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52章

作者:高月

  可惜吐蕃军面对的是经验极为丰富的河陇唐军,他们紧贴石壁,巨石和滚木根本伤不了他们分毫。

  趁着短暂的空隙,三百唐军士兵继续向上奔跑,跑出一百余步,过了最后一个拐弯,前方忽然传来巨大的声响,士兵们立刻贴在石壁上,用盾牌保护住身体。

  这是第二波滚木礌石砸下,又是三百多块巨石和滚木砸下,剧烈的翻滚着,向唐军头上凌空砸来。

第905章 石堡之城(下)

  唐军士兵纷纷在山道边缘蹲下,用盾牌抵挡巨石和滚木的冲击之力。

  “砰!”一名士兵被一块反弹的巨石砸中盾牌,盾牌被砸裂,士兵闷哼一声,按住胳膊倒在地上,脸色苍白,他的手臂被砸断了。

  待这一轮滚木巨石稍稍平息,余长阳命令两名士兵将受伤士兵迅速送下山,他摆个手势,让所有士兵蹲下,保持安静。

  他盯着上方的动静,还有一百多步就到顶了,他取出千里眼细看,可以清晰看见,有十几名吐蕃士兵也在向下张望。

  余长阳眼珠一转,他对副将王俊林吩咐几句,便带着二十名士兵趴在山道上,慢慢向上爬去。

  王俊林做个取弩的手势,众人纷纷取下弩箭,一起拉开弩弦,放上箭矢,举起弩箭瞄准了山坡顶端。

  一刻钟后,余长阳带着二十名手下越爬越近,距离山顶只有三十步了。

  忽然一名吐蕃士兵大喊起来,他发现了趴在山道上的唐军士兵。

  吐蕃士兵纷纷举起滚木巨石,准备发动新一轮滚木攻势。

  王俊林急声大喊道:“射箭!”

  两百八十支弩箭‘嗖!嗖!’向山顶射去,箭力十分强劲,山顶上的吐蕃士兵措手不及,纷纷被箭矢射中,惨叫声一片。

  余长阳抓住了这个机会,一跃而起,向山顶冲去,后面的二十名手下一起爬起冲锋。

  吐蕃士兵此时再抛下滚木礌石已经来不及,他们大喊着拔剑迎战,余长阳一矛刺翻了一名吐蕃士兵,长矛被对方骨头卡住,没有抽出来,他索性扔掉短矛,拔出战刀和敌军激战,二十名手下也冲上来,和敌军激战在一起。

  “杀上去!”王俊林一声大吼,率先冲出去。

  他身后后的两百八十名唐军也跟着大喊冲了上去,磨盘谷的吐蕃军士兵只有四十余人,他们哪里敌得过如狼似虎的唐军,被杀得节节败退,渐渐被唐军吞没了,一个不剩,全部被唐军士兵杀死。

  王俊林随即向山下射出了三支火药箭,赤亮的火药箭在空中划过,李邺一声令下,他亲自率领三千士兵和百余名工匠上山了。

  不多时,李邺来到了磨盘谷上方,这里是半山腰了,余长阳连忙上前参见,“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急问道:“伤亡多少弟兄?”

  “回禀殿下,一共阵亡八名弟兄,伤三人,我们杀死吐蕃士兵四十二人。”

  李邺点点头,这个战果他非常满意,说明他的精兵战术完全成功,当然,磨盘谷也比较容易攻下。

  下一步就不容易了,攻打通天道,其实没有通道,要从超过九十度的悬崖峭壁上爬上去。

  李邺想到的办法就是铺设绳网,铺设一条宽十丈的绳网,每隔五十步铺一张绳网,只要铺设六张绳网就到顶了,这样,士兵在绳网上也同样能使用弩箭。

  制作绳网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岩石上打足够多的眼,再打入木桩,就像铺设岩壁栈道一样,但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至少要十天时间才能铺设完成。

  李邺一声令下,一百五十名工匠开始行动了,这些工匠都是铺设栈道的熟练工,在岩壁上打洞铺桩是他们的长项。

  李邺又留下一千名士兵掩护工匠,他带着其他士兵下山去了。

  李邺亲自率领两万士兵攻打石堡城,但辛云京和李抱真各率三万骑兵分兵两路杀进了赤岭以南,李抱真去对付吐谷浑人,辛云京则率领大军和两万头骆驼向大非川进军。

  赤岭是农牧分界线,赤岭以东是农业区,赤岭以西则是牧业区,到处是大片大片高山的草原。

  当然,吐蕃人也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高原,种植青稞等农作物,在黄河九曲地区也大片农业区,种植小麦,被掳去吐蕃的汉人奴隶也大部分集中在那一带,专门替吐蕃种粮食。

  一支百人组成的唐军斥候骑兵在广袤的草原上疾奔,为首是斥候校尉周致,他从一名斥候小兵用了五年的时间做到了校尉,不仅战功累累,经验也十分丰富。

  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查到所需的情报,简单说,就是找地头蛇,而且不能找一家,要找好几家。

  他们的翻译叫做曹路,是从张掖县衙调来的,那边有不少文吏都会吐蕃语,而这个曹路不光会说吐蕃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羌语。

  曹路指着远处一座低缓的山脊道:“越过那道山脊,或许会有发现!”

