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邺点点头,“王爷出任宗正寺卿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王爵,这件事我就交给你,到时候提一个方案给我。”
“感谢殿下信任,老臣一定处理好此事!”
就在李琳告辞刚走,李邺便接到了大理寺卿彭海盐的汇报,在仁和坊城隍庙发现了李辅国的尸体。
李邺当即带着手下赶去仁和坊。
仁和坊位于洛阳城的最南面,紧靠长夏门,不多时,李邺赶到了仁和坊。
城隍庙已经被军队包围,李邺快步走进城隍庙,大理寺卿彭海盐迎上来道:“我们已经找宦官确认过了,确定是李辅国,听几个乞丐说,李辅国和他几个手下发生争执,被捅了十几刀,财物都被侍卫抢走了。”
“他的脸是什么样子?”李邺沉声问道。
彭海盐愣了一下,“卑职不明白!”
“看看再说吧!”
几名大理寺官差将一卷破席子拎到广场上,把席子摊开,里面果然是一具尸体。
胸口上全是血,已经凝结了,一张瘦脸因为剧烈痛苦而变了形。
李邺看了一眼便摇摇头道:“不是李辅国,还是他的替身。”
彭海盐虽然是大理寺卿,但有些顶级情报他没有资格接触,像天子的健康之类,继承人之类,就是属于顶级情报,彭海盐就不会知道。
李辅国得过天花,脸上全是黑点,这也属于顶级情报。
彭海盐不知道,但李邺知道,独孤明告诉过他。
第1158章 穷途末路
李邺摇摇头道:“此人应该还是李辅国的替身,李辅国的真身从长夏门逃走了,用金蝉脱壳之计把替身扔在这里了。”
彭海盐一头雾水,挠挠头问道:“李辅国是不是有什么特征,所以殿下一眼就能认出来不是他?”
李邺点点头,“李辅国得过麻风病,一直带着面罩,真正的李辅国,脸上全是凹凸不平的黑麻子,几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彭海盐这才明白,叹口气道:“卑职还真不知道!”
李邺微微笑道:“知道的人只有寥寥数人,你不知道很正常。”
彭海盐忽然想到一事,连忙道:“但悬赏布告上没有写清楚,还是按照替身的模样画像。”
“我知道,因为很多人都见过他的替身,基本上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悬赏画图都办不到,所以考虑到李辅国一直和替身在一起,只要抓到替身,就能找到本人了,没想到李辅国居然杀人灭口,现在把悬赏布告改过来,重新悬赏捉拿!”
彭海盐点点头,“卑职明白,这就去改,一个带着面具的宦官。”
福昌县位于洛水北岸,距离洛阳一百五十里,是隶属于都畿道的一座小县,人口只有两三万人。
在福昌县西北方向便是崤山山区,山脚下有一座占地约千亩的小庄园,叫做福西庄园,主人姓李,三十岁左右,大家都称呼他李公子。
李公子身材瘦高,长得一张瘦长的马脸,看起来和被杀的李辅国替身有几分相似。
当然相似,这位李公子正是李辅国的儿子,实际上是李辅国亲侄子,两人有血缘关系。所以容貌相似。
他在县衙购买庄园用的名字叫李阔,至于他的真名是什么,已经无人知晓。
福西庄园内有座占地八亩的宅子,里面有三十多间屋子,分布十分复杂。
李阔背着两个沉重的大袋子,手中拎着一只大食盒来到外宅一间屋子里,一进门,两名侍卫迎上来。
“李公子,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走?”
“先吃点东西,这些黄金给你们的,一人一袋。
袋子里各装着三百两黄金,食盒是滚热的胡饼,两名侍卫饿坏了,拿起胡饼就大吃起来,一边吃一边数着黄金,每人三十锭金子,每锭十两。
“瞧我这记性!”
李阔一拍脑门笑道:“我居然把酒忘记了,我去给你们拿酒!”
他转身匆匆去了,他一走,其中一名侍卫立刻把嘴里嚼碎的胡饼全部吐在地上。
另一名侍卫愣住了,“老韩,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我不相信他们,他们的食物和酒我都不敢碰!”
另一名侍卫吓坏了,立刻扼住喉咙,想吐出来,却吐不出来了,他吃得太急,一口气吃掉了两块胡饼。
“啊!”
这名侍卫忽然捂着肚子惨叫一声,脸色霎时间变得惨白,毒药太烈,已经发作了。
另一名侍卫惊得呆住了,他连黄金也不敢要,逃出后窗狂奔而去,中毒侍卫在地上打滚,片刻便不动了,七窍流血而死。
一刻钟后,李阔又回来了,手中却拎一根长矛,他见屋子里只有一人倒地而死,另一人不见踪影,顿时大惊失色,跑出院子,翻身上马追了出去。
绕了一大圈,李阔忽然发现树下有一个黑影,急忙奔了过去,果然是那名侍卫,他虽然没有把胡饼咽下肚,但李辅国毒药入口即化,异常霸道,只要咀嚼过,胡饼中的剧毒一定流进了他的喉咙,所以没跑多远,还是毒性发作了。
侍卫奄奄一息,还有一口气,李阔纵马上前,狠狠将长矛刺穿了他的后心,侍卫惨叫一声,当场死去。
李阔这才他的尸体放在马上,牵马回去了。
等李阔走远,大树背后出现一个七八岁的乡村孩童,手中拿着几個鸟蛋,他惊恐地望着地上一滩血,撒腿便跑。
半个时辰后,李阔处理完尸体,来到后宅的书房内,他慢慢推开一座书橱,书橱背后露出一扇门,里面是一间密室,点了一支蜡烛,光线昏暗,一名灰衣男子坐在桌前背对着他。
“两人都处理掉了吗?”
