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18章

作者:高月

  李邺见父亲紧抿着嘴唇,目光盯着窗外,便知道他很紧张,李邺笑着安慰父亲道:“袁弥勒七人已经定性,朝廷不会再翻案,今天估计讨论三件事,第一是十几万参加聚众的农民怎么处置;第二是跟随袁弥勒的那些随从怎么定性,也就是五百名武士;第三就是我在这件事插手是否合规,我杀死那么多人是否合法,是否符和道德。

  父亲只要抓住重点,要坚持让朝廷减租、免税,就不会再发生群体聚集事件,这是父亲今天一定要明确要求的,如果别的官员不提出来,那父亲就必须站出来,这样才会有很多官员支持父亲。”

  李岱叹口气道:“你说的道理我懂,我也准备了很多资料,准备今天提出减租免税的要求,但我担心的是袁弥勒案的后续处理,他们还有大笔财富不翼而飞,官府这几天怎么查也查不到,若天子追问此事,我无法交代?”

  李邺淡淡笑道:“父亲放心,天子今天绝不会问此事!”

  “为什么?”李岱不解问道。

  “天子也在暗中追查这笔财富,事实上,他已经得到了,十五万贯钱进入了他的内库。”

  李岱大为震惊,他忽然反应过来,“莫非那笔钱财在你的手中?”

  李邺点点头,“我已经交给高力士了,一共十五万贯,原本这笔钱应该进朝廷户部,现在却进了天子内库,无论如何,他从我手上得到了好处。”

  李岱眉头一皱,“这件事你不应该隐瞒我!”

  李邺摇摇头,“这件事父亲还是不要知道,知道了不作为,父亲会背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自己良心也过不去,可知道了却把它收归户部,父亲一定会得罪天子”

  不知不觉,儿子竟然和天子完成了私下交易,自己却茫然不知。

  李岱叹了口气,他发现在儿子面前,自己真的很被动,难怪父亲那么看重邺儿,是有点道理啊!

  马车驶入了巍峨壮观的丹凤门,直奔宣政殿广场,今天的大朝在宣政殿举行。

  马车停下,父子二人下了马车,这时,一名官员跑来给李岱说了几句,李岱点点头,对李邺道:“鲜于京兆尹找我去商议,为父过去一下。”

  “父亲尽管随意,我走走看看。”

  李岱匆匆去了。

  这时,天还没有亮,广场上已经有不少官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李将军!”

  李邺回头,竟然是嗣宁王李琳,李琳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所以今天也要参加大朝。

  李邺连忙上前见礼,实际上,李邺前两天已经去拜访李琳,但只见到冷月先生,李琳到自己庄园巡视去了。

  李琳笑道:“我听冷月说,前两天你来拜访过我,真的很抱歉,我到奉先县的庄园去了。”

  “是因为云阳县事件,王爷才去庄园吗?”

  李琳点点头,“今年整个关中的秋收形势都不乐观,云阳县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我也怕佃农闹事,所以去庄园减了一半的租子,安抚一下佃农。”

  “王爷仁慈!”

  “谈不上,遇灾嘛!东家总要承担一点,我觉得应该的,回头我再劝劝圣上,把皇庄的租子也减一减,其他各大家族也会跟着减。”

  “是!减税减租是关键。”

  李琳看了看两侧,又低声道:“你那件事是有人故意针对你,不仅是杨国忠,真正的推动者另有其人。”

  “王爷能给我说说吗?”

  李琳又继续道:“你没感觉是有人在故意大肆宣扬这件事,而且是往道德方面带,在道德层面上坏你的名声,这不是杨家推动的,杨家根基太浅,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能耐。”

  李邺点点头,“王爷说得对,这件事若没有人故意推动,是不可能成为朝廷热点,那么是谁做的?”

  李琳在李邺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张字,李邺顿时醒悟,“张均!”

  李琳点点头,“还有他的两个兄弟,尤其是那位驸马,他是主要推动者!”

  李邺默默点头,“多谢王爷告知!”

  李琳拍拍他肩膀,“朝廷局势波谲云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自己要当心!”

  说完,李琳转身走了。

  李邺当然知道张家为什么要构陷自己,根子还是出在祖父那里,祖父用那本谶书捏住了张均,使他不得不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

  但祖父退仕,张家就要开始转向,这次配合杨国忠构陷自己,必然就是张家向杨国忠交的投名状了。

  李邺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张家只是想对付自己,会不会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针对的人是自己父亲呢?通过杀人事件来逼自己父亲辞职。

  但让李邺想不通的是,张家对自己下手,难道他们不怕那本张均的谶书被抖出来吗?

