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而且两女气质不同,可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他却不知,这正是他打过主意的另一位女主角,钱家星若。
“官家,臣今日往吴山学宫讲学,耽误了一些时辰,来晚了。”
杨沅朗声说着,就掀开了他的帷幔。
震惊!
从官家赵惇周围开始的一些大臣,然后迅速化作一股声浪,向四下传去。
跟着杨沅一路从吴山学宫赶来此处的数百士子,一时间也差点儿疯掉。
今天登台讲课的,还真是杨沅。
虽说,是李夫人提前帮他备了课。
这些士子,是亲眼看着木先生讲课,亲眼看着木先生从台上走下,亲眼看着他登车,并护拥他一路来此的。
根本没有换人的机会。
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木易先生,就是杨丞相。
咦?木易!
木易合起来可不就是杨?
其中只有陆九渊等极少数人,已经隐隐猜到了。
因为他们认识钱星若,他们绝对不相信,如果木易先生不是杨丞相,钱星若会不避嫌疑,贴他这么近。
只不过,哪怕是他们早有猜测,却也还是不敢相信的。
因为,做官的当然可以有学问,有学问的当然也可以做官。
但是把一门学术做到了极致,甚至因此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儒家亚圣,怎么可能是官?他穷究学问,又哪有精力做官?
可是现在,最后的犹豫也不复存在了,新蜀学开山祖师,当世第一大儒木易先生,就是丞相杨沅!
江上,潮声汹涌。
看台上、岸堤上,人们的惊呼声比那钱塘大潮也不遑稍让。
赵惇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他虽然听见了,脑子里却根本没把杨沅和木易联系起来。
他只是突然看到杨沅出现,还是戴着帷幔来的,这一掀帽子,给他一种当场被抓包的感觉。
虽然,他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了,为什么要心虚。
反正就是害怕。
“杨……杨相公。”
赵惇讷讷地说了一句。
倒是二大王赵恺反应过来,惊叫道:“杨相公,原来你就是大儒木易!”
得,这一下,算是得到了二大王的盖章认证。
人群中顿时再度掀起一阵惊呼喧闹声。
“二大王,正是我。”
杨沅笑吟吟地道:“旁人是十年著书立说,十年隐姓埋名。i不过,本相的精力格外旺盛些,一边从政,一边治学,虽说辛苦,倒也还应付得来。”
观景台上一片死寂,官员们瞪大眼睛看着杨沅,如同在看一个怪物。
不过,想到他的辉煌历史,人家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那他有些非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着杨沅与二大王赵恺的这番对答,那数百士子从震惊中惊醒过来,欢呼声顿时如海啸般响起。
这些人,可以说是木易先生的狂热信徒。
可是这些年来,木易先生讲学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木先生“是当代儒学泰斗,他的每一部著作都被这些士子们奉为经典。
如今得知这位他们仰慕已久的大儒竟然就是当朝丞相,这种震撼无异于晴天霹雳。
哪怕是一些原本对杨沅把持朝政颇有微词的士子们,此刻眼中都满是狂热。
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对木易先生的绝对推崇,可以一笔抹杀他们对杨丞相的偏见。
而且,他们可是一直追随木易先生的学生。
是真的学生啊!
这可是比“天子门生”还要铁的“天子门生”。
这一辈子,咱的前程,稳了!
观潮人的心情,真如那钱塘大潮一般,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都察院的樊江摸了摸袖子。
他的左边袖子里,缝了一道早就写好的“劝进表”。
他的右边袖子里,缝了一道早就写好的“请九锡表”。
看来,是时候要用上了。
这机会他能让给那些各地派员在临安打探消息的人?
那是“近水楼台”的耻辱!
第916章 再赴中原
杨丞相就是木易先生的这个消息,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浪潮,比今天的钱塘大潮还要壮观。
接下来,无论那钱塘大潮是如何的汹涌,无论那弄潮儿浪中夺旗的戏码是多么精彩,
至少看台上的权贵们和附近的士子文人们,是无心细细欣赏了。
所有人都在窃窃私语,或者埋头沉思。
而各地官员派至京师的“驻京办”公事人员,则是当场奔走起来,急着把这个重大消息传报回去。
樊江坐在看台上,坐在看台上一个偏角儿的位置。
因为他的资历和官职,都还不够显赫。
他只是个举人出身,是官家做为赐钱端礼同进士的赠品,赏赐的一个同进士。
别看他在都察院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权,但是比起这满朝朱紫,还是不够看的。
但他知道,今天以后,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他泰然地坐在那里,并没有马上到御前献表。
杨沅刚刚亮出他是木夫子的身份,立马就有表章献上,那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认为,这一切都是杨沅安排好的么?
晚了就会被别人抢先一步,但是太早了又会让杨丞相感到难堪。
那可比错过了时机的后果,更加严重。
所以,樊江在耐心地等待着。
观潮已毕,官家照例赏赐了这一届弄潮儿的夺魁者,便摆驾回宫了。
御辇缓缓驶入宫门,车轮碾过石板上的声响轧轧可闻。
“官家!”
二大王赵恺先下了车,再来搀扶皇帝。
十七岁的小皇帝带着些许不安下了车,低声问道:“皇兄,今日观潮,杨丞相就是大儒木易的消息传开,恐怕风波又起了。”
赵恺轻轻叹息一声,道:“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
赵惇一听,不禁恍然。
他上次服了安神汤,还在昏睡中时,太皇太后、皇太后、晋王叔和皇兄赵恺,便已决定了让国。
如今他这个皇帝当的,毫无尊严不说,还叫整个赵宋皇室都惶恐不安,这日子他们也是过够了。
现在赵宋皇室的最大期许,就是能够得到吴越王钱俶家族一样的待遇。
这样的话,主动献国,就好过被逼禅让了。
赵惇是脑子有些糊涂了,被赵恺一说,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欣然道:“不错,不错,这皇宫大内,待的真是叫人难过啊,朕……想念住在恭王府的日子了。”
赵恺苦笑一声,道:“官家,还是先回宫安歇吧。今后几天,朝野中必有反应。
到时官家不要急躁,不要惊慌,凡事都有臣帮衬着呢。”
赵惇点点头,刚要举步进入寝宫,一名小内侍便一溜烟儿地赶了来。
“官家,都察院樊江,有实封奏状!”
赵惇和赵恺一听,不禁相顾愕然。
都察院的?
实封奏状?
他要干嘛?
不会是要弹劾杨丞相今日无礼吧?
好叫人担心!
“实封奏状”,就是指不通过进奏院或中书门下等中枢机构的审阅,直接进呈给天子的奏章。
这类奏章,通常是涉及绝密、紧急军情、弹劾重要官员等内容,必须由天子亲自拆阅的。
赵惇心生畏惧了,甚至不敢看,他悄声对赵恺道:“皇兄,你来看吧。”
赵恺无奈,只好接过奏疏,上边果然写着“实封”二字。
但凡有这个字样,进奏院不得拆阅,任何官员不得截留,必须原封递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