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730章

作者:月关

  刘商秋又唤来宣旨院勘印房的一个人,勘印房出了这么大的案子,一时间人人自危,那人也显得非常乖巧,生怕自己受了牵连。

  一听杨沅吩咐,他便取了钥匙,乖乖地打开了门户。

  雕板、印床、油墨、毛刷、纸张……

  由于这些东西原本摆放在七间房里,现在集中到了三间房,所以里边的空间比较局促。

  刘商秋好洁,一见这般情形,就不往深里走了。

  杨沅里外转悠了一圈,这里敲敲墙壁,那里跺跺脚下,都是实心的,没有发现什么异状。

  杨沅正要走出去,忽然嗅到一抹熟悉的气味,不由心中一动,又站住了脚步。

  他的目光缓缓看向墙角的一张木制的工作台,那上边各种油墨染料涂抹的非常肮脏,台上还摆着几只油墨桶。

  杨沅走过去,凑到那些油墨桶前,挨个儿地嗅了嗅,又盯着那染料板一样五颜六色的工作台,弯下腰去嗅了嗅。

  他嗅到了一股很奇特的油墨味儿,那味儿和老苟叔从“李巧儿绣坊”采集来的油墨样品非常相似。

第562章 给你上一课

  那张用来调配颜料的桌子因为湿了干,干了湿的,已经皲裂十分严重。

  杨沅拔出佩刀,用刀尖将他嗅出味道有异的那部分浸染了颜料的桌面,沿着裂开的缝隙微微一撬,便撬起了一片。

  杨沅从怀中摸出一方手帕,把那块带着染料的木片包起,又揣回了怀中。

  刘商秋用一方手帕掩在鼻子下边,看着他怪异的举动,等他回到门前,便把眉毛一挑,问道:“有发现了?”

  杨沅点点头,走出勘印房,才对刘商秋道:“青阳兄,你去请示杨枢使,从即刻起,枢密院许进不许出!”

  刘商秋兴奋起来:“什么意思?你不会……这么快就破案了吧?”

  杨沅道:“你先去,我回头再和你解释。”

  刘商秋爽快地道:“好!”

  他转身刚要走,又回过身来,兴冲冲地道:“用不用从御前弓马子弟所调些兵来?”

  杨沅无奈地道:“青阳兄,我们是抓贼,不是剿匪啊。”

  刘商秋顿觉无趣,应道:“知道啦。”便快步离去。

  杨沅又吩咐刘大壮:“你回去一趟,告诉夫人,就说我今晚有公务处理,不回家了。”

  大壮答应一声,也匆匆离去。

  寇黑衣疑惑地看着杨沅的举动,忍不住走过来道:“二郎,这个案子,可是已有所发现了?”

  杨沅微笑道:“不错,查到了一些线索。”

  寇黑衣微露讶意,然后微笑起来:“二郎好生了得,不愧是天上文曲下凡。”

  他也不问杨沅发现了什么,只道:“可有需要我帮忙之处?”

  杨沅道:“不必,这点事情,我还处理得来。”

  “好!”

  寇黑衣微笑地点点头:“那我回签押房了,如果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只管开口。”

  寇黑衣悠然而去。

  他去“李巧儿书坊”那天,就往杨家秘密投递了一封示警信。

  当时他把密信封在一个蜡丸里,先投石敲打窗子,待杨沅披衣提刀而出,把蜡丸抛在杨沅脚下,眼看着他捡起来,这才放心离去。

  他相信以杨沅的本领,在有了戒备的前提下,国相派来的人只怕是很难得手了。

  对他而言,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他是一个卧底,是一个一旦暴露,就要断了生机的男人。

  所以,他在临安游戏风尘,赢得一个薄幸浪子的称号,从不敢真的对哪个女人动心。

  因为他知道,女人想要的,他给不起,他给不起对方想要的家,给不起对方想要的安宁。

  他封锁了自己的感情,不想在大宋和任何人真正产生感情上的羁绊。

  可惜在和杨澈的接触中,还是失败了。

  杨澈是他在卧底的大宋唯一的兄弟,而杨沅又是他兄弟最爱的兄弟。

  所以,无论如何,他不想在他知情的前提下,却什么都不做。

  除非这么做与他西夏的根本利益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但,他从不觉得杨沅个人对于两国之争,能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

  杨沅目送寇黑衣离去,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的疑惑。

  他方才让刘商秋去封锁枢密院,让大壮回去报讯,故意做出一副已有所获的模样,未尝没有敲山震虎的意思。

  一个人心中有鬼时,就算他再镇定,也会不自觉地露出一丝蛛丝马迹,尤其是在他认为自己绝对没有被怀疑的时候。

  可是,刚刚与寇黑衣一番简单的对答,杨沅并没有发现什么异状。

  勘印房里奇怪的油墨,难道真的与他无关?

