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92章

作者:高月

  李抱真在碎叶听李邺说过,他忽然醒悟,大喊道:“这是火器,不要害怕,用盾牌抵挡!”

  “将军,这里有一只没有爆炸!”

  一名士兵跑上前,举起一只柚子般大小的瓷球,李抱真点点头,对旁边亲兵道:“把它带回去,再收拾一些铁钉和瓷片!”

  就在这时,低沉的号角声吹响了,“呜——”

  燕军的进攻开始了,高台上重弩射击,箭如雨下,不断有钧天雷在城头爆炸,守城士兵受伤者无数。

  五万大军奔跑呐喊,俨如山呼海啸,在前进起伏的大军队伍中,二十架巣车正缓缓推进,还有一百多架攻城梯。

  真正压制唐军的是六座高台上弩箭,钧天雷毕竟数量太少,只是为了威慑,射了两轮便停止了,接着便是一千八百架重弩射击,这才是要命的兵器,居高临下,压得唐军抬不起头,根本无法抵御燕军潮水般的进攻。

  几名将领跑过来大喊,“将军,我们肯定守不住城关了,必须撤退,否则一万弟兄全部完蛋!”

  李抱真也知道守不住了,他咬牙令道:“把所有火油扔下城点燃,然后撤离!”

  城头上有上千罐火油,士兵们一起动手,将上千陶罐火油扔下城去,陶罐碎裂,火油流了满地,又扔下上百根火把,城下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燕军的攻势被阻挡住了。

  但火油一旦烧完便再也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六座高台的重弩箭依旧在密集发射,城头上的士兵伤亡惨重,两千士兵伤亡超过了三成。

  李抱真并没有对火油燃烧抱有希望,相反,他利用火油阻挡燕军进攻的机会,开始命令全军迅速撤退。

  近千名伤兵也被抬走,这里面包括被钧天雷毒钉击中的三百多名士兵。

  唐军军营在关城外面,这里有大量粮草和一万匹战马,还有六百顶帐篷,粮食和帐篷都无法带走了,唐军随即点燃了帐篷,很快大营陷入一片熊熊烈火。

  在烈火中,九千余名唐军骑马向南方撤离,他们不是骑兵,马匹只是代步而已。

  虽然剩下的兵力不少,但他们确实守不住关城了,这不是军队多少的问题,而是关城上最多只能容纳两千人,主要是敌军高台上重弩把他们压制住,要么就顶着巨大的伤亡和燕军激战,但最终还是挡不住巢车攻城。

  一座小小的关城,又没有天险地势为依仗,而且居高临下的优势反而被敌军得到了,他们怎么可能顶得住十几万人的强大进攻,十几万人完全可以将鲁阳关踏为齑粉了。

  十五部巢车在十几处火点的缝隙中顶住了城头,数千燕军士兵从巢车内蜂拥而上,冲上了城头,唐军已经撤离,燕军在城头插上了自己军旗,数万人一起振臂欢呼起来。

  严庄低声对安庆绪赞道:“崔将军果然是天下第一攻城大将,真是名不虚传,他的六座高台破解了唐军的防御,我们伤亡才数百人,崔将军可记第一大功!”

  安庆绪大笑,“我还期待他继续破解襄阳城!”

  十二万大军休息一天,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杀向南阳县。

  从鲁阳关南撤的军队在南阳县遇到了刚从唐州返回来的主力军队,李邺已经命令裴琇将投降士兵押往襄阳整编,他放心不下鲁阳关,便亲自率领两万军队北上接应。

  李邺已经接到了前锋的消息,李抱真顶不住燕军进攻,已经从鲁阳关南撤,鲁阳关失守。

  对鲁阳关失守李邺是有心理准备的,否则他就不会要求百姓南撤,上一次鲁阳关几乎就守不住了,而这次燕军准备充分,兵力强大,守不住也很正常。

  “李抱真将军现在在哪里?”李邺高声问道。

  “那边来了!”

  士兵指着远处,远处黄尘滚滚,一支骑兵回来了。

  李抱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节度使,他着实有些惭愧,单膝跪下禀报,“卑职辜负了节度使的期望,没有守住鲁阳关,特来请罪!”

  李邺点点头,“先不谈罪的事情,说说是这么失关?”

  李抱真便将崔乾佑杀来,修建了六座高台之事简单汇报了一遍,他叹口气道:“对方六座高台居高临下,不断向城头射击重弩,弟兄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尤其对方还用了火器,弟兄们伤亡不小”

  “等等!”

  李邺打断他的话,急问道:“对方用了什么火器?”

  李抱真回头一招手,“拿上来!”

第616章 汉江防御

  不多时,士兵拿来了一只沉甸甸的袋子,李邺打开袋子,从里取出一只瓷球,看得出瓷球很厚实,上面有个眼,还插着一小节没有点燃的火绳,应该是触地部位正好是火绳,所以把火压灭了,保存了这颗完整的瓷瓶火雷。

  李邺心中感慨,这必然是飞龙的发明,跳过了纸壳火雷和木壳火雷阶段,来到了瓷壳火雷,回去好好研究一下。

  李邺又看了看袋子里面,还有一些瓷片和一些铁钉,李抱真连忙提醒道:“铁钉淬过毒,节度使要当心!”

