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14章

作者:高月

  所以必须是当前皇帝的儿孙才能叫正统,但如果太上皇有专门指定为正统,那也可以视为和天子子孙一样有皇位继承权。

  比如李璘,他被太上皇认定为正统,在太上皇的威逼之下,李亨不得不册封李璘为皇太弟。

  太上皇一驾崩,李亨马上找借口撤销了这个皇太弟。

  太上皇认定为正统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李邺,李邺享有和李亨子孙一样的皇位继承权。

  但李亨的子孙也很多,有数十人,那么肯定还有先后顺序,一般以嫡长优先。

  先是嫡长子为太子,如果太子去世,那就轮到嫡长孙,但如果太子有一個极为优秀的兄弟,那也可以不立嫡长孙,而立另一个儿子,李世民和李隆基都不是嫡长子。

  所以这种嫡长顺序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一定非要立谁为继承者,老大不行老二来,并不是。

  只要不是嫡长子,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在正统皇位继承者中,出现了一个特别优秀且强势者,那么百官一样可以拥戴这个优秀者登基。

  天子李亨恼火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他驾崩后,就不一定是他子孙登基了,有了太上皇的诏书,那么李邺也可以上位。

  “陛下,莫非谈判失败了吗?”张皇后见丈夫怒气满脸,不由关切问道。

  李亨摇了摇头,“谈判还在继续,朕生气是刚刚得到一个消息,齐王竟然有太上皇的诏书,太上皇承认他为正统皇位继承人。”

  “什么意思?齐王可以继承陛下的皇位?”

  张皇后瞪大了眼睛,“他算老几,他是李叔良的后人,他怎么可能继承陛下的皇位?”

  李亨恨恨道:“但他有太上皇的诏书,诏书上承认他可以继承朕的皇位。”

  张皇后眼珠一转,当机立断道:“唯一的办法就是陛下尽快立太子,断了李邺的想念。”

  李亨点点头,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不过在立太子问题上,各方分歧太大,李亨本人想立次子李系为太子,但遭到各方强烈反对。

  政事堂的相国们想立长孙李适为皇太孙,权宦集团原本是支持李系,但后来又支持张皇后所生的十三子定王李侗为太子。

  按照法理,太子去世,应该立皇长孙,然后才是太子的兄弟,但李亨并不想立长孙李适,原因是李适说错了一句话,李适在拜祭父亲亡灵时,曾低声发誓,他若为皇帝,一定会追究到底,为父亲报仇。

  偏偏这句话被李适身边的一名小宦官听见了,小宦官立刻向李辅国报告,李辅国又向天子李亨告密,让李亨十分恼火,长子虽然是病死,但也间接死在他的手上,李适的意思,岂不是要追究自己的责任?坏自己的身后之名。

  自从这件事后,尽管长孙李适经常来向李亨请安,但李亨越看他越不舒服,越看他越憎恨,所以说偏见是最可怕的,一旦有了偏见,对方越努力,只会越会被人反感。

  张皇后见丈夫沉吟不语,她忽然想到一件事,心中顿时一惊,如果现在立太子,自己儿子才五岁,可没有一点胜算,自己刚才忽略了。

  必须要完全搞掉李适,自己儿子才有希望。

  张皇后又劝道:“其实陛下也不要着急立太子,哪怕陛下百年之后,留下了遗诏立太子,也轮不到李邺,李邺只是痴心妄想罢了。”

  “只是李邺的军队很厉害,朕很担心他将来会兵临城下,强行夺取皇位。”

  “那陛下更不要急了,现在陛下需要励精图治,把军队搞大搞强,那时又何惧李邺?”

  李亨点了点头,“皇后说得对,一切都靠实力说话,朕确实急也没有用!”

  下午时分,裴遵庆匆匆赶来,向天子汇报最新的谈判情况。

  “微臣提出了关中和关内道换取剑南道、山南西道的方案,刘晏表态要等齐王回来后才能决定,然后刘晏也提出了他们的方案,他们还是想用钱来买。”

  用钱买的方案李亨也能接受,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财政绝境的王朝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钱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他们打算拿出多少钱?”李亨追问道。

  “刘晏先提出拿三百万贯买下关中的治理权,然后又提到关内道,他表态愿意再拿出三百万贯买下关内道。”

  关内道是关中的屏障,是关中附属,如果关中丢了,那关内道对朝廷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愿意很简单,被黄河阻隔,过不去了。

  就像安西北庭一样,名义上属于朝廷,但朝廷根本就鞭长莫及,军队人马都过不去,所以李亨和政事堂都一致同意用安西、北庭交换荆襄,关内道其实也是和安西、北庭一样。

  李亨倒是颇为动心了,六百贯啊!可以解决十个月的军俸,完全可以用这笔钱剿灭李希烈。

  沉思良久,李亨问裴遵庆道:“政事堂是什么态度?”

