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但龟船却反其道行之,搞成一个团鱼型,这受阻范围能不大吗?航行阻力大了,那么船速自然也高不起来。
为了解决船速慢的问题,龟船便设计了多人划桨,两侧各有八个桨位,三人划一支桨,一艘船能载六十人左右,但光划桨人就需要四十八人,那战斗士兵还剩多少?没错,只有十二人。
一艘船只有十二名作战士兵,当然远远不够,于是军部便要求划桨士兵同时兼任作战,这就出现了日本式的作战风格,两军交战时,船只是不动的,大家都忙着拉弓放箭去了,没有人划船。
等一轮激战打完,大家再放下弓箭继续划船。
这时,唐军船舱出现了,两支船队仅仅相距十里。
李成式见远处龙湾已经没有战船出来,他当即下令道:“打旗语,发动斩尾战术!”
斩尾战术就是斩断敌军的后路,唐军每一个战术都是有大将负责,旗语打出去,后面的船只纷纷打出同样的旗语。
虎贲中郎将刘明湛大喊道:“拉起红旗,第三队跟我来!”
刘明湛乘坐的五千石战船迅速航行,后面他统领的船只纷纷跟行。
海面上,一支由五十艘三千石战船组成的快船队从侧面疾速航行,超过了日本军的龟船队,向龙湾方向驶去。
第1323章 渤海登陆
日本水军的战术和陆军完全一样,也是武士集群作战法,用大白话说,就是一窝蜂冲上去,然后各自为战。
两支水军的战船数量差距不大,唐军战船是三百一十四艘,水军人数两万人,日军战船数量两百艘,军队一万两千人。
但质量就完全不一样了,唐军有二十四艘万石战船,两百艘三千石战船和九十艘五千石战船,而对方的龟船全部都是两千石,两军战船质量差距巨大。
李成式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龟船,不过高宏远已经详细给他描述过,还给他绘制过图纸,将领们都商讨过,怎么对付这种船只?
撞击不太合适,对方底盘稳,不容易倾翻,但也有将领提出来,对方船只不一定结实,所以需要用实战来检验。
其次,龟船的形状不太适合直接用爆裂箭炸沉,它就像两个大碗上下扣住,中间露一圈,底部是弧形,爆裂箭不太好击中。
但将领还是想到了对付它的办法,用火药箭射进去,火药箭浓烟弥漫。
有人提出用爆裂箭把顶部炸一个洞,把火油罐投进去,就搞定了,众人一致赞成最后一个方案,这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方案提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实践。
二十四艘万石大船中,有五艘安装了生铁撞头,就是为了在敌船已经处于倾斜状态时,再狠狠撞击,给敌船致命一击。
海面上,一艘万石大船加快速度,以万钧之力向一艘龟船狠狠撞去,此时,龟船已处于静止状态,士兵一起向另一艘五千石战船放箭,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已从后面来临。
“轰!”一声巨响,龟船顿时被撞得四分五裂,船上日军士兵纷纷落水。
而另一侧,一艘五千石的战船被左右两艘龟船夹住,十几名日军水鬼跳入海中,企图凿穿大船,这时,三支爆裂箭同时射向龟船顶部,“轰!轰!轰!”发出剧烈的爆炸声,龟船顶部被炸开一个六尺见宽的大洞。
几只装满火油的薄皮陶罐随之扔进顶部的大洞中,火把也扔了进去,龟船内部迅猛燃烧起来,龟船内烈焰滚滚,浓烟弥漫,日本士兵吓得纷纷跳船逃命,但跳船就是死路一条,被船上的唐军用弩箭一個个射杀。
而另一侧的龟船干得更是干脆,同时三支爆裂箭射出,但第三支箭发射稍微慢了一点,竟直接从炸开的大洞射进去,在底部爆炸了。
倭国的船不像唐朝船是双层船壁,他们没有这种造船技术,全部都是单层船只,不仅承受不住万石战船的撞击,同样也承受不住爆裂箭的爆炸冲击,从里面将船炸个大洞,海水汹涌灌入,很快就像一只装满水的大碗,漂在水面上,士兵被迫爬上顶部,却被唐军乱箭毫不怜悯的一一射杀。
日本军的龟船对渤海国或者新罗的船只很有杀伤力,因为大家都是两三千石大小,龟船只要用绳钩钩住对方船只,手握太刀的水军士兵就会纷纷跳上对方船上,将对方全部斩杀。
当年白江口之战,日本战船就是这样大败新罗船队,新罗才不得不向大唐紧急求援。
但日军的龟船面对唐军高大坚固的战船,这一招就是失灵了,海面上到处是燃烧的龟船以及被撞成碎片的龟船部件。
本能唐朝水军就比日本水军强了不止一个等级,加上现在唐军装备了天下最强大的火器,简直就是善战的狸花猫和小老鼠之间的较量。
这种降维式的打击几乎就是一边倒的碾压,龟船想逃都逃不走,原本执行斩尾战术的五十艘战船在龙湾口前等了个寂寞,一艘龟船都没有能逃回来。
一个时辰后,所有的日军龟船在海面上全部消失了,海面上都是碎木和浮尸,所有日军士兵全部被射杀,不收一个战俘。
这支军队也参与了对渤海国上京的屠杀,最后落到这个下场,也是他们罪有应得。
唐军船队浩浩荡荡驶入了龙湾,龙原县的百姓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日本国需要人力搬运海运物资,便将龙原府各地的百姓全部集中居住在海港边的龙河县,有一万余人,
听说唐朝军队到来,城内的百姓纷纷扶老携幼赶到码头上,高宏远上了岸,很多百姓都认出他,都在大喊,“高刺史回来了!高刺史回来了!”
