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21章

作者:高月

  今天李邺和政事堂官员去城内各地调查市场,内卫出动了三千多人保护高官们。

  “感谢殿下夸奖,这是内卫的职责!”

  这时,杜佑送来了高秀岩的报告抄件,李邺把抄件递给李成华道:“这是高秀岩从云州发来的报告,关于草原最近半年的情况,你先看看,然后调查长安这边草原商人,或者回纥人,还有辽东那边是在京商人,我一份完整的报告,在新年前给我!”

  “卑职遵令!”

  李成华接过报告,行一礼匆匆去了。

  李邺却陷入沉思中,他让内卫继续调查只是想完善高秀岩的报告,但李邺并没有怀疑这份报告的真假,相反,这份报告来得非常及时,让他还有三个月时间进行部署考虑。

  可如果把过多资源都投向北方,那河北的藩镇怎么办?

  沉思良久,李邺派人去把李泌和刘晏请来。

  李泌目前是主管吏部的辅相,和主管户部的刘晏一起,被称为大唐最有实权的两大臣子,掌权人事权和财权,落实方面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右相李岱。

  另外李泌和刘晏还兼任李邺幕僚的职务,并没有卸任,很多重大军国事务,他都会听取两人的意见。

  不多时,李泌和刘晏先后来到李邺的朝房,李邺把高秀岩的报告原件给二人看了一遍。

  待刘晏看完,李邺问道:“两位有什么想法?”

  李泌微微笑道:“殿下是担心明天开春回纥大军会杀到边境?”

  李邺点点头,“确实是有点担心回纥军会影响到我的计划。”

  李泌又笑道:“这个问题我们半年前就探讨过!”

  李邺精神一振,“愿听详解!”

  李泌不慌不忙道:“殿下,卑职之前认为有六成的可能回纥大军开春后会杀来,为什么只有六成,因为卑职认为回纥会受到昆坚的牵制,不一定过得来,但现在昆坚部北遁了,回纥军没有了后顾之忧,那他们杀来大唐的可能性就增加到九成了。”

  李邺沉吟一下道:“你们觉得朔方,云州和幽州,这三个地方回纥会选哪个方向?”

  “云州!”

  旁边刘晏毫不犹豫道:“既然田神玉已经投降了回纥,那回纥最有可能前来支援田神玉,进攻云州就一定是他们首选。”

  ==

  【今天效率太低,只写了两章】

第1215章 战略建议

  李泌点点头道:“刘尚书说得对,回纥的目标是太原城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殿下还要给云州增兵,再增添最先进的火器,相信云中县能守住,只要守住云中县,回纥大军就不敢向南冒进,那他们下一步极可能就转道去幽州了,早就有证据,朱泚也投降了回纥。”

  李泌的推断和李邺的想法基本相符,只不过李邺认为,回纥大军重点是河北,云州是次要,当然,他们也会攻打云中县,一旦攻不下,会立刻转道河北。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我考虑这个冬天从飞狐陉杀过去,先把朱泚给灭了,二位的意见呢?”

  李泌摇摇头道:“殿下这个想法不错,但从全局看,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李邺没有打断李泌的话,让他继续说下去。

  李泌又继续道:“幽州太复杂,不光是叛军势力的老巢,还近二十万高句丽人,还有契丹人、奚人,尤其契丹人占领了辽东,一直对平州虎视眈眈,上次洛阳的朱滔刺杀事件就是契丹人虎视中原的证明,他们想利用刺杀把大唐搞乱。

  所以殿下击败朱泚军容易,占领幽州容易,但要站稳幽州就太难了,就像站着一块摇晃不稳的大石上,前有回纥的进攻,后背有藩镇的反扑,内部还有大量内应造反引敌,殿下不感觉很被动吗?”

  旁边刘晏也道:“李尚书之前和卑职一起商讨此事,我们都认为只要守住云州,幽州就别管了,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先铲除黄河南面的李正已,没有了后顾之忧,再发动河北之战。”

  李泌也道:“卑职也就是这个意见,但卑职要提醒殿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防范朔州,回纥人拿不到云中县,回纥可汗很可能会派兵绕道南下,屠城马邑县和善阳县,以报当年之仇;第二,不可小看藩镇的合纵联盟,在灭亡面前,他们一定会同仇敌忾,一旦殿下派大军进攻李正已,合纵军会围魏救赵,攻打卫州和怀州,威胁洛阳,逼殿下退兵,所以卑职建议雷万春的军队撤到怀州;第三,火油的威力藩镇都有领教,卑职相信回纥囤积了大量火油,他们会用火油来支援藩镇,所以殿下一定要对火油有准备。”

  内卫调查效率极高,仅仅过了两天时间,李成华便向李邺提交了调查补充报告。

  “启禀殿下,这两天内卫走访了近三百名商人,掌握了大量的消息,基本上和报告吻合,但需要补充几点,第一个葛逻禄人向回纥示弱是有原因的,葛逻禄人也爆发了内部争端,据说是婆匐部葛逻禄和金山葛逻禄去年爆发了冲突,冲突原因不详,金山葛逻禄被击败,伤亡惨重,他们没有实力和回纥对抗,才示弱退出薛部落的土地。”

  李邺默默点头,他有一种直觉,两支葛逻禄人爆发冲突,很可能和祆教东扩有关系,想到祆教,李邺就想到了金山灵,他连忙摇摇头,把那個女人从自己脑海里甩掉。

  李邺一直不愿多想这件事,又道:“然后呢?继续说!”