  “回禀陛下,我们一致认为,最好是能换回巴蜀两道,如果实在不行,那么接受六百万贯补偿也总比一无所获要强。”

  李亨点点头,“朕也是这个意思,既然齐王还是想按照规矩来办事,朕也非常欢迎,先以巴蜀为主,对方不同意,那就接受他们的六百万贯。”

  就在天子接见裴遵庆的同一时刻,张皇后也在暗中和李辅国商量对付皇长孙李适的办法。

  李辅国阴阴道:“越王李系是个没用的窝囊废,天子想立他为太子,也是因为他没有用,所以不用考虑李系,关键还是李适,一旦天子被百官劝服,幡然醒悟,那他十有八九就是要立李适了,我们不能给李适时间和机会,尽快消灭他才是制胜之策,得想一个办法才行。”

第1021章 嫁祸淮西

  在洛阳城怀仁坊有座不大的武馆,叫做武通院。

  安史之乱后,惨遭的屠戮的百姓痛定思痛,在乱世中,没有武艺就是任人屠宰的羊群,身怀武艺至少能自保,有把子力气和体力,甚至还能带着家人向南方逃命,想明白了这一点,城内百姓纷纷将孩子送去练武。

  一时间,洛阳城内武馆林立,几乎人人都在练武,坊坊都有武馆,在武馆如云的洛阳,这座叫武通院的小武馆就仿佛麻雀一般存在,但也教了十几个孩子。

  武馆原馆主姓简,河北贝州清河县人,因为年纪大了,便回乡养老去了,年初便把武馆卖给了一个同乡。

  同乡姓赵,叫做赵武通,三十余岁,据他吹嘘,他曾在颜真卿的军队中做过将领,但也有知情者说,此人实际上是安禄山军队中的一名郎将,后来才投降唐军,买下武馆的本钱就是他在战争的抢掠积累。

  但赵武通的真正身份却是田承嗣的亲兵校尉,他之前潜伏在长安,年初迁都的传闻出来后,赵武通便奉田承嗣之令又从长安提前潜入洛阳城。

  当然,田承嗣在长安也有官方联络,也叫进奏院,也会装模作样地将一些人口、税赋奏表按时交给朝廷,同时也负责收集朝廷情报。

  目前魏博进奏院也随着朝廷一起迁到洛阳,因为进奏院被梅花卫监视,所以武通院一直就是进奏院的暗藏机构,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都交给武通院去做。

  这两天,武馆内来了十几名外地武士,对外说是馆主的同门师兄弟,来洛阳谋生,寄住在武馆内,白天一早出去,晚上回来,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买卖。

  这十几名武士其实就是赵武通的下属,刚刚从长安过来,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心狠手辣的杀手。

  下午时分,一個中年文士乘坐一辆马车来到怀仁坊武通院,中年文士叫做刘江,是魏博进奏院主管,在进奏院进进出出,会被梅花卫盯住,但在这里,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了。

  刘江从侧门进了武馆,被赵武通迎到后堂,无事不登三宝殿,刘江亲自上门来找自己必然是有重要任务。

  刘江坐下便缓缓道:“前天李辅国来找我了。”

  李辅国来找他们,赵武通一点都不奇怪,每年他们主公田承嗣都要大笔行贿权宦集团,以李辅国为首,行贿的财物都达十几万贯。

  所以当魏博军占领贝、德、冀三州后,朝廷虽然十分动怒,但最后结果都不了了之,当然是权宦集团在背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表面上李辅国控制的梅花卫对进奏院进行监控,但那只是走走形式,更多地还是暗中合作。

  刘江又问道:“李希烈想刺杀齐王,他们有进展吗?”

  赵武通摇摇头,“他们派来五名杀手,住在南市的利通客栈,据说齐王刚从汝州回来,驻扎内军营内,这帮家伙昨天还去贵宾馆附近探查情况,我的手下一直在暗中盯着他们。”

  “既然齐王驻扎在军营内,他们去贵宾馆做什么?”刘江不解问道。

  “齐王的手下就住在贵宾馆内,他们可能认为齐王会来贵宾馆探视手下,那时他们就有机会了。”

  刘江哼了一声,“真是一群蠢货,齐王怎么可能进城?”

