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所以,此时赵宁儿的反应,反而最是纯粹。
“那……大王说的话,宁儿可是记在心里了。”
赵宁儿向杨沅甜甜一笑,突然又满面红晕。
“咳!那宁儿,这便去回禀太皇太后。”
……
吴氏确实把后果想的很严重。
她以为,赵宋皇室,马上就要迎来灭顶之灾了。
这也怪不得她。
她从十四岁陪伴在赵构身边,经历的那重重事变,哪一次不是后果极为严重?
一旦对方得逞,所要面临的,可不就是这般结局?
她是可以去向杨沅求情,搭上她的老脸和璩哥儿的情面,为赵宋皇室求得一线生机。
但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中,她不会天真的以为,能够得到多少宽赦。
既然如此,她何必连最后的一点尊严,都替祖宗丢光了?
不得不说,老赵家多生怂蛋子孙,但是老赵家的媳妇,倒是多有节烈英勇之辈。
比如宋钦宗赵恒的皇后朱氏,在金国兵临城下时,亲自带人给城头守军运送物资,一同守城。
城破被俘,投河自尽,年仅二十六岁,刚勇节烈,愧煞徽钦二帝。
赵构一个从身到心,都被金人吓痿了的货色,偏偏他的皇后吴氏,也是个一生要强的女人。
赵宁儿满心欢喜回到皇太后的寝宫。
此时皇太后谢氏已经苏醒,正坐在殿上默默垂泪。
而太皇太后吴氏,沉着脸色一言不发。
她已心萌死志了,现在只是等着杨沅亲自来或者派人来,告知要给他们的结局,选择一个体面些的死法而已。
赵宁儿欢欢喜喜进殿来,立即把她与杨沅“交涉”的结果,告诉了吴氏和谢氏。
谢氏一听大喜,这和她预料的结局,实在是不知好了多少倍。
“我儿巾帼不让须眉,真好,真好……”
谢氏紧紧拉住赵宁儿的手,欢喜的语无伦次。
吴氏也没想到杨沅竟有这样的安排。
只不过,她不能确定,杨沅这么做,是想以更稳妥的方式,渐渐完成权力的完整过渡,还是……
真的想做霍光?
霍光的妻子做出毒死大汉皇后的事后,霍光就知道,霍家该亡了。
但以当时的他来说,是有能力做出篡国夺天下的事来的,可他没有做。
那杨沅呢?
但是不管杨沅到底是怎么打算的,目前的结局,都已大大超出她的心理预期了。
眼下,于赵家人而言,这已是最好的结局。
想到这里,吴氏点了点头:“燕王所言,本宫……都准了!”
第893章 天下易
这一天,临安城里抓了很多人。
抓人的不是三法司,而是军队。
率领这些士兵的将领,包括吴挺、辛弃疾、杨泽、贾瑞、邓浔、李君成,安皓天、赵金柱、刘商秋……
除了刘商秋、莫龙和罗克敌还有吴挺,全部都是山东系的人马。
其中刘商秋只负责一个人的案子,那就是户部侍郎黄旭。
黄旭成了罪恶之源,虽然一些官员也有其他罪名,但是在这一事件中,把所有人串联起来的,就只有一个案子:复辟案!
诸多官员上下串联,意图废了当今皇帝陛下,拥逊帝赵愭复位。
赵愭困于高墙之内,什么都不知道,就拥有了一大票“忠心耿耿的复辟大臣”。
但是,由于签署逮捕旨令的是太皇太后、当今皇帝和右相杨沅,所以抓捕程序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政事堂被团团包围着,莫龙率兵围在外面。
陈康伯站在政事堂自己的签押房门口,看了眼外边衣甲鲜明、持枪而立的禁军士兵,喟然长叹道:“诸公,我大宋……未来会怎样?”
