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98章

作者:高月

  “是一名商人告诉卑职,他家人都在江陵,他本人刚从岳州巴陵县逃回来,应该是真的。”

  魏仲犀当即道:“我立刻发鸽信向襄阳汇报,县君赶紧通知官员和族人,先离开江陵,今天就要走,今天我没有收到石首县的快报,我正觉得奇怪,极可能石首县已经出事了。”

  石首县位于长江南岸,距离岳州很近,但属于荆州管辖,如果岳州发生叛乱,那么石首县将首当其冲。

  “使君也要转移!”

  魏仲犀点点头,“我先通知州官收拾东西,如果形势不对,我们马上就走!”

  荆州只有一千维护治安的驻军,根本挡不住叛军,叛军杀来,州县两级官员首当其冲。

  但魏仲犀更担心李相国的族人,所以他要求李氏族人赶紧撤离,不能成为叛军的人质。

  李洵赶回府宅,找到了父亲,告诉了他岳州叛乱之事,李崤也吓了一跳,立刻派人去召集族人来宗祠紧急商议。

  一个时辰后,所有族人都赶来了。

  李崤高声道:“刚刚得到消息,岳州发生叛乱,很快会波及到江陵,大家赶紧回去收拾细软,大东西就别拿了,带点粮食,驾车马赶往北城外集中,大家现在就回去收拾,午时正我们出发北上,来晚了我可不等人。”

  族人们都慌了手脚,纷纷向家里赶去。

  中午时分,李氏族人除了县令李洵外,都聚集到北城外,李洵是父母官,他不能逃走。

  李崤便带着族人驾着二十几辆大车向北方逃去。

  此时,岳州叛乱的消息已经在江陵县传来,县里一片混乱,豪门大户们纷纷向城外转移财产,普通百姓也拖家带口向乡村亲戚家里转移。

第628章 计中有计

  傍晚时分,李邺一家正在吃晚饭,他家的菜肴以素食偏多,独孤新月和杨玉环都是素食,吃得都很少,唯独李邺喜欢大鱼大肉,他面前放了一盘专门为他烤的羊肉,烤得焦嫩金黄,浓烈多汁,另外还有一盘厚实的肉饼。

  孩子还小,需要乳娘细细地喂食,李邺很喜欢看自己女儿吃饭,不挑食,一口就是一口,很专注,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还盯着桌上的菜肴。

  李邺笑道:“这个小家伙长大后肯定是个吃货!”

  “夫君,吃货是什么意思?”杨玉环在一旁笑问道。

  “就是喜欢美食,估计和我一样,也是喜欢吃肉的。”

  这时,一名侍女走上前,低声对独孤新月说了两句,独孤新月点点头,对李邺道:“夫君去前面看看吧!荆州送来紧急鸽信。”

  李邺这几天就在考虑荆州的事情,听说是荆州急事,他立刻放下筷子,快步向前院走去。

  一名士兵上前行一礼,呈给他一卷鸽信,还没有抄写,还是原始状态,因为是紫色信筒,表示十万火急,所以来不及等明天抄写,直接送到李邺府上。

  李邺打开看了一遍,随即对亲兵道:“去把李长史和王司马请来!”

  李长史也就是李泌,他负责重大事务策划,同时也是军师,王司马则是王昌龄,他负责军务,比如打造兵器、招募士兵,情报也是他的管辖范围,需要他一起来商议。

  另外副长史陈焕主要负责政务,各种琐碎的事情都是他负责,刘晏也是副长史,同时兼都转运使,他负责财政。

  不多时,李泌和王昌龄匆匆赶来,李邺歉然道:“打扰二位休息了,有紧急之事,需要和二位商议。”

  “殿下不必客气!”

  李邺封实王后,大家称呼也变了,都称呼他为王,这称呼可比节度使高多了,不光是地位高,更重要是现在的节度使太多了。

  李亨登基后,在中原、江淮、河东、河北、山东封了大量节度使,远远超过从前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的含金量已经被严重稀释,已经不值钱了,所以李邺改口称呼王爷已是众望所归。

  三人在大堂坐下,李邺把鸽信递给二人,两人看罢,李泌冷笑道:“康楚元的叛乱来得真是时候!”

  “军师此话怎讲?”

  李泌淡淡道:“康楚元叛乱本身和我们无关,是永王李璘的事情,他如果占领荆州,李璘借口平叛,杀到荆州来,等平息了叛乱后,殿下觉得他的军队还会不会离开?”

