最终带动数十架轧棉机运转。

  李邺发现噪音少了很多,人耳已经能承受了,便笑问道:“声音小了很多!”

  姚春山躬身道:“回禀陛下,我们利用马车上轴受的原理做了精钢轴套,用精钢销钉固定,再用大量油脂润滑,基本上就没有那种刺耳转动摩擦声。”

  轴受就是轴承,春秋战国就出现在战车上,用青铜制成,外圆内方,里面是内四角,轴末呈锏状,套在轴受内,用销钉固定,带动着车轮转动,非常坚固耐用,保证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战车大战。

  这就是传承,为什么蒸汽机能够在元明时代制造出来,除了风箱技术的成熟,还有两千年的机械技术传承。

  中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科技发展,除了满清,我们现在的认知,以为中国古代统治者都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这个认知就来自于满清,满清确实是这样,为了统治汉人,奴化汉人,不惜扼杀一切科学技术。

  但在满清之前的数千年内,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科技,因为科技能带来军事变革,能带来农业发展,能带来精准的历法,这是所有统治者最关心的事情,强大的军队,充足的粮食和风调雨顺。

  中国几千年创造的灿烂科技文化,最终全部被满清扼杀,却成就了西方的科技。

  同时被西方用各种卑劣的欺骗的手段,把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成果掠夺过去,霸占为已有。

  没有几千年的科技传承积累,西方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各种科学技术井喷?

  每一种技术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实践,才能知道它是否实用,然后再不断调整,再不断长时间实践,实践经验才能一代代积累并传承下来。

  传承积累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任何革命性的技术都不会平空出现,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怎么解决蒸汽锅炉爆炸问题?”李邺又问道。

  姚春山连忙道:“启禀陛下,我们反复试验,设计了一种阀门,里面蒸汽压力到了一个关键点,就会冲破这個阀门,蒸汽喷射出去,但这种阀门又会导致蒸汽碰射过多。

  所以我们在旁边也安装了一个很小的烟囱,在小烟囱安装一个阀门,一旦蒸汽浓度压力到了关键点,小烟囱内的阀门就被冲开,然后鸣叫起来,就像弓箭中的鸣镝一样,提醒司炉工拉开阀门放气。

  这就是古代的压力警示器,简单实用,但也要经过几百遍的试用才能成功。

  “销钉能固定住吗?”李邺又问道。

  “没有问题,我们木匠用木销钉固定桌椅就很结实,还有大车,每天高强度的转动和震动,不也是靠铁销钉固定吗?也很少见到大车散架,尤其那种带倒刺的铁销钉,就像箭头一样,一旦钉进去,想拔出来就太难了。”

  带倒刺的铁销钉其实就是膨胀螺丝了,狼牙箭头也是这个原理,一旦射进身体,拔出来,就会带出一团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造车工匠在实践中发现,大车在长期震动下,普通钉子会慢慢震出来脱落,他们就设计了一种带倒刺的销钉,敲进去后,倒刺就会卡在里面,就很难拔出来。

  “父皇,这个蒸汽机有什么用呢?”太子李檀问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李邺看了看周围的官员,很多官员同样是一头雾水,他们都是第一次看见蒸汽机。

  李邺摆摆手,让众人安静下来,他指蒸汽机对众人缓缓道:“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台机器能做什么?或许有的官员看见隔壁的轧棉机,一下子明白了,哦!原来它能轧棉,还能磨面,也没错,它确实能轧棉,也能磨面,甚至还能纺纱织布,如果只是这样考虑,那就是杀鸡用宰牛刀。

  我们历朝历代为什么难以控制安西,因为它太遥远,从长安到庭州,骑骆驼过去,要走两个多月,骑马过去,最快也要一个月,因为人要休息,马要休息,朕曾经想过一个办法,每隔百里修建一座驿站,到驿站就换马换人换车。

  但这样就会导致每座驿站都得准备大量人力和马车,几千辆大车和几千个马夫,一百多座驿站啊!所以设驿站这个想法送送信可以,用来运货简直太荒诞了,也太不现实。

  那么有没有一种交通工具,像一种超级马车,一辆就拉十万石的粮食,各位,我身后的蒸汽机就可以,打造一个车厢,把它装上去,它的连杆转动带动车轮转动,一辆蒸汽机车就能装十万石粮食,大约有一百丈长,只需要两个人驾驶,运送粮食从长安抵达庭州只需要五天五夜,同样,运送士兵也可以。”

