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28章

作者:高月

  张典笑了笑,“你就是长安人,能不能守得住,你还不清楚吗?”

  这名士兵叹口气:“我曾曾祖父开始,长安城就没有发生过战争,上一次攻打长安还是隋朝吧!长安人就没见过战争,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

  另一名士兵道:“前段时间安禄山不是攻打了长安城吗?”

  “安禄山没有攻,皇帝直接跑了,把长安拱手让给安禄山,没有发生战争。”

  张典笑了笑道:“没有人知道能不能守住,那么就是说,有可能守得住,鲁王殿下在西域身经百战,我觉得咱们一定能守住。”

  这时,远处传来隐隐的马蹄声,众人连忙向官道上望去,只见泾源道上又有一队燕军骑兵疾奔而来,约二十人左右。

  从早上到现在,这是第九支骑兵小队了,应该是敌军前哨探子,按照惯例,敌军主力大军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将军快看!”

  一名士兵指着北面大喊:“军队来了!”

  这下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骑兵,前面队伍旌旗招展,气势汹汹,黑压压的骑兵一眼望不见尾,队伍速度不快,但至少是万人以上了。

  张典果断令道:“放信鹰!”

  士兵立刻将信筒绑在信鹰腿上,打开了鹰笼,一只信鹰随即扑棱棱飞起,在空中盘旋了两圈,随即向长安方向冉冉飞去。

第683章 机会乍现

  安禄山已经得到消息,安太清没有能守住长安城,被李邺攻进长安城,大半军队阵亡,安太清也不幸死在乱军之中。

  这个消息让安禄山咆哮如雷,他发誓要将李邺碎尸万段,以泄他心头之恨。

  安禄山当然不会放弃长安,他的二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粮食惊人,没有长安的粮食补充,他们坚持不了一个月。

  更重要是,长安是大唐都城,长安又被唐军夺回,消息传出去,必将振奋各地大唐军民士气,对他极为不利,他必须夺回来,他怎么能容忍李邺这个挑梁小丑破坏自己的大计。

  在泾州安定县和南下的二十万大军汇合后,安禄山立刻挥师南下,浩浩荡荡重返长安。

  二十万大军长约百里,光辎重队伍就有数十里,他们抓不到民夫,他们之前烧杀抢掠,泾源道上的百姓被他们杀了大半,剩下的几乎都跑光了。

  现在需要民夫搬运辎重,却找不到人了,无奈,只得让五万大军负责运输辎重,行军速度比较缓慢,这样就比李邺估计的时间晚了五天,直到第十一天后,安禄山的大军才重返关中

  萧关唐军大营,唐军得到了燕军南撤的消息,整个军营都欢呼起来。

  他们和燕军激战了一个多月,反复拉锯战,已经筋疲力尽,三万大军只剩下一万八千人,加上庆州王思礼的军队,总兵力不到四万人,面对对方二十万大军,他们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再打下去,他们也要全军覆灭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燕军居然撤退了,让三军将士怎么能不欢心鼓舞,怎么能不感谢上苍。

  这时,监军鱼朝恩走进大帐,向主将郭子仪建议道:“老将军,燕军既然撤退,辎重必然在后面,我们不如追杀上去,摧毁敌军辎重!”

  郭子仪心中极为憎恨这个宦官监军,之前伤亡最重的一次惨败,都是因为斥候发现敌军后勤防御空虚,自己觉得有诈,但鱼朝恩极力主张偷袭敌军粮道,甚至把天子金牌拿出来压自己,自己拗不过他,只好采取他的偷袭方案,结果落入了敌军陷阱,六千余军队全军覆灭。

  现在又开始作妖了,李归仁防御之严密,怎么可能给自己偷袭的机会。

  郭子仪沉吟一下道:“我觉得敌军撤退得蹊跷,他们并没有失败,明明可以不断发动攻势,一点点绞杀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撤退?”

  “原因咱家知道,是襄阳的鲁王出兵长安,夺取了长安,安禄山不得不召回大军重夺长安。”

  郭子仪顿时大怒,这么重要的消息,鱼朝恩居然不告诉自己,这不是要坏大事吗?

  郭子仪强忍怒火道:“燕军南撤,李归仁必然会布重兵在后面防护,一旦我们出兵追赶,他就会立刻得到消息,布下口袋让我们钻进去,监军,我们只剩一万八千人,再损失下去,就将无兵保护天子了。”

  鱼朝恩悻悻道:“咱家只是提个建议,主将是老将军,出不出兵,当然是老将军做主,与咱家无关!”