第331章 朝会之争(二)

  ‘当!当!’清脆的云板声叩响,时间到了。

  朝廷纷纷列成文武二队,文官以右相杨国忠为首,武官则以太子太保、右卫大将军元素为首。

  官员们都是按照散官品阶来排列,这次大朝,七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足有数百名官员。

  李邺的散官是云麾将军,从三品,位于武将中间,武官中光云麾将军就有七八个,前面则是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等各卫大将军。

  一名侍卫在殿前高声喝喊,“时辰到,入殿!”

  鼓乐声响起,官员们沿着两侧的龙尾道向高高的大殿走去。

  龙尾道很高很长,曾发生过年老体衰的老臣爬上不去的情况。

  两队数百名大臣鱼贯进入大殿,大殿上有明确的等阶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子,其中三品官阶且六十岁以上老臣还有座位。

  大臣们都在低声议论今天的朝会,连宰相杨国忠脸上也有几分忧色,云阳事件其实已经结束了,除了李邺有滥杀无辜的问题,其他都已结案,但天子忽然又把它翻出来讨论,说明天子对这件事的处理并不满意。

  杨国忠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几名手下官员都认为,估计是各地都开始有了群体事件的苗头,让天子开始担忧起来。

  这时,侍卫高喊,“陛下驾到,太子殿下驾到!”

  大殿内霎时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站起身,挺直了腰,先走来的是太子李亨,他当然也要参加朝会,他的位子在丹陛中部,天子的下面,百官的上方,与他储君的地位相符。

  尽管天子李隆基想换太子,但事实证明,换太子最好的时机是在天宝五年,年初的韦坚案和年末的杜有邻案几乎要把太子李亨逼上绝路,要不是高力士在最后关头拉了一把,李隆基也没有考虑好新皇储人选,那么李亨就会坠入万丈悬崖,被彻底废除太子之位了。

  现在李隆基再想废太子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一方面固然是杨国忠根基太浅,能力也远不如李林甫那么手腕狠辣,另一方面也是太子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尤其天宝八年后,李林甫在孙子李邺的再三劝说下,开始给自己留后路,暗中和太子结成了共同对付杨家的同盟。

  在李林甫的安排下,太子派系的官员不断壮大,形成在朝内以相国韦见素为首的一群文官,在朝外又有河东节度使程千里和河西节度使高仙芝的支持。

  李隆基稍稍有换太子的想法和举措,便遭到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对,各种措施推进十分艰难,让天子李隆基有点犹豫了。

  关键还有杨贵妃对换太子并不热衷,毕竟宁王不是杨贵妃的亲生儿子,杨贵妃也渐渐不太喜欢这个认养的儿子了,没有小时候那么聪明可爱,反应有些愚钝,相貌也差了很多。

  李亨站在坐位前,这时,天子李隆基从侧面走了进来,他走到龙榻前坐下,数百名大臣一起躬身行礼,“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笑着摆摆手,“众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众臣各自归位。

  今天的朝会主持是韦见素,正好轮到他执政事笔,李隆基给韦见素做个手势,意思是可以开始了。

  朝会的各种筹备安排是韦见素负责,然后韦见素只是临时宣布一下朝会内容,然后等朝会结束时,他会宣布结束,其他就没有他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一名负责传话的宦官,大殿很大,大臣们站得远,天子听不到,就需要有人专门负责传话。

  韦见素走上前向天子和太子行一礼,又对众臣道:“今天有三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云阳群体事件由来以及后果,第三个议题是袁弥勒的随从者是否该定罪,第三个议题是讨论关于御史台弹劾云麾将军将军越权和道德有失,下面先进入第一个议题。”

  韦见素看了一眼李岱道:“下面请京兆少尹李岱阐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李岱出列行礼,“微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李隆基点点头,“李少卿请说吧!”

  李岱一直在调查,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道:“云阳县民众发生群体事件的根子是从今年八月开始的农作物病虫害,农民一直在和病虫害斗争,但今年太严重,导致今年秋收减产了三成,偏偏今年又是单季种植,所以影响很大,小麦平均亩产从三百五十斤降到两百五十斤,亩产足足减少了一百斤,交租交税后,农民手中的余粮已不足以养活一家人。

  农民的焦虑加上弥勒教的趁机蛊惑煽动,便形成了这次有十五万民众参与的群体事件,他们的口号是减租减税,弥勒教就想利用农民的情绪煽动造反,然后鼓动整个关中农民参与造反,达成他们的野心,大致就是这样。”

  李岱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大殿内百官和天子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相国张均忽然问道:“那么官府又是怎么应对的?李少尹能详细说说吗?”