  赵武通试探着问道:“李辅国找使君也是想刺杀齐王?”

  刘江摇摇头,“李辅国明着告诉我,想刺杀齐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别说没有这个机会,就算有机会,齐王站在五十步外,让你用弩箭射杀,箭矢都射不穿他的护甲,太上皇收藏的十三具宝铠都在他手上,其中三具护身内甲都是刀枪不透,所以刺杀齐王这种事情,李辅国基本上不考虑了。”

  停一下,刘江又缓缓道:“不过李辅国来找我,确实是要我们帮他刺杀一人。”

  “谁?”

  “鲁王李适!”

  赵武通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怎么想到刺杀皇长孙?”

  “这就不是你我该知道的事情了。”

  赵武通沉吟一下道:“那至少应该禀报主公吧!”

  刘江哼了一声,“我当然知道,我前天就发鸽信报告主公了,今天中午收到了主公的回信,所以特地来找你。”

  “主公怎么说?”

  刘江取出一卷鸽信纸条递给他,赵武通连忙接过,打开细看,主公在回信中一口答应刺杀鲁王李适,并命令他们务必将此次刺杀嫁祸给李希烈。

  赵武通缓缓点点头,他明白了,让李希烈背上这口黑锅,朝廷自然就会先攻打李希烈。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今天就开始行动起来,好好想一想,怎么嫁祸给李希烈的杀手。”

  李邺已经从汝州梁县回来了,有五千骑兵护卫,任何刺客都休想靠近他。

  关于朝廷两道换两道的方案,李邺一口回绝,天子这个方案太天真了,关中已经是他盘中之餐,已经是到嘴的肥肉,他怎么可能再用家里的粮仓去交换?

  刘晏已经拜访了裴遵庆,明确拒绝了两道换两道的方案,接下来是朝廷对他们提出的六百万贯方案进行回应,如果朝廷也同样拒绝,要么就重新谈判,要么就是谈判破裂,李邺返回关中,双方撕破脸皮。

  这天中午时分,刘晏匆匆赶到神都苑军营,找到了李邺。

  “启禀殿下,朝廷正式接受了我们的方案,要求我们支付两百万两白银,正式将关中和关内道的治理权交给我们。”

  李邺长长松了口气,这趟洛阳没有白来,最终达成了他的目的。

  “朝廷以什么方式把关中和关内道交给我?”

  “裴相国说,可能是关中节度使,然后治权包括关内道,关内道就不另外加官职了。”

  李邺点点头,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之前的荆襄条款调整了吗?”

  “回禀殿下,已经调整了,取消了任期延长一年的条款,汉中四州也相应取消延长一年任期。”

  李邺之前之所以提出这个条款,是想争取一年时间,把荆州的造船工场和工匠一并转移去汉阳,但这次他去梁州才了解到,大船制造基本都搬去了汉阳,船匠也安置在汉阳,荆州那边只剩下一些百石以下的小船制造,那这个条款就没必要再保留了。

  同时,李邺将江夏和汉阳合并为新的江夏府,由荆州刺史苏震出任府尹。

  这时,有士兵来报,“裴相国求见!”

第1022章 协议漏洞

  裴遵庆拿来了厚厚一叠文书,这是最后的谈判定稿,实际上早就准备就绪,把一些微调的部分修改后,谈判定稿就完成了。

  李邺大致翻阅了一下,基本上问题不大,细节很多,比如水军可以停泊那些港口,水军士兵能不能上岸,怎么上岸都有详细的说明。

  再比如双方还把最后撤军的方案也敲定了,什么时候撤军,哪些物资能带走,哪些不能带走,都有明确的约定。

  还有关于长安三大内,双方约定齐王只能使用兴庆宫,而大明宫和太极宫将封存等等细节。

  双方前后谈判了整整一个月,最终整理出了这份厚达三百页的谈判定稿。

  “殿下,谈判稿一式两份,天子要细看,可能需要两三天时间,等天子确定后,双方签署协议,最后由天子批准生效,这份文稿就作为协议附件!”

  李邺点点头,“等签署了协议后,我就要离开洛阳,恐怕没有时间去拜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