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肥玉叶目光往纸上一落,就见上边三个大字,格外地醒目。
请调书。
肥玉叶抬起头,樊举人走到公案前,也递上了一张纸,还是请调书。
落后一步的文天急忙追上来,跟在他们二人后面,把自己的请调书递了上来。
肥玉叶眸波一闪,问道:“请调?你们是想调去……临安府?”
肥玉叶问到一半,就想到他们为何要请调了。
肥玉叶有些讶异。
杨沅在机速房才做了多久的官,这么得人心的吗?
樊江和王烨然也就罢了,毕竟是杨沅把他们调进机速房的。
可文天竟也想跟着调去临安府,这杨沅驭人,还真有一手啊。
肥玉叶没有接他们的请调书,青葱玉指交叉着搁在公案上,沉吟了一下,道:“你们都想去投奔杨子岳?”
三人异口同声地道:“请掌房成全。”
肥玉叶道:“樊江、王烨然,你们要走,也就罢了。文天……”
肥玉叶好奇地看向文天:“你也要去投奔杨沅?”
文天赔笑道:“主要是卑职难当大任,只适合做些繁琐杂事,机速房里皆为要务,卑职不得伸展。
难得杨掌……杨通判是卑职的老上司,所以卑职想趁着这个机会动一动。”
肥玉叶听得就有些生气,我现在才是你们的掌房,怎么在我手下做事就这么不舒坦吗?迫不及待地想走?
肥玉叶接过三人的请调书,提起笔来,刷刷刷地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强扭的瓜儿不甜,这三个呆瓜要走,那就滚蛋,想我挽留你们,门儿都没有。
肥玉叶把签了字的请调书甩回去,似笑非笑地道:“杨子岳很有一套啊,短短时日,便能收服你等,宁可舍了大好前程,也要去追随于他。
本官不会阻人道路的,你们想去就去,本官这里就预祝你们前途似锦了!”
文天听得有些莫名其妙,肥承旨这语气怎么有点酸溜溜的呢?
没错,跟着杨沅走就是前途似锦啊!
你指不定哪天就嫁人了,跟着你有前途吗?
就算你一辈子不嫁,你也进不了八绂堂。
都承旨那个位置,非进士不可得。
杨子岳就不同了,那可是进士及第,新科状元。
人家起步就是临安府通判,仕途的尽头是宰执。
宰相门前七品官,我们跟着他,还能差了?
不过,这种话也没必要与肥承旨争辩,三人感恩戴德一番,便匆匆退下了。
枢密院在临安府之上,又有肥玉叶签字同意,介于官和吏之间的微末小官,想要从上往下调整,那就容易多了。
……
临安府这边,乔贞带着一众等着为晏通判“送故”的官员,坐在侧厢聊天解闷儿。
渐渐的,张宓起了疑心。
交接而已,又不是什么机密大事,有什么不可示人的?
再说了,已经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有交接完?
别是这杨沅又生事端,和晏通判发生争执了吧?
嘿!新官上任,第一天就和前任闹个不可开交。
这消息一旦传出去,他的名声可就臭了。
从此以后,还有哪个衙门愿意接纳他。
张宓眼珠一转,站起身来,对乔贞道:“下官去方便一下,少陪。”
乔贞正跟一位推官说着笑话,向张宓笑吟吟地点了点头,扭过脸儿,便向宋押司递了个眼色。
宋押司心领神会,立即跟了出去。
张宓出了厢房,蹑手蹑脚地便往签押房赶去。
宋押司追出厢房,一见张宓去向,立即大笑一声:“啊哈,张监州,你走错地方啦,东肆在这边呢。”
张宓眼看就要走到签押房门口了,被宋押司这一喊,不禁暗咬牙关。
他慢慢直起腰来,皮笑肉不笑地回头道:“这南厅本官不大过来,有些迷路,东肆在哪?”
宋押司殷勤地道:“卑职领您去。”
张宓知道这宋押司是乔府尹的亲信,眼下分明是在盯自己的梢。
他越是盯着我,岂不就证明杨沅那边一定有事?