  周致微微笑道:“你说得对,我感觉空气是湿润的,那边必然有河流!”

  “跟我走!”

  骑兵们加快马速跟随主将向山脊方向奔去,奔上山脊,只见远处一条河流如玉带般流淌在广袤的草原上,河边有点点帐篷。

  骑兵们欢呼一声,纵马向远处的河流帐篷奔去

  斥候骑兵们遇到部落是一个吐谷浑小部落,青壮基本上没有了,只有一些老人和妇孺。

  在族长的大帐内,皮肤黝黑的老族长对唐军十分害怕,他很清楚一支骑兵军队到来,对他们这个小部落意味着什么。

  他沉默片刻,对曹路道:“我愿意告诉他们想知道的消息,只恳求他们放过我们,不要杀人,不要侮辱我们的女人。”

  曹路翻译给周致,周致点点头道:“你告诉他,我们的军规就是不允许屠杀平民,但我们需要带走三百只羊和三百袋奶酒,作为补给!”

  曹路翻译过去,老族长一颗心落下,点点头道:“羊酒尽管拿,不动人就行,我知道你们在找什么?伱们在找吐蕃军对吧!”

  周致点点头,“族长有消息吗?”

  “按理我不该说,但吐蕃军做得太过分,我们年轻青壮全部被吐蕃人强征带走,一个都没有回来,他们无情,我也不义了,我告诉你们,在南面两百里外盐湖旁边有一支吐蕃军驻扎。”

  周致听完翻译,急问道:“吐蕃军有多少人?”

  老族长缓缓道:“有多少人我不清楚,但有大概一千顶帐篷,而且我告诉你们,那支吐蕃军在那里驻扎已经有半年,我们一直在监视他们,一旦他们派军队过来,我们就会立刻撤离。”

  周致大喜,一千顶帐篷,那至少有四五千士兵。

  他当即走出大帐令道:“每人带三只宰好的羊,再带三袋羊奶酒,立刻向南出发!”

  夜里,周致匍匐在一座高地上,取出千里眼眺望远处的灯火通明的吐蕃大营,他们驻营地距离盐湖不到一里,可以看见远处银光闪闪的湖面。

  吐蕃军士兵正围着篝火吃饭,点燃了数十堆篝火。

  周致想不通吐蕃军为什么会在这里驻营?曹路笑着提醒他道:“这里就是天宝十三年的唐蕃分界线,我们白天看见了军营遗址应该是从前唐军驻扎之地,所以吐蕃也需要驻扎一支军队在边界,所以他们选择这里驻营,只是没有搬走而已,附近应该还有几个吐蕃部落,供养这支军队。”

  周致点点头,应该是这个原因,他当即兵分两路,他派一名旅帅率领十名手下赶回大非川向唐军主力汇报。

  他则率领其他骑兵又返回了两百里外的那个吐火浑小部落,在那边驻扎下来,继续监视吐蕃军的动向。

第906章 巧破防御

  几天后,辛云京率领两万大军来了吐谷浑小部落,周致连忙上前见礼。

  辛云京点点头问道:“吐蕃军还在盐湖吗?”

  “回禀将军,还在盐湖!”

  辛云京当即令道:“传令全军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出发!”

  两万大军在河边扎下了营帐,吐谷浑老族长前来拜见辛云京。

  辛云京喝了一口热腾腾的奶茶,缓缓道:“唐军是来帮助吐谷浑人摆脱吐蕃的吞并,这是我们殿下对吐谷浑的基本态度,就像百年前一样,汉人、羌人、吐谷浑人在陇右安居乐业,相安无事,老族长如果去伏俟城,可以告诉你们大酋长,要尽快来拜见我们殿下,商议共同对付吐蕃的策略。”

  老族长激动道:“如果能摆脱吐蕃的侵吞,那是我们吐谷浑之幸也,我明天就动身去伏俟城。”

  辛云京取出一支令箭递给他,“这是我的信物,我们辛家在陇右也小有名气,相信你们大酋长也听说过。”

  这时,周致在一旁低声道:“我们抓的战俘中可能有他们部落的子弟,他们恳求我们释放。”

  辛云京沉吟一下道:“让他拿出名单来,我回去给殿下说。”

  次日一早,两万唐军骑兵出发了,两天后抵达了盐湖,辛云京驻马望着十里外的吐蕃军大营。

  他当即命令副将张冰泉道:“你可率五千弟兄绕到敌军南面,截断敌军退路,若准备好,发火药箭通知我!”