数千百姓跪在地上,放声大哭,高宏远也潸然落泪,他抹去眼泪对百姓高声道:“残暴的日本军队绝不会得逞,他们虽然灭亡了渤海国,但还有大唐主持正义,大唐会接纳大家,保护大家,让大家安居乐业,不会再被残暴的异族屠杀,我们都会成为大唐皇帝的子民。”
不知谁大喊一声,“大唐万岁!”
数千人纷纷振臂高喊,“大唐万岁!大唐皇帝万岁!”
唐军士兵随即在码头上搭起大棚赈粥,几座大棚前都排满了长队,饥寒交迫几个月的龙原府百姓终于吃到了一顿饱饭。
日本军没有修建仓库,他们直接利用海湾内的几百艘商船作为仓库,里面堆满抢掠的粮食、布匹、油料、盐、酒、冰冻肉类和各种生活必须品。
李成式随即下令给百姓分发粮食,每家一石小麦、一匹布、一桶油、两斤盐,上万百姓欢声雷动。
李邺和朝廷都极为看重渤海国的人口,主要是渤海国全面效仿大唐,学习唐朝的生活方式以及服装、语言等等,经过数十年的学习,渤海国百姓大部分和汉人很接近了。
他们也就成了辽东最容易改造的百姓,只要让他们安居乐业,待之宽厚,最多十几年,这些百姓都会忘记渤海国,从内心认同自己是大唐子民了。
高句丽人其实也是一样,只不过大唐当时保留了高句丽贵族和士族,又让他们聚居,他们当然不会对大唐有认同感。
李邺采取的办法就是铲除所有贵族,只留平民,然后‘齐民编户,十年归心。’
现在日本军提前杀光了渤海国的贵族,倒是大大方便了唐朝。
这就等于唐朝平白得了数十万人口,这对唐朝经略辽东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大船上,高宏远领来一名三十余岁男子,给李成式介绍道:“这位是我的老下属,龙原县主薄王原,也是汉人。”
王原连忙向李成式躬身行礼,李成式见他长得颇为粗壮,皮肤黝黑,不由笑道:“王主薄真是读书人吗?”
王原苦笑道:“卑职是河间县人,从小就长得粗壮,读完了县学便务农了,前年一个在渤海国做官的亲戚写信让我去,我就跑去了,通过渤海国的考试,被任命为龙原县主薄,不过也幸亏卑职长得粗壮黝黑,日本军便没有杀我,被我拉为壮丁运货。”
李成式请王原坐下,让士兵上了茶,他问道:“我发现基本上没有老人,是被他们杀了吗?”
王原眼中充满了愤恨,“这就是日本军队丧尽天良的地方,所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杀死,嫌他们占用粮食,据说他们本国也是这样,父母老了以后,就背到山上去饿死或者喂野兽,说他们是野兽还侮辱了野兽,至少野兽不会杀自己父母。”
李成式点点头,“天子给我们所有将领都下达了杀绝令,所有入侵渤海国的日本人全部杀死,不留战俘,让他们去地府轮回吧!”
“是该把他们全部杀死,他们的罪恶罄竹难书,没有一个是冤枉的。”
李成式又道:“天子很重视渤海国的百姓,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转为大唐百姓,不知现在渤海还有多少人,你能估计一下吗?”
