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884章

作者:月关

  北宋真宗年间,大宋将巴蜀划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四川之名由此而来。

  赵瑗冷笑连连:“现在可好,朕在我大宋的行在,城上是朕的臣工,城下是朕的大军,只因一个女子冒充了城下禁军,朕又要逃了,朕不是要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赵瑗向城下一指:“我大宋的军士,为了大宋的社稷,有多少人葬命沙场,朕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倒是受不得半点风险?”

  “官家……”

  “知道有险,加强戒备就是!叫巡检使伺机擒下那个女人,但是切勿闹出太大动静,这么多双眼睛看着呢。

  还有,派人去保护宁儿,多派些人去。”

  赵瑗本来就不放心赵宁儿,一听说有危险,就更放心不下了。

  晋王赵璩正在观礼,一扭头看见皇兄与小骆窃窃私语半晌,便凑过来笑道:“官家,老军队伍过来了,可有别的事么?”

  “哦,没什么。”

  赵瑗不想让他知道,否则赵璩只怕拖起他就走。

  赵瑗瞪了小骆一眼,道:“快去安排!”

  小骆无奈,只好又唤来两名保龙殿的太监,将皇帝身边的保卫又加强了一层。

  本来,皇帝此时就站在城上,旁边都是朝廷大臣,勋贵功戚,身边本不必如此警戒。

  不过,此时哪怕会惹人生疑,他也顾不得了。

  安排妥当,小骆这才匆匆下楼,带了几名皇城司亲从官赶到宫门外。

  “小骆,官家怎么说?”

  小骆一脸无奈地把皇帝的意思对杨沅说了一遍。

  杨沅听了之后也觉得为难,不过,他也能够理解赵瑗的想法。

  人家老罗斯福在已经胸口中弹的情况下,还坚持次演讲84分钟呢。

  当今官家年轻气盛,又有了仓促离开四川的前史,如果有点风吹草动他又躲了,确实面上难看。

  杨沅便道:“既如此,你快回去,务必要护在官家身边。”

  小骆答应一声,指着对面“鹤立鸡群”处,对几个皇城司亲从官道:“你们去,护住嘉国公主。”

  杨沅听了扭头一看,这才发现坐在高竿上的赵宁儿和李凤娘。

  此时,皇帝正在城头,向受阅老军们挥手。

  李显忠押着献俘的队伍,即将赶到宫阳宫前。

  御街对面人群之中,赵谌被一群百姓穿着的金人团团护在中间。

  他身边四人,皆是内着软甲的“血浮屠”。

  眼见俘虏队伍即将被押到宫前,第五浮屠低喝一声:“走!”

  一行人便仗着身高力大,向前方缓缓挤去。

第651章 老兵不死

  大宋的此次阅军,在皇帝离京之前的原定计划中,仅仅是提振军心士气的一场阅兵。

  但是现在因为有了自大宋建立以来都极其罕见的一场大捷,这场阅兵便有了向诸国炫耀实力的重大意义。

  而献俘,也因此有了甚至比前面的阅兵方阵更加重大的意义。

  当老兵队伍昂首走过宗阳宫前,李显忠率队押解着俘虏队伍走过来的时候,军乐曲调忽然一变,从庄严肃穆变得慷慨激昂起来。

  肃然站立在岗位上的水芙,目光也陡然变得锐利起来,那双眼睛,死死盯在提马走在献俘队伍前面的李显忠身上。

  耶律元宜等死掉的金国高级将领,其人头经过防腐处理,都盛在匣中,由宋军士兵捧在怀里。

  被生擒的金国将领们则背缚双手,被持刀士兵押解着。

  此番献俘礼并没有把两万多的金兵都押解来临安,而是择其官长等有品级的押来一千多人,参加献俘礼。

  在激昂的军乐声中,老军继续前行,献俘队伍进入阅兵场,前后两队人马即将在宗阳宫正门前完成换位。

  皇帝站在高高的宫城之上,头上有黄罗伞盖,身旁有旌旗飘扬。

  接下来,李显忠会亲自牵引级别比较高的三名金国将领作为俘虏代表,押至宫门前喝令其下跪。

  百官则会与所有观礼百姓一起,马上向皇帝称贺。

  随后,皇帝会威严地坐在御座上,当众宣布对他们的处治结果-——是处斩亦或是赦免死罪。

  礼部的两名典礼郎已经开始引导官员们就位了。

  当李显忠喝令所有俘虏跪下,向大宋皇帝称降的时候,他们就要在城楼上率先向皇帝跪倒称贺。

  门楼下的所有军民也都要行礼。

  那时皇帝将坐在御座上,接受所有人的称贺。

  皇帝的御座已经从城门楼内搭了出来,放置在早就搭建好的高台上。

  皇帝要坐在这里,才能让城门下的百姓们也看的清清楚楚。

  “陛下,请上坐。”