  “遵令!”

  张冰泉当即率领五千人迂回向盐湖南面奔去。

  大约半个时辰后,远处几支火药箭飞射上天,辛云京拔刀大喊:“兄弟们,杀啊!”

  “杀啊——”

  一万五千唐骑兵齐声怒吼,铺天盖地向吐蕃军大营杀去。

  石堡城,经过工匠们七天的辛苦忙碌,通天道上的绳网已经铺设到两百步处,距离山崖顶部还有百步左右,再用三天时间就可以铺设完成。

  但两百步处便进入吐蕃军士兵的甩石打击范围,吐蕃军的甩石非常精准,伤害力较强,被击中头部极容易晕厥过去,天宝八年的攻打石堡城之战中,大量唐军士兵就是被击晕后坠入悬崖摔死。

  夜里亥时左右,唐军派出一百名箭法高强的弩手爬上绳网顶部,每个士兵都有一根特殊的腰带,腰带上有钩子,直接钩在绳网上,就算被甩石击中,也不会坠入悬崖,只会吊在半空中,被同伴紧急救助。

  弩手们用腿部攀住绳网,举弩向侧面的吐蕃士兵射去。

  一下子便射倒了七八名吐蕃士兵,工匠又开始继续打眼,安装绳网,上面的吐蕃军士兵刚一露头,立刻有数十支弩箭呼啸射来,三名吐蕃士兵躲闪不及,都是被一箭射中头部,仰面栽倒。

  其余吐蕃士兵吓得蹲在大石背后,不敢再抬头。

  绳网一尺一尺向上延伸,叮叮当当的凿岩声响了一夜,吐蕃士兵稍微抬头,便立刻被唐军弩箭压制住,整整一夜,吐蕃士兵被射杀十五人,却连一块石头也没有投出,着实令吐蕃士兵憋屈万分。

  原以为干了一夜,唐军会士兵休息了,没想到,换了一批工匠,又换了一批弩手,白天继续铺设绳网,一天以后,网绳高度就铺到了二百五十步处,已经和甩石的吐蕃士兵平行。

  唐军再次射杀了十七名吐蕃士兵,而唐军士兵和工匠也有六人被抛石击中头部,六人被打晕过去,却没有性命之忧,他们的腰带钩住了绳网,被吊在半空中,立刻被同伴救下山崖。

  没有了甩石的威胁,工匠的速度再次加快,到了次日中午,距离通天道崖顶只剩下十步了。

  绳网上唐军弩手已经增加到两百人,其中一百人专门对付甩石的吐蕃士兵,另一百人则将弩箭瞄准了山顶。

  铺绳梯的工匠也变得小心翼翼,距离山崖顶还有五步,忽然十几根长矛一起向工匠刺来,与此同时,两侧唐军也同时向崖顶密集射箭。

  七八名吐蕃士兵中箭,发出长长的惨叫声坠落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二十几名甩石士兵也想趁机进攻,他们刚一露头,百支弩箭几乎同时射出,甩石士兵纷纷中箭,近二十名吐蕃士兵被射杀。

  弩手们用腿控制绳网,一只手还穿过绳网,迅速拉弦上箭,再一次瞄准了侧面山顶处。

  头顶上的吐蕃士兵不敢靠近山崖,就在这时,数十支弩箭突然从山崖下方冒出来,对准吐蕃士兵一起射箭,他们出现得太突然,吐蕃士兵们措手不及,全部被乱箭射杀。

  这时,工匠们也露头了,他们将自己手中的最后一根大铁钉钉进了岩石中,钩上绳索,牢牢捆住,百名士兵们攀着绳索爬上了山崖。

  剩下的十几名吐蕃士兵见通天道失守,一起掉头向大小石堡城奔去.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加上创新实用的技术手段,唐军虽然用十天时间,但没有死一个人,便成功夺取了通天道。

  这里面关键是绳网的使用,以前是绳梯,士兵是纵向分布,只能有几名唐军士兵来对付吐蕃士兵的甩石,其他士兵在下方爱莫能助。

  但改成网绳后,唐军就变成横向分布,上百人一起发射弩箭,腰部还绳子扣在网绳上,上弦装箭也方便,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何止百倍,完全压制住了吐蕃士兵。

  夺取了通天道,下一步就是最后的大小石堡城。

  通天道上方的山顶是一片平台,可以容纳千余人,但距离两边的石堡城还有一段距离,小石堡城要近一点,要走一里的山路,而大石堡城要走三里左右,它们就像树干上生出了两根枝丫,一南一北,各走一条山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