  李岱一怔,这件事政事堂早就讨论过了,自己也提交了详细报告,县令也处罚了,怎么又重新开始询问?

  李邺心中冷笑,果然露出马脚了,张家要对付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的父亲。

  李岱稍微迟疑一下,还是原原本本汇报道:“县令刘泾发现民众聚集且冲击万马庄园造成伤亡,立刻连夜赶来向京兆府汇报,卑职和鲜于使君紧急商议后,决定由我去云阳县稳住局势,鲜于使君坐镇京城调度。

  我下午赶到云阳县的万马庄园,才得知民众聚会是由袁弥勒等人主持,卑职立刻进入万马庄园,找到了袁弥勒等人,要求他们立刻停止煽动民众,但他们不但不听从,反而将卑职和随从困在万马庄园的大仓库内。”

  “既然认定对方是谋逆造反,李少尹为何还要和他们谈判?”张均继续挖陷阱问道。

  “当时并不能认定对方是谋逆造反,我们对弥勒教更是知之甚少。”

  “是吗?那什么时候李少尹才知道对方是谋逆造反?”

  这时,韦见素重重咳嗽一声,打断了张均的提问,“张相国,你提的问题之前已经在政事堂反复讨论,形成了决议,我们都认为这是突发事件,县衙报告及时,府衙处置果断,军队表现得力,唯一的问题就是县衙对弥勒教的无视和纵容,所以县令被免职处理,你认为还有什么必要反复提及官府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呢?”

  天子李隆基也表态道:“张相国,既然政事堂已经做出决议,就不要在这上面纠缠了。”

  张均实际上通过李岱来引出李邺滥杀无辜,然后李岱作为父亲和京兆少尹纵容儿子滥杀。

  这一点非常阴险,因为如果是最后才知道对方有造反意图,那么李邺刚开始的杀戮就是滥杀平民百姓了。

  实际上,这也是张均在反复调查后发现的唯一漏洞,李岱是在最后才拿到誓盟书,而在此之前,弥勒教应该被认定为在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那么就不该杀人。

  就算事后拿到证据,可以免除罪责,但杀人的动机不正就是道德问题,哪怕为了救父也一样会认定为滥杀无辜,从而引来道德上的严厉谴责。

  汉唐以来,历朝历代在道德上的惩罚都非常严厉,明确要求官员德行为首,能力为次,一旦认定失德,李岱父子铁定会被双双罢官免职。

第332章 朝会之争(三)

  这时,李岱也忽然意识到了张均的陷阱,他连忙高声道:“陛下,微臣还需要说明一点,请陛下准许!”

  李隆基点点头,“你说!”

  李岱解释道:“回禀陛下,微臣确实是在最后拿到了袁弥勒等人的造反证据,但那只是证据,但微臣并非到最后才察觉到他们要造反。

  事实上,微臣在谈判时就发现了对方的险恶意图,袁弥勒提出了云阳县成立农民自治会的条件,要求官府退出云阳县,微臣就意识到他们要造反,微臣一方面假装和他们谈判,稳住他们,一方面派捕头彭海盐紧急赶往京城报信。

  陛下,主簿刘彦和捕头彭海盐是相关证人,他们也被特批参加朝会,就在后面,陛下可以询问他们。”

  李隆基给旁边传事宦官使个眼色,宦官立刻高声道:“宣刘彦和彭海盐上殿作证!”

  刘彦和彭海盐就站在最后,李岱的话他们听得清清楚楚,他们上前跪下行大礼参拜,刘彦道:“回禀陛下,李少尹所说无误,微臣负责记录,详细记录下了谈判过程,微臣也意识到对方要造反。”

  彭海盐也道:“李少尹命令小人立刻赶回京城报告对方要造反,小人从仓库后面气窗翻出去,在庄园门口遇到了小李将军,我向他说明了情况,他说区区几百个乱贼不需要惊动军队,他一个人就可以收拾了。”

  这话太霸气了,大殿上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议论,殿中侍御史卢铉高声喝道:“朝堂请保持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