灰衣男子声音阴柔,正是李辅国。
“回禀父亲,两人都已经处理了,尸体深度掩埋。”
“顺利吗?”
“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一人先中毒倒地,另一人跳窗逃跑,但没跑多远就中毒倒地,被孩儿用长矛直接刺死。”
“没有被人看见吧?”
“没有!没有被任何人,所有佃户孩儿都让他们回家了。”
“那就好!”
李辅国点点头,“李邺不会建都洛阳,最多一个月,他就会回长安,那时我才会安全,你每天晚上来送饭,不要让任何人发现。”
“孩儿明白!”
李辅国揉揉额头问道:“洛阳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暂时还没有,如果有消息,我会及时告诉父亲!”
李辅国摆摆手,“去吧!把书橱关上。”
李阔退出去,关上房门,轰然一声,橱柜关上了,李辅国吹灭了蜡烛,房间里顿时一片漆黑,他喜欢呆在漆黑的房间里。
汜水关,三千多梅花卫士兵坐在地上,被关陇骑兵团团包围,在这些士兵的认知中,关陇军是从西面杀来,汜水关应该是他们的人,或者是一座空关。
但谁也想不到,两万关陇士兵攻破了孟津关,先一步赶到汜水关,截断了所有逃亡士兵的退路。
这些梅花卫士兵都没有穿盔甲或者军服,看起来就是普通百姓,但他们全是年轻青壮,一看就是知道是逃亡士兵。
上万关陇骑兵将他们团团包围,主将郝廷玉高喊道:“你们不用紧张,齐王殿下不会杀戮你们,会让你们回家,但如果在沿途犯下罪行,那就不会轻饶!”
大部分士兵都比较坦然,他们一路逃来,又累又饿,根本没有心思去抢掠百姓,不过还是有少部分士兵还是比较紧张,他们沿途都有过抢掠行为。
这时,关陇士兵送来了食物,馒头和菜汤,每人两个,士兵们都已饿坏了,拿起馒头便大吃起来。
这时,一名关陇军校尉带着一名梅花卫士兵找到了主将郝廷玉,“将军,有一名士兵想立功赎罪!”
“有什么重要情报?”
这名梅花卫士兵上前道:“启禀将军,小人发现有一群人在保护着一个中年人,那人说话很阴柔,感觉像个宦官。”
郝廷玉精神一振,他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阉党的重要人物。
“在哪里?”
梅花卫士兵低声道:“西北角那群人就是!”
郝廷玉眯眼向西北角望去,不注意还没有发现,如果仔细看,确实一群比较独立的人,大约有三十余人,衣服都一样,一边吃着馒头,一边警惕地四处张望,其中一名稍胖的男子被他们有意识地遮挡起来。
果然是有问题啊!
郝廷玉找来一名手下大将,对他低声嘱咐几句。
大将去了,很快,百名骑兵突然出现,将三十余人团团包围,周围人吓得连滚带爬跑掉了。
很快,大群士兵涌进来,将这群人一个个揪出去捆绑起来。
就像剥白菜一样,层层护卫士兵被抓走,最后只剩下一名身材稍胖的中年人,无数长矛和弓弩对准了他,他也知道难逃大劫,只得站起身长叹一声道:“天命如此,我就是鱼朝恩!”
第1159章 洛阳新政
就在关陇军控制洛阳的第三天,朝廷开始重新运转,李邺下令将缴获的神策军军俸一百余万贯全部用来发放百官俸禄,将拖欠百官的所有俸禄全部付清,并多发一个月俸禄作为补偿。
一时间,满朝文武欢声雷动,这才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就算对李邺再瞧不起,但拖欠了几个月的俸禄实实在在到手了,还多加了一个月的俸禄,这些瞧不起李邺的官员也不得不闭嘴。
与此同时,张太后连下数道旨意,革除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三十二名阉党的一切职务和爵位,依照大唐律严惩。
册封齐王李邺为监国上将军,并依照监国提议,废除了李辅国设立的两相制度,重新实行新的政事堂制度。
政事堂内济济一堂,除了李泌在长安,枢密使段秀实还在江南外,其他七相都到齐了,就连李岘也刚刚从江南西道回来述职,便被请进了政事堂。
由张立宣读监国李邺的任命,李岱出任右相中书令,张立出任左相门下侍中,七辅相包括吏部尚书李泌,户部尚书刘晏、礼部尚书韦见素、兵部尚书独孤烈、刑部尚书裴遵庆、工部尚书李岘、枢密使段秀实。
然后还有御史大夫颜真卿,谏议大夫崔涣,他们二人虽然不是辅相,但有资格参加政事堂议事。
张立又宣读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设立左右相加七辅相的方案,由左相全权负责白虎堂,所有奏折的进出都要由白虎堂进行分级规范并审核合规。
各部下设左右侍郎,这样既保留了朝廷的官员,又尊重了齐王府的主官。
在现阶段,这实际上是一個平衡的措施,虽然有利有弊,但最大的好处使两个朝廷尽快融合稳定。
大殿上安静下来,李邺发表了第一次施政讲话。
“各位相国,阉党既除,社稷更新,新的大唐朝廷开始运转,我有幸作为监国,在这里和大家简单说几句,在齐王府时,我经常率军出征,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就算我不在,齐王府和关陇各地依旧运转正常,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制度规范。
在我看来,朝廷就像一座宫殿,有的官员是大梁、有的官员是立柱,有的是瓦片,有的是地基,还要有人负责维护修缮,去除腐朽,更新部件,还要有人时时警惕,防止火灾。
如果一个君王又要做大梁,又要当立柱,还要管屋檐和房架,甚至连瓦片都要亲力亲为,手伸得太长,把大臣的权力都抢了,最后什么都做了,结果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关起门享受,大臣们就无所适从,因为权力都在他手上。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