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62章

作者:高月

  最后李邺终于接受了太后的旨意,发表公开申明,他并不视皇帝大位为荣耀,而是把它视为一项责任,将竭尽全力,带领大唐皇朝走向鼎盛。

  当李邺接受皇位的消息传出,顿时满朝欢腾,长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数十万百姓自发上街游行,敲锣打鼓,欢庆大唐再一次走向中兴。

  随即朝廷成立了登基筹备会,由韦见素出任会长,张立和李泌为副会长,由礼部、太常寺、宗正寺等七八部门联合,财政拨钱三万贯,将筹建一个简朴且盛大的登基仪式。

  所谓简朴就是一切用现成的材料,不另外购置,洛阳皇宫还保存了前天子李隆基登基的全套仪仗,天子李亨又进行了翻新修补,打算二次登基,弥补他在灵武登基时的简陋,但因为战事紧张,这套仪仗最终没有用上,迁都洛阳时带去了,目前保存在洛阳皇宫内。

  把这套仪仗全部拿过来利用,就省下了至少二十万贯购置钱。

  然后整个长安和皇城的张灯结彩,因为是正月初一,就把花灯搬出来,保留到正月十五,便可一举两得。

  还有三万仪仗士兵,光是仪仗兵的铠甲兵器就要耗费数十万贯,想想就不用了,直接把三万龙骧骑兵搬出来,穿上作战的明光铠甲,手执新款三尖两刃刀,这比仪仗兵更威武。

  三万贯钱主要花在维持秩序和福利上,比较给长安每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一领新衣,送一根拐杖,再比如制作烟火,将斥候士兵用的火药箭进行改造,加大药量,加上铁粉,用大黄弩发射上天,在空中燃烧爆炸声,变得姹紫嫣红。

  原本是报信的火药箭,却演变成了盛大的节日烟火。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慢慢考虑充实,还有两個多月时间,不用太着急。

  但对于李邺,登基只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身份的确定,目前他其实已经是事实上的天子,他同时也是大唐建国以来,最受大臣欢迎的天子。

  为什么?就是对相权的确认。

  李邺吸取了李隆基和李亨的教训,他们都是剥夺了相权,把君权无限放大,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政务,便把大量政务丢给了宦官处理,阉党之权由此形成。

  李邺创造性地成立了白虎堂,由白虎堂按照明确的权力分工来分配奏折,这就不像当年的李林甫,明明是相国的权力,他却自作主张塞给天子李隆基,李隆基也装糊涂,享受这种相权上移,连任命一个州官都由天子决定。

  有了白虎堂的分权,只有贴着红色标签的甲级奏折才会递给李邺。

  而且相权并不是相国一人独有,而是政事堂的权力,右相的权力主要是吏权,五品以上,从三品以下,由右相任命,而政事堂是事权,讨论并投票表决。

  另外,如果吏部对右相的人事任命觉得不妥,可以抗诉,然后交由政事堂讨论,如果政事堂讨论后还是分歧太大,就由天子来定夺。

  这几天,李邺在关注交州稻的收获情况,交州稻主要是早稻,在六月成熟后,立刻抢种大唐特有的晚稻,这样就保障了一年两季,所有交州稻有没有效果,必须全年来看,看一年的收获有多少。

  另外,农田冬天就可以闲下来休养,进行施肥保墒,并兴修水利,等开春后再进行耕种。

  李邺特地命令政事堂安排数十支考察组奔赴南方各州,考察交州稻在各地的种植情况。

  官房内,李邺正在听取户部尚书刘晏关于各地收成的简报,虽然正式报告没有,但各地都用鸽信发送简报到朝廷,至少大致情况便知道了。

  “看初步的统计,还是江南东道那边收成更好,更适合交州稻的推广,粮食产量普遍增产四成。”

  “别的地方呢?”

  “江南西道和巴蜀都增产三成,山南东道和淮南道、淮西道都是两成多一点。”

  “福建道和岭南两道呢?”李邺又问道。

  “目前还没有送来,情况不清楚,或许福建道会好一点,毕竟他们去年就开始种了。”

  李邺点点头,他对交州稻抱以极大的期待,历史上人口突破一亿的北宋,就是从交州稻引入开始,当然,当时叫占城稻,其实是一回事。

  但北宋当时的人口是被动的提高,李邺要主动提高人口,就必须学习清朝的摊丁入亩,放弃人头税,对唐朝来说,就是户税。

  但取消户税的阻力太大,从朝廷到地方,几乎都反对取消户税,

  但户税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户税变成朝廷税,地方上就没有阻力了,然后把酒税和契税划给地方,再给地方一部分田税,比如三七开,这样地方也就没有意见了。

  一旦把户税划给朝廷,就可以进行改革,进行两头减,把老人和孩童减掉,只对青壮征税,允许用田税进行抵减。

  李邺负手站在窗前沉思良久,对刘晏道:“我想推进的税赋改,明年能全面铺开吗?”

