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1139章

作者:月关

  只要兵马调配得当,逼着山东义军只能选择这条路就行了。

  他在水泊梁山附近的阳谷县、东阿县、梁平县、汶上县一带分别布下了重兵。

  他还特意开放了平阴县这条关隘,并且毁掉了东平湖一带所有的船只。

  只等山东义军一头扎进这个包围圈,就只能与他背水一战了。

  这时候,却有两封军情急书紧急送来。

  一封是南京路兵马大总管杨棠的。

  杨棠告诉他,大宋燕王亲身进入金国境内,前去与山东义军接触的,就是燕王本人。

  消息来自大宋东宫旧臣,绝对可靠。

  紧接着,中都又送来消息,“血浮屠”传来了关于“白隼”的更进一步消息。

  信函上说,“白隼”上一次与金国“血浮屠”取得联系,是从利州中路定军山方向传出的讯息。

  中都方面不能确定“白隼”之后的行止,以及他现在是否回到了大宋朝廷任职。

  根据这些消息,额都得出了一个令他不敢置信的消息:

  那伙从大宋潜入,被苏孛辇发现异状的大宋秘谍,很可能就是大宋燕王杨沅一行人。

  那么,这个“白隼”的身分,显然就存疑了。

  不,而是可以确定,他不是“白隼”。

  因为,如果这个人真是“白隼”,他不可能交出所谓的南下三路线,让金国这边调兵遣将,意图埋伏。

  他身边可是护着大宋燕王呢,灭了这支本来也不可能再坚持太久的农民军,哪有抓了大宋燕王更有意义。

  真“白隼”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既然“白隼”并非“白隼”,那么他交给金国的三路南下路线图,还有几分可信呢?

  这个认知,让额都心惊不已。

  随后,山东义军兵临淄州城下时,连夜奔袭,杀了青州一个回马枪。

  到了这时,额都如何还能判断不出山东义军是要从海上走。

  金人在义军纵横山东,尤其是转移至青州地带时,就已把所有出海口的民船、渔船和商船加以控制,并且水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但是,如果是大宋燕王亲自来接义军南返的话,海路于他而言,也未必就是天堑。

  大宋多年来一直通过海路向新金帝国输运物资,这件事对金国而言,已经不是秘密。

  多年下来,宋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拥有远航能力的海上船队。

  如果燕王动用这支船队从海上来接人……

  以他的能力,是一定可以调动这样一支船队,完成这一壮举的。

  只不过,从山东出海的地方可不只一个,而从青州地带往哪个港口去都可以。

  其中北向和东向的几个港口更近,他们会走哪里?

  安丘地区发现山东义军,且义军并不恋战,突围而去,继续向高密进军的消息,传到了额都手中。

  额都这才确认,宋国船队的接应地点,必是胶州湾的即墨(青岛)。

  额都立即调动人马,拦截的、围堵的、追击的……

  他还快马通知胶州湾水师,立即出海,防范宋国海船接应。

  杨沅的计划本来是天衣无缝的。

  可他没有想到,有自己人存心想让他死,并且把他亲自深入金国境内,主持义军南下事务的消息透露给了金人。

  这还是杨沅动用了自己的船队,因此它的动向,没有被东宫派大臣事先知晓。

  否则金国更早一步获得准确消息,提前布下埋伏于胶州湾。

  杨沅此去,可就一头扎进泥潭,再也挣脱不开了。

  杨沅与辛弃疾领五千余义军将士突破安丘防线,兵进高密,将至胶州城时,前方忽然出现大批金军。

  义军察觉不对,立即收拾阵型,摆开守势,就见一片金人队伍黑压压涌来,几面大旗迎风飘扬。

  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胶州兵马总管的帅旗、胶水(平度)兵马统制的大旗……

  杨沅不禁攸然变色。

  如果金人中计,设伏于南下要道,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这是怎么回事?

  杨沅心头隐隐觉得不对,但这时已经无暇多想,双方一触即发,大战已起。

  金人的战鼓和号角声响了起来,秋风中宛如扫过大地的严霜。

  金兵其徐如林,缓缓掩进。

  山东义军后有追兵,生路就在前方,但前方已被金人筑成了一片铜墙铁壁。

  “诸位,狭路相逢,我们杀过去!”