  卢承泽提着写好的一堆封条赶了回来。

  因为没有来得及回都察院去请印,所以他请郑远东加了印钤,并加上了自己手写的名字。

  到底是探花郎,一副副封条写的字体极为优美。

  “佥宪,卑职已经把封条写好了。”

  杨沅接过封条道:“你再去各个门户处查访,六七年前,把守各处门户的是何人。

  他们可曾见过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进入枢密院,是什么人把她们领进来的,又或者她们要见谁。”

  卢承泽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

  不一会儿,刘商秋得到杨存中的同意,便领着袁成举、郭绪之,安排“雀字房”的人分赴枢密院各道门户,下达了“许进不许出”的命令。

  ……

  张宓此时正在代表临安府,走访在临安养老的致仕官员。

  这就相当于对老干部的一个春节团拜了。

  所以当城中许多人都知道枢密院出了一桩奇案的消息时,他还一无所知。

  他是按照这些致仕官员住在临安府由远至近的顺序去走访的。

  这样一圈走回来,正好回到城中心。

  待他已经走访了十数位够级别的致仕高官后,终于在一位致仕的侍郎那里,听到了枢密院出事的消息。

  “竟有此事!”

  张宓惊讶地道:“那妇人孩子的尸体就发现在宣旨院?

  下官之前就是在宣旨院任职的呀,想不到在本官眼皮子底下……太可怕了。”

  张宓与那位侍郎和侍郎家跑来说及此事的一个孙儿说起此事时,既感震惊,又觉气愤。

  三个人愤愤然点评一番,张宓这才告辞离开。

  张宓步履从容,走得四平八稳,待他上了车子,向送到门口的侍郎之子含笑拱一拱手,这才吩咐道:“走吧!”

  马车启动,缓缓驶离了那位侍郎家,车上轿帘儿一放,张宓立即脸色惨白,汗出如浆。

  官不修衙啊!

  那尸体埋在那里,本来是再安全不过的地方。

  除非那房子垮塌,否则永远都不可能被人发现的地方,怎么就能突然修起了房子?

  不,光是修缮都没问题,居然拆房子!

  这根本不可能的事,偏偏就发生了……

  张宓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方才因为强作镇定,使得他的呼吸和心跳报复性发作起来,一时间头晕眼花,浑身乏力。

  那一块手帕擦拭着他的额头、脸颊和脖颈,片刻功夫就已湿透了。

  “改道,去枢密院。”

  张宓好不容易挣扎坐起,对车外吩咐了一句。

  车把式答应一声,便往枢密院行去。

  张宓忽然心中一动,又急急吩咐道:“回临安府。”

  车把式答应一声,车子再次改道。

  一条街还没走到尽头,张宓再次改变了主意:“时间还早,依旧去定民坊拜访王尚书吧。”

  如此五次三番的变道,那车把式也察觉有点不对劲了,不过他可不敢有丝毫质疑,连忙答应一声,依旧向着原定的拜会目标家驶去。

  张宓忽然想清楚了,如果惊慌之下举止失常,极易露出马脚。

  尸体是在宣旨院发现的,他本就有重大嫌疑,这时越是淡定,才越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现在只能硬着头皮扛了。

  生机,未必没有。

  张宓坐在车上,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

  当他的眼睛闭上的那一刻,眼前忽然看到了那个温婉、羞怯的小女人,她正楚楚可怜的看着自己,手里还牵着一个小男孩。

  张宓猛地打了个哆嗦,又猛然张开了眼睛。

  ……

  宣旨院勘印房的主事徐洪诚,用了一个多时辰,才把一份从十年前到现在的,所有曾在勘印房任职人员的名单做出来。

  其实,哪怕有着十年的跨度,也并不涉及太多的人员。

  底层的吏目、执役们流动性并不大,甚至非常小。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