  刘晏沉吟一下道:“从巴蜀试点来看,盐税收入很可观,已经远远超过了户税,现在政事堂已经不反对户税进行改革了,另外,朝廷反对田税和地方共享,现在地方上光租金一块收入就已经很大了,而且酒税很可观,也同样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户税分成,加上契税,地方税收和租金收入绝对足够了。”

  李邺当然知道,北宋时,盐税和酒税成为最主要两大税,远远超过的田税,北宋还发明了免役钱,不想服劳役可以交钱抵免,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人头税,李邺现在考虑是休养生息,不打算征免役钱。

  李邺沉思良久道:“朝廷还要负担各地方官员的俸禄,确实差不多了,明年开始首先把户税划归朝廷,不要立刻废除,而且先改革,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征户税,按每户人数征,降低一半税额,农民可以用田税抵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孩子,则免户税;家中有军人,免户税。

  第二,国内商税暂时免征,但进口商税依旧由市舶署征收。

  第三,田税统一降为三十税一,十年不变。

  第四,全面推行盐铁酒专卖,其中酒税和契税归地方,盐铁归朝廷。

  第五,矿税统一由朝廷征收,然后地方和朝廷各一半。

  第六,由内卫负责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各种逃税行为。”

第1286章 宏图远大

  两天后的上午,刘晏把最后的税制改革定稿提交给了政事堂讨论,税制属于军政大事,政事堂通过后,还要提交军政议事会进行表决。

  最后由李邺签字后生效。

  这次政事堂议事和军政议事一起举行。

  李邺也参加了这次税制改革的讨论,他要进行一些解释,尤其是户税改革,这是他主导的,他要进行说明,让群臣理解他的长期意图。

  中书省圆厅内,数百名五品以上官员济济一堂。

  数百名官员们都在听取政事堂九名阁僚的讨论。

  韦见素用铁签敲了敲云板,发出清脆的响声,数百名都安静下来。

  韦见素笑道:“摄政王殿下首先要给大家进行一个说明,发表一次谈话,有请殿下!”

  李邺用旁边走进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众人纷纷起身。

  “参见殿下!”

  李邺摆摆手,“各位请坐!”

  他没有坐下,提高声音缓缓对众人道:“这次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户税改革,因为这是我提出来的,所以要由我来给解释一下,让大家明白,我为什么要实行户税改革?”

  众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这还是第一次,由大唐的最高统治者对大家说明情况。

  李邺缓缓道:“相信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户税实行了上千年,为什么要改革甚至废除,简单一句话,因为人口。

  天宝元年,大唐人口约八百万户,近五千万人口,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为四千万出头,大家去河北看看,就能深刻体会到人口锐减的惨状,恐怕只有天宝年间的一成了,幽州也差不多,河南道和河东道也损失一半人口,长安总人口原本超过两百万,现在还不到一百三十万人。

  我们急需恢复人口,而户税在事实上阻碍人口的增长,百姓孩子生得越多,交税就越多,负担十分沉重,这样一来,百姓都不愿多生。

  如果户税不改,恐怕一百年后,大唐人口也恢复不到天宝元年的数量。”

  这时,有几名官员挂上了一幅巨大的大唐未来疆域地图,李邺用木杆指地图上的东北方向道:“各位,明年我打算实施辽东战略,朝廷将拿下整个辽东,大家知道那边土地有多大,从辽西走廊向北推进,一直到最北面冰雪地带,差不多有半个大唐的面积,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一望数千里的森林,光那边种的小麦,哪怕是一年一熟,也能养活整个大唐人口,这么辽阔的土地,至少需要迁徙三千万人口,我们拿得出来吗?”

  李邺又用木杆指向西北,“还有安西,当年我可是在咸海建立了大唐最遥远的咸海县,我需要三千万人口向西域迁徙,我们拿得出来吗?

  还有无数的海岛和一片片无人居住的大陆,地图上无法显示,但每一块大陆都比大唐还要大,也是需要人口。

  各位,人口才是大唐最稀缺的资源,我们要休养生息,要发展农业,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要让每個百姓都能吃饱饭,他们就会拼命给我们生孩子,二十年后,大唐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八千万人?