  李成华又继续道:“然后就是辽东那边,据说契丹军队已经在平州驻军,同时训练出一支几万人的高句丽军队,这支高句丽军队的主将好像还是朝廷那边过去的。”

  李邺脑海里忽然跳出一个人,前梅花卫主将王思义,攻破洛阳后,他就不知所踪,还有一批他的心腹手下,大概两千人左右也不知所踪。

  幽州的高句丽军队首领应该就是这个王思义,还有他的两千军队,狡兔三窟,这个王思义和他的手下躲过了自己军队的围剿,渡黄河北上了。

  “还有补充的吗?”李邺又问道。

  “就这两点,其他暂时没有了。”

  李成华把报告交给了李邺,李邺沉思良久又道:“我们拿下太原后,河北藩镇非常紧张,要防止他们狗急跳墙,派刺客来长安,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成华点点头,“卑职明白!”

  要阻止战争,那就干掉想发动战争的人,这个弱者思想在藩镇那边大受追捧,从李希烈到田承嗣,再到朱泚,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干的,他们一定还会这样干。

  这个新年就会成为内卫挑战性最大的一个新年。

  下午时分,李邺下达了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向河东道北部增兵三万,其中一万增加云州防御,另外两万增加为朔州的防御。

  第二道命令,命令雷万春率本部大军撤退到怀州,准备随时支援卫州的薛嵩部。

  这里面还有一丝对薛嵩的不满,作为最后一个藩镇以外的军阀,薛嵩居然没有进京,说明这个薛嵩并没有醒悟,手中只剩下一万军队和一个卫州,他竟然还放不下手中的一点点军权,李邺便决定借这次机会,让雷万春安排时机抓捕薛嵩,以防止他率军投降藩镇。

  次日一早,李邺来到中书省圆殿,参加逢五例行军政议事。

  军政议事实际上就是朝会,只是不叫朝会这个名字,那就没必要让张太后和天子出席。

  军政议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临时军政议事,临时有重要事情,由李邺召集五品以上文职官参加。

  第二种就是例会,每月逢五举行,也就是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这三天举行,一个月三次军政议事会。

  今天是十二月十五,近百名五品官员济济一堂,官员们都坐在四周阶梯式座位上,位子越向下表示官职越高。

  最下面便是政事堂的九名成员,加上两名政事堂行走,御史大夫颜真卿和谏议大夫崔涣,一共十一名成员围坐在一个巨大的环形桌前,正北面是摄政王李邺的座位,他的位子比其他十一人稍高一点,背后下方也坐着几名秘书监官员。

  今天议事是由礼部尚书韦见素主持,七名辅相每月轮流主持,这个月轮到了韦见素。

  但政事堂议事是由右相召集并主持,和军政议事不一样。

  军政议事并不是每个大臣都有资格发言,一般只有摄政王和政事堂成员有直接发言权,就是不需要经过同意,就可以直接发言。

  其他官员首先要经过主官同意,然后在议事主持那里备案,最后还要在现场提出发言申请,摄政王李邺同意后才能发言。

  任何朝代的官员都不能随意越级发言或者越级汇报,那是对上司的不尊重,违背了尊卑等级的礼制。

  但凡事都有例外,很多低层官员怎么冒死向天子上书?

  尤其是武则天破坏规矩,允许低层官员越级上奏后,后来皇帝虽然抨击武则天,却保留了她允许低层官员越级上奏的规定。

  但又不能随心所欲越级上奏,这里面有一个渠道,就是谏院。

  谏院有点类似后世的信访办,不仅是沟通朝廷和普遍百姓的一条渠道,同时也是沟通低层官员和上位者之间的渠道。

  目前谏院大门口设有四个铜匦,分别是青、丹、白、黑四色,其中“延恩匦”为求仕进者投之;“招谏匦”为言朝政得失者投之;“申冤匦”为有冤抑者投之;“通玄匦”为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

  虽然武则天设立时出现了大量告密,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但它设立的本意是为了通冤滞、知民情。

  有点扯远了,随着一声清脆的云板叩响,军政议事开始了。

  韦见素缓缓道:“今天的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讨论长安扩城方案,第二个是提名明年年号候选,两个方案都事先发给大家了,我们先开始第一个议题,讨论长安扩城方案。”

