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468章

作者:月关

  以使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三军士气由此倍增,天下百姓莫不振奋!

  官家,岳将军被秦贼谋害之际,曾悲愤大呼‘天日昭昭!’

  今日这‘天’就在御阶之上坐着,臣请这‘天’,昭雪岳飞之冤,裁决秦桧之罪!

  治奸贼之罪可警天下,雪忠良之冤可壮民意,莫让精忠报国者心寒。

  皇朝欲振国人之志,展鹰扬之才,奋虎贲之勇,当自昭雪岳飞之冤开始!

  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辰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杨沅谨对!

第413章 大登科继小登科

  杨沅奏对已毕,赵瑗慢慢举起茶盏,浅浅地饮了一口茶,先润了润嗓子,才泰然缓顾左右道:“众卿以为杨沅奏对之言如何?”

  万俟卨沉着脸色,冷声道:“杨沅其言无据,多哗众取宠之语,实则言之无物。老臣以为,奏对华而不实。”

  赵瑗微微一笑,又看向左相沈该。

  沈该沉吟了一下,缓缓地道:“杨沅料定金人必然南下,这个结论未免武断了。不过,杨沅对于简政清冗、精兵备战之策,倒还有些可取之处。”

  这两位宰相,全都回避了为岳飞昭雪冤屈的事儿。

  而恰恰这一段,才是杨沅此番奏对的关键。

  沈该其实是同情岳飞的,但是为岳飞昭雪冤屈,这已经不是关乎岳飞个人荣辱的事了。

  一旦走到这一步,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剧变,官员的调整,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

  沈该觉得,至少,不能在这个时候,以这种名义为岳飞平反。

  何况,先帝尸骨未寒,这么做岂不是打了先帝的脸?

  眼见两位宰相都不大看好杨沅,堂下的贡士中,便有人开始悄悄调整自己准备的发言内容了。

  兵部尚书程真突然大声道:“臣以为,杨省元所言字字珠玑,言之有物,叙之有据,其拨乱反正、以统四民的言语,更是一针见血,端有见地!”

  咦?

  兵部大佬这是直接拿大嘴巴子往两位宰相脸上烀吗?

  万俟卨的脸色更难看了,沈该的脸色也不太好。

  程真这厮一向是秦桧门下走狗,如今怎么如此激进了?

  他们这边感觉莫名其妙,却不知程真正是在拼命地投机。

  上一次御前会议,本来是秦桧一党的程真就突然改变了立场,投了主战的赵瑗一派,建议立赵瑗为新君,那时就已非常出人意料了。

  这一次他更是直接跳出来,左右开弓地扇宰相的脸,威的一批,也不知道他是吃错了什么药。

  程真自己却是有苦难言。

  他奉秦桧命令,在上元之夜突然下令,集合厢军、乡兵、役兵枕戈待旦,以应不策。

  结果当晚香积寺就出事了,皇帝遇刺,宰相遇害。

  可他当晚的这些举动,事后皇帝是不可能不收到风声的。

  尤其是他的副手兵部侍郎沈虚中,可是官家赵构放在他身边的一颗钉子。

  就算皇帝不知道,沈虚中也会知道,沈虚中知道了,那自然也就等于皇帝知道了。

  结果这都过去多久了?

  虽说期间要为先帝操办丧事,又有新君登基大典,可也不至于这么长时间一直没人处理他擅自调兵的事吧?

  奇怪的是,直到如今,官家就是没有动作。

  这只靴子越是迟迟不掉下来,程真越害怕,他总觉得官家是在憋什么大招。

  权衡来去,现在只有及时转换阵营,而且变得比谁都激进,官家才会觉得他还有用。

  宰相嘛,得罪了就得罪了。

  老子堂堂兵部尚书,比你宰相能低多少,你能给我小鞋穿,可也只能给我小鞋穿,你又动不了我。

  能动我的只有官家,我现在拼命地和秦桧做切割,玩命地给官家站脚助威,说不定一线生机就来了。

  赵瑗听了程真的话不置可否,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又看向其他几位尚书。

  礼部尚书曲陌、工部尚书侯可意,都对杨沅的奏对褒奖了一番。

  户部尚书析折、刑部尚书张方旬、吏部尚书谭鹰炆则对杨沅的奏对批的一文不值。

  虽说殿试成绩最后是皇帝说了算,但众大臣既然被喊来听试,皇帝又询问他们的看法,那他们的看法自然就具备参考价值了。

  目前的状况是,六部中,一半赞,一半贬。

  夸的三部是礼、工、兵,都是穷衙门。

  贬的三部是吏、户、刑,都是富衙门。

  两位宰相里边,首相把杨沅贬的一文不值,次相算是取了个折衷之语。

  看起来,还是贬斥杨沅的占了上风啊。

  众大臣和众贡士刚想到这里,就听到一阵抑扬的鹅叫声传来。

  “鹅鹅鹅鹅……,众大臣的看法看起来分岐很大嘛。”