  两名典礼郎安置好城上文武大员的站位,旋即便来请皇帝入座。

  赵瑗点点头,又向城下看了一眼。

  李显忠正昂首走在前面,举着他的仪刀。

  之所以三位指挥官的刀是木头做的,就是因为他们三位在整个仪式过程中要一直举刀,如果是真刀,其实蛮累的。

  而能成为巡阅使的大将,基本上年纪也都不小了,体力会吃不消。

  在李显忠后面,就是背缚双手,赤裸着上身的三名金国将领,两个猛安,一个谋克。

  赵瑗转身,举步向高台上走去,铺了红毡的高台一共九阶。

  礼部负责典仪的两名典礼郎引导着皇帝到御座上坐下,随行伴驾的四名太监手执拂尘同步跟上,要在皇帝御座左右站定。

  老兵方阵刚刚离开宗阳宫的正门,俘虏队伍刚刚面向宗阳宫门站定,人群中几个膀大腰圆百姓打扮的人突然向前冲了过来。

  本来百姓们虽然不时如潮水拍堤般向前冲撞,冲击着前方成排站立的禁军,但这条警戒线倒也没有被冲破。

  但是突然有几个彪形大汉往前一冲,前头的百姓便再也站立不住了。

  他们纷纷惊呼着向前扑去,顿时摔倒了一片,也把禁军士兵的防线给冲开了。

  几十个金人奸细护拥着赵谌一下子冲向前去。

  第五浮屠冲在最前面,把金人的符节高高举起,厉声大喝道:“大金使者奉命来宋,敬还大宋钦宗皇太子谌,以求两国息兵,再结和睦!”

  此时,杨沅刚刚走到李显忠身旁,与他悄悄耳语了几句。

  忽然看见有百姓因拥挤而扑倒在地,而后边的人群中,李凤娘和赵宁儿还坐在高竿上,杨沅便觉不妙。

  杨沅生恐她们摔下来,低呼一声“不好”,便箭步如飞地冲了过来。

  此时,第五浮屠高喊的声音正传入他的耳朵。

  几乎是一瞬间,杨沅就明白水芙出现在这里的目的了。

  当初水芙虽因罪证不足,她的恩客又非富即贵,因此将她释放,但杨沅从未打消对她的怀疑。

  也因此,才在她还未出狱时,就在翠玉楼里安排了探子。

  当时,水芙是因为卷入金人的“假交子案”而入狱的,杨沅自然怀疑她是金国的奸细。

  方才他与李显忠耳语几句,就是把水芙这个卫兵有问题的事告诉他。

  等李显忠献俘已毕,皇帝开恩赦免俘虏死罪,再把他们押入俘虏队伍当中时,杨沅会和李显忠一起押人入队。

  那时二人会猝然出手,一起将水芙制住,便可把她带入俘虏队伍中。

  俘虏队伍中本就有宋军押管,水芙也就能以最小的动静顺利拿下了。

  现在听第五浮屠高呼他是金国使节,而且此来是奉还大宋的皇太子,此计的歹毒之处杨沅如何还不明白?

  杨沅此时倒没想过金人还有刺杀官家的后手,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想到那么多。

  但是在听到“钦宗皇太子谌”这句话时,杨沅马上就有了第一反应:

  绝不能让他们走上前去大张旗鼓地宣扬此事,绝不能让百官和百姓们都知道此事。

  激昂的军乐此时还没有停下,因为站立不住而扑倒一片的百姓们正在惊呼惨叫,所以听到第五浮屠这句高呼的人还不多。

  杨沅素来急智,他的脑子飞快地一转,就已辨明了利害,当即舌绽春雷,大喝一声道:“俘虏起衅,听我号令,即斩之!”

  言犹未了,他那口漂亮的木头仪刀已经出鞘,向挟着赵谌急急冲上前来的一个金人劈面砍去。

  那金人可不知道他手中这明晃晃的一口刀竟是个假货。

  再说这刀就算是假的,木刀砍在脑袋上也要皮开肉绽,立即拔刀相迎。

  杨沅急忙抽刀,避开那金军的刀,木刀复又一转,再度大喝一声:“俘虏起衅闹事,即斩之!”

  那些押解俘虏的官兵们还是一脸惊讶地呆在那里。

  他们当然听懂检阅使说什么了,可是不明白俘虏何来的“启衅闹事”。

  官家可就在城楼上呢,这是不是检阅使的一项乱命呢?我们要不要听他的?

  他们还在犹豫着,前边老兵队伍排尾的几个人,可是把杨沅的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他们虽然也不明白杨沅为何会下此命令,但他们对杨沅却毫不怀疑。

  因为,站在老兵队伍排尾的人当中,就有宋老爹、计老伯和老苟叔。

  如果说他女婿第一遍高喊时,宋老爹还在犹豫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那么,当杨沅喊出第二遍的时候,他已大吼一声,猛虎出柙般冲了过来。

  杨沅正在交手的可是一个百姓装扮的人。

  一个百姓,为何要闯进献俘队伍和杨沅这位检阅使动手?

  笨理儿合计,宋老爹也知道其中必有蹊跷。

  所以,女婿让杀人,那他杀就是了。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