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听了完颜亮这话,耶律元宜大失所望,不禁悲愤地道:“陛下,臣的胞兄被宋人刺客暗杀了呀。”
完颜亮冷笑道:“那些刺客究竟是谁派来的,现在还不好说呢。”
他负着手踱了几步,徐徐地道:“宋国自赵瑗登基,一改乃父风范。
呵呵,年轻人嘛,不吃朕一顿打,他怎么能知道痛呢?
不过,以朕观之,这赵瑗刚刚登基,他面临的内部麻烦,一点也不比朕少。
所以,他态度虽然强硬,不怕朕于蔡州耀兵,但你要说他现在就有意北伐,甚而派人刺杀朕……”
完颜亮摇了摇头:“不可能!”
确实不可能。
只是完颜亮完全没有想到,甫一交手,肥天禄就认出了“血浮屠”皇帝侍卫。
肥天禄从而立即判断出,和孔彦舟同行的两名金国贵人中,必有一人是金国皇帝。
因而甫一交手,肥天禄就换了行动目标,全力向他认定的“金国皇帝”耶律元适出手了。
这就导致完颜亮做出了误判:
既然刺客的目标是他,那么以宋人在金国的谍探力量,是不可能这么迅速查探到他动向的。
面对他一时兴起突然做出的微服出宫举动,宋国谍探更不可能有能力及时做出反应。
所以,他更倾向于刺客来自完颜雍或者固执地不肯离开上京的女真贵族们。
虽说现在验查尸体,已经证实那些死士更像是汉人,却也证明不了什么。
金国占据中原已经有三十年之久。
由于金人对汉文化的毫不排斥,甚至可以说是极度的崇拜和欢迎,他们同化……
或者说被汉人同化的速度太快了,如今金国各方势力治下,汉兵汉将汉人死士并不乏其人。
耶律元宜心中不满,但他也清楚完颜亮此人喜怒无常,生性嗜杀,万万不可触怒。
耶律元宜只好强忍悲愤道:“那么,陛下想要臣怎么做?”
完颜亮狡黠地道:“你们的声势一定要做足,要让所有人,包括我们金人,都认定朕此番要和宋国大打出手。
朕在燕京征调兵马,为你们筹措后续援军。”
耶律完宜听得有些困惑,完颜亮又说要和宋国作势,并不真打,又要征调援兵,究竟在想什么?
不过,完颜亮不说,他自然也不敢问,只好答应下来。
完颜亮拍拍他的肩膀,慰勉道:“去吧,先为令兄操办丧事,然后调兵南下。”
耶律元宜抱拳答应一声,退下殿去。
完颜亮又对孔彦舟道:“广平王,你到了颍州便放出风声,诱导宋人遣使求和。
若宋人派出使者,你留大军与宋国继续对峙,你亲自领五千最精锐的骑兵,护送宋国使者来燕京。”
孔彦舟虽然一身横练功夫,长得也粗犷高大,却是一个心思极狡黠细腻的大盗。
听到这里,他已经大概明白了完颜亮的意图。
孔彦舟急忙抱拳道:“臣明白了。只是,若宋国拒绝遣使,而是调兵决战呢?
