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53章

作者:高月

  依旧没有任何人举手,韦见素点点头,“一共三百四十三票赞成废除现在的天子,零票反对,本相正式宣布,朝廷提议废除天子,另选贤明继任大统。”

  政事堂随即草拟了《关于废除现任大唐皇帝的提议》,由三百四十三名大臣签字画押,作为正式文书。

  虽然朝廷同意废除天子李侗,但这只是朝廷提案,不是正式决议,提案必须由摄政王批准后才能成为正式决议,然后由太后颁布诏书,废除天子李侗。

  至于由谁来继承大统,虽然大家都想到了摄政王李邺,但并不代表其他李氏宗室没有机会,关键还是看支持的情况。

  政事堂内,除了刘晏不在外,其他八名政事堂成员正在商议推举新天子的方案。

  大家只是在制定标准,并不是推荐谁来继任大统,所以任何人都不提,也不提交摄政王。

  这就是韦见素的精明老辣之处,他用公开且合理合法方式帮助李邺上位,使李邺的上位完全符合道统,将来不管任何史书都无法否认他登基的合法性。

  八位相国和辅相逐一补充,渐渐达成了共识,一共制定了五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李氏宗族原则,所有新帝候选者必须在宗室族谱中有记录,并不是所有皇族都能在宗族中有记名。

  比如李林甫的子孙虽然都是长平郡王李叔良的后人,勉强可以称为皇族,但只有李林甫、李岱和李邺三人记入了宗族名谱,其他都没有。

  这种情况有很多,实际上只有唐高祖李渊的后人才记入宗族名谱,而李林甫、李岱和李邺三人是特别列入。

  第二条原则,推荐原则,所有大唐七品以上官员都有推荐权,不仅是文官,也包括武将、虚官和有爵位的贵族等等,每个人都有一张推荐票。

  所以候选人至少要得到三十张推荐票以上,才有资格成为新天子候选人。

  第三条原则,实名制原则,所有参与者都要求实名,每个推荐者都必须有据可查。

  第四条原则,公开公平原则,这次新天子推选过程全部公开,由政事堂审核资格,公开唱票记票,以保证公平。

  第五条原则,成年原则,每个新天子候选人都必须年满十八岁,十八岁以下的宗室不准参加候选。

  五条原则确定下来,韦见素前去拜见摄政王王妃,请她批准五条原则。

第1270章 渭河瑞兆

  这两天,摄政王府内忙成一团,太微产下一个男孩,另一个孕妇沈珍珠也有临产的征兆。

  好几名产婆和御医都在忙碌照顾沈珍珠。

  沈珍珠生活在摄政王府已经是朝中公开的秘密,但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沈珍珠不是太子李豫的发妻,李豫的发妻是韩国夫人的女儿崔氏。

  虽然沈珍珠后来也被封为太子妃,但性质还是不一样,她毕竟是小妾上位。

  历史上,沈珍珠有地位是因为她儿子唐德宗,如今李适被刺早死,也没有成为皇太孙,所以不管是宗正寺,还是朝臣,都没有把她当回事。

  这也是沈珍珠回娘家不受见待的缘故。

  真正影响大的是杨玉环,所以知道底细的人都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泄露。

  望仙楼内,独孤新月正和杨玉环闲聊,她们刚刚接到家信,夫君已经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让一家人都充满了期待。

  “大姐,我觉得你不应该逃避,而是想办法适应,夫君上位是必然的,到了他那个地位,代表的已经不是個人利益,而是无数人的利益。”

  独孤新月叹口气,“我知道这条路是必然要走的,也没打算逃避,只是我内心并不想走这条路。”

  杨玉环喝了口茶,抿嘴笑道:“那大姐担心什么呢?你们是结发夫妻,你担心他会把你抛弃?”

  “那倒没有,只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烦恼,哎!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我有点担心独孤家权势太大,又不懂进退,会给我惹来无尽的烦恼。”

  杨玉环沉默片刻道:“有件事按理我不应该说,但我想想还是告诉你,夫君给我说过关于独孤家的事情。”

  “什么话?你快告诉我!”

