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邺瞥了一眼辞职信,笑道:“中午了,一起去丹凤酒楼出吃饭吧!”
丹凤酒楼修建在皇城内,是专门给百官修建的一座酒楼,和外面的酒楼没有什么区别,顾客不光是百官,还有皇城侍卫和各地进奏院的官员,每天生意都不错。
而且他能提供一些外面酒楼没有的酒菜,比如正宗苦泉羊、正宗松江鲈鱼和苏州糖蟹,还有正宗的剑南烧酒和张掖葡萄酒。
丹凤酒楼占地十亩,由三楼四院组成,但也等级森严,春雨楼和夏风楼没有限制,官员、侍卫和一般食客都可以去,但秋月楼只接待五品以上官员,而品雪四院就只接待三品以上官员。
但也有变通,比如三品以上官员请客,那五品以上官员也可以作为嘉宾进品雪四院。
同样的道理,秋月楼五品官员请客,那么七品以上官员也可以进去。
八品和九品官员资历还不够,不能进秋月楼。
所以很多底层官员都暗暗发奋,一定要争取早日进秋月楼内用餐。
李邺作为天子,有一个专门的院子,叫做晚雪,这里只有他或者家人用餐,不过天子若是请客,其他大臣也可以入内。
比如韦见素,他还是第一次进晚雪院,戒备森严就不用说,三十名女护卫已经先一步布下了天罗地网,连只苍蝇都未必能进来。
五名侍女都是宫女,不是外面的伙计或者普通侍女,虽是天子专用,但各种设施布置并不贵重,不过非常精雅。
但当菜送上来,韦见素便笑了起来,还是以前那几样,并没有因为成为天子而改变。
羊肉胡饼,胡辣汤和烤羊肉,口味很重。
韦见素可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他要了一碗五谷粥,又要了几盘小菜,又上了一壶葡萄酒。
他笑了笑道:“年纪大了,只能清淡一些,否则夜里胃很难受!”
李邺点点头,“有时候朕也想换一换口味,但换来换去,还是喜欢老三样,没办法!”
韦见素沉吟一下道:“殿下考虑过裴遵庆为右相吗?”
李邺坦率道:“他老成有余,但见识略欠,在统御全局上,还是差了一点点火候。”
韦见素暗暗佩服,天子看人果然透彻,裴遵庆强于细节,但弱于全局。
他正要开口,李邺诚恳道:“朕还是希望韦相国能再留一届,李泌在资历和经验上还是略有不足,朕想让他出任一届地方观察使,磨练几年就差不多了。”
韦见素叹口气道:“陛下锐意进取,老臣太保守了,跟不上陛下的速度啊!”
李邺淡淡道:“烈马在大街上狂奔,最需要的不是竞速者和叫好者,最需要在关键时候能出手拉住缰绳的人,而相国就是能拉缰绳之人,朕再次请求韦相国能再留任一届!”
韦见素很了解李邺,他不喜欢虚伪的表态,韦见素便点点头笑道:“说实话,老臣也觉得自己身体还行,既然陛下挽留,老臣便恭敬不如从命!”
第1325章 人事调动
本来韦见素退仕已是定局,很多当事人都在忐忑不安考虑着自己的仕途,更多是低层官员在密切地关注高层动态,任何一个高层官员的变动都牵扯着他们的后台和利益。
韦见素继续留任的消息传出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欢心鼓舞,有人大失所望。
李泌走进御书房,躬身行一礼,“微臣参见陛下!”
李邺望着这个跟随自己十几年的老臣,他依旧是那么沉静,李邺从来就没有见过李泌发怒,或者欣喜若狂,永远都是那么沉静如烟,滴水不漏。
历史上,李泌是著名的布衣宰相,现在他却被称为修道相国,在官场中修心修道,在修道中治理天下。
“李尚书,朕已决定让韦相国再任一届相国!”
李泌淡淡一笑:“陛下明智的决定!”
李邺摇摇头,“朕不需要你夸赞,朕只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泌微微一笑,“恐怕微臣的意见和陛下的想法会有所不同!”
“说出来让朕听听。”
“微臣认为,韦相国最大的优势就是资历,陛下需要他的资历来支撑皇位,再过四五年,陛下才能真正能坐稳皇位,那时才是韦相国功成身退之时。”
李邺点点头,又道:“但裴遵庆也同样具有很深的资历!”