  众人听得如醉如痴,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陛下,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段秀实忍不住问道,他是最能理解路途遥远的不便,也最急切。

  李邺摇摇头,“朕说起来不费力,但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铁,需要很多年的研究,但能最快使用的却是船舶,只要安装在船舶上,它就能驱动轮桨转动,这就简单得多,一年以内就能实现,尤其去海外,就不需要风力了,随时随地可以出发,几个月的航程十几天就到了,所以蒸汽机首先就要用在万石大船上,无论内河航海都可以。”

  李邺又对姚春山道:“立刻招募工匠进行培训,开始大量制造蒸汽机,朝廷先定制一百台,每台需要多少,有计算过吗?”

  姚春山低头想了想,“一台耗费了八千贯,主要是重复制作了好几次,微臣估计,一台中等蒸汽机大概在三千贯左右,下一步我们会一边全力制造蒸汽机,一边继续研究,把它往小造,争取做到三千石的船只也能使用。”

  李邺微微笑道:“还要考虑各个行业的使用,比如剿丝、纺织

  、榨油、磨面、轧棉、码头搬运,采煤、采矿、大型水车等等,估计都要用到小型蒸汽机,所以你们还要成立一个应用研究院,还要办学培养人才,按照朕的思路,好好写一份报告,如果确实需要,朕会将机关署升级。”

  姚春山激动道:“微臣遵旨!”

第1333章 循循教育

  回到皇宫,李邺刚坐下,茶还没有喝上一口,韦皋便在门口禀报:“启禀殿下,枢密使求见!”

  李邺还想小憩片刻,没办法,他只得点点头,“宣他觐见!”

  坐在一旁的太子李檀要起身告退,李邺笑着摆摆手,“皇儿就坐在旁边听一听!”

  太子李檀又默默坐下。

  不多时,段秀实兴冲冲地走进来,李邺见他兴致盎然,便知道他是为蒸汽机而来。

  “微臣参见陛下!”

  “段使君不必客气,请坐!”

  “谢陛下!”

  段秀实这才发现旁边的太子,连忙又起身行礼,李邺笑着请他再次坐下。

  段秀实坐下便急道:“陛下,把机关署和火器火药署划给枢密院吧!”

  李邺微微笑道:“段使君不要急,先喝杯茶再说!”

  韦皋端茶进来,李邺喝了口茶,才不急不缓道:“事实上,朕考虑把这两个署以及炼矾署、冶铁署、材料署合并,成立一个火器监,它们确实很特殊,也大有发展,和传统的军器不一样。”

  段秀实躬身道:“如果要成立火器监,微臣愿为第一任监令!”

  李邺呵呵一笑,“段使君可是辅相,政事堂平章事,却去出任正四品监令,这可是贬黜啊!”

  段秀实摇摇头,“陛下,郭子仪为什么不肯出任辅相、平章事,却要去带兵打仗?他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微臣也是一样。

  陛下,微臣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却弃文从武,二十岁去安西戍边,一晃就呆了二十余年,微臣准备这辈子就留在安西,为国戍边,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入阁拜。

  但这并不是微臣的志向,做枢密使这几年,微臣浑浑噩噩,直到微臣看到了铁火雷,看到了爆裂箭和箭雷,微臣就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命,不瞒陛下,每天下朝后微臣就呆在火器署,一直到晚上才回府,微臣甚至能制作炸药,参与箭雷改良,将箭雷装上木柄,变成手抛雷就是微臣的方案。”

  李邺哑然失笑,“原来手抛雷是段使君的方案!”

  “正是!”

  段秀实又道:“今天微臣看到了蒸汽机,别人理解不了,但微臣能理解蒸汽机对安西意味着什么,对大唐的海外开疆辟土意味着什么?让微臣心潮澎湃,微臣甚至渴望成为一个技术官员,一起研究新式蒸汽机车,陛下,成全微臣吧!微臣的心思已经不在枢密院了。”

  李邺注视他良久,见他目光里饱含期望,便点点头,“朕给你一个月时间考虑,如果一個月后你依然初心不改,那朕就任命你来组建火器监,官阶不变,爵位不变,同时兼任新军器学院院正。”

  段秀实大喜,躬身道:“感谢陛下成全!”

  李邺摆摆手,请段秀实再次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