  李邺点点头,把瓷球放进袋子,递给了亲兵,又问李抱真道:”敌军有多少人?”

  “超过十万了,大概十二三万左右。”

  兵力在李邺的意料之中,他只能按照原计划行动,李邺叹了口气对众人道:“邓州守不住了,凭汉水防御吧!”

  他当即率领大军向南撤离,返回了襄阳.

  两天后,安庆绪率领十万大军抵达了南阳县,南阳基本上是一座空城了,十几万人的县城只剩下几千老弱,其余官民全部南撤。

  安庆绪恼怒之极,下令将城内剩下的数千人全部斩杀,他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上得到了消息,东面杀来的军队遭遇唐军主力,军队大败,损失两万人,武令瑜带着残军逃回了豫州。

  这个消息令安庆绪心中着实不满,他根本就不想用武令瑜,这人头脑简单,考虑问题不周全,但偏偏父皇很喜欢他,硬是任命他为许豫节度使,率军三万从东部攻打邓州,果不其然,又是大败。

  安庆绪忍无可忍,眼看要爆发了,这时,严庄劝他道:“殿下,好在我们并没有指望武令瑜,他失败了对我们影响不大。”

  安庆绪恨恨道:“如果他不失败,至少可以拦截鲁阳关的唐军。”

  旁边崔乾佑也劝道:“殿下可以向天子奏明,弹劾武令瑜,但现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渡过汉水,卑职认为,渡过汉水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安庆绪忍住了怒火,点点头道:“好吧!回头再收拾他。”

  他当即下令道:“全军全速前进,南下渡过汉水!”

  十万大军风驰电掣向南方襄阳杀去。

  汉水的特点是上游窄,一般只有六十余丈,出了汉中后,汉水陡然变宽,江水宽达两里左右,最宽的就是襄阳段,宽达七八里,再到下游进入长江时又收窄了,只有一里宽。

  所以邓州虽然被燕军攻占,而李邺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还有汉水作为最重要的防御线。

  五万江汉唐军已经在汉水南岸扎下大营,同时,江汉军还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这还是李岱建立的,水军由七千人组成,有大小战船五百余搜,光千石以上战船就有上百艘。

  江汉水军绝大部分都是民间船只,以货船为主,但也有五十余艘真正的战船,包括楼船七艘,斗船十二艘,还有走舸和艋艟三十余艘。

  这五十余艘真正战船其实是唐朝长江水师中的江陵水军,母港在江陵,负责打击水盗,维护航运,有军队千人左右,隶属于长江水师。

  但长江水师被永王李璘收编,江陵水军被李岱及时截获,李邺又成立了江汉水军,便是以江陵水军为核心,进行扩编,所有士兵都是汉江和长江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个个精通水性。

  另外,李邺还成立了一支特种水军,代号叫做箭鱼,其实就是水鬼,他们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水性极为精湛,每个人都配备了水刀和水刺。

  鱼梁洲是汉水上的一座江心洲,面积很大,相当于一座小县城,它距离北岸很近,但距离南岸还有三里左右。

  鱼梁洲便成了汉水防御的桥头堡,燕军肯定是首先进攻鱼梁洲,然后再以鱼梁州为跳板,向汉水南岸发动进攻。

  中军大帐内,李邺召集重要将领商议汉江防御之策,李邺缓缓对众人道:“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燕国的瓷球火雷,这种武器我很熟悉,是飞龙发明的,它是道士们在炼丹中发现,它的原料就是硝石和硫磺,遇火能燃烧,装在瓷瓶内燃烧能爆炸,可以把它称为瓷火雷,其实我也在制作这种火药,可惜荆襄这边没有硝石矿,但巴蜀有,我已经派人去巴蜀购买。”

  大将于振风举手道:“节度使,据说一颗瓷火雷爆炸导致二十三名士兵阵亡,是真的吗?”

  李邺淡淡道:“于将军说的是事实,确实一颗瓷火雷爆炸导致二十三名士兵阵亡,但大家不用害怕,这二十三名士兵都是中毒而亡,他们都是被淬了剧毒的铁钉多次射中,和瓷火雷本身没有关系。

  就像我们用淬毒的箭射人,一样可以导致敌军中毒死亡,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淬毒的铁钉,光瓷火雷爆炸,不会死一个人,最多受点轻伤,瓷火雷其实威力很小,根本不足为虑。”

  李抱真问道:“请问节度使,有没有防御淬毒铁钉伤人的办法?”