  “大概是去年吧!有一天晚上他和我闲聊时,提到海外和西方,他说外面疆域太大,作为朝廷恐怕难以顾及,他考虑建诸侯国,把一些财势巨大的权贵家族放出去建诸侯国,他举例时,第一个就是独孤家族。”

  “啊!”

  独孤新月大吃一惊,“夫君真这样说过吗?”

  杨玉环点点头,又连忙解释道:“大姐千万不要多心,他对我说这些,是因为我既无娘家,也无子嗣,所以他没有什么顾忌。”

  独孤新月拉着杨玉环的手笑道:“我不会多心的,有时候夫君多宠爱你一些我还求之不得,就像你自己说的,伱无娘家也无子嗣,我担心什么呢?”

  停一下,独孤新月又笑道:“其实我也蛮羡慕你的,虽然你比我大很多,但我们站在一起就像姐妹,甚至你肌肤比我还要细嫩,还有你的容貌,哎!连我动心,不用说男人了。”

  “大姐说笑了!”

  两人说笑一阵,就把独孤家族的事情掩盖下去了。

  这时,一名侍女在门口道:“启禀夫人,韦相国求见,在清风堂等候!”

  独孤新月点点头,对杨玉环笑道:“我先去一趟,晚点我们再聊!”

  她起身出门了,清风堂位于勤政务本楼,是王妃临时接待大臣的地方,需要乘坐轻便马车过去。

  马车上,独孤新月还在想玉环给她透露的秘密,难道夫君真的想分封诸侯国?

  这可是大事,有机会她要告诉父亲,让家族有一个事先准备。

  马车缓缓停在清风堂,几名侍女将王妃扶下,走进大堂,韦见素连忙上前行礼。

  独孤新月笑道:“这么热的天,还要烦请韦相国亲自跑一趟,您派个手下送来就是了。”

  “今天的报告有些重要,如果王妃有疑问,可以随时问卑职。”

  说着,韦见素呈上一本奏折,独孤新月结过奏折,看了一下题目就吓一跳,《大唐新天子资格初选》。

  独孤新月毕竟替丈夫处理了几个月的公务,也慢慢沉得住气了,她看了看内容,便放在一边笑道:“摄政王已经回程路上了,这么重要的折子还是让他来看吧!”

  韦见素大喜,“殿下要回来了吗?”

  独孤新月点点头,“收到家信时,殿下已经在太原了,估计现在快要进关中了。”

  韦见素起身道:“那这份奏折就先放在这里,等殿下回来再说,卑职先告退!”

  韦见素行一礼告辞走了。

  独孤新月又仔细看了一遍五条原则,她眉头微皱,韦见素今天是糊涂了吗?这种重大的事情居然让自己审批,难道是他太急切了,想在夫君回来之前把事情办好?

  她着实想不通,只能等夫君回来后再询问了。

  上午时分,一条渔船和往常一样在咸阳外的渭河上捕鱼,两名渔夫是父子二人,父亲叫孙小路,咸阳附近的农民,以种田和捕鱼为生,儿子是他的长子,只有十八岁,去年开始跟随他捕鱼,生存的技能就这样一代代延续。

  孙小路一网抛进去,他感觉这一网应该有收获,不料在他收网时却拉不动了。

  “大郎,你快来帮我!”孙小路急得大喊。

  孙大郎跳过来问道:“爹爹,怎么了?”

  “我不知网到什么东西,很沉重,你和我一起拉!”

  父子二人齐心协力拉渔网,但依旧拉不动,孙小路有点急了,这渔网是他刚买回来的,千万别弄坏了!

  “你拉着网,我下去看看。”

  “爹爹别去了吧!万一是什么水怪。”

  “胡扯呢!不是什么水怪,应该是块大石头,把渔网绕住了,我得下去解开。”

  孙小路脱去外衣,一个猛子扎进了水中,孙大郎提心吊胆盯着水面,他就害怕下面是个水怪,一口把父亲吞了。

  忽然,孙小路从水下钻出来,大喊道:“不得了,你赶紧回去喊人来帮忙,拿绳子!”