李泌依旧平静道:“裴遵庆确实资历也够,但他私心太重,如果朝廷利益和他家族利益出现冲突时,他一定会选家族利益。”
李邺笑了起来,“朕觉得这些世家都是一样啊!韦见素就不会选家族利益?”
李泌摇摇头,“陛下,不是一回事,韦见素会选家族利益,但他有分寸,不会伤害朝廷利益,而裴遵庆却会选家族利益最大化,不惜伤害朝廷利益。
实际上,他出卖李岘之时,陛下就不再考虑他了,微臣没说错吧!”
不愧是自己的心腹,李邺心中赞许,他确实是因为裴遵庆出卖了李岘而决定不会用他为右相,事实上,他宁可用刚刚提拔上来的张镐出任右相,张镐的正直和果断很让李邺满意。
不过他更看重韦见素的稳重和保守,他需要一个保守的宰相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走得太快,不要轻易做出重大决策,毕竟他是天子,他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关系千万人的生计。
李邺沉吟一下道:“朕想让李尚书去地方历练五年!”
李泌还是那么平静,但他心中却亮如明镜,五年后他还会回来,正式接过韦见素交出的相国打印,他今年四十七岁,五年后五十二岁,正是经验和精力最合适的时候。
“微臣愿意给陛下分忧!”
李邺欣慰地点点头道:“现在有两個地方,一个是浙东道兼福建道观察使,一个是剑南道兼山南西道观察使,李尚书可以选一个。”
李泌沉吟一下道:“微臣更愿意去浙东和福建道,不过陛下能否将两道治所放在福州?”
李邺点点头,“这是小问题,你自己决定,朕会批准。”
李邺沉吟一下道:“按照惯例,朕准备让刘晏出任吏部尚书,但户部尚书由谁接任,李尚书可有推荐?”
李泌躬身道:“微臣推荐工部尚书萧华出任户部尚书!”
“为何不是张镐?”李邺笑问道。
“陛下,运财如水,需要圆滑,需要创新,萧华就很适合,张镐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做刑部尚书可以,户部尚书不适合他。”
“说得不错,不过朕已经决定让颜真卿入相,出任刑部尚书,这是朕早就承诺过,一直委屈他了,张镐出任黄门侍郎,掌管白虎堂。”
李泌心里明白,这是让张镐来牵制张立了,张立任左相同时兼管白虎堂,权力太大,必须分流,张镐原则性极强,主管白虎堂最合适。
李邺微微笑道:“张镐已经是一大金刚,陛下再请一座金刚,以后有得吵了!”
李邺笑道:“只要是忠直之臣,朕可以接受!”
“没有别的事情,微臣告辞!”
李邺点点头,李泌退了下去,李邺负手来到窗前,他在考虑裴遵庆的事情,裴遵庆是王妃的外祖父,这一点李邺心知肚明,但裴遵庆的心机让李邺很不喜,尤其他出卖李岘,更是让李邺不齿。
李岘虽然是他的敌人,但他人品没有问题,顽固坚持自己的原则,虽败却值得尊敬,哪怕李岘愿意低一下头,李邺都不会那样严惩他,但李岘宁可去岭南出任端州司马,也绝不低头。
相比之下,裴遵庆就差远了。
李邺本打算利用这次调整的机会,把裴遵庆调出政事堂,但考虑自己刚登基,还是需要稳一稳,暂时先放过他吧!
韦见素留任的消息传出,真正受到打击的人便是裴遵庆,他以为自己十拿九稳要成为右相,没有人能和他比,张立出身太弱,李泌和刘晏都资历略欠,独孤烈和段秀实二人已经到顶了,萧华和张镐都是自己的后辈,唯一能和自己比肩的人就是韦见素,韦见素退仕,必然是自己上位。
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完全出乎裴遵庆的意料,韦见素留任一届,这不仅意味着他出任右相的希望彻底落空,也意味着天子不相信自己。
裴遵庆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面都不比韦见素差,完全可以取代韦见素,但天子还是决定让韦见素留任,这就摆明就是不信任自己啊!
也可以说裴遵庆比较自恋,也有点自不量力,事实上,韦见素的威望和资历都比他高得多,李邺当然很清楚,韦见素能替他镇住场子,换成裴遵庆,那就不一定了,私心重的人绝对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天子会不会趁这个机会把自己撸掉呢?很有可能,新官上任三把火,天子也不例外啊!第一把火对外烧向了南诏,第二把火会不会对内烧向自己呢?