众宰执无一人能回答。
晋王府被围住了。
晋王府被围住的第一时间,府中下人便把消息飞快地报了进去。
当赵璩知道率兵包围晋王府的是李君成,辛弃疾从北边带回来的一员猛将时,他就意识到了什么。
李君成下马,向墙头上的赵璩下拜,声称是受杨丞相之命,保护晋王府安全。
赵璩踩着梯子,登上墙头看了看,便吩咐府中人:“稍安勿躁,静候消息。”
直到当天傍晚,才来了一个人。
来人是宫里的一个宦官,面无表情地向他宣布了太皇太后和皇帝、右相,破获了涉及诸多官员的一桩复辟大案。
赵璩当然不信,赵愭那小子才称帝多久,根本还没建立起自己的根基,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的老臣,为了帮他复辟,不惜抛却头颅?
不过,在宫里人传旨之后,李君成就带人撤了。
晋王府的人试探了一下,确实可以自由出入,无人阻止、无人盘问。
也就是这时,赵璩才想起,那个带兵来的李君成,对他说的是奉丞相之命。
丞相和宰相,一字之差,意义却大有不同。
虽然还不知道朝廷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赵璩这时却已隐隐猜到了结果。
他这才明白,杨沅为何没有亲自来见他。
此情此景,两人只能相顾无言吧?
三天后,局势终于彻底明朗。
涉及复辟案的一众官员俱都判了绞刑,这其中囊括了一些宰执和六部中一些尚书和侍郎。
皇帝下旨,由二大王赵恺监国共治,并拜杨沅为丞相。
杨沅不仅是独相了,而是丞相。
独相也可以是有好几个宰相的位置,但都空缺着,只有一个宰相在任上。
而现在,杨沅是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丞相。
如陈维清、马重远、乔贞这几位宰执,全部做了实缺的尚书。
中间不设参知政事,也不再设立第二位宰相。
权力的最高架构,就是皇帝,庆王和丞相。
其下便是六部,直接对丞相负责。
接着,丞相杨沅便上书天子,为判了绞刑的众复辟官乞命。
天子又下了一道赦书,将陈康伯、张浚、赵密、陈俊卿还有一些尚书、侍郎由绞刑改为罢黜为民。
唯有首恶黄侍郎,皇帝坚决不肯宽赦,依旧判处绞刑。
那些被罢黜为民的,虽然在地方上依旧拥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
但是和告老还乡,那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在地方上不可能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至此,赵构朝时的老臣,尤其是北宋时候考中进士的老臣,已经从朝堂上一扫而空。
由上而下的整个官僚体系的大洗牌,还将持续下去。
恐怕没有个一年半载,不会彻底安定下来。
而朝廷中枢的官僚队伍,则多样化、年轻化了。
尤其是武臣的地位,肉眼可见地提高了。
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却几乎没有流血,便完成了新与旧的蜕变重生。
对于诸多前朝老臣,皆以宽赦其罪,罢黜为民的方式,遣回各自祖籍荣养了。
这也凸显了杨沅对于朝政的掌控能力和强大的自信心。
他根本不担心这些老臣散落于地方之后,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
临安之变,天下震惊。
坊间黎庶,议论纷纷。
但是得益于杨沅在民间有着极好的声誉,再加上有太皇太后吴氏和皇帝赵惇给他做背书,尤其是二大王赵恺进入权力中心……
如此种种,使得杨沅在民间威望更隆,几乎没有什么人把他视为乱臣贼子。
只有士林中、官场上,有一群文官哀鸣不已。
但是,哪怕是与杨沅并不曾打过交道,以前也没什么来往的地方驻军将领们,对于这种变化也是举双手赞成的。
这就确保了杨沅日日可以安枕,根本不用担心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流来。
而士林大宗师“木易”先生,近来于吴山学宫的讲学,也较之前频繁了起来。
钱家星若姑娘,时时还是会换上男装,跑去听讲。
只是与她从前听所不同的是,她看着端坐台上,戴着帷幔的木易先生,常常托腮痴笑,眸意甜甜。
杨沅打算,在明年八月十八观潮会上,再让木易先生和当朝丞相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