  这是我宏伟的计划,而实现这个宏伟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改革户税,直至最后取消。”

  圆厅内一片鸦雀无声无声,所有人都被摄政王远大的宏图震惊住了,忽然,圆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每个人骨子里的雄心壮志都在这一刻苏醒了。

  大唐税制改革方案得以顺利通过,待明年一月一日,李邺作为大唐天子签署后,就会向天下颁布实行。

  ……….

  中午时分,武德酒楼内生意火爆,一间靠窗的雅室内,韦见素正和裴遵庆同坐小酌。

  裴遵庆给韦见素斟满一杯酒道:“我一直以为辽东就是收拾契丹,重置安东都护府,没想到竟然是要北扩几千里,我对那边地理不熟,殿下说的冰雪地带是指北海吗?”

  “应该不是北海,北海其实只是一座很深的淡水大湖,位于回纥的北面,殿下说的冰雪地带在东北方向,距离北海还有几千里,更北更远,据说那里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盖,当地土人用鹿来拉雪橇,我看过殿下参谋房的一幅地图,他对那边标注为北极,那边是真的海洋,一望无际。”

  “啊!这么遥远,要来有什么用?”

  韦见素笑了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嘛!现在虽然没有什么用,将来我们的后人可能就有用了。”

  “这倒也是!”

  裴遵庆又压低声音道:“听说独孤家、长孙家、窦家和元家一起去南洋了,他们真要在哪里建国?”

  韦见素淡淡笑道:“他们去海外建国不好吗?难道非要等他们重新坐大?他们一走,大唐又出现多少自耕农,这是殿下极为高明的一招,将来的历史地位堪比推恩令,我是极为佩服,所以坚决赞成海外建国这个方案。”

  裴遵庆点点头,“关陇贵族操控北周、隋唐差不多两百年了,他们一走,大唐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了。”

  李邺回到府中已经快天黑了,府上正在收拾东西,他们下个月就要搬进大明宫,虽然李邺不太想搬家,但下个月要开始改造东城墙,城墙夹道就不能走了,走外面不安全,朝廷和内卫都坚决要求他搬进大明宫,更重要是,他的家人都很想搬家,李邺也只得照顾大家了。

  天气转凉,他们已经不住在望天阁内,搬回了沉香亭。

  李邺回到自己书房,却见妻子独孤新月正在给他收拾书架,他心中顽心大起,捏着嗓子道:“参见皇后娘娘!”

  “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不要乱喊!咦——”

  独孤新月忽然反应过来,一回头,见丈夫一脸坏笑看着自己,她俏脸一红,上前拧了丈夫胳膊一下。

  “死样子,故意逗我!”

  李邺紧紧搂住她,笑嘻嘻道:“叫你皇后娘娘不高兴吗?”

  “当然高兴呀!但不是明年才开始吗?”

  “明年是正式登基,但现在其实已经是了,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朝廷那帮家伙都改口了,以前都是称卑职,现在改微臣了。”

  独孤新月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想得美,小皇帝还没有退位呢!你哪里是天子了?再说你这个样子,也没个天子的正形,哪有在书房里抱着老婆的?”

  “这就不对啊!抱老婆和天子是两码事,天子才会天天抱呢!”

  独孤新月冷笑一声,“天子天天抱的是别的女人,什么沈太妃,张太后之类”

  李邺有点尴尬了,张太后那个蠢女人前两天跑来拜访妻子,不知说了什么蠢话,竟让妻子猜到了他和张太后的暧昧。

  独孤新月见丈夫尴尬,怕他恼羞成怒,便主动亲吻他,柔声劝道:“张太后虽然有几分姿色,但她毕竟是太后,夫君对她有兴趣,最好明年再说,被百官知道了会影响名声,听我的劝!”

  李邺点了点头,搂着妻子回吻,这时,楼梯上传来奔跑声,只见大女儿星沙拿着一卷书从楼上跑下来,“娘,爹爹这里居然有《搜神记》,我喜欢!”

  她一抬头,发现爹爹正搂着娘亲嘴呢?她吐下舌头,连忙跑回去了,“我什么都没看见!”

  独孤新月连忙挣脱丈夫,埋怨他道:“孩子长大了,以后小心点!”

  “我又不知道她在楼上!”

  李邺这才想起,女儿已经九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他忽然醒悟,糟糕!连忙跑上楼去,“星沙,那个书箱不能翻!”

  女儿发现他偷藏艳情的书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