毕竟,宋国这位新天子,脾气秉性如何,我们大金还不太清楚。”
以前的孔彦舟不仅对大宋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而且对于大宋的皇帝、宰执们也很了解,因此常能精准判断宋国意图。
可是现在新换上来的这位年轻天子,他就有些琢磨不透了。
完颜亮诡谲地笑道:“无妨,若宋人决意一战,那就和他们好好做上一场。
等朕给你消息后你再撤兵,撤返途中往山东走上一遭。”
已经有些金国权贵被迫从上京迁到山东了,他们对完颜亮当然是极其不满。
完颜亮不顾众多女真贵族们的反对执意迁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为了摆脱和打击女真的旧势力,建立一个真正的帝制国家。
因为上京那边的女真贵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太大了,势力盘根错节。
尤其是金国原本是部落制国家,在上京故地,曾经的部落长、如今的贵族们,对昔日的部落民依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就严重削弱了金国皇帝的统治。
这些女真贵族激烈反对迁都的目的,当然也不是因为什么故土难离,而是不想自己的权力被削弱。
所以完颜亮和旧贵族的矛盾和博弈已经是日益激烈。
现在,完颜亮的耐心快耗尽了。
完颜亮对孔彦舟道:“至于燕京这边,你就不用担心了,朕自有后手。”
孔彦舟恭声应了声是。
完颜亮踌躇满志地道:“朕生平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
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
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
如今朕想迁个都,都有人裒如充耳、万阻千推的。
哼!朕,等不了啦!”
第440章 背锅侠
“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愿卿勉力,攘助于朕。”
杨沅离开垂拱殿时,赵瑗又对他推心置腹地交代了一句。
“朕欲一统天下,广平王可助朕纵横四海。”
孔彦舟告退出宫的时候,完颜亮拍着他的肩膀,也嘉勉了一句。
杨沅自从任职于临安府,整个人低调了很多。
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乔贞非常尊重,大事小情皆有汇报。
原本怕他是个刺头儿的乔老爷,对他也渐渐放下了戒备。
朝野中关注着这位新科状元的人,也没有发现杨沅再有什么特立独行的举动。
杨沅只管把份内之事做好,临安火情大幅减少。
哪怕是那些没有如杨沅一般制表统计、可以一目了然的官员,也渐渐察觉到了这种改变。
杨沅经常组织慈幼院、养济院的孩子、老人参加一些活动。
他还去国子监,通过晏丁帮忙,组织了一批监生做慈幼院的义务教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让杨沅在民间的口碑迅速发酵起来。
很快,就连宰执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一日早朝前,在待漏院中,首相沈相公听人提及此事时,欣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宰相沈该这段话出自《礼记》,这算是对杨沅极高的评价了。
尤其是沈相公保守谨慎,对于杨沅的激进一贯持反对立场。
但是在杨沅脚踏实地,做出切实政绩时,他却能给出如此公允的评价,并且大加褒奖。
这宰相风度自然是一时之佳话。
杨沅也因为首相对他的这番赞誉,赢得了极佳的官声。
沈该现在对杨沅确实比较放心了。
杨沅自从去了临安府,人还是很稳重的,也很能做些实事。
看来他之前特立独行,只是养望的一种手段。
真正做事的时候,这位状元公也明白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如此一来,沈相公自然对这个晚辈不吝褒奖了。
杨沅对投奔他的樊江三人还有他主动招揽的隗顺都做了安排。
诸曹司的官职是不大好安排的,因为诸曹官相当于州郡政府的属官。
而幕职官更像是州郡长官的助理,这就比较容易安排了。
杨沅也更想把自己的心腹安排成助理。
所以,樊江被任命临安府判官,王大少任推官,文天任节度掌书记。
就连原来的大理寺狱卒隗顺,也被他安排成了通判南厅的押司。
押司是吏,他随手就任命了,都不用请示乔贞。
押司相当于办公室副主任或专职秘书。
宋朝时候一个县最多可以设立六个押司,通判南厅只一个厅可以设置四个。
其主要职能是上下协调、处理公文、对外接待等。
但……宋江只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混的何等风生水起,大家也都知道。
隗顺能成为临安府通判南厅的押司,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了。
……
朝廷上,皇帝终于对大臣们让步了。
他不再坚持给岳飞将军定“忠武”的最高级谥号,而是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给岳飞定了第三档的谥号“武穆”。
大臣们欢欣鼓舞,把这视为士大夫们对这位年轻天子规谏劝导的一个重大胜利。
而年轻气盛的天子,则把它视作向大臣们低头的一个屈辱,牢牢地记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