  鱼朝恩轻描淡写,就把上次强迫郭子仪出兵惨败的责任推脱了,郭子仪懒得和他计较,他当即道:“如果是李邺夺取了长安,那么庆州那边也应该撤军,可通知王思礼军队立刻回灵武,我们也回灵武,抓住这个机会让天子南下。”

  朔方这边人口太少,无法补充兵力,加上吐蕃虎视眈眈,郭子仪早就建议天子南下,走连云栈道去汉中,这样就能避开燕军和吐蕃军两军夹击的极度危险。

  方案虽好,但找不到南下机会,一旦他们南下,燕军主力就会立刻出六盘关截杀,那时就全完了,现在燕军撤回关中去攻打长安,吐蕃军又因为大雪封路出不了河西,正是天子南下的大好机会,这个机会必须要抓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郭子仪立刻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灵武给太子李豫。

  太子李豫已经从回纥出使回来,虽然回纥可汗承诺出兵帮助大唐,但出兵多少?什么时候出兵?出兵去哪里?唐朝给什么补偿等等细节问题,一个都没有敲定,回纥想要两京财物和女子,李豫哪里敢答应,父皇也没有指示,他只得先回来,不料在回来途中遭遇不明骑兵夜袭,他的两千护卫伤亡近半,几名跟随他出使回纥的大臣也不幸被敌军杀死。

  李豫知道是回纥人报复自己没有答应他们条件,他只得满腔悲愤地回来了。

  就在几天前,朝廷收到了李邺从长安发来的鹰信,得知李邺已经夺取长安,安禄山仓惶逃走,顿时满朝文武欢心鼓舞,李豫当然也激动万分,但他也知道,安禄山绝不会甘心,一定会重夺长安,他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郭子仪那边的消息。

  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内堂,将一封信呈给他,“殿下,郭老将军刚刚派人送来的急信。”

  李豫连忙接过信打开细看,他点点头,深为赞同郭子仪的想法,这个机会不抓住,一旦燕军杀回枪,那就真的危险了。

  “给我备车,我要进宫!”

  灵武宫太小,住不下太子,太子李豫带着一家子人住在一座占地三亩的小宅内,虽然比较拥挤,但已经不错了。

  他坐上马车,在侍卫的保护下向灵武宫驶去。

  此时,天子李亨正在和几名相国商议筹措军俸之事,之前宰相房琯出任主帅,在凤翔和燕军作战,结果遭遇惨败,好容易筹措的三十万贯全部成了敌军的战利品。

  现在他们财政枯竭,朝廷连一万贯都拿不出来,别说给士兵军俸,他们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了,本来还有几千两黄金,结果拿去当礼物给了回纥,一点水花都没有起来。

  议事堂上一片静默,五名相国都低头不语,天子李亨看了一眼众人,有点急了,“各位爱卿,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李相国,你主管财政,你来说说。”

  李亨把球踢到李岱面前,李岱半晌道:“陛下,微臣想来想去,只能用土地来抵偿俸禄,灵州有河套之利,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把一万顷军田拿出来,作为俸禄分给将士们,他们愿卖愿留都可以随意。”

  裴冕摇摇头,“李相国,士兵也要养家糊口,一家老小要吃饭,现在是冬天,他们家人能饿到明年夏天吗?”

  “可以给一点粮食补助.”

  “粮食不行,军粮本来就不够!”右相韦见素打断了李岱的话。

  这时,一个声音从堂下传来,“或许我有办法解决!”

  太子李豫快步走进了议事堂。

第684章 黑云压城

  原来是太子来了,众相国纷纷起身见礼,李豫向相国们点头致意,他快步上前,躬身向天子李亨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亨摆摆手,急忙问道:“太子刚从说有什么办法解决钱粮筹措的难题?”

  “回禀父皇,各位相国,我刚刚收到郭子仪派人送来的军报,攻打原州和庆州的二十万贼军已经确定撤退了,不是佯撤,已经撤退到了泾州。”

  议事堂内顿时一片窃窃议论,大家都知道李邺夺取了长安,安禄山必然是回兵救长安了,李岱的脸色有点难看,他知道儿子即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李亨点点头道:“这说明我们的围魏救赵之计成功了,但这和筹措钱粮有何关系?”

  “父皇,您忘记了之前郭子仪的建议吗?”

  李亨想了想,顿时醒悟,“你是说,我们撤去汉中?”

  “父皇,安贼二十万大军攻打长安,李邺只有五万军队,长安未必能守得住,一旦长安再次失守,李邺撤退回襄阳,安贼必然会重新杀回来,而那时春天已到,河西走廊冰雪融化,十万吐蕃军也会杀来灵武,两军夹击,我们区区几万人马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所以现在贼军已退,吐蕃军被大雪封堵出不来,便是我们最好的南下机会,只要抵达汉中,我们背靠巴蜀,还愁没有钱粮兵源吗?”