  杨沅摘下了大枪,吴幼瑶默默地握紧了她的降魔宝杵。

  她一向不杀人,但今日势必要破了这个戒了。

  杨沅的接应船队不可能游走于山东东路各个出海口,随时依据山东义军转移的方向而动。

  一则时间上来不及配合,二则这个时代又没有电报机,双方根本无法及时取得联络。

  所以,杨沅一开始确定好的接应地点,就在即墨。

  眼下只要杀穿金军的防线,就能杀向即墨城,他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迎难而退了。

  既然如此,那就死战。

  鼓角轰鸣,人马如潮。

  金军从四面八方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喊杀震天。

  山东义军生路在前,试图凿穿金军防线,所以也是悍不畏死地冲上去。

  山东自古尚武,民间拳师很多。

  能随着义军挣扎到现在的战士,身手都相当不错。

  双方这一场激战,漫山遍野都是混战的双方士兵。

  幸亏额都率轻骑赶来主持大局,他的主力部队匆忙间未能及时调来。

  而胶州地方军队,现在有大量汉军士兵。

  金国军制尚未完成彻底转型,大量补入的汉人士兵,却没有相应的官兵待遇,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签军”制度,当成辅翼兵看待的。

  因此这些汉军士兵士气不高,再加上山东义军的主力也是以当地汉人居多。

  大家都是老乡,金军汉籍兵的士气就更加低迷了。

  如此一来,决死一战的山东义军,一时间倒没有吃太大的亏。

  杨沅和辛弃疾等人也都亲自投入了战斗。

  辛弃疾使一杆长矛,左冲右突,悍不敢当。

  那杆长矛也不知挑翻了多少金兵,直至折断。

  他又拔下腰间佩剑,依旧勇不可当。

  他这口剑是祖父辛赞生前托山东名匠为孙儿精心打造,比普通的剑要阔、要长、更重。

  辛赞还为这口剑取了个名字“光复”。

  只是那时祖孙二人不能公开张扬其事,所以是直到辛弃疾决定起事,这才请辛家庄的铁匠,在剑锷上补刻了“光复”二字。

  虽然失去了长矛,但辛弃疾使一口剑,挥化成一团团的寒光弧芒,依旧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带起漫天剑光,四面翻卷,所向披靡。

  杨泽使一杆大枪,动作绵延,虚实结合,一旦夺得机会,便立即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一枪紧似一枪,迅如惊雷之迅。

  杨泽一个“黄龙卧道”,搪开对面金将的狼牙棒,旋即一个“燕子夺窝”,看似轻巧无比,并不着力,那锋利的枪尖,却是瞬间在对面金将的咽喉处捅了一个窟窿。

  “咦?”

  杨沅看到杨泽这一路枪法,蓦然一讶。

  他记得大哥传他枪法时,可是神神道道的两三叮嘱过他,这是自家祖上传下的枪法,切勿外传云云。

  那时的武将世家大多如此,自己的武艺和兵书兵法,全都视为珍贵传承,绝对不外传的。

  这也是武将常能成“家”,父死子继,代代为将的缘故。

  可杨泽刚才这一路枪,不就是大哥传自己的枪招吗?

  要说区别,那也只是杨泽这一路枪略有瑕疵。

  比如方才这一刺,肘抬的太高。

  如果对面是个高手,在避过这一枪的同时,就可以对他的空门发出一记致命反击。

  但不管如何,杨泽使的的的确确是杨家大枪。

  杨泽……

  杨沅陡然想起大哥杨澈刚刚认下他时,就是叫他杨泽。

  杨沅虽然冒用了这位皇城司都头弟弟的身份,却不愿改了名字,借口说这是养父母为其所取的名字。

  他不能改了祖姓,这名字是养父母所赐,便不好再改。

  大哥也不再勉强,还夸他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再想想杨泽的年纪,似乎也能对得上。

  难道,杨泽就是大哥杨澈丢失在北国的胞弟?

  一想到这里,杨沅不由得激动万分。

  “小心!”

  迎面一员金将挺刀扑来,手中一口长刀光芒森冷,带着“嗡”地一声厉啸,凌空斩向杨泽。

  他是斜刺里杀来,这一刀毫无预兆,凌厉无匹。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