整整一个晚上,裴遵庆心神不宁,来回踱步,他唯恐听见有官员跑来通知自己接旨。
直到夜很深了,大门外依旧很安静,裴遵庆终于一颗心放下,天子暂时不会动自己了。
裴遵庆心里很清楚,天子驳回了韦见素的辞职,如果他要罢免自己,那么这两件事肯定是一起做的,既然今天没有罢免旨意,就说明天子并没有罢免自己的决定。
次日一早,裴遵庆来到朝房,还没有走进朝房,便听见有几名官员在议论。
“你们听说了吗?昨晚天子下旨了,吏部李尚书被罢免了!”
“不会吧!那不是一阵跟随天子的心腹吗?怎么可能罢免,具体圣旨怎么说的?老张你应该知道吧!”
叫老张的官员点点头,“圣旨我见到了,免去李泌吏部尚书之职,同时撤销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格,改任浙东道兼福建道观察使,同时校检御书大夫,应该是这样!”
“哦!原来是调去地方当观察使,应该是被贬黜了,堂堂的吏部尚书啊!”
“咳!咳!”
裴遵庆故意咳嗽两声,众人见是裴尚书来了,吓得做鸟兽散。
裴遵庆实在不想再听下去了,因为这是一个让他彻底绝望的消息。
这道圣旨意味着什么,裴遵庆很清楚,哪里是这些低层官员所说得失宠,这是历练啊!去地方历练五年,回来后正好接韦见素的相印。
裴遵庆长长叹了口气,他彻底没有希望了。
这时,有从事跑来道:“裴尚书,圣旨到!”
“啊!”
裴遵庆俨如晴天霹雳一般,差点没站稳,吓得两名幕僚一起扶助他,“辅相,你怎么了?”
裴遵庆摆摆手,“我没事,赶紧摆香案接旨!”
香案摆下,裴遵庆跪下听旨,宣旨官展开圣旨,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刑部尚书裴遵庆任劳任怨、不辞劳苦,有功于社稷,特调任为礼部尚书,依旧为内阁辅相,负责本届科举!”
“微臣遵旨!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阵风吹过,裴遵庆头上冷汗微凉,一颗心也终于放下了,天子还是要继续用他一届,虽然把他调为礼部尚书,但也算升职了,礼部排在刑部的前面嘛!
第1326章 云南三宝
李晟已率领五万大军进入了嶲州。
李晟极有经验,他并不急于进攻南诏控制的嶲州南部,而是先在汉人聚居的北部站稳脚跟。
大军进驻越嶲县,这里是嶲州治所,南诏将它叫做建昌府。
城内七成百姓都是汉人,三成人是南诏和其他民族,还有少数吐蕃人。
中军大帐内,副将曲环指着沙盘道:“南诏军队主要集中在南面会理县,那是他们会川都督府所在地,西面的剑川府实际被吐蕃军控制了,吐蕃在剑川驻扎了三万军,一旦我们大军拿下会川都督府,距离南诏都城羊苴咩城,就只有不到三百里了。“
李晟用一面小旗插在会川都督府上,会川紧靠泸水,他们的沙盘也就到泸水为止,他缓缓道:“这样说起来,会川都督府就是南诏的北大门,是他们必保之地。”
曲环点点头,“将军说得一点没错,当年李宓就是因为占领了会川都督府,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杀往当时的都城太和城,结果会川被前来支援的吐蕃军偷袭占领,后勤断绝,唐军慌乱撤退,被南诏和吐蕃南北夹击,唐军全军覆灭,李宓投洱海殉国,太悲壮了。”
李晟沉思片刻道:“实际上吐蕃和南诏呈掎角之势,吐蕃在西,南诏在南,一旦仓促进入南诏,吐蕃军必然断后,所以我们要么占领会川都督后长期对峙,要么分兵而战。”
曲环是剑南都督,他率领一万军队前来和李晟主力汇合,出任南征副将,剑南军到来使唐军人数达六万人,曲环沉吟一下道:“将军,据卑职所知,南诏的总兵力恐怕有二十万之众,还有三万战象,第一次大唐和南诏之战,唐军就是被战象击败,将军切不可大意。”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