  太子李豫的建议非常有分量,也非常犀利透彻,如果李邺守不住长安,贼军必然再杀回来,一旦开春,吐蕃从河西杀来,他们就会彻底完蛋。

  李亨点点头,对众臣道:“各位爱卿认为如何?”

  韦见素起身道:“陛下,太子殿下的建议非常及时,也非常务实,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的办法,微臣全力支持!”

  左相国李岱也道:“陛下,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在灵武陷入困境,那么我们只有跳出灵武,困局才能迎刃而解,微臣也支持太子殿下的方案!”

  李岱还有另一个心思,如果天子和朝廷离开灵武,儿子就没有必要死守长安了,随时可以撤离长安。

  房琯、裴冕和苗晋卿也纷纷表示赞成,

  李亨其实一刻也不想在灵武这个鬼地方呆下去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他当即欣然道:“那就这么决定了,立刻回去收拾,三天后出发南下,命令郭子仪和王思礼的军队在路上接驾!”

  三天后,天子李亨带着皇族宗亲以及文武百等等数千人,在三万军队护卫下浩浩荡荡离开灵武南下了,郭子仪和王思礼的四万大军在半路接上了天子队伍,一起转道向渭州而去,再向南进入成州,沿连云西道进入汉中。

  这其实是李邺开辟的一条连接襄阳和陇右的通道,现在成为了大唐朝廷的救命之路。

  “咚!咚!咚!”沉闷而惊心动魄的战鼓声在长安城外回荡,

  黑压压的军队一眼望不见边际,战旗招展,如一片片云彩在队伍上空飘扬。

  战矛如林,在微弱的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漆黑的盔甲,凛冽的杀气在笼罩在城外的原野上。

  五万唐军站在城头上,平静地注视着杀气腾腾的敌军,十余天的残酷训练使每一个士兵都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也多亏燕军大军晚了五六天过来,又给了唐军五六天地训练时间。

  二十万大军子东城外休息了半个时辰,安禄山做出了安排,主力大军在东城两里外驻扎八万大军。

  李归仁率四万大军在北面驻扎,安守忠在西面驻扎,张忠志在南面驻扎,都各驻扎四万大军,将长安城团团包围。

  东城外有一座由三十六匹挽马拉拽的巨大黄金平台,整座平台用金箔包裹,在阳光下金光璀璨,上面扎着一顶金色大帐,周围站着十二名执戈武士。

  这座黄金台便是安禄山的龙辇,进入关中后,他基本上就生活在这座黄金台上。

  这时,两名壮汉将一部带着轮子的巨大摇篮从大帐内推出来,肉山一般的安禄山就半躺在这部摇篮上,摇篮上当然挂着薄薄的纱幔,有士兵撑起一架黄罗伞盖。

  “呜——”

  低沉的号角声吹响,战场上立刻安静下来,无数双目光都望向安禄山,千千万万的燕军士兵眼中的安禄山,就仿佛万千工蚁在注视它们的肥硕的蚁后。

  “万岁!万岁!陛下万岁!”

  燕军二十万大军振臂高呼,喊声直冲云霄。

  在欢呼声中,安禄山眯着眼打量宏伟的长安城,这是他第二次认认真真打量长安城,第一次还是几十年前,他初到长安,他也被长安的壮观所震惊,长安的繁华和富庶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他感觉无比自卑。

  当他今天第二次认真打量长安城时,他的心态完全变了,他就像一个孩子在看自己的玩具,曾经属于他的玩具被另一个毛孩子抢走,他今天要把它夺回来。

  “阿浩!”安禄山喊了一声。

  黄金台两旁的百名大将中,一名三十余岁的大将应声而出,“卑职在!”

  这名大将叫田乾真,是安禄山的养子之一,小名阿浩,他也是文武双全,跟随孙孝哲夺取长安后,他暂时出任京兆尹,对长安比较熟悉。

  安禄山冷冷道:“你可率两万军队攻打东城,朕要看看这位鲁王的底细!”

  “卑职遵令!”

  虽然二十万大军分驻四城,但所有将领都集中到东城,一起观看燕军的第一次试探进攻,了解唐军防御底细。

  “呜!呜!”号角声连续吹响,两万大军开始迅速集结。

  东城外原本有不少民宅和店铺,现在全部拆除,被夷为平地,所有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变成了空空荡荡的旷野。

  “陛下见过李邺吗?”高尚在一旁低声问道。

  安禄山点点头,“五年前朕曾经见过他一次,他是李林甫的孙子,当时朕还是范阳节度使,拜见李林甫时,他就站在旁边,朕只是觉得李林甫很看重他,但也仅仅只是一个少年而已,但朕怎么也想不到,短短五年后,他就成了朕的强劲对手,屡败太子的洛阳大军,还把朕赶出长安,此人可用妖孽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