  渭河出宝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咸阳,城内十几万百姓跑到渭河边看热闹,王县令带着数十名捕快和衙役匆匆赶到渭河边。

  只见岸边放着一个黑漆漆的东西,体型巨大,他连忙带着衙役下去了。

  一群人正在围观巨宝,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县君来了!”

  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王县令带着手下走上前,他这才看清此物,顿时大吃一惊,竟然是一只青铜大鼎,至少重达几千斤。

  王县令是进士出身,他知道这是不得了的东西,虽然上面都是淤泥,但制式十分古朴,一看就是上古重器,而且上面好像有铭文,应该是上古帝王所铸。

  “这是谁挖到的?”王县令问道。

  孙小路连忙上前道:“启禀县君,是小民捕鱼时无意中发现的。”

  “奖赏你十贯钱,现在大鼎被官府接管了!”

  他吩咐左右,“用油布盖上,立刻去通知长安。”

第1271章 渭南夜谈

  京兆尹李栖筠亲自带人来查看,县令已经命令把大鼎冲洗干净,露出了铭文,李栖筠认出了古文中的雍鼎二字,他顿时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九鼎之一的雍鼎吗?

  李栖筠不敢怠慢,连忙将大鼎用船运回长安。

  雍鼎出水,事关重大,朝廷立刻组织大儒和金石学者前来鉴定,最终得出结论,确实是雍鼎,至少是秦朝以前的古物,可究竟是原物,还是仿制,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记载,天下九鼎应该在始皇帝的陵寝之中,或许单独留下了雍鼎,以证明秦朝是天下正统,其他八鼎陪葬。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朝廷还没有定论,但渭水出现雍鼎消息还是迅速传遍了长安,令长安为之震惊和兴奋,很快有儿歌也出现了,‘雍鼎现,天下兴,一代名君出西京’

  上古神器重现人间,这是不折不扣的瑞兆,整个长安都把目光投向了兴庆宫,虽然摄政王远征还没有回来,但大家都知道,大唐要再次出明君了。

  中午时分,裴遵庆和李岘在武德酒楼内用餐,裴遵庆见李岘有点心事重重,便给他斟满一杯酒笑道:“雍鼎现身,是好事啊!延鉴老弟怎么反而有点担忧?”

  李岘叹了口气道:“其实你我都清楚,这不是什么瑞兆,而是人造,大鼎刚刚运来长安,半天时间不到就传遍长安,大儒还在争论是不是雍鼎,长安百姓都知道它是雍鼎,连儿歌都出来了,这不是明摆着有人在用心。”

  “那你觉得是谁,摄政王殿下吗?”

  “当然不是!”

  李岘蘸着酒在桌上写下‘独孤’二字,冷冷道:“除了他们家族,谁还有这么大的手笔,把秦朝以前的古鼎拿出来投入河中!”

  裴遵庆笑了笑道:“就算是他们家族所为,但也是为了摄政王着想,其实我觉得瑞兆来得很及时,应该是好事,难道老弟不是这样认为?”

  李岘半晌道:“当然对摄政王是好事,但恐怕对其他人就不是好事了。”

  “什么意思?”裴遵庆不解问道。

  “对其他李氏宗室不公平啊!他们本来争取皇位的机会就不大,现在就更加渺茫了。”

  裴遵庆脸色有点冷了下来,哼了一声道:“公平?阉党横行的时候,除了那几个皇子,其他人呢?不是一样舔着脸叫李辅国为尚父吗?怎么,现在又开始对皇位蠢蠢欲动了?”

  李岘摇摇头,“不管谁做天子,我都希望能合理合法。”

  “说到底,还是因为摄政王不是高祖的子孙,所以你们这些宗室一直耿耿于怀,其实最应该感到庆幸是你们这些大唐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