  王昌龄也笑道:“这就是刘备借荆州吧!”

  李邺冷冷道:“我可不是刘表,也不是孙权,李璘更不是刘备,他想借我的荆州,我会让他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李泌大笑道:“殿下可是想抢先杀入岳州平叛?”

  “正有此意!”

  李泌沉吟一下道:“之前卑职劝过殿下,我们最需要的土地是沔州和鄂州,有了这两州,我们的船队才走得出汉水,我们的格局才能通江达海,所以卑职再次建议殿下,谋岳州是虚,夺沔、鄂是实,切不可颠倒了重点。”

  李邺点点头,“军师说得对!”

  这时,王昌龄道:“殿下,根据卑职掌握的情报,李璘在沔州就鄂州有两万军队,当心康楚元叛乱是个诱饵,引节度使出兵岳州,他的两万军队趁虚而入,杀进襄州。”

  李邺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他问道:“沔、鄂两州的两万军队是由谁统领?”

  王昌龄主管情报,对那边情况很熟,他立刻道:“目前由鄂州刺史季广琛统领,之前军队在江夏,现在不一定了,卑职还没有接到最新情报。”

  李邺又问李泌道:“如果我将计就计,佯攻岳州,再掉头进沔州,前后夹攻季广琛的三万军,军师觉得是否可行?”

  李泌摇了摇头,他并不赞同王昌龄的诱饵看法,山南东道现在有十万大军,凭沔、鄂两州区区两万军队,根本拿不下来,况且季广琛是文官,让文官统领军队,更多是注重防御,而不是进攻。

  “殿下一定要明白关键点,现在李璘最想要的是什么,卑职认为,他现在最想要的不是山南东道,而是大军过境去巴蜀,卑职怀疑他的军队甚至不会过长江,而是占领荆州长江南岸的土地,现在李璘的水军比我们强大,他一定会封锁长江,殿下甚至想去岳州都去不了,更不用说佯攻岳州后再掉头杀进沔州,不现实,长江被封锁,江汉军怎么过江?”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如果是这样,李璘一定会派人和我协商,借道进巴蜀,先礼后兵!”

  李邺的猜测没有错,次日一早,李璘的特使在一队士兵的护卫下来到了襄阳。

  监军冯延环得到消息,顿时惊慌不已,连忙派手下去打听消息。

  李璘可不是安禄山,据说他也有太上皇密旨,可以在非常情况下登基,他是天子最大的竞争者,如果李邺偏向他,天子的麻烦就大了。

  且不说冯延环心中焦虑不安,此时,永王特使已经进了襄阳城,准备前往节度使府。

  永王特使不是别人,正是大明鼎鼎的诗人李白,李白一直渴望从政,治理一方,以实现自己胸中抱负。

  只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大唐文坛一直是由宰相张说和他儿子张垍掌控,李白得罪了张垍,自然不会有任何机会,甚至天子李隆基想用李白为翰林,也因为张垍坚决反对,李隆基只得将他赐金还乡。

  这几年李白一直住在山东,因怀才不遇而郁郁不乐,其实李邺也曾经请他去河中为官,李白犹豫良久,还是放弃了。

  一是河中太远,其次他觉得李邺对自己没有诚意,只是随口之言,当然真正的原因是他混得不太好,而碎叶是他的故乡,他没法衣锦还乡。

  后来高适、岑参等人从河中回来,都出任了实官,高适甚至还出任庆州长史,李白心中又懊悔不已。

  几个月前他看到了永王李璘招揽天下英才的檄文,他便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便毅然赶赴江南西道投奔永王李璘,永王李璘慕他的名声,当即封他为记室参军,对他十分器重。

  这次李璘派他来襄阳谈判,一方面是希望能拉拢李邺,如果一时拉拢不成,也希望能够借道,让李璘能率军前往巴蜀。

  迎接李白的官员是司马王昌龄,他和李白是至交,分别十几年,暮年相见,两人都十分激动。

  王昌龄和李白紧紧拥抱一下,王昌龄拉开车门笑道:“鲁王殿下让我接待特使,没想到会是贤弟,先上车吧!我们边走边聊。”

第629章 特使李白

  马车上,王昌龄一路给李白讲解襄阳的风土人情,李白感慨道:“十年前我来过襄阳,印象不深刻,但此时再来,却感觉比十年前繁盛了十倍,这是何故?”

  王昌龄感叹道:“安禄山造反,北方逃来百万流民,还有大量的豪门富户,光从长安逃来的富户就超过两万户,至少一半留在襄阳,他们带来的财富使襄阳变得格外繁荣。”

  停一下,王昌龄又笑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王殿下下令山南东道免商税,所以商人云集,短短半年时间,襄阳的商户数量就翻了两倍,现在还在增加中。”

  李白沉吟一下道:“如果免了商税,那军费怎么筹集?”

  “目前我们还有一些钱粮底子,暂时还能养军,转运使刘使君提出恢复盐铁专卖制度,但鲁王殿下认为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不过以后可能会实施。”

  李白点点头又问道:“少伯兄现任何职?”

  “我现在是江汉节度府司马,幕僚官而已。”

  “主管何事?”

  “很多很杂,招募士兵,士兵抚恤退伍,打造兵器、器具、军屯,还兼管山南东道的刑狱,完全不搭界的事情,忙得我每天脚不沾地。”

  李白笑道:“能者多劳嘛!现在永王也在招募天下英才,如果少伯兄愿意,我可以为少伯担保,入职州县为实职官。”

  王昌龄心中暗笑,虽然李白是好意,但他真的不懂官场啊!居然跑来挖墙角了。

  “哎!贤弟的心意我领了,实在是我年纪太大,精力不济,准备干完这两年,就回家养老了。”

  李白这才反应过来,讪讪笑道:“我忘记了,少伯是跟随鲁王去碎叶的,自然不会轻易离开。”

  王昌龄微微一笑,便不再说话了,实际上,他本来是要出任唐州刺史,但李邺担心他的安全,便把他留在襄阳,现在他可是李邺手下四大主官之一,军政皆管,权势很大,相当于主管兵部和刑部的相国了。

  至于永王李璘,还是算了吧!一点小伎俩,怎么斗得过自己身经百战的主公李邺?

  来到贵宾馆,王昌龄先安排李白住下,笑道:“鲁王殿下正好不在襄阳,他临走时委托我全权代表他谈判。”

  李白大失所望,“鲁王殿下不在襄阳?”

  “岳州康楚元叛乱,他的军队已经入侵荆州,贤弟不会不知道吧!”

  李白愕然,“此事我真不知道?”

  王昌龄知道李白不会做伪,从这件事也看出来,李璘并没有把李白当做心腹。

  王昌龄点点头道:“贤弟先好好休息,晚上我和李长史给贤弟接风,明天我们再详谈!”

  李邺不愿见李白也是他把握的分寸,他可以热情接待李白,让自己手下和他谈判,但他自己绝不露面,这其实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不仅是给天子李肃一个态度,同时也是给自己手下文武官员一个态度,他不会和李璘轻易翻脸,但也绝不会投靠李璘。

  历史上,李璘的割据,刚开始声势浩大,但短短数月就败亡了,根本原因就是李璘名不正言不顺,不想着怎么消灭安禄山造反,反而一心想割据为东唐,违反了天下大义,被东南各地官员围剿。

  但李邺希望能李璘能比历史上长久一点,这样他就能充分利用天子李亨和李璘的斗争,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他不但不会灭李璘,还会想办法让他坚持更长久一些。

  客堂上,王昌龄和李泌向李邺汇报今天和李白交谈的情报。

  王昌龄把一封信递给李邺道:“这是永王李璘给殿下亲笔信,实际李白就是来送信的,他不是李璘的心腹,也没有任何决定权力,李璘只是想利用他的名声而已。”

  李邺接过信看了一遍,笑道:“永王李璘还是大方。”

  “他说什么?”李泌问道。

  李邺把信递给他道:“他答应只要我效忠他,他就封我的安西王,把北庭和安西给我为藩镇,还说以此信为凭证,绝无虚言。”

  李泌摇摇头,“此人在政治上还是太稚嫩了一点,亲笔写了这封信,把证据交给了敌人,他就失去成为大唐皇帝的资格了,殿下要回复他吗?”

  李邺微微笑道:“我当然要回复他,不过不是私信,而是以公开信的方式,抄送给各州刺史,要求永王以大局为主,顺应天下大势,顺应民心所向,共同平定安禄山之乱,以实际行动支持收复两京,如果他足够聪明,他就应该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李泌笑道:“殿下说得大义凛然,但天子可未必高兴啊!”

  李邺淡淡道:“我就是要让天子明白,这个世界谁都不是傻瓜,他要我效忠他,不拿出来一点诚意来,光靠‘鲁王府’三个字是不会有效果的。”

  王昌龄沉吟一下道:“那明天怎么向李白阐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