王原想了想道:“渤海国原本有百万人口,现在估计减半了,我个人认为还有五六十万,也幸亏大唐军队来得及时,再晚来半年,他们就会杀光渤海国人,然后把他们国家的百姓转移过来,鸠占鹊巢,渤海国就会真的成为日本国一部分了。”
这时,高宏远道:“王主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建议把一万多百姓转移到三百里外的率宾府,他害怕日本军队败退下来,会对一万多百姓再度大屠杀。”
李成式点点头,“这个方案可以,从现在开始王主薄升为县令,给百姓宣传,然后我们把百姓慢慢转移过去。”
王原抱拳道:“感谢李将军信任,我建议用船转移百姓,率宾府的华州县也在海边,那边冬天虽然封冻,也春天也可以停泊了。”
“可以!好好宣传一下,我们把所有船只和人口都转移过去。”
华州县就是今天的海参崴。
第1324章 留任一届
时间进入三月后,朝廷开始全面运转,除了最大的税制改革外,朝廷也没有其他变化,完全按照摄政王时代的体制运转。
不过韦见素正式提出了退仕请求,他把李邺扶上了帝位,决定功成身退了。
韦见素已经六十五岁了,再做一届到七十岁,也不是不可以,但按照他和李岱的约定,他是接任李岱右相,一旦李邺上位登基,那就要把右相之位让给李泌,他可以继续出任辅相。
可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韦见素已经不想再任辅相,索性功成身退,他也能在家里安享晚年。
更重要是,他比较保守,已经不太适应李邺锐意进取的风格,比如这次对南诏动兵,韦见素就坚决反对,两线同时开战虽不是禁忌,但也绝不是稳健之策。
李邺还是不顾他的反对,强行出兵了,让韦见素十分沮丧。
上午时分,李邺在城外一片试验田内兴致勃巡视早稻的生长情况,试验田是农学院的试验地,今天一月,李邺登基后不久,便将农学从工学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农学院,隶属于司农寺,然后又把工学再一分为二,成立工学院和军器学院,工学院隶属于少府寺,军器学院隶属于军器监。
但这只是教育改革第一步,按照他的思路,他要设立县学、州学和太学三级教育制度,县学九年,学习儒学和百家诸子。
州学就开始分化了,分为文学和算学,算学里面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农学、基础工学等等。
太学就更多了,文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兵学院、法学院、造船航海学院等等,李邺准备建立九大学院。
但这需要时间来一步步落实,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不够,另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逐步接受。
但大唐是开放的王朝,海纳百川,接受李邺的教育改革,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还是师资不足,从明年开始,李邺就准备开始改革县学和州学了。
他准备让自己父亲李岱来负责这一块,父亲虽然是太上皇,但他还是稍微年轻了一点,他还想做点事,那么由他负责教育改革最适合,成立一个教育委员会,直接向自己负责。
农学院的水稻试验田有三百亩,全部种植了交州早稻,今天交州稻继续在南方各地试验种植,李邺却考虑在关中试一试,现在还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时期,要到九百年前后才渐渐进入小冰期,距离现在还有一百多年。
现在的关中比后世关中温暖湿润得多,如果试验双季稻能成功,那么关中每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增加三成。
这对不断增加的关中人口,意义非同寻常。
试验田长势不错,郁郁葱葱,可以看见远处有老农在施肥。
“杨院正,你觉得早稻能种成吗?”
农学院的院正叫做杨淼,原是司农寺丞,做了三十年司农寺的官员,各种农作物经验丰富,也算是老把式了。
他点点头道:“回禀陛下,从生长情况来看,目前很顺利,微臣认为基本上能种成,关键是看产量,如果产量还可以,哪怕是和冬小麦持平,微臣都认为有推广的价值,至少冬天就空出来了,让土壤休息过冬,对保护土壤墒情很有好处,另外,种子用量也比小麦少三成,这一点对农民很重要。
“但它用水量很多!”李邺提醒道。
“这倒是,如果真正决定推广双季稻,关中的水利建设还得加强,另外,全面推广用煤,对保护渭水和泾水上游的森林非常有利,这两年渭水和泾水的流量都明显增加,对关中农业有明显的好处。”
李邺点点头笑道:“等它开始收获的时候通知朕,朕再来亲自看一看。”
“微臣遵旨!”
从城外视察回来,已经快到中午了,通事舍人韦皋在门口道:“陛下,韦相国求见!”
李邺从窗户看了看远处大钟时间,快到中午了,他便对韦皋笑道:“请韦相国进来,再去通知丹凤酒楼,今天中午朕要过去,两个人。”
韦皋匆匆去了,不多时,韦见素走进来,把一份报告放在桌上。
“陛下,这是今年科举的报名情况,超过了十万人,盛况空前,大唐彻底统一了。”
科举在这个月二十号开考,还有半個月时间,明经、进士和算学三科共录取一百二十人,另外发榜后紧接着是太学、工学、农学三大学府的招生考试。
算学考中也要去工学进修,但身份不一样,进修四年后就直接授工事郎八品官,工学正常读出来是州学助教,助教属于一等吏,要教书五年转正为教授后,便是从九品官了。
李邺点点头,“要把去高等学府的好处向大家宣扬,要让大家知道,考上高等学府也是能当官的。”
“陛下,都知道呢!今年报名高等学府考试的人数就达三万,争夺一千五百个名额。”
说到这,韦见素又取出一份辞职书,“陛下,微臣乞退,恳求陛下批准!”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