  赵璩这一开口,大家才发现这儿还有一位晋王。

  这位晋王殿下除了新君登基大殿时露过一面,从来不参加朝会或者御前会议,大家都习惯性忽略他的存在了。

  “看法分岐大,说明杨省元的看法很独特、很鲜明,因此才让赞同者赞不绝口,反对者激烈反对。”

  赵璩像是没有骨头似的靠在椅背上,懒洋洋道:“水不问江井,贵之在活。

  朝廷取士,也正需此等锐气之人作为活水,这一潭子水才不会发臭嘛。”

  晋王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杨沅?

  有了晋王这一票押上去,似乎杨沅又占上风了。

  贡士中当然有很多坚定自己看法的人,可也不乏投机者。

  投机者一直就在悄悄地观望风向。

  赵瑗见自己兄弟坐没坐形,不禁嗔怪地瞪了他一眼。

  这一眼,便被那喜欢投机的看在了眼中。

  官家怒视晋王了!

  官家与晋王感情甚笃,对晋王恩荣不断。

  尽管如此,晋王替杨沅说话,还是被官家怒视了,这说明……

  投机者马上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不移地把他自己划进了三甲里去。

  赵瑗不动声色地对集英殿编撰张孝祥伸了伸手。

  张孝祥会意,忙把自己做了记号的“站位名单”呈给官家。

  赵瑗提起御笔,正想给杨沅做个记号,找到他的位置一看,纸上就只有“三元”两个字。

  赵瑗心中一奇,定睛再看。

  因为杨沅是省元,排在一百五十七名贡士的最前面,所以他的名字很好找。

  这个名字的位置确实是杨沅无疑。

  只是现在杨字被一滴墨晕染了。

  那墨滴不但晕染了“杨”字,墨汁渗过去,还和“沅”的三滴水勾连了起来,把三滴水拉长了,以至于赵瑗一眼看去,还以为是“三元”这两个字。

  嘶~~

  赵瑗大吃一惊,怎会这般巧的,难不成这是天意?

  赵瑗本就对杨沅的奏对非常满意,如今又看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巧合,顿时以为是天意昭示,杨沅在他心中陡时又加重了几成份量。

  算了,不用给杨沅打记号了,那滴墨,在整份名单上都是独一号。

  赵瑗把御笔放下,淡然道:“众贡士谁接着上前谈谈?”

  与杨沅看法相近的贡士,这时就不愿意出来了。

  一则这时出来,说的话和杨沅相近,那就有拾人牙慧之嫌。

  二则他们虽然也主战,大多却做不到直接把矛头指向秦桧。

  朝廷对秦桧可是还没有盖棺论定呢,目前他仍然是宰相的身份。

  然而自己不骂秦桧,那奏对的力度就远不及杨沅。

  因此一来,他们就想等一等。

  这一回抢先发言的,自然就是反战主和的贡士了。

  他们可是看见了,官家不但瞪了给杨沅说话的晋王,那御笔也没落在纸上。

  换而言之,根本就没给杨沅打分。

  这位省元怕不是要沦落三甲了。

  自觉已经揣摸清楚了官家态度的聪明人,当即上前,大谈“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仁服人”。

  赵瑗不再问众大臣的意见了,众大臣点评了杨沅一人,对于和与战的立场,已经清楚了。

  赵瑗听完一个,也不对其再做点评,便用御笔标注一个。

  赵瑗心中很高兴,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够坚持本心,亮明主战态度的贡士,那可是豁出了前程的。

  这种人,必然是最坚定、最纯粹的主战派。

  这些人必须入二甲。

  一甲只有三个,安排不了那么多人。

  这是赵瑗登基以来第一批“天子门生”,潜力巨大,这些立场正确的,须得好好用起来。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