想到这里,张宓打个哈哈道:“不急不急,既然已经出来了,本官先去瞧瞧两位监州交接如何了。”
说罢,张宓加快脚步就向签押房冲去。
宋押司大急,一时来不及阻止,急忙追了上来。
“刷!”
签押房门口突然人影一闪,直挺挺地站定一人。
这人一袭大红官袍,头戴乌纱。
可怕的是这人没有脸,白渗渗一张面孔,眉眼鼻子全然没有,就长了一张嘴巴。
张宓仓促一见,吓得“嗷儿”一声尖叫,头发根儿都竖了起来。
他“噔噔噔”地连退几步,一脚踏空在石阶上,向后一仰,整个人就摔了出去。
好在那石阶只有三级,不然他就要和那金国状元许必一般,直接一头磕死了。
张宓痛呼着爬起身来,瞪大双眼看向门口,就见那人脸上一张飘扬的白纸缓缓落下。
落下的纸把他的嘴巴遮住了,嘴唇以上眉眼鼻子却都露了出来,正是晏通判。
张密又气又恼,怒喝道:“晏通判,你何故扮鬼吓唬张某?”
晏丁正听杨沅面授机宜,忽然听到张宓要闯进来。
其实这时张宓闯进来也看不到什么。
只是晏丁一时情急,没有想到这一点,立即闪身就想把他挡在门外。
这一下跑的急了,粘在“人中”处的那张纸散开,飘了起来。
纸张糊住了他的脸,牵扯到了被杨沅抠破的唇上皮肉处,未免疼痛。
所以晏通判此刻的脾气也不大好。
听张宓一问,晏丁便大大地翻了一个白眼儿,冷笑道:“晏某吓你作甚?
方才晏某以纸刀挑开文袋,不慎伤了上唇,便在伤口贴了张纸,你张通判不做亏心事,又怕什么!”
第433章 不一样的解读
张宓估计自己的尾椎骨是有些摔裂了,痛得他泪花儿都冒了出来。
吃了这个哑巴亏之后,他更加怀疑杨沅和晏丁之间有点不可告人的事情了。
什么用纸刀挑开公文袋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嘴唇。
晏丁做了一辈子的官,又不是头一回用纸刀了,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奈何,他死盯着晏丁和杨沅,却始终没有发现二人有什么问题。
他盯了三天,照理说晏通判这时早该去国子监赴任了。
可是收了同僚们一大堆“送故礼”的晏丁还是没走,据说是交接事宜尚未理清。
张宓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他不了解的事情发生。
只不过杨沅才刚刚上任,就算交接上有问题,那问题多半也是出在晏丁身上。
如果搞不了杨沅,那他就没有必要揪住这件事不放了。
凭白和晏丁结仇,何苦来哉?
晏丁在临安府任职多年,连曹泳在内,晏丁已经侍候走了三任府尹。
虽说他身体不太好,在衙门里负责的事务和权力有限,但人缘却一向不错。
自己跟他无仇无怨的,若是针对一位即将调走的晏通判,对他的官声名望自然不好。
可张宓又不想放过这个有可能整治到杨沅的机会,他只能耐心地继续观察。
然后,他就等来了朝廷的一纸批文:
应晏通判所请,朝廷照准临安府修缮府衙的申请!
当然,由于晏通判正在运作此事时,职务就发生了调动,为了确保此事能够顺利执行,他便盛情邀请了继任者杨沅联名申请。
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立即轰动了临安府衙。
朝廷允许临安府衙修缮了啊!
自大宋开国,这是第一次啊,官员胥吏们简直是奔走相告,喜不自胜。
大家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大宋朝廷有一条律法:官不修衙。
你要是向上级请示,想要修缮文庙、学校、城隍庙、佛寺,或者给西湖修一条堤,御街旁开一条路什么的,好说!
朝廷立马批准!
钱不是问题!
但是你想修缮官府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