第1216章 扩城方案

  长安扩城并不是临时才有的想法,唐高宗时代就有了,新建大明宫就是扩城的一种方案,最后是选择洛阳东都的双京制作为扩大都城的方案。

  如果从广义的概率上来说,唐朝甚至还有太原府、河中府、成都府、凤翔府、江陵府等等都城,甚至唐肃宗李亨在朔方灵州登基,那么灵武县也短时间成为过唐朝的都城。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都,长安作为唐朝都城有两百六十六年时间,而东都洛阳成为都城也不过才二十六年,所以真正意义上扩都还是要扩大长安城。

  长安扩城的思路是李邺最先提出来的想法,主要源于两个朝廷合并,涉及到大量官员的既得利益,还有军方将领希望在长安有宅子的诉求,还有江南士族也抱怨距离长安太远,长安控宅太严,他们在长安买不到宅子。

  所以李邺从泉州回来后,就提出了扩城思路,然后政事堂讨论通过,由工部制定扩城方案,交由军政议事来讨论。

  按照李邺最初的思路,长安扩城是向西向北扩,把汉长安城和现在长安城融为一体,但遭到政事堂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长安城的统一协调,破坏长安风水。

  右相李岱提出了第二个扩城方案,东西南同时扩城,东北方向灞桥也修建一座新城,和汉长安城平衡呼应,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李邺觉得这个方案牵涉面太大,但这是他父亲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方案,李邺也勉强认可了。

  工部制定的细节方案已经下放到各部寺监,各部寺内部也进行过讨论。

  右相李岱缓缓道:“扩城就涉及到把农田变成宅地,大家都知道,农田才多少钱一亩,宅地又要多少钱,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冻结一切土地交易,由朝廷统一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

  李岱作为统治者的代表,文官集团的领袖,他首先考虑的可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朝廷的利益,大家都清楚,一旦扩城会产生大量的土地利益,这块利益大家都要抢,李岱主张朝廷拿大头,李岱的思路自然得到了政事堂的一致支持。

  李岱这個思路还是儿子李邺教他的,当年李岱出任户部侍郎,朝廷极度拮据,李邺给他出的主意就是卖地,卖掉了部分土地后,财政拮据极大缓解,李岱尝到了卖地的甜头,他很清楚,一旦扩城后,大量土地会产生多少利益?

  今天军政议事敲定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土地并购法案,朝廷一致同意,以农田五倍的价钱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当然,农民的宅地不会收购。

  但城外真正属于农民土地并不多,恐怕连一成都没有,唐朝兼并土地的风潮如此强盛,紧靠长安城的土地简直就是黄金中黄金,哪里还会有多少属于农民,大部分都在各个权贵的手中,其中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这里面包括了三座各自占地万亩的皇庄,以及禁苑大量的土地,这些都属于皇帝所有,占据全部土地的四成。

  其次便是朝廷,这得益于阉党集团的覆灭,数十名宦官贪财如命,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在长安和洛阳占据了大量土地,收敛天量财富,阉党集团覆灭后,金银等财富七成进了内库,三成进左藏库。

  然后所有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宅等等,都归了朝廷,加上官府控地,比如汉长安城基本上都属于官府,所以朝廷、官府占了全部土地的三成左右。

  第三大地主是权贵,包括皇族、关陇贵族、外戚、高官士族等等,他们积累百年,土地数量也十分庞大,大概占据了全部土地的两成。

  最后才是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等等,他们的土地非常零星,几乎几亩、十几亩,几十亩,汇集起来最多只占一成,这里面农民的利益会更多一点,他们有宅地,目前只有百贯一亩,一旦扩城,亩价至少会涨三五倍。

  所以通过的土地并购法案,主要就是针对第四类人,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

  这并不是朝廷剥削农民,现在长安城外的农田亩价二十贯,以五倍价格收购就是百贯了,这和宅地的价格一样。

  如果被权贵抢先去收购土地,溢价两三倍就已经是菩萨心肠了,大部分都原价收购,如果不卖就得罪了权贵,现在不收拾你,等着吧!以后会慢慢算账。

  小民得罪不起权贵,只能被迫出售,所以朝廷及时出台并购法案,实际上是保护了农民,同时朝廷也获得了未来的土地利益。

  长安扩城讨论涉及面太大,直到天黑,才讨论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延期后天继续讨论。

  独孤烈回到了府中,长子独孤晋阳已经先一步,在书房里等候父亲。

  独孤晋阳目前已辞去所有职位,只保留蓝田县公的爵位,他代父守孝三年,独孤老太太去世,独孤烈应该丁忧三年,但独孤家族不想放弃这次出任辅相的机会,一致决定由独孤晋阳代父守孝三年,独孤烈出任兵部尚书辅相,和当年李岱一样,里面不脱孝衣,不饮酒,不聚会,府中不张灯结彩。

  父子二人在书房里坐下,独孤晋阳问道:“父亲,听说朝廷已经决定要扩城?”

  独孤晋阳看了儿子一眼,淡淡道:“朝廷已经出台法令,暂时禁止长安周边土地买卖,你就不要想去买农民的土地了,买了官府也不会给你过户,另外,军政议事还没有进行表决,最终是否扩城还没有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