  李邺笑着点点头,“当然有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卧倒,敌军的瓷火球射来,立刻趴下,用盾牌挡住头部,或者用手抱着头,因为铁钉都是向上迸射,除非紧靠你的身体爆炸,否则淬毒铁钉肯定伤不到你,大家要把我的办法传达给每一个士兵,多训练几次,大家就熟练了。”

  众人议论纷纷,没想到瓷火雷防御办法这么简单,众人都吃下了定心丸,都想着回去传达给士兵。

  李邺又笑着对众人道:“我再提振大家一下信心,我们的火油其实比燕军的火雷更厉害,火雷怕水,掉进水里就熄灭了,但我们的火油还能在水上燃烧,所以汉水防御,他们无法使用瓷火雷,我估计大家也没有机会看到燕军的瓷火雷了。”

  众人一阵大笑,李邺摆摆手又道:“我们不谈瓷火雷了,说说汉江防御,江北和邓州的船只都被我们搜缴到南岸了,除非燕军从中原运船过来,但我认为燕军更有可能使用皮筏子,这是胡人的船只,燕军首领基本上都是胡人,他们肯定都会采用皮筏子渡江,所以我们要针对皮筏子的特点来进行防御,坚决把敌军消灭在汉江上。”

  军师李泌徐徐道:“我们还要考虑到另外一种可能,燕军会选择其他地方渡江,比如西面的谷城县,南面的率道县等等,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应对?”

  裴琇举手道:“我认为可以建立两支快速骑兵,一支驻扎在谷城,一支驻扎在率道县,各有五千人左右,一但发现敌军渡江,就立刻疾速赶过去,对敌军实施半渡而击,另外在这两个县也部署一部分水军和箭鱼。”

  李泌笑道:“裴将军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也是建议在这两个县部署军队,但问题是,怎么发现敌军渡江?”

  李邺微微笑道:“想必军师有好的想法了,军师不如说给我们听听。”

  众人纷纷道:“军师直接说吧!”

  李泌点点头道:“古人是用烽火报警,我们不用建造烽燧,而设置移动斥候,在南岸和北岸都设置,可以设立几十组,每一组都有各自的巡哨范围,水军还可以在江面上巡逻,一旦发现敌军有渡江企图,就立刻发射火箭,南岸也同样发射火箭,通知骑兵和水军。”

  李邺着实赞叹,这其实是建立一个防御体系,很有效的战术策略。

  “我赞成军师的方案,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第617章 初战鱼梁

  方案敲定,李邺当即进行了部署,裴琇率八千军驻防谷城县,李抱真同样率八千军驻防南部的率道县,再向南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军过不去,同样原因,谷城县再向西走也是山区,所以燕军渡过汉水,一般也就在谷城县到率道县,大概三百里的范围内。

  有了防御的军队,然后就是建立探查和及时打击的体系,那就要靠岸上和水中的双重探查,一共三百里的范围,李邺一共安排六十支巡哨队,其中水陆各三十支,以十里为一段,严密监视汉水北岸的动静,但北岸上的士兵要少一些,尽量潜伏起来。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也动员起来,所有的工匠都集中起来建造防御武器,主要是大型投石机,百斤巨石可以投出三百步的重型投石机,百姓们也踊跃参军,他们被分配去伐木和采石,一旦敌军渡过汉水,那么高大坚固襄阳城就是他们最后一道防御了。

  所有百姓都知道叛军的凶悍狠毒,一旦城破,必然会屠城,为了保护父母妻儿,几乎所有青壮男子都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襄阳城上下一片士气高昂。

  十月初七,十万燕国大军抵达了汉水北岸,燕军的后勤车队几乎同步到达,燕军从河南府和汝州强行征用二十万民夫为燕军提供后勤运输。

  汉水北岸一座高地上,安庆绪带着数十名将领观望汉水的情形,天气晴朗,可以隐隐看见江面不远处是一片很大的陆地,上面似乎没有城墙也没有大型建筑。

  安庆绪用马鞭一指问道:“那边是哪里?”

  一名官员上前道:“殿下,那里就是汉水的江心洲,鱼梁洲,占地面积很大,距离北岸较近,但距离南岸就比较远了。

  这名官员叫做王澍,原本是汝州司马,偷袭安禄山后被封为汝州刺史,他曾经做过五年的襄阳县令,所以安庆绪命令他为自己的向导官。

  安庆绪看了半晌问道:“上面有多大,可以驻军吗?”

  “启禀殿下,江心洲方圆二十里,就像一座县城,驻军绝对没有问题。“

  “不行!”

  旁边严庄一口否决,“四面都是江水,很容易被唐军的战船包围,一旦粮食断绝,我们将无路可逃,这和驻兵于孤山没有区别。”

  崔乾佑也道:“殿下,军师说得有道理,江心洲只能做跳板而不能驻军!”

  两个最有话语权的人一起反对,安庆绪也就打消了将大营安扎在江心岛的想法。

  “崔将军,眼下有什么好的渡江方案吗?”安庆绪又问道。

  崔乾佑躬身道:“回禀殿下,卑职这几天一直在考虑,李邺之所以放弃南阳县和穰城县,没有死守邓州,原因就是他准备集中兵力死守襄阳,那么汉水也是他们的重要依仗,卑职可以断言,攻打汉水绝不比攻打襄阳城容易.“

  “这个我知道!”

  安庆绪打断了他的话,“